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王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晉王

外文名稱;The king of jin

首任晉王;司馬昭

代表人物;楊廣、李治、李克用、柴榮、趙光義

晉王(The king of jin),中國古代王爵。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並未稱王,不過後世常以「晉」作為山西一代傳統地名。與此淵源,中國古代冊封的晉王較多,這裡舉最有影響力的晉王介紹之。歷史上有名的晉王有三國時期晉王司馬昭、司馬炎、兩晉時期晉王司馬睿、隋朝晉王楊廣、唐朝晉王李治、李克用,宋朝趙光義等。 [1]

三國

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晉文帝,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後期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早年隨父抗蜀,多有軍識。

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又固辭不受。八月,加假黃鉞,增封三縣。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冬十月,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增封並前共20郡。

咸熙二年(265年),薨,諡晉文王。死後數月,其子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著名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於此。

司馬炎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的開國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十二月,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公元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司馬炎曾出任中撫軍,其父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眾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於265年五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享年55歲。司馬炎繼承昭的相國、晉王。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並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由於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後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鑑;同時於268年頒布泰始律令,並於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三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司馬炎在統一之後,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但是司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經於西元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亡孫吳之後又將孫皓後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後宮,於是司馬炎的後宮便有萬人規模。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後宮內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且邊境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引發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衝突,郭欽、江統等人相繼以徙戎論,勸帝用武力將內遷的少數民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但晉武帝不用。290年晉武帝死於含章殿,葬於峻陽陵。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並非英明之君,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與無法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原因。

東晉

司馬睿

司馬睿(276年―323年1月3日),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 十五歲時嗣琅邪王位。西晉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

朝廷遂於永嘉元年 (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澹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 (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改元建武,復建晉朝。

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建武元年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建武二年、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他做了6年皇帝。

由於司馬睿做晉王實為過渡,且歷時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為東晉元帝

漢趙

司馬保

司馬保,晉朝皇室,司馬模之子。晉愍帝死後,司馬保自立為晉王。不久病死。或說被部將張春所殺。

司馬瞻

司馬瞻,晉朝皇室。司馬保死後,無子,張春便以司馬瞻嗣司馬保為晉王。陳安來攻,張春敗走,司馬瞻投降。陳安把司馬瞻獻給前趙劉曜,劉曜殺之。

前秦

苻柳,前秦景明帝苻健之子,初封晉公,後進爵晉王。建元年間,因謀反伏誅。

北魏

拓跋伏羅

拓跋伏羅,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晉王,加車騎大將軍。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討吐谷渾慕利延。軍至樂都,謂諸將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若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擒蜀之計也。」諸將咸難之。伏羅曰:「夫將軍,制勝萬里,擇利,專之可也。」遂間道行。至大母橋,慕利延眾驚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斬首五千餘級,降其一萬餘落。八年薨。無子,國除。

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獨孤氏。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晉王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開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開皇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年),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為了使南北雙方的聯繫加強,控制江南,南糧北運等,大業元年(605年)興修運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大業十四年死於江都之變。唐諡煬帝(皇泰主諡其曰明帝,廟號世祖)。《隋書·世祖本紀》中記載着隋煬帝:「上美姿儀,少敏慧」。

楊昭

楊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煬帝楊廣長子,母皇后蕭氏。開皇四年生於大興宮,開皇十年立為河南王,仁壽元年徙封晉王,大業元年(605年)被立為皇太子。昭美容儀,有武力,能引強弩。性謙沖,言色恂恂,未嘗忿怒。自奉儉樸。大業二年,朝於洛陽,後數月,將還京師,願得少留,帝不許。拜請無數,體素肥,因致勞疾。帝令巫者視之,雲房陵王為祟。未幾而薨,時年二十三。諡「元德」,帝深追悼之。皇泰元年(618年)追崇為世宗孝成皇帝。

薛仁越

薛仁越,薛舉之子。薛舉稱帝,封薛仁越為晉王。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將,後反隋,擁立蕭銑為帝,封晉王。後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蕭銑派張繡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敗,被部將所殺。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代第三位皇帝,漢族。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享年56歲。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後又加封右武侯大將軍。十年,長孫皇后薨逝,李治與同母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傳統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史稱「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最後終於成為皇后。但是武后並不為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於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高宗後期治世,有賴武氏(武則天)指揮。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後因為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後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

