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干地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的老年人。

古代中国用以记录年、月、日、时。日本朝鲜越南琉球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古代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

历史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始自汉武帝太初年号。 干支在古代称干枝,好比树干和树枝。

干支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在古代中国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相当有帮助,便于推算历史时间。

干支循环

原则上,天干与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对使用的要求,即如下两组配对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话,其使用方法为,例如西历1984年为一个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组开始的甲子,1985年则轮到下组的乙丑,1986年又轮到下一组的丙寅,1987年轮到下一组丁卯,如此下去。最后形成循环。

天干与地支配对规则
天干 ...
地支 ...
干支60年各年份名称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太平天国时,曾把“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

干支纪年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载记轩辕黄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创立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2]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将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甲子年;1865年为乙丑年,1925年同为乙丑年,依次类推。这种作记法俗称为「天运岁次○○年」。

公历→干支纪年

将公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0,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天干(余0则视为第10个);将公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2,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地支(余0则视为第12个)。

  • 例如:公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余数是2,所以是第2个天干——乙,1992除以12的余数是0,所以是第12个地支——亥,故公元1995年为乙亥年。

  • 再如:公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余数是8,所以是第8个天干——辛,1858除以12的余数是10,所以是第10个地支——酉,故公元1861年为辛酉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如:公元前155年

尾数5对应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该年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干支纪月

史书中通常以序数纪月。「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

此外由于各帝王可能采用不同历法,因此干支纪月亦不见得准确。例如三国时期,由于景初历的使用,可能出现在不同国家,却在不同日换月分的情况;一国是初一,另一国是前一个月的月末,此时月干支即不同。

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与史书、传统历法(包括农历)或使用太阴历紫微斗数有所不同。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而八字计算则以二十四节气其中的十二节气(非中气)所在时刻(非以日首)分月,并赋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间为子月,小寒到立春为丑月。因此八字计算过了当月节气发生之时刻才换月干支,可能产生月中与日中换干支的情况。

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每五年一循环,每月的天干由该月支所在年的天干决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诀,《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从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若问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体的推算如下表:

月地支 节气段 中气 近似夏历月份 近似西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至惊蛰前一日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至清明前一日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至芒种前一日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至小暑前一日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至少始于《春秋》所记,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过了罗马失闰之后,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

干支纪日与西历换算

查表法

日干速查表
格里历
百年数
日期
月份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格里历年的后两位数
儒略历年数 MOD 8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6 08 儒略历 00 02 21 23 40 42 61 63 80 82
23 02 06 07 04 06 25 27 44 46 65 67 84 86
18 01 04 05 02 08 10 29 31 48 50 69 71 88 90
20 03 01 12 14 33 35 52 54 73 75 92 94
16 18 37 39 56 58 77 79 96 98
22 01 03 20 22 41 43 60 62 81 83
17 24 05 07 24 26 45 47 64 66 85 87
09 11 28 30 49 51 68 70 89 91
19 11 12 13 15 32 34 53 55 72 74 93 95
21 09 10 17 19 36 38 57 59 76 78 97 99
日支速查表
格里历
百年数
日期
月份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格里历年的后两位数
儒略历年数 MOD 80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1 儒略历 00 07 16 23 32 39 48 55 64 71 80 87 96
20 23 09 14 30 46 62 78 94
17 05 21 37 53 69 85
07 03 12 19 28 35 44 51 60 67 76 83 92 99
24 01 05 10 26 42 58 74 90
21 01 03 01 17 33 49 65 81 97
18 12 08 15 24 31 40 47 56 63 72 79 88 95
10 06 22 38 54 70 86
08 13 29 45 61 77 93
22 02 06 04 11 20 27 36 43 52 59 68 75 84 91
16 19 02 04 02 18 34 50 66 82 98
09 25 41 57 73 89

口算法

  • a = Y mod 80
  • b = (5a + [a/4]) mod 60
  • c = 10 + [C/4] - C (格里历), c = 8 (儒略历)
  • d = (M + 1) mod 2 x 30 + [0.6(M + 1) - 3] - i
    M = 13或14时平年i = -5, 闰年i = -6 (详见下表)
  • e = D
  • f = (b + c + d + e) mod 60
  • g = f mod 10, z = f mod 12
M 13 14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d 00 31 -1 30 00 31 01 32 03 33 04 34
-1 30 d = [30.6(M + 1) - 3] mod 60 - i

1. 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a = -719 mod 80 = 1
b = 5 × 1 + [1/4] = 5
c = 8
d = (14 + 1) mod 2 x 30 + [0.6(14 + 1) - 3] - 5 = 31
e = 22
f = (5 + 8 + 31 + 22) mod 60 = 6
g = z = 6, 己巳

2. 公元前211年11月1日

a = -210 mod 80 = 30
b = (5 × 30 + [30/4]) mod 60 = 37
c = 8
d = (11 + 1) mod 2 x 30 + [0.6(11 + 1) - 3] = 4
e = 1
f = 37 + 8 + 4 + 1 = 50
g = 50 mod 10 = 0, z = 50 mod 12 = 2, 癸丑

3. 公元1912年2月18日

a = 1912 mod 80 = 72
b = (72 mod 12 × 5 + [72/4]) mod 60 = 18
c = 10 + [19/4] - 19 = -5
d = (14 + 1) mod 2 x 30 + [0.6(14 + 1) - 3] - 6 = 30
e = 18
f = (18 - 5 + 30 + 18) mod 60 = 1
g = z = 1, 甲子

