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灌木茶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常绿灌木茶树 茶树为原产于中国及印度之常绿灌木。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叶互生,具短柄,叶形有披针状、椭圆形、卵形及倒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花白色而有芳香,蒴果扁球形,外有3纵棱,种子卵圆形、棕褐色。
域 | 真核域 Eukarya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门 |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
目 | 杜鹃花目 Ericales | 科 | 山茶科 Theaceae |
属 | 山茶属Camellia | 种 | 茶树 C. sinensis |
目录
简介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茶树经济学树龄一般在50-60年间。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列后露出种子。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茶树的植物学地位是:茶树属胚胎植物门,种子植物亚门,被子植物纲,双子叶植物亚纲,山茶目,山茶科,茶属,茶种。[1]
生长环境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生物学特征
形态生物学特性:茶树的器官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茶树根系分主根、侧根、细根和吸收根。
1.主根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可深入土中2~3米,一般可达1米。由主根上的中柱鞘分生侧根,侧根上再发生支细根,细根上再发生吸收根。吸收根上着生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根有支持作用、吸收作用和贮藏作用。 2.茶树的茎,依其生长的先后和成熟程度可分为主杆,主枝,干枝,上层分枝,生产枝和新梢。由于分枝性状的不同,最终形成的树冠可分为乔木型、半乔型和灌木型。茶树又因其分枝状态的不同,分为直立状、披张状和半披张状。 3.茶树的新生芽叶(包括嫩梢)是优良的制茶原料。茶树的芽有营养芽、花芽之分,营养芽发育成为枝叶,花芽位于新梢叶腋间,发育成为茶花。茶树营养芽因其生长部位的不同,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为顶芽和腋芽。当新梢生长成熟时,芽转入休眠,或者由于环境条件不利,养分不足,新梢出现休眠,这时的芽称为“驻芽”,驻芽和对夹的叶片称为对夹叶。不定芽是没有固定位置的潜伏芽。茶芽依季节不同又可分为春芽、夏芽和秋芽。 4.茶花为两性花,南花芽发育而成。花芽与营养芽在形态上不同,花芽粗短而呈圆形。由于茶树没有专门的结果枝,花芽着生于叶腋问营养芽的两侧,有时从花柄生长处鳞片基部又可生出花芽、所以通常叶腋处为一对花芽,有时也可长出簇状花5~8朵。 5.茶果为蒴果,每果一般含1~3粒种子。成熟时果皮逐渐变成浅棕色或褐色,充分成熟时果壳开裂,种子自行脱落,入土出苗。当年茶花和头年果实在同树同枝上生长。 茶树种子可分为外种皮、内种皮、种胚3部分。种胚由胚芽、胚茎、胚根和子叶4部分组成。胚芽是枝叶的原始体;胚茎连结胚芽和胚根,发展成为茶树的主干;胚根发育成为根系。种了无胚乳,养分贮藏于两片子叶中。中等型种子每千克有900~1000粒。[2]
繁殖
茶树的繁殖近来多采用扦插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采收
茶树种植后约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达盛产期,三十年后即开始老化,此时可从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须挖掉重种。
按树干分类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按树干来分,有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类型。
乔木型茶树:形高大,主干明显、粗大,枝部位高,多为野生古茶树。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和原产地,在云南发现的野生古茶树,树高10米以上,主干直径需二人合抱。
半乔木形茶树: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和分枝容易分别,但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如云南大叶种茶树。
