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綠灌木茶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常綠灌木茶樹 茶樹為原產於中國印度之常綠灌木。茶樹屬多年生木本植物,葉互生,具短柄,葉形有披針狀、橢圓形、卵形及倒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花白色而有芳香,蒴果扁球形,外有3縱棱,種子卵圓形、棕褐色。

 域 真核域 Eukarya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杜鵑花目 Ericales 山茶科 Theaceae
 屬 山茶屬Camellia 茶樹 C. sinensis

簡介

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

茶樹的植物學地位是:茶樹屬胚胎植物門,種子植物亞門,被子植物綱,雙子葉植物亞綱,山茶目,山茶科,茶屬,茶種。[1]

生長環境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為宜。 縮略圖原圖鏈接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生物學特徵

形態生物學特性:茶樹的器官分為果實種子。茶樹根系分主根、側根、細根和吸收根。

1.主根是由種子的胚根發育而成,可深入土中2~3米,一般可達1米。由主根上的中柱鞘分生側根,側根上再發生支細根,細根上再發生吸收根。吸收根上着生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解於水中的無機鹽。根有支持作用、吸收作用和貯藏作用。 2.茶樹的莖,依其生長的先後和成熟程度可分為主杆,主枝,干枝,上層分枝,生產枝和新梢。由於分枝性狀的不同,最終形成的樹冠可分為喬木型、半喬型和灌木型。茶樹又因其分枝狀態的不同,分為直立狀、披張狀和半披張狀。 3.茶樹的新生芽葉(包括嫩梢)是優良的制茶原料。茶樹的芽有營養芽、花芽之分,營養芽發育成為枝葉,花芽位於新梢葉腋間,發育成為茶花。茶樹營養芽因其生長部位的不同,分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為頂芽和腋芽。當新梢生長成熟時,芽轉入休眠,或者由於環境條件不利,養分不足,新梢出現休眠,這時的芽稱為「駐芽」,駐芽和對夾的葉片稱為對夾葉。不定芽是沒有固定位置的潛伏芽。茶芽依季節不同又可分為春芽、夏芽和秋芽。 4.茶花為兩性花,南花芽發育而成。花芽與營養芽在形態上不同,花芽粗短而呈圓形。由於茶樹沒有專門的結果枝,花芽着生於葉腋問營養芽的兩側,有時從花柄生長處鱗片基部又可生出花芽、所以通常葉腋處為一對花芽,有時也可長出簇狀花5~8朵。 5.茶果為蒴果,每果一般含1~3粒種子。成熟時果皮逐漸變成淺棕色或褐色,充分成熟時果殼開裂,種子自行脫落,入土出苗。當年茶花和頭年果實在同樹同枝上生長。 茶樹種子可分為外種皮、內種皮、種胚3部分。種胚由胚芽、胚莖、胚根和子葉4部分組成。胚芽是枝葉的原始體;胚莖連結胚芽和胚根,發展成為茶樹的主幹;胚根發育成為根系。種了無胚乳,養分貯藏於兩片子葉中。中等型種子每千克有900~1000粒。[2]

繁殖

茶樹的繁殖近來多採用扦插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已很少人使用。

採收

茶樹種植後約三年起可少量採收,十年後達盛產期,三十年後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後就須挖掉重種。

按樹幹分類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按樹幹來分,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類型。

喬木型茶樹:形高大,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為野生古茶樹。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

半喬木形茶樹: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如雲南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中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按品種分類

茶樹品種按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繁殖系品種和無性繁殖系品種兩大類。通過有性途徑(種子)繁殖的品種稱為有性繁殖系品種,簡稱有性系品種;通過無性途徑(扦插等)繁殖的品種稱無性繁殖系品種,簡稱無性系品種。在茶葉生產上,常把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無性系品種稱為無性系良種。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有性系品種由於採用種子繁殖,幼苗主根明顯,為直根系,群體中植株的性狀較混雜,參差不齊;無性系品種一般採用短穗扦插繁殖,群體中各植株的性狀整齊一致,短穗扦插的幼苗無主根,為鬚根系,根頸部有短穗遺痕,比較容易鑑別。無性系品種的優良性狀能夠世代相傳,具有產量高,品質優,芽葉持嫩性強,發芽整齊,芽葉的形態大小及內在品質一致,便於採摘加工等特點,因此無性系品種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如原產福建省福鼎縣的福鼎大白茶品種,儘管已有1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至今仍然是廣大茶區熱衷推廣的良種之一。

