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遼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遼史》為元朝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傳四十五[1],此外還有《國語解》一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至正五年與《金史》同時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成就

《遼史》主要依據史料為遼末耶律儼的《皇朝實錄》、金朝陳大任的《遼史》及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等。《遼史》有的方面很有特色,例如《百官志》分別記述「北面官」、「南面官」,較好地反映了當時為了適應各民族特點而分別設治的特點。又新創《營衛志》和《兵衛志》記述契丹貴族的政治軍事組織。《遼史·食貨志》不足四千字,卻如實的記載了契丹國的經濟發展歷史,「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強財生,以給日用。」到了部落時期,「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糗糧芻茭,道在是矣」,乃至於遼太祖阿保機「平諸弟之機,弭兵輕賦,專意於農」。

另外《遼史》也靈活應用「表」的體例。

缺失

羅繼祖撰有《遼史校勘記》八卷,序中指出,《遼史》「繆戾非僂指所可計」,例如耶律洪基在位期間第三個年號「大康」就被訛為「太康」,第五個年號「壽昌」則被誤為「壽隆」。另外遼國曾多次改國號,先稱契丹、後稱大遼、又稱大契丹、又稱大遼,《遼史》竟未提及。《遼史》各〈〉、〈〉、〈傳〉相互牴牾處不少,人物有名無姓,或只載稱號,而不載姓名。《遼史》也有人物重複的缺失,如帖剌耶、蒲古只也、匝馬葛是一人三名[2]。《遼史·耶律倍傳》稱耶律稍等「各有傳」,但《遼史》卻沒有<耶律稍傳>。

視頻

遼史 相關視頻

二十四簡史之遼史
遼史帶你揭秘契丹人的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