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歷代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 1 元朝歷代皇帝列表 元朝歷代皇帝簡介
- 2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 3 太宗窩闊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 4 世祖忽必烈
- 5 元成宗
- 6 定宗貴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 7 欽淑皇后----(1248-1251)年稱制
- 8 憲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 9 成宗鐵穆爾(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 10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 11 天順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 12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 13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 14 寧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 15 順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 16 元武宗
- 17 元仁宗
- 18 元英宗
- 19 元泰定帝
- 20 元寧宗
- 21 元文宗
- 22 元明宗
- 23 思克卓里圖
- 24 天順帝
- 25 天光帝
- 26 元順帝
- 27 元昭宗
元朝歷代皇帝列表 元朝歷代皇帝簡介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於太祖鐵木真,終於元順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寬廣,但統治殘暴,致使王朝短命。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着名軍事統帥之一。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廟號太祖。
他的眾子中,較為着名的四位分別為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為國主,選定窩闊台為繼承人,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爭奪,征服金朝後,托雷去世。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射凋英雄傳》中,虛構描寫了成吉思汗還沒有成為汗,還是鐵木真時的生活,以及他成為汗之後,開疆拓土的野心。
太宗窩闊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元太宗窩闊台(1186年—1241年)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在1229年的庫里爾台大會中被推舉為繼任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在任內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主要是繼續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亞和華北。
他在位的期間,蒙古於1234年與南宋聯手消滅金國。但與此同時,由於與南宋接壤,使雙方的衝突日漸加劇,也拉開了雙方往後45年不斷爭戰的序幕。在南方戰線僵持不下之時,蒙古大軍的鐵蹄轉往東方的高麗,並使他們臣服,西線方面,蒙古大軍完全控制了波斯,並繼續西進,佔領了除諾夫哥羅德以外俄羅斯的全部,以及波蘭和匈牙利的全境。
1241年,窩闊台因為酗酒而突然暴斃,使他的西征進程被逼中止。當時大軍正朝往維也納推進,但為了趕返參加位於蒙古的庫里爾台大會而急忙撤軍,自此以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有踏足這片土地。
窩闊台死後五年,一直都由他的皇后乃馬真- -專政,直到他的兒子貴由繼任為止。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稱制
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後,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帝國大汗。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大汗,與忽必烈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鬥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至此,他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並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他的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長江重鎮襄陽,但以後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着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統治全中國。
忽必烈後來亦有派遣軍隊進攻一些其它國家和地區,其中以遠征日本的戰事最有名,也最慘烈。元軍兩次進攻均因颱風(日本人稱這兩次風為「神風」)而失敗。但最近有某些研究指出,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船不對:他使用了平底船,使軍隊在海上航行十分危險,而且船的木板也釘了太多釘子。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建造船的漢族人和高麗人不滿蒙古人的野蠻統治。
元成宗
元成宗(1294年-1307年在位),名鐵穆爾(1265年-1307年),元朝第二代皇帝。蒙語稱完澤篤皇帝。元世祖孫、太子真金之子。其父死後,他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受皇太子寶,總兵鎮守漠北。次年,即皇帝位。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採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鈔幣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雲、貴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漸衰敗。死後諡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
昭慈皇后,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定宗貴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后----(1248-1251)年稱制
憲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占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成宗鐵穆爾(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姓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天順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寧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順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元武宗
元武宗(1308年-1311年),孛兒只斤氏,名海山(1280年-1311年),第三位統治中國的元朝皇帝,乃元世祖之曾孫,元成宗侄。
1307年的一場宮廷鬥爭中,中華文明面對一場大危險。忽必烈的孫子阿難答(Ananda)傾向於伊斯蘭教。他能熟悉《古蘭經》,並擅長於阿拉伯文,是寧夏的長官(達魯花赤),在其勢力範圍內的伊斯蘭教熱情宣傳者。他的父親元成宗為了使他轉而皈依佛教,曾一度囚禁過他。元成宗死時,阿難答企圖奪取帝位,但是他的侄兒海山獲得了帝位,並處死他。中華文明避免了一場將會是很徹底的改變的危機。
元武宗雖然在位只得四年,但元朝內部的矛盾得到舒緩,元朝統治穩定而順利,全國歌舞昇平,國力強大,是元朝的一位明主。
元仁宗
元仁宗餑兒支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6年--1320年,享年35歲。元仁宗於1311年至1320年在位,是元朝第五位皇帝,名愛育黎拔力八達。他是元武宗弟,於武宗死時嗣位。年號是皇慶(元年是1312年)和延祐(元年是1314年)。死後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在位9年。廟號仁宗。又尊稱普顏篤可汗(汗號)。
他在位時期,推行忽必烈的「漢法」政策,開始實行科舉考試,使民族矛盾有所緩和,可以說是元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
元英宗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04年——1323年),元朝第五位皇帝(1321年——1323年在位),是元仁宗之子。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17歲的碩德八剌在皇太后答己及鐵木迭兒等人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元英宗,改元「至治」。英宗登基後,繼續推行「漢法」,並在宰相拜住的幫助下實施了一些新政。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於是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着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地方南坡的刺殺了英宗及[[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英宗死時只有20歲。[[[元英]]宗死後諡號睿聖文孝皇帝,尊號為格堅汗。