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枝稠密,主干与分枝不易分清,中国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按品种分类
茶树品种按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系品种和无性繁殖系品种两大类。通过有性途径(种子)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有性系品种;通过无性途径(扦插等)繁殖的品种称无性繁殖系品种,简称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上,常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性系品种称为无性系良种。
有性系品种由于采用种子繁殖,幼苗主根明显,为直根系,群体中植株的性状较混杂,参差不齐;无性系品种一般采用短穗扦插繁殖,群体中各植株的性状整齐一致,短穗扦插的幼苗无主根,为须根系,根颈部有短穗遗痕,比较容易鉴别。无性系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够世代相传,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芽叶持嫩性强,发芽整齐,芽叶的形态大小及内在品质一致,便于采摘加工等特点,因此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如原产福建省福鼎县的福鼎大白茶品种,尽管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然是广大茶区热衷推广的良种之一。
茶树品种都是在特定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在一个地区原产或选育成的品种,引种到其它地区栽培后,按适应性分为适应性品种或不适应性品种。所谓适应性是指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对栽培地区温度、光照、无霜期、降水量、土壤酸度等自然条件的要求。品种的适应性可以根据引种栽培地区该品种茶树的生长势、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表现情况进行鉴定。某品种的茶树在引种栽培地区生长发育良好,抗逆性强,芽叶持嫩性强,产量高,制茶品质优良,综合表现与原地一致,说明该品种在这一地区的适应性强。茶树品种按抗逆性分为抗逆性弱、抗逆性较弱、抗逆性强、抗逆性较强及高抗五大类品种。所谓抗逆性是指茶树对寒、旱、病、虫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忍耐性或抵御能力。一般按各品种茶树叶片在以上不良环境因素下的受害程度,并结合枝干受害情况,用5分制进行抗性评分及分级的方法进行鉴定。
茶树品种按萌芽期可分为特早生型、早生型、中生型和晚生型四大类,茶树品种的萌芽期通过观察越冬腋芽的萌发过程进行鉴定。越冬芽萌发过程一般分为鱼叶期、一叶期、二叶期、三叶期四个物候期。一般一个品种20%的腋芽到达某物候期之日,就是这个品种到达该物候期的日期。萌芽期的观察需要重复三年,以福鼎大白茶品种作对照。茶树品种萌芽期观察方法有目测法和挂牌法,目测法根据经验进行估测,挂牌法选择5~10株茶树,每株选择5~10个腋芽挂牌进行观察,确定萌芽期。在同等条件下,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品种早5天以上的为特早生型品种,早4天以内的为早生型品种,晚5天以内的为中生型品种,晚5天以上的为晚生型品种。茶树品种按成熟叶片大小又可分为特大叶品种、大叶品种、中叶品种和小叶品种四类。叶片大小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0.7)进行比较,叶面积在70cm2以上为特大叶品种,叶面积在40~69cm2之间为大叶品种,叶面积在21~39cm2之间为中叶品种,叶面积在20cm2以下为小叶品种。
茶树品种按产量可分为高产品种和一般品种。产量的鉴定要求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按照采摘标准采摘鲜叶记产量,重复记载三年求平均值,并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将鲜叶产量除以4折算成干茶产量。统计产量时,绿茶品种或红茶品种按一芽二三叶的标准采摘鲜叶记产量,乌龙茶品种按新梢长到3~5叶,约70%顶叶形成开面时,采摘对夹二三叶记产量。茶树品种按茶类适制性分为绿茶品种、红茶品种、红绿茶兼制型品种和乌龙茶品种四类,其中绿茶品种又分为显毫类绿茶品种和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品种。所谓茶类适制性是指品种固有的制约着茶叶品质的种性,也就是指茶树品种最适宜制作哪一类或几类优质茶的特性。