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認為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為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後仍無法根治。

李普

李普,唐敬宗長子也。母曰郭妃。寶曆元年,封晉王。太和二年薨,年五歲。上撫念之甚厚,冊贈悼懷太子。

安慶緒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安祿山反唐稱帝,封安慶緒為晉王。後來安慶緒殺死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帝,被部將史思明所殺。

李克用

李克用(856年—908年),唐末將領。沙陀部人。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生於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生前被封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為後唐太祖武皇帝。性格勇猛急躁。

先後鎮壓龐勛起義軍、黃巢起義軍。大順二年(891年),唐廷恢復李克用官爵,並封晉王。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的朱溫對峙。

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

五代

李存勖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應州人,沙陀族,小名亞子,晉王李克用長子。908年即晉王位,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他即為後唐莊宗。同年十一月,滅亡後梁,統一中原。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鑑》卷266)

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譟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着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着,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着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着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莊宗。

歐陽修是這樣評價莊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柴榮

柴榮,後周世宗。郭威反後漢自立,建立後周,封妻侄柴榮為晉王。由於郭威的族人被後漢殺光,郭威死後,柴榮繼位。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柴榮被史學家譽為「五代第一明君」。

司馬光:「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歐陽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北宋

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

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太宗於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駕崩於萬歲殿,殯於殿之西階,廟號太宗,群臣上諡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於永熙陵(今河南鞏義西村鎮滹沱村東北)。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十一月,上尊號應運統天聖明文武皇帝。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改尊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八月初一日己丑,加諡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閏十月十一日乙亥,再加諡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西夏

察哥(?一1156),西夏將領。崇宗乾順弟。多謀略,有勇力。長期掌握兵權,多有戰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軍援青海吐蕃部抗宋,被宋軍阻於徨水(今 青海西寧東南),力戰得脫。回師後任都統軍。貞觀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順封察哥為晉王。

建議學習宋軍之長,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平時帶弓而鋤,臨戰分番而進。平原以鐵鴉子(即重甲騎兵)馳騁,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險。因時因地靈活用兵,為乾順所納,被封為晉國王。雍寧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奉陝西宣撫使童貫之命,統軍進攻西夏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察哥率軍於統安城(今青海 互助)正面阻擊,暗遣精騎遷回其側後,前後夾擊,大敗宋軍,俘殺甚眾,並乘勝進擊,圍攻震武軍(今互助東北),後為牽制宋軍,自動撤圍退走。西夏仁宗時,為主要權臣。天盛八年(1156)卒。

耶律道隱

耶律道隱,字留隱,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隱生於唐,人皇王遭李從珂之害,時年尚幼,洛陽僧匿而養之,因名道隱。太宗滅唐,還京,詔賜外羅山地居焉。性沉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遼景宗即位,封蜀王,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遷守南京,號令嚴肅,民獲安業。居數年,徙封荊王。統和初,病薨,追封晉王。

韓德讓

耶律隆運,本姓韓,名德讓,西南面招討使匡嗣之子也。統和十九年,賜名德昌;二十二年,賜姓耶律;二十八年,復賜名隆運。重厚有智略,明治體,喜建功立事。侍景宗,以謹飭聞,加東頭承奉官,補樞密院通事,轉上京皇城使,遙授彰德軍節度使,代其父匡嗣為上京留守,權知京事,甚有聲。尋復代父守南京,時人榮之。宋兵取河東,侵燕,五院糺詳穩奚底、統軍蕭討古等敗歸,宋兵圍城,招脅甚急,人懷二心。隆運登城,日夜守御。援軍至,圍解。及戰高梁河,宋兵敗走,隆運邀擊,又破之。以功拜遼興軍節度使,征為南院樞密使。