元泰定帝
元泰定帝(1276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於山西晉邸,1328年秋七月辛酉逝世)名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是元朝的一位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23年九月庚午到他逝世。
關於泰定帝的出生年,《元史》中的說法互相矛盾,在《元史·泰定帝一》中稱「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於晉邸。」至元氏三年是1276年,但在《元史·泰定帝二》中又說「庚午,帝崩,壽三十六」,按這個說法他應該是1290年出生的。他的父親孛兒只斤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個孫子,被封為晉王,鎮守元帝國北疆。1302年他父親死後也孫鐵木兒襲晉王位。
1323年三月也孫鐵木兒在元英宗附近的親信向他告密說英宗將對也孫鐵木兒不利。同年八月二日,也孫鐵木兒獲得英宗將被刺殺,他將被迎立為皇帝的消息。英宗被刺後也孫鐵木兒果然被立為皇帝,當年九月他在龍居河登基。雖然也孫鐵木兒是知情人,但他登基後就下令將刺殺英宗的人都殺了。
1324年泰定帝改元泰定,三月立八八罕氏為皇后,孛兒只斤阿刺吉八為太子。
從1325年開始,泰定帝因國庫收入少於支出,開始減少國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和攜帶兵器。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將全國分為18個道。
泰定帝還下達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購買民間的土地,克制僧院的過分富有。
在泰定帝統治期年,廣西、四川、湖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常爆發反抗元朝統治的暴亂,泰定帝一般使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來平息這些暴亂。但從整體來說整個國家基本上比較安寧。
泰定帝在位期間中國很多地方多次受災:
幾乎每年每月都有水災的紀錄,許多地方爆發饑荒。
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
1324年七月,「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元史·泰定帝一》)
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
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
1327年三月,和寧地震。
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
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
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
1328年七月, 寧夏又地震。
元寧宗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26年—1332年),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當初,前任皇帝元文宗臨終前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詔讓元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1332年10月,懿璘質班即位,年號「至順」,是為元寧宗。寧宗在位1個月即死去,享年7歲,諡號為沖聖嗣孝皇帝,尊號(汗號)為宜林奇葆。
元文宗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04年—1332年)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1328年—1329年在位;後復位,在位時間為1329年—1332年,在位時間共計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圖帖睦爾於1328年被丞相燕帖木兒在大都(今北京)擁立為天子,並打敗天順帝朝廷,天下安定。
但是文宗卻採取燕帖木兒的建議,立文宗哥哥周王和世?,是為元明宗,圖帖睦爾被立為皇太子;後圖帖睦爾又毒死和世?重新為帝,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文宗重祚以後,修《經世大典》,建圭章閣,欲興文治。但是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持有功,玩弄朝廷,元朝朝政更加腐敗,國勢更加衰落。文宗在位期間國內多爆發農民起義,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
元文宗死於1332年9月,終年29歲,廟號文宗,諡號聖明元孝皇帝,尊號(汗號)札牙篤汗。
元明宗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1300年—1329年),元朝第八位皇帝,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天曆二年,和世?在和林北部即位,年號「天曆」,是為元明宗。元文宗遜位,與[[[燕帖木兒]]前去迎接,途中就把明宗毒死,復即帝位。諡號為翼獻景孝皇帝,尊號(汗號)為和西拉古圖土。
思克卓里圖
天順帝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元朝第10位皇帝,元泰定帝之子。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去世後,元朝重臣樞密院使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1328年7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聞變,立刻將剛滿9歲的阿速吉八擁立為皇帝,改元「天順」。8月,文宗派燕帖木兒進攻上都天順朝廷,倒剌沙戰敗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終。阿速吉八只做了1個月的倒霉皇上。歷史上稱他為天順帝,尊號(汗號)為阿里加巴。
天光帝
天光帝,名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父為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兄為元昭宗(愛猷識里達臘),死後由兒子思克卓里圖繼位。
元順帝
元惠宗,又稱元順帝,於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於應昌,名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或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號是圖干鐵木耳,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6月至1370年。
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長子,1330年他的母親被殺,他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後來到廣西桂林。1332年十一月,元寧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歡貼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鐵木兒反對,因此一直到次年六月才繼位。燕鐵木兒的兒子唐其勢的叛亂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伯顏採取排擠漢人的政策,例如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而且不允許漢人學蒙古語,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隨着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終於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制了政局。隨後,伯顏以前很多排擠漢人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廢除,例如恢復了科舉等等。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由於黃河水災頻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1351年紅巾軍起義。雖然1362年元軍獲得很大戰果,但由於起義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惠宗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將領有時也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這一切給朱元璋提供了鞏固其地位的機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將領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北逃,首先逃往上都,後逃往應昌。他在那裡兩次組織兵力決定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
元昭宗
元昭宗(1378年逝世)名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或孛兒只斤愛猷識里達臘(Ayushiridara),是北元的第二位皇帝。他的汗號是閉里可圖,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70年至1378年,父為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母親是高麗貢女奇皇后。
1368年,明朝從中國趕走了元朝的皇族。在1370年他的父親元惠宗在上都死去,他就繼承了皇位,並改元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