茶树品种的茶类适制性简称适制性,它可以通过芽叶的物理特性观察和化学特性测定进行间接评估,这在茶树品种选育的早期尤其常用。物理特性是指茶树新梢上芽叶的肥瘦、大小、叶色、叶质、叶片厚薄、柔软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征和状态,它与成品茶的外形品质息息相关。一般叶片小、叶张厚、叶质柔软、细嫩、色泽显绿、茸毛多的品种,制显毫类的绿茶,如毛峰、毛尖、[[银芽等名茶,易塑造出外形“白毫满披、银装素裹”的品质特色;芽叶纤细、叶色黄绿或浅绿、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种,制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如龙井茶等名茶,易形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泽绿翠、体表无毛的品质风格;而叶片大、节间长、芽头肥壮、芽叶黄绿色、茸毛多、叶面隆起、叶质软、叶张薄的品种,制红茶品质较好。化学特性是指芽叶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它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化学特性的测定一般按一芽三叶标准采集鲜叶,在100℃温度下蒸3分钟,80℃温度下烘干制蒸青茶样品,然后将样品磨碎进行化学成分测定。
尽管茶树品种的化学特性受种植地区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的化学特性差异仍然明显。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简称酚氨比)大的品种,制红茶品质优;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宜(约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种,制绿茶品质优。如黔湄419品种,蒸青茶含茶多酚36.03%,氨基酸1.4%,酚氨比25.7,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烈,滋味浓强,但制绿茶滋味浓而苦涩,说明黔湄419是适制红茶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引种到湄潭后,春、夏季蒸青茶平均含茶多酚25.3%,氨基酸1.89%,酚氨比13.4,制多毫型绿茶外形绿翠显毫,栗香持久,但制红茶滋味淡薄,说明福鼎大白茶是适制显毫类绿茶的优良品种。
在生产中,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一般通过同一品种的鲜叶制作不同类别的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直接鉴定。感官审评鉴定品质时,采取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先准确称取3克茶样倒入审评杯内,再冲入约150亳升沸水,浸泡5分钟开始审评。按照五因子审评法,茶叶的品质分别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逐项以百分制评分,并以相应的评语描述,最后再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品质权数计算总分,其中名优绿茶按外形30%、汤色10%、香气25%、滋味25%、叶底10%的品质权数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种品质的优劣,即一个品种对某一茶类适制性的大小,而相应的评语则可以描绘出不同品种的制茶品质特点。
由于不同茶类的品质要求不一样,而每一品种固有的适制性又制约着茶叶的品质,加之不同品种间的适制性差异较大,适制绿茶的品种不一定适制红茶,适制显毫类绿茶的品种不适宜制作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因此,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应作为生产上用种重点考虑的指标之一,只有选择适制性对路的茶树品种,才能生产出相应优质的茶类产品。茶树品种按审定的部门可分国家级品种和省级品种。一个新育成的品种,经过萌芽期、抗逆性、产量、适制性等鉴定后,最后还要通过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才允许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里将国家级茶树品种审定的标准摘录如下,以便对国家级茶树品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 区试产量比对照品种增加10%上,并经统计分析达到显着标准;
- 产量与对照品种相近,品质明显超过对照品种;
- 某些性状突出,具有特殊利用价值,产量和品质与对照品种相当。
品种介绍
福鼎大白
(国家级良种)该品种因产于福建省的福鼎县而得名,又叫福鼎白毫或福大。
品种特征:小乔木型、中叶类。肥壮、整齐、密度大、多毫、产量高(比四川群体种高20%以上)且夏秋茶原料不带紫色芽叶、色浅,开发夏秋季名茶特佳。 制茶条索紧结、绿润、显毫、内质毫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浓厚,适制披毫的雪芽、银峰、玉叶等扁形、直条形茶。