茶樹品種都是在特定地區的生態條件下選育而成,在一個地區原產或選育成的品種,引種到其它地區栽培後,按適應性分為適應性品種或不適應性品種。所謂適應性是指茶樹正常生長發育對栽培地區溫度、光照、無霜期、降水量、土壤酸度等自然條件的要求。品種的適應性可以根據引種栽培地區該品種茶樹的生長勢、抗逆性、產量及品質等表現情況進行鑑定。某品種的茶樹在引種栽培地區生長發育良好,抗逆性強,芽葉持嫩性強,產量高,制茶品質優良,綜合表現與原地一致,說明該品種在這一地區的適應性強。茶樹品種按抗逆性分為抗逆性弱、抗逆性較弱、抗逆性強、抗逆性較強及高抗五大類品種。所謂抗逆性是指茶樹對寒、旱、病、蟲等不良環境因素的忍耐性或抵禦能力。一般按各品種茶樹葉片在以上不良環境因素下的受害程度,並結合枝幹受害情況,用5分制進行抗性評分及分級的方法進行鑑定。

常綠灌木樹原圖鏈接

茶樹品種按萌芽期可分為特早生型、早生型、中生型和晚生型四大類,茶樹品種的萌芽期通過觀察越冬腋芽的萌發過程進行鑑定。越冬芽萌發過程一般分為魚葉期、一葉期、二葉期、三葉期四個物候期。一般一個品種20%的腋芽到達某物候期之日,就是這個品種到達該物候期的日期。萌芽期的觀察需要重複三年,以福鼎大白茶品種作對照。茶樹品種萌芽期觀察方法有目測法和掛牌法,目測法根據經驗進行估測,掛牌法選擇5~10株茶樹,每株選擇5~10個腋芽掛牌進行觀察,確定萌芽期。在同等條件下,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品種早5天以上的為特早生型品種,早4天以內的為早生型品種,晚5天以內的為中生型品種,晚5天以上的為晚生型品種。茶樹品種按成熟葉片大小又可分為特大葉品種、大葉品種、中葉品種和小葉品種四類。葉片大小通過測量葉面積(葉長×葉寬×0.7)進行比較,葉面積在70cm2以上為特大葉品種,葉面積在40~69cm2之間為大葉品種,葉面積在21~39cm2之間為中葉品種,葉面積在20cm2以下為小葉品種。

茶樹品種按產量可分為高產品種和一般品種。產量的鑑定要求在相同栽培管理條件下進行,按照採摘標準採摘鮮葉記產量,重複記載三年求平均值,並折算成單位面積產量,也可以將鮮葉產量除以4折算成干茶產量。統計產量時,綠茶品種或紅茶品種按一芽二三葉的標準採摘鮮葉記產量,烏龍茶品種按新梢長到3~5葉,約70%頂葉形成開面時,採摘對夾二三葉記產量。茶樹品種按茶類適制性分為綠茶品種、紅茶品種、紅綠茶兼制型品種和烏龍茶品種四類,其中綠茶品種又分為顯毫類綠茶品種和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品種。所謂茶類適制性是指品種固有的制約着茶葉品質的種性,也就是指茶樹品種最適宜製作哪一類或幾類優質茶的特性。