景宗疾大漸,與耶律斜軫俱受顧命,立梁王為帝,皇后為皇太后,稱制。隆運總宿衛事,太后益寵任之。統和元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四年,宋遣曹彬、米信將十萬眾來侵,隆運從太后出師敗之,加守司空,封楚國公。師還,與北府宰相室昉共執國政。上言山西四州數被兵,加以歲飢,宜輕稅賦以來流民,從之。六年,太后觀擊鞠,胡里室突隆運墜馬,命立斬之。詔率師伐宋,圍沙堆,敵乘夜來襲,隆運嚴軍以待,敗走之,封楚王。九年,復言燕人挾奸,苟免賦役,貴族因為囊橐,可遣北院宣徽使趙智戒諭,從之。

十一年,丁母憂,詔強起之。明年,室昉致政,以隆運代為北府宰相,仍領樞密使,監修國史,賜興化功臣。十二年六月,奏三京諸鞫獄官吏,多因請託,曲加寬貸,或妄行搒掠,乞行禁止。上可其奏。又表請任賢去邪,太后喜曰:「進賢輔政,真大臣之職。」優加賜賚。服闋,加守太保、兼政事令。會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薨,詔隆運兼之。久之,拜大丞相,進王齊,總二樞府事。以南京、平州歲不登,奏免百姓農器錢,及請平諸郡商賈價,並從之。

二十二年,從太后南征,及河,許宋成而還。徙王晉,賜姓,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後,乃改賜今名,位親王上,賜田宅及陪葬地。從伐高麗還,得末疾,帝與後臨視醫藥。薨,年七十一。贈尚書令,諡文忠,官給葬具,建廟乾陵側。無子。清寧三年,以魏王貼不子耶魯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盧斡繼之。弟德威,侄制心。

耶律敖盧斡

耶律敖盧斡,遼國宗室,遼天祚帝長子,母文妃蕭氏。幼年時便馳馬善射。乾統年間過繼給大丞相耶律隆運,乾統六年(1106年)封晉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遼國名臣,先後被封為燕王、吳王、宋王、北院大王、遼王,最後被猜忌,下放為南京留守,封晉王。

蕭孝先

蕭孝先,字延寧,小字海里。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將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復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興宗諒陰,欽哀弒仁德皇后,孝先與蕭浞卜、蕭匹敵等謀居多。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后所重。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后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諭以廢太后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后於慶州。孝先恆鬱鬱不樂。四年,徙晉王。後為南京留守,卒,諡忠肅。

蕭普古

蕭普古,遼國丞相,晉王。

蕭孝穆

蕭孝穆,遼聖宗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討都監。聖宗開泰元年(1012年)以節度使率軍至漠北平亂,擊敗阻卜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軍鎮壓遼東大延琳起義,改東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興宗擬以武力迫宋割地賠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強,缺乏制勝信心,卻又反對興宗背棄盟約。十二年任北院樞密使,封齊國王,病卒,追封晉王。

甘麻剌

孛兒只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成宗鐵穆爾之長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

甘麻剌自少為祖母昭睿順聖皇后養育,時常侍奉世祖,未嘗離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無隱。

至元中,奉旨鎮北邊,叛王岳木忽兒等聞其至,望風請降。既而都阿、察八兒等諸王遣使求和,邊境以寧。嘗出征駐金山,會大雪,擁火坐帳內,歡甚,顧謂左右曰:「今日風雪如是,吾與卿處猶有寒色,彼從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廬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為肉糜,親嘗而遍賜之。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滅堅以國語講《通鑑》。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輩輔助。其或依勢作威,不用我命,輕者論遣,大者奏聞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業,主上無北顧之憂,則予與卿等亦樂處於此,乃所以報國家也。」

至元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邊日久,特命獵於柳林之地。率眾至漷州,恐廩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給從士,仍飭其眾曰:「汝等飲食既足,若復侵漁百姓,是汝自取罪謫,無悔。」眾皆如約,民賴以安。北還,覲世祖於上京,世祖勞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擾,朕實嘉焉。」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鎮雲南。過中山,又明年春過懷、孟,從卒馬駝之屬不下千百計,所至未嘗橫取於民。

至元二十九年,改封晉王,移鎮北邊,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更鑄晉王金印授之。中書省臣言於世祖曰:「諸王皆置傳,今晉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視諸王宜有加,請置內史。」世祖從之,遂以北安王傅禿歸、梁王傅木八剌沙、雲南行省平章賽陽並為內史。明年,置內史府。又明年,世祖崩,晉王聞訃,奔赴上都。諸王大臣咸在,晉王曰:「昔皇祖命該鎮撫北方,以衛社稷,久歷邊事,願服厥職。母弟鐵木耳仁孝,宜嗣大統。」於是成宗即帝位,而晉王復歸籓邸。