干支计算日数

由于华夏历法中每个月日数不定,且可能有闰月,故若在史书中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在计算经过的时间长度时会非常麻烦。而利用干支计日则可以方便地计算。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3]。」秦历每年十月为岁首,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从癸丑(第50日)到丙寅(第3日)总共是13日。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日,但270日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事实上,如果换算成公历,则为前211年11月1日出游,前210年9月10日驾崩,共313天。

干支纪时

以12时辰为1日之纪时法,在周髀算经已有雏型。干支纪时法则源起年代未明。《史记‧历书》以十二支纪时,可能到了唐代才将十二支配上十干。

以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日上起时亦有歌诀

古歌曰: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遁时如甲子日子时生人即甲己,还加甲,便知子时乃甲子,丑时乃乙丑,顺行十二时。

古歌曰: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直途。 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UTC+8为准:

时辰地支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时 23时至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至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至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至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至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至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宋代记时辰已有「初」、「正」之分。如23时为「子初」,0时为「子正」。并可配合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后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后,改为日96刻,每时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自此每刻15分,无「四刻」之名。

从前一日23时到凌晨1时叫作,继续下去,丑、寅……从11时至13时叫作。所以现代,半夜0时叫「子夜」,白画12时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后叫「下午」。

子初分日问题

在中国天文星象以及历法计算上,皆以子正0时分日;造成前一日深夜23时至0时(夜子时)出生者与当日凌晨0时至1时(早子时)出生者虽具有相同时干支,却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况,或存有命盘不连续性的问题。因之该如何处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换日柱),仍有很大争议。自古虽有取子正分日者,亦有当以子初分日之论;甚或认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数以子初分日者。

阴阳五行说

  •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4]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之特性;「土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之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之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古人基于此种认识,将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之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5]

十干 阴阳五行是针对十干表示命运的说法,用了五行()与阴阳(阳为兄、阴为弟)配对。

十干 普通话拼音 粤拼 日语 韩国语 越南语 本义 阴阳五行
音读 训读 意思
jiǎ gaap3 こう
kou
きのえ
kinoe
木的兄
gap
giáp 植物的芽生长、象征芽鳞的豆芽 阳木
jyut3 おつ
otsu
きのと
kinoto
木的弟
eul
ất 阳气还未来临,需要等待的地方 阴木
bǐng bing2 へい
hei
ひのえ
hinoe
火的兄
byeong
bính 阳气的发扬 阳火
dīng ding1 てい
tei
ひのと
hinoto
火的弟
jeong
đinh 阳气的充溢 阴火
mou6
bo
つちのえ
tsuchinoe
土的兄
mu
mậu 和“茂”相通、由阳气区分繁荣 阳土
gei2
ki
つちのと
tsuchinoto
土的弟
gi
kỷ 和纪相通、有防止分散的作用 阴土
gēng gang1 こう
kou
かのえ
kanoe
金的兄
gyeong
canh 结实、形成、阴化的阶段 阳金
xīn san1 しん
shin
かのと
kanoto
金的弟
shin
tân 加强由阴的控制 阴金
rén jam4 じん
jin
みずのえ
mizunoe
水的兄
im
nhâm 和“妊”相通,在下孕育阳气 阳水
guǐ gwai3
ki
みずのと
mizunoto
水的弟
gye
quý 和“揆”一样,把没有生命的残物清算 阴水

十二支 十二支皆有相对应的五行。四季所对应的五行为: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土则是对应各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分,用于表示季节转换。

将其分配为:

十二支 普通话拼音 粤拼 日语 韩国语 越南语 四季 阴阳五行
音读 训读
zi2 し/shi ね/ne
ja
冬季 阳水
chǒu cau2 ちゅう/chū うし/ushi
chuk
sửu 冬季 阴土
yín jan4 いん/in とら/tora
in
dần 春季 阳木
mǎo maau5 ぼう/bō う/u
myo
mão 春季 阴木
chén san4 しん/shin たつ/tatsu
jin
thìn 春季 阳土
zi6 し/shi み/mi
sa
tỵ 夏季 阴火
ng5 ご/go うま/uma
o
ngọ 夏季 阳火
wèi mei6 び/bi ひつじ/hitsuji
mi
mùi 夏季 阴土
shēn san1 しん/shin さる/saru
shin
thân 秋季 阳金
yǒu jau5 ゆう/yū とり/tori
yu
dậu 秋季 阴金
seot1 じゅつ/jutsu いぬ/inu
sul
tuất 秋季 阳土
hài hoi6 がい/gai い/i
hae
hợi 冬季 阴水

阴阳五行说是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代[6],为邹衍五德终始说阴阳思想相互结合所产生。并且与干支结合而成为干支五行说,进一步成为天地间万物的根本起源。

方位和角度

干支可以表示方位角度

  • 角度:「子」为0度或360度,要放在30度十二地支。「」为30度,「」为60度,「卯」为90度,「」为330度。



视频

天干地支 相关视频

易学基础之天干地支(上)
易学基础之天干地支(下)
《干支纪年法》微课
天干地支详解

参考文献

  1. 十天干,易宇山人周易网
  2. 易学:十二地支万物类象(收藏),腾讯网,2019-09-08
  3. 司马迁《秦始皇本纪》,古诗文网
  4. 五行相生相克,卜易居,2017-11-05
  5.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含义,善若吉命理网,2015-06-14
  6.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个人图书馆,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