茶樹品種的茶類適制性簡稱適制性,它可以通過芽葉的物理特性觀察和化學特性測定進行間接評估,這在茶樹品種選育的早期尤其常用。物理特性是指茶樹新梢上芽葉的肥瘦、大小、葉色、葉質、葉片厚薄、柔軟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徵和狀態,它與成品茶的外形品質息息相關。一般葉片小、葉張厚、葉質柔軟、細嫩、色澤顯綠、茸毛多的品種,制顯毫類的綠茶,如毛峰毛尖、[[銀芽等名茶,易塑造出外形「白毫滿披、銀裝素裹」的品質特色;芽葉纖細、葉色黃綠或淺綠、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種,制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如龍井茶等名茶,易形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澤綠翠、體表無毛的品質風格;而葉片大、節間長、芽頭肥壯、芽葉黃綠色、茸毛多、葉面隆起、葉質軟、葉張薄的品種,制紅茶品質較好。化學特性是指芽葉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和組成,它是形成茶葉色香味的物質基礎。化學特性的測定一般按一芽三葉標準採集鮮葉,在100℃溫度下蒸3分鐘,80℃溫度下烘乾制蒸青茶樣品,然後將樣品磨碎進行化學成分測定。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儘管茶樹品種的化學特性受種植地區環境及栽培條件的影響較大,但同等條件下不同品種間的化學特性差異仍然明顯。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簡稱酚氨比)大的品種,制紅茶品質優;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適宜(約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種,制綠茶品質優。如黔湄419品種,蒸青茶含茶多酚36.03%,氨基酸1.4%,酚氨比25.7,制紅茶湯色紅艷明亮,香氣濃烈,滋味濃強,但制綠茶滋味濃而苦澀,說明黔湄419是適制紅茶的優良品種。福鼎大白茶引種到湄潭後,春、夏季蒸青茶平均含茶多酚25.3%,氨基酸1.89%,酚氨比13.4,制多毫型綠茶外形綠翠顯毫,栗香持久,但制紅茶滋味淡薄,說明福鼎大白茶是適制顯毫類綠茶的優良品種。

在生產中,茶樹品種的適制性一般通過同一品種的鮮葉製作不同類別的茶葉,進行感官審評直接鑑定。感官審評鑑定品質時,採取評分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先準確稱取3克茶樣倒入審評杯內,再沖入約150亳升沸水,浸泡5分鐘開始審評。按照五因子審評法,茶葉的品質分別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逐項以百分制評分,並以相應的評語描述,最後再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及葉底的品質權數計算總分,其中名優綠茶按外形30%、湯色10%、香氣25%、滋味25%、葉底10%的品質權數計算總分。分數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種品質的優劣,即一個品種對某一茶類適制性的大小,而相應的評語則可以描繪出不同品種的制茶品質特點。

由於不同茶類的品質要求不一樣,而每一品種固有的適制性又制約着茶葉的品質,加之不同品種間的適制性差異較大,適制綠茶的品種不一定適制紅茶,適制顯毫類綠茶的品種不適宜製作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因此,茶樹品種的適制性應作為生產上用種重點考慮的指標之一,只有選擇適制性對路的茶樹品種,才能生產出相應優質的茶類產品。茶樹品種按審定的部門可分國家級品種和省級品種。一個新育成的品種,經過萌芽期、抗逆性、產量、適制性等鑑定後,最後還要通過省級或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才允許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這裡將國家級茶樹品種審定的標準摘錄如下,以便對國家級茶樹品種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達到其中之一的標準,可審定為國家級茶樹品種

  1. 區試產量比對照品種增加10%上,並經統計分析達到顯着標準;
  2. 產量與對照品種相近,品質明顯超過對照品種;
  3. 某些性狀突出,具有特殊利用價值,產量和品質與對照品種相當。

品種介紹

福鼎大白

(國家級良種)該品種因產於福建省的福鼎縣而得名,又叫福鼎白毫或福大。

品種特徵:小喬木型、中葉類。肥壯、整齊、密度大、多毫、產量高(比四川群體種高20%以上)且秋茶原料不帶紫色芽葉、色淺,開發夏秋季名茶特佳。    制茶條索緊結、綠潤、顯毫、內質毫香濃郁持久,滋味鮮醇濃厚,適制披毫的雪芽銀峰玉葉等扁形、直條形茶。