栽培要求:按常规栽培技术进行。
福选9号
该品种因从福鼎大白茶中选育而得名。 品种特征:小乔木型、中叶类,芽叶绿色、整齐、密度大、茸毛较多,适制毛尖、竹叶青等名茶。 优点:生长势很强、成园快、生长期长、产量高(比群体种高30%以上)。 缺点:夏、秋季茶鲜叶略显紫色,月。抗病虫,尤其抗螨力差、抗逆力差。 栽培要求:因是早生种,要注意品种搭配,植株生长旺,应注意不能太密,修剪应低位进行,同时注意防治螨类,抗干旱和防冻。[3] ===名山白毫131===(省级良种) 该品种产于名山县。 品种特征:灌木、中叶类。发芽整齐,芽体适中,密度中等,持嫩性强,茸毛多,植株生长势旺,产量高(比群体种高20%)。
制茶条索紧结、绿润披毫,内质毫香浓郁持久,滋味鲜浓,醇厚回甘。因其芽略弯曲,适制披毫的碧螺春、甘露、峨蕊等卷曲形茶。
栽培要点:其树姿半开张,成叶着生角度较大,不宜密栽且生长势旺,应注意低位修剪。
乌牛早
无性繁殖系,原产浙江省永嘉县罗溪乡,系当地茶农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叶绿色、有光泽、椭圆或卵圆形,茸毛中等,叶面微隆起。芽叶尚壮,一芽三叶百芽重40.5克,育芽力和持嫩性强。抗性强,结实少,单产高。春茶含氨基酸约4.2%、茶多酚约17.6%.在四川茶区,一般2月上旬或中旬发芽,开采期早,春梢发芽密度大,生长量较大。适制绿茶和扁形名茶,品质良好。
平阳特早
由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从该县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中等大小,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上斜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身稍内折,叶质厚软。芽D1‘绿色,茸毛较多,节间短,春茶发芽特早,芽叶生长整齐。春茶含氨基酸4.8%、茶多酚22.9%、咖啡碱4.5%、水浸出物40.3%,酚氨比为4.8.一般1月上旬或2月上旬发芽,2月中旬开采。芽叶密度大,产量高。
适制扁形、毛峰、碧螺春等多种茶类,用它制作的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滋味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品质优良。但该品种在夏、秋季展叶快,影响新梢持嫩性,在川西茶区与山区茶区种植为好。
春波绿
由福建省霞浦县茶技站从福鼎大白茶有性群体中单株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小乔木状,主干明显,分枝部位尚高。分枝能力强。叶形椭圆,水平着生,中叶种,叶脉7.5-8.5对。叶色深绿,有光泽。萌发期比福鼎大白茶提早10-20天,嫩梢绿色,茸毛尚多,伏贴芽体,似笋芽;叶质柔软,持嫩好。新梢生长期长,比福鼎大白茶增产54.34%.氨基酸含量为
2.38%-3.11%,咖啡碱含量3.86%,茶多酚为17.82%-25.50%.一般在2月上旬萌发,开采早。适宜加工名优绿茶与烘青绿茶,尤其是适制扁形茶与碧螺春等名优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尤其是抗热旱能力强。
龙井长叶
无性繁殖系,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种中采用系统育种法育成。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叶绿色、长椭圆形,叶缘微波伏,叶面平、叶尖渐尖,平均叶长10.47厘米,叶宽4.31厘米。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新梢持嫩性强。春茶含氨基酸约4.1%、茶多酚约18.6%、儿茶素总量16.42%.比福鼎大白茶迟萌发5-7天。适制扁形名茶和绿茶,香高味醇,品质优良。抗寒性强。 台湾省常见品种介绍:青心乌龙(软枝乌龙、小叶乌龙)、台茶27号(金萱)、台茶29号(翠玉)、铁观音、水仙、四季春等品种,在这里仅以台湾的茶树品种来分类。又因茶树为杂交之灌木植物,故其变化也很大。[4] 青心乌龙:属于小叶种,适合制造部分发酵的晚生种,由于本品种是一个极有历史并且被广泛种植的品种,因此有〔青心乌龙〕,〔种仔〕,〔种茶〕,〔软枝乌龙〕等别名。树型稍小,属于开张型,枝叶较密生,幼芽成紫色,叶片狭长椭圆形,叶肉稍厚柔软富弹性,叶色浓绿富光泽。本品种所制成的包种茶不但品质优良,且广受消费者喜好,可惜树势较弱,易患枯枝病且产量低。 青心:属于小叶种,适制性极广的中生种茶树,常用的别名有〔青心〕。树型中等属于稍横张型,幼芽肥大而密生洱毛,呈紫红色,叶片为狭长略成披针型到长椭圆形,以正中央部位最阔,叶缘锯齿较锐利,叶色呈暗绿色,叶肉稍厚带硬。本品种因树势强,产量高且适制性广,因此种植面积经常居全省第一,其中以制造乌龙及俗称口风茶的台湾乌龙茶品质最高。