元貞元年,塔塔兒部年穀不熟,檄宣徽院賑之。又答答剌民飢,請朝廷賑之。詔賜王鈔千萬貫,及銀帛有差。皇太后復以雲南所貢金器,遣朵年來賜。是歲冬,奉詔以知樞密院事札散、同知徽政院事阿里罕為內史。大德二年,詔給秫米五百石。

大德五年,成宗以邊士貧乏,分給鈔一千萬貫。

大德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貞初,籓邸屬官審伯年老,請以其子代之。內史言於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歲耗財不可勝計。子三人:泰定帝也孫帖木兒、松山、疊里哥兒不花。王薨後十年,元仁宗即位,諡王獻武。又十一年,元英宗遇弒,也孫帖木兒以嗣晉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祔享太室。

又六年,文宗即位,乃毀其廟室。

也孫帖木兒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在位5年。

泰定元年三月二十日(1324年4月14日),泰定帝立八八罕氏為皇后,立阿速吉八為太子。

從1325年開始,泰定帝因國庫收入少於支出,開始減少國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和攜帶兵器

泰定二年九月初一日(1325年10月8日),泰定帝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將全國劃分為18個道,分別為:兩浙道、江東道、江西道、福建道、江南道、湖廣道、河南道、江北道、燕南道、山東道、河東道、陝西道、山北道、遼東道、雲南道、甘肅道、四川道、京畿道。

泰定帝還下達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購買民間的土地,克制僧院的過分富有。

在泰定帝統治期間,廣西、四川、湖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常爆發反抗元朝統治的暴亂,泰定帝一般使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來平息這些暴亂。但從整體來說整個國家基本上比較安寧。

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享年36歲。也孫鐵木兒無廟號和諡號,歷史上以年號稱之為泰定帝。

朱棡

朱棡(1358年-1398年),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生於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晉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六月, 朱元璋仍告誡晉王:「我朝自遼東至於甘肅, 東西六千餘里, 可戰之馬僅得十萬, 京師、 河南、 山東三處馬雖有之, 若欲赴戰, 猝難收集。苟事勢警急, 北平口外馬悉數不過二萬, 若逢十萬之騎, 雖古名將, 亦難於野戰。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馬數如是。縱有步軍,但可夾馬以助聲勢,若欲追北擒寇,則不能矣。」

明朝馬匹的匱乏由此可見。

晉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東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宮城。府邸東西320步(約合 528米),南北422步(約合 696米),開三門,其地今稱南華門街、東華門街、西華門街。它城外有外城牆,今稱東肖牆、南肖牆、西肖牆、北肖牆。晉王府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毀於大火,布局已無考。僅從地名上得知,現稱東丹墀、西丹墀是宮殿台階所在地,東夾巷、西夾巷是宮內的東、西夾道。肖牆內則有祭天地的天地壇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園的杏花嶺街。它的舊址即今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宿舍為中心的肖牆(街)以內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學宋濂(《元史》總編),書學杜環(明初書法家),善騎射,有謀略。人長的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待官屬皆有禮,更以恭慎聞。是時,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器重,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為明初鞏固北方邊防做出不少貢獻。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薨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諡號「恭」,後人稱「晉恭王」。

朱棡歿後的第二年,葬於太原城東南10公里許的黑駝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區黃陵鄉老墳村)。墓區周長1.5公里,以夯土圍牆,高四米餘。墓冢朝南,直徑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獻殿等,均毀。墓早在清康熙年間被盜,有「其人烏紗紅袍,足底金一錠,銀一錠,兩旁十棺十女」的記載。文革中又遭破壞。現見墓道掘進50米,東西各有洞室,盜掘痕跡比比皆是。

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大西藩王,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或雲十歲時為張獻忠所掠,養以為己子)。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於同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死,時年42歲。

歷代晉王

註:轉為帝系的不包括在內。

參考來源

晉王表孝心,親自給皇上餵湯藥,給母后送上貂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