栽培要求:按常規栽培技術進行。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福選9號

   該品種因從福鼎大白茶中選育而得名。    品種特徵:小喬木型、中葉類,芽葉綠色、整齊、密度大、茸毛較多,適制毛尖竹葉青等名茶。    優點:生長勢很強、成園快、生長期長、產量高(比群體種高30%以上)。    缺點:季茶鮮葉略顯紫色,月。抗病蟲,尤其抗蟎力差、抗逆力差。    栽培要求:因是早生種,要注意品種搭配,植株生長旺,應注意不能太密,修剪應低位進行,同時注意防治蟎類,抗乾旱和防凍。[3]    ===名山白毫131===(省級良種)    該品種產於名山縣。    品種特徵:灌木、中葉類。發芽整齊,芽體適中,密度中等,持嫩性強,茸毛多,植株生長勢旺,產量高(比群體種高20%)。

制茶條索緊結、綠潤披毫,內質毫香濃郁持久,滋味鮮濃,醇厚回甘。因其芽略彎曲,適制披毫的碧螺春甘露峨蕊捲曲形茶

栽培要點:其樹姿半開張,成葉着生角度較大,不宜密栽且生長勢旺,應注意低位修剪。

烏牛早

無性繁殖系,原產浙江省永嘉縣羅溪鄉,系當地茶農單株選育而成。屬灌木型、中葉類、特早生種。植株大小中等,樹姿半開張,葉綠色、有光澤、橢圓或卵圓形,茸毛中等,葉面微隆起。芽葉尚壯,一芽三葉百芽重40.5克,育芽力和持嫩性強。抗性強,結實少,單產高。春茶含氨基酸約4.2%、茶多酚約17.6%.在四川茶區,一般2月上旬或中旬發芽,開採期早,春梢發芽密度大,生長量較大。適制綠茶和扁形名茶,品質良好。

平陽特早

由浙江省平陽縣農業局從該縣群體種中,採用單株育種法育成。小喬木型,中葉類,特早生種。植株中等大小,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上斜狀着生。葉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面微隆起,葉身稍內折,葉質厚軟。芽D1『綠色,茸毛較多,節間短,春茶發芽特早,芽葉生長整齊。春茶含氨基酸4.8%、茶多酚22.9%、咖啡鹼4.5%、水浸出物40.3%,酚氨比為4.8.一般1月上旬或2月上旬發芽,2月中旬開採。芽葉密度大,產量高。

適制扁形、毛峰碧螺春等多種茶類,用它製作的龍井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色澤翠綠,清香持久,滋味爽口回甘,湯色嫩綠明亮,品質優良。但該品種在夏、秋季展葉快,影響新梢持嫩性,在川西茶區與山區茶區種植為好。

春波綠

福建省霞浦縣茶技站從福鼎大白茶有性群體中單株選育的無性系品種,小喬木狀,主幹明顯,分枝部位尚高。分枝能力強。葉形橢圓,水平着生,中葉種,葉脈7.5-8.5對。葉色深綠,有光澤。萌發期比福鼎大白茶提早10-20天,嫩梢綠色,茸毛尚多,伏貼芽體,似筍芽;葉質柔軟,持嫩好。新梢生長期長,比福鼎大白茶增產54.34%.氨基酸含量為

2.38%-3.11%,咖啡鹼含量3.86%,茶多酚為17.82%-25.50%.一般在2月上旬萌發,開採早。適宜加工名優綠茶與烘青綠茶,尤其是適制扁形茶碧螺春等名優茶。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尤其是抗熱旱能力強。