但近年来的种植面积则居第二,主要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台茶十二号:别名金萱,系统代号-2027,经过四十三年的选育后,才在民国七十年命名的新品种,由于所制造的包种茶具有独特的香味,因此广受消费者的喜好,加上其中早生,强健,高产且适合机采的特性,因此种植面积在稳定的增加中。台茶十二号树型较大,属于稍具直立性的横张型,芽密度高,幼芽大,绿中带紫,洱毛密度略少于青心乌龙,但制造时较不易脱落,故成茶上可看到明显的洱毛。叶片大型呈椭圆型,叶缘锯齿较疏,叶肉稍厚,浓绿且富光泽。由于树势强健,环境适应力强,高产,品质佳且广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全省各茶区均有种植。 台茶十三号:别名翠玉,系统代号-2029,与台茶十二号同一时期选育所得。属于中早生适制包种茶的新品种,树型较大,芽色较紫,洱毛密度略低,叶片则较狭长,略大且厚,叶片两侧较上卷,叶缘锯齿较大且粗钝,叶色较绿且更具光泽。本品种较疏且不易机采,加上产量略低于台茶十二号,故初期种植不多,但由于滋味奇佳,并具强烈花香,因此日渐受到欢迎。 硬枝红心:别名大广红心,属于早生种适合制造包种茶之品种,树型大且直立,枝叶稍疏,幼芽肥大且密生洱毛,呈紫红色,叶片形状与台茶十二号及台茶十三号接近,但锯齿较锐利,树势强健,产量中等。本品种大部分分布在台北县淡水茶区,目前以石门乡居多,所制成的条型或半球型包种茶,具有特殊香味,但因成茶色泽较差而售价较低,制造铁观音茶泽外观优异且滋味良好,品质与市场需求有直追铁观音种茶树所制造产品的趋势。 大叶乌龙:本省四大名种之一。属于早生种,适合制造绿茶及包种茶品种,树型高大直立枝叶较疏,芽肥大洱毛多呈淡红色,叶片大型且呈椭圆形,叶色暗绿,叶肉厚树势强,但收成量中等。本品种目前则零星散布于台北县汐止,深坑,石门等地区,面积逐年减少中。
铁观音茶树
铁观音:属于小叶种,晚生种适制铁观音茶,树型大枝条粗,但枝叶及芽密度很疏,幼芽稍带红色,叶型长椭圆至狭长型,平铺,叶缘起伏大,呈波浪状,锯齿大但不锐利,叶肉极厚且富有光泽,树势较弱且收成量少,本品种目前仅栽培于台北市文山区的木栅地区,是最佳的铁观音茶种。[5] 四季春:是由木栅地区茶农选出之茶种,属小叶型,极早生之包种茶品种,树型中大型且开张,枝叶及芽密生,幼芽呈淡红色,叶型较近纺锤型,两端较尖锐,叶色淡绿,具细且锐之锯齿,叶肉厚且具光泽,树势强,采摘期极长且收成量高。本品种因萌芽期极早,采收期长,春茶所制成之茶叶具有特殊香味,故种植面积一度增加,但因生长习性及生产制造方法,均未进行有系统之试验,故难以评估优劣。 青心柑仔:别名柑仔,属于小叶早生种,适制绿茶尤其是龙井茶之品种,树型中到大,稍具直立性,但分枝疏,芽绿色带洱毛,因此所制成之高级龙井茶均带白毫。叶片大似柑叶,叶绿明显向上卷,花瓣数目特多,本品种是最重要的龙井茶品种,主要分布于台北县新店及三峡地区。 黄柑:别名白心或白叶,属小叶茶种晚生适制红茶的品种,树型中等,枝叶密生,芽色偏黄,叶片呈椭圆型到倒卵型,花较多。本品种,早期大量种植于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其他:台湾种植的茶树品种,另有武夷茶,红心大口,黄心大口,红心乌龙,黄心乌龙,水仙,软枝红心,台茶十四号(白文),台茶十五号,台茶十六号,台茶十七号(白鹭),淡水青心,佛手,乌枝,梅占,等品种但面积较小,且不普遍。
茶树的起源与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 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 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中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 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菜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砖茶)和普洱茶等。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
茶文化
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槚、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福州发音为ta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历史上最早的茶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可推广种植品种
适制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种有元宵绿;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种。
中芽种有铁观音、佛手、白芽奇兰等品种,迟芽种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种。
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