龍井長葉

   無性繁殖系,屬灌木型、中葉類、早生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龍井群體種中採用系統育種法育成。樹姿較直立,分枝較密;葉綠色、長橢圓形,葉緣微波伏,葉面平、葉尖漸尖,平均葉長10.47厘米,葉寬4.31厘米。芽葉黃綠色,茸毛較少,新梢持嫩性強。春茶含氨基酸約4.1%、茶多酚約18.6%、兒茶素總量16.42%.比福鼎大白茶遲萌發5-7天。適制扁形名茶和綠茶,香高味醇,品質優良。抗寒性強。    台灣省常見品種介紹:青心烏龍(軟枝烏龍、小葉烏龍)、台茶27號(金萱)、台茶29號(翠玉)、鐵觀音、水仙、四季春等品種,在這裡僅以台灣的茶樹品種來分類。又因茶樹為雜交之灌木植物,故其變化也很大。[4]    青心烏龍:屬於小葉種,適合製造部分發酵的晚生種,由於本品種是一個極有歷史並且被廣泛種植的品種,因此有〔青心烏龍〕,〔種仔〕,〔種茶〕,〔軟枝烏龍〕等別名。樹型稍小,屬於開張型,枝葉較密生,幼芽成紫色,葉片狹長橢圓形,葉肉稍厚柔軟富彈性,葉色濃綠富光澤。本品種所製成的包種茶不但品質優良,且廣受消費者喜好,可惜樹勢較弱,易患枯枝病且產量低。 青心:屬於小葉種,適制性極廣的中生種茶樹,常用的別名有〔青心〕。樹型中等屬於稍橫張型,幼芽肥大而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為狹長略成披針型到長橢圓形,以正中央部位最闊,葉緣鋸齒較銳利,葉色呈暗綠色,葉肉稍厚帶硬。本品種因樹勢強,產量高且適制性廣,因此種植面積經常居全省第一,其中以製造烏龍及俗稱口風茶的台灣烏龍茶品質最高。但近年來的種植面積則居第二,主要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台茶十二號:別名金萱,系統代號-2027,經過四十三年的選育後,才在民國七十年命名的新品種,由於所製造的包種茶具有獨特的香味,因此廣受消費者的喜好,加上其中早生,強健,高產且適合機采的特性,因此種植面積在穩定的增加中。台茶十二號樹型較大,屬於稍具直立性的橫張型,芽密度高,幼芽大,綠中帶紫,洱毛密度略少於青心烏龍,但製造時較不易脫落,故成茶上可看到明顯的洱毛。葉片大型呈橢圓型,葉緣鋸齒較疏,葉肉稍厚,濃綠且富光澤。由於樹勢強健,環境適應力強,高產,品質佳且廣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全省各茶區均有種植。 台茶十三號:別名翠玉,系統代號-2029,與台茶十二號同一時期選育所得。屬於中早生適制包種茶的新品種,樹型較大,芽色較紫,洱毛密度略低,葉片則較狹長,略大且厚,葉片兩側較上卷,葉緣鋸齒較大且粗鈍,葉色較綠且更具光澤。本品種較疏且不易機采,加上產量略低於台茶十二號,故初期種植不多,但由於滋味奇佳,並具強烈花香,因此日漸受到歡迎。 硬枝紅心:別名大廣紅心,屬於早生種適合製造包種茶之品種,樹型大且直立,枝葉稍疏,幼芽肥大且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形狀與台茶十二號及台茶十三號接近,但鋸齒較銳利,樹勢強健,產量中等。本品種大部分分布在台北縣淡水茶區,目前以石門鄉居多,所製成的條型或半球型包種茶,具有特殊香味,但因成茶色澤較差而售價較低,製造鐵觀音茶澤外觀優異且滋味良好,品質與市場需求有直追鐵觀音種茶樹所製造產品的趨勢。 大葉烏龍:本省四大名種之一。屬於早生種,適合製造綠茶及包種茶品種,樹型高大直立枝葉較疏,芽肥大洱毛多呈淡紅色,葉片大型且呈橢圓形,葉色暗綠,葉肉厚樹勢強,但收成量中等。本品種目前則零星散布於台北縣汐止,深坑,石門等地區,面積逐年減少中。

鐵觀音茶樹

鐵觀音:屬於小葉種,晚生種適制鐵觀音茶,樹型大枝條粗,但枝葉及芽密度很疏,幼芽稍帶紅色,葉型長橢圓至狹長型,平鋪,葉緣起伏大,呈波浪狀,鋸齒大但不銳利,葉肉極厚且富有光澤,樹勢較弱且收成量少,本品種目前僅栽培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地區,是最佳的鐵觀音茶種。[5] 四季春:是由木柵地區茶農選出之茶種,屬小葉型,極早生之包種茶品種,樹型中大型且開張,枝葉及芽密生,幼芽呈淡紅色,葉型較近紡錘型,兩端較尖銳,葉色淡綠,具細且銳之鋸齒,葉肉厚且具光澤,樹勢強,採摘期極長且收成量高。本品種因萌芽期極早,採收期長,春茶所製成之茶葉具有特殊香味,故種植面積一度增加,但因生長習性及生產製造方法,均未進行有系統之試驗,故難以評估優劣。 青心柑仔:別名柑仔,屬於小葉早生種,適制綠茶尤其是龍井茶之品種,樹型中到大,稍具直立性,但分枝疏,芽綠色帶洱毛,因此所製成之高級龍井茶均帶白毫。葉片大似柑葉,葉綠明顯向上卷,花瓣數目特多,本品種是最重要的龍井茶品種,主要分布於台北縣新店及三峽地區。 黃柑:別名白心白葉,屬小葉茶種晚生適制紅茶的品種,樹型中等,枝葉密生,芽色偏黃,葉片呈橢圓型到倒卵型,花較多。本品種,早期大量種植於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其他:台灣種植的茶樹品種,另有武夷茶紅心大口黃心大口紅心烏龍黃心烏龍水仙軟枝紅心,台茶十四號(白文),台茶十五號,台茶十六號,台茶十七號(白鷺),淡水青心佛手烏枝梅占,等品種但面積較小,且不普遍。

茶樹的起源與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    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 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 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中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中國茶樹 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中國四大茶區

   中國現有茶園面積110萬公頃。茶區分布遼闊,東起東經122度的台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西藏自治區易貢,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城縣,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共有21個省(區、市)967個縣、市生產茶葉。全國分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菜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

   西南茶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產紅茶、綠茶、沱茶緊壓茶(磚茶)和普洱茶等。    雲貴高原為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形複雜,有些同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熱。土壤狀況也較為適合茶樹生長。   

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位於中國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等省(區),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茶資源極為豐富,生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六堡茶等。

閩北粵北桂北等少數地區外,年平均氣溫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氣溫為7℃~14℃,茶年生長期10個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國茶區之最,一般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灣省雨量特別充沛,年降水量常超過20O0毫米。

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位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年產量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3.生產的主要茶類有綠茶、紅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質各異的特種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

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這些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18℃,冬季氣溫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乾旱。

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區主要生產綠茶。

茶區年平均氣溫為15℃~16℃,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為-10℃左右。年降水量較少,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勻,常使茶樹受旱。但少數山區,有良好的微域氣候,故茶的質量亦不亞於其他茶區。

茶文化

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茶的各種稱呼、字形及其傳播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常綠灌木茶樹原圖鏈接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如:荈詫瓜蘆木皋蘆、茶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樣的茶字,在發音上也有差異。如福州發音為ta

廈門汕頭發音為:de

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為chai、zhou、cha等。

少數民族的發音差別較大,如:傣族發音為:a

貴州苗族發音為chu、a

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地區人民的語音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チセ」和印度語對茶的讀音都與「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語的「чай」與我國北方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

從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到世界各地的有關茶的讀音,無不說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歷史上最早的茶

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鑑別草藥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採藥中嘗到了一種有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着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着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這就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可推廣種植品種

適制綠茶品種有:特早芽種有元宵綠;早芽種有福鼎大白茶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福雲595等品種。

適制烏龍茶品種:早芽種有黃旦茗科一號丹桂等品種;

中芽種有鐵觀音佛手白芽奇蘭等品種,遲芽種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種。

綠烏兼製品種有:黃旦、黃奇梅占等品種。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