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乐都区于2013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成为青海省海东市辖区及市政府驻地,区政府位于古城大街50号。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东北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介于东经102°09'~102°47',北纬36°16'~36°40'之间,东与民和县相接,西与平安区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北与互助县毗连,东西最宽64公里,南北最长76公里,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1]

目录

乐都历史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2]

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沿今乐都)。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

元时,乐都属西宁州。

明代先后设碾北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1979年6月9日划海东专区,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13]23号)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原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乐都区人民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

旅游景点

鲁班亭

是县级重点文物保单位,始建于北魏时期。位于乐都城区东25公里处的老鸦峡西口,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称“中流砥柱”,为乐都区景观之一。远远看去,好像在湟水河上漂着一只画舫,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传说该亭是鲁班修建的,有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

有一日,鲁班来到那里,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巨石。该亭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但何时何人作为,无据可考。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

清代陈晓晴咏亭云: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撼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瞿昙寺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始建于明代初年,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距城区约21公里。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

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仅存残垣断壁;全寺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

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

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柳湾墓地

柳湾彩陶展厅柳湾,在乐都区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占地面积为112500平方米,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1974年~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每年前来参观、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和游客络绎不绝[3]

西来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坐落在乐都区城区东关街。据说修寺中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想再出远方化布施。晨起,在院中发现两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邑人们认为是行脚驼峰,驼主会来赶走。迟至日中,未见驼主,始派人到处寻找,夜幕降临,未见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满是白银,约有九千余两。得此银后加快了进度,增建了殿堂。竣工后为寺命名时,人们以为如无西来之资,此寺难以完工,今能完工实乃西主资助之力。故定名“西来寺”。另一传说曰,有人在河边拾得一铜佛,为之建寺,特名为“西来寺”。西来寺建筑工程宏大,设计精细,全寺有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东廊房、土地祠、观音殿,占地面积约2100余平方米,殿宇布局合理,施工严谨,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仅次于曲坛寺,在泥塑上名冠全省,特别是正殿古佛莲台后的壁塑背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水峡石佛

水峡,在乐都区城区东北45公里的下水磨沟脑,石头佛矗立在两山之间,座西北向东南,高约100余公尺。基地有数十亩,佛山周围,悬崖绝壁,此峰直插青空,气势磅礴,势如天外飞来,远观如人坐,故称石佛。佛山脚下有悬崖,悬崖缝中渗水滴滴。游人撑一木杆,滴水顺杆流下,杆下端置一盛水器,可以得到清爽可口的甜水,传说这就是“石佛神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峡喝“药水”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吸引着青、甘、宁、蒙古等地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放生舍施的鸡、羊、逸入荆丛,烧香礼佛的香烟、升冲霄汉,游山玩水者出没于苍山林海之间,或席地而坐,开怀畅饮,或于林荫深处切切私语,别有一份情趣。谷内摊贩云集,叫卖声此起彼落。平日幽静的峡谷,此时变成游人汇集的山场大会。

药草台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坐落在乐都区曲坛镇药草台村。距区城西南30公里,距曲坛镇9公里。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喇嘛蒙古俺达汗在青海湖仰华寺相会后不久,到曲坛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从此,扎西当噶成为曲坛寺的习经学院,全寺僧人均在扎西当噶修习法典,而曲坛寺逐渐演变为卓仓部落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

1958年,扎寺解体:法器、法物没收充公,少数亦流入民间,僧人全部还俗务农;195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曾把曲坛寺、扎西当寺列为全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2年,寺院又短暂的开放,少数僧人重返寺院,香炉重新燃起,佛事活亦有起色。但是,“文革”倏起,扎西当噶寺被荡为废墟。

1985年2月(藏历第十六绕琼木牛年二月十五日),乐都县人民政府批准扎西当噶寺重新开放。重建工作由八世夏尔·尕让噶居·洛桑晋美南嘉活佛亲自主持。

1990年重建佛塔一室,三转五式经堂一座;1991年重修尕让活佛昂;1992年修弥勒佛殿,2000年三世活佛殿竣工;2001年修建了寺院大门。按规则举行了开光典礼,并邀请塔尔寺阿嘉、西纳等活佛前来参加隆重的开光典礼。恢复了正月十五“酥油花供灯会”和六月“毛兰姆祈愿大法会”。六月祈愿大会的主要内容为:初六念经祭鄂博,初七转香巴(即请弥勒佛绕寺院转郭拉),初八晒佛,初九跳牛(即跳舞)。

羊官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官寺,又名“寿乐寺”,藏语全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山吉祥丛林”。位于乐都区寿乐镇羊官沟村。该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城区碾伯镇22公里。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皇帝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蟒袍一套,象牙碗六对,珊瑚树两株,金佛四尊。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宁寺僧人根登罗哲搬到现址重新修建了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显宗学院(讲经院),从而形成一座乐都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廷赐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匾一桢。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资助修缮,并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桢。寺院坐落在当地人称“凤凰三点头”山杯之中,寺前有潺潺流水,狮子拜佛的照山高峻入云,松桦参天,鹿麝共栖,后依林木丛生的上下拉伊,左依“黄色灵龟山”,佑旁“青龙扑满怀的清泉”。

佛寺在50度陡的山梁上层层下建四大院三大殿,布局悬妙而错落有致。寺内存有唐卡、法器等大量的明代文物。羊官寺的属寺有龙沟寺、长嘴沟寺,香火部落有班塘族阿拉族大巴族小巴族,总称为羊官寺三寺四族。过去化隆县尕若东寺和甘肃凉州的白塔寺也是柳家佛的管辖寺院。这个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有:正月观经、放茫茶、晒大佛、跳禅、诵经;四月、六月、七月、十月观经。文革期间,寺院除北楼之外全部被拆毁。直至1981年才开始重建寺院,1988年修建三转五式经堂,1989年修建拱檩悬牵大佛殿3间。1991年由寺管会主任保旦巴负责从四川买回108卷大经;同年栽树2万多株,大部分是杨树,亦有部分松树。1993年修尊神塔2座,大佛像一尊。

1996年修拱檩悬牵的讲经院三间,内设讲经室。1997年修建一转三式本康两座,并从拉布楞寺运来塑就的八尊佛像供在经堂内。1999年在寺院下边修桥一座。2000年修柳家活佛昂大院,包括大门、左上方北(柳家活佛行宫)、西房(佛堂)、右下方膳房3间。到2002年底全寺共有房屋10间,其中僧舍72间,到2002年10月寺院共有僧人19人,含活佛一位、喇嘛4人(含僧官)、完德14人。该寺共用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含承包荒山500亩,森林800亩,人工造林25亩)。东至寺院照山峨博;西至寺院靠山拉依山路;南至下扎门;北至上扎门为界。

杨宗寺

杨宗丹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央宗寺,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始建于唐朝,位于区城东南27公里处,在今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县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著名地方。据《安多政教史》等史籍记载,吐蕃赞普朗达玛禁佛,著名僧人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人辗转来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后来,武将出身的拉龙·华吉多杰暗杀朗达玛被后,也逃到普拉央宗躲灾修行。由于藏·饶·赛、尤·格琼、玛尔·释加牟尼三僧挽救了佛教,使佛教历经危难之后,又从青海藏区传到西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后宏期。普拉央宗从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名扬藏区。为藏、蒙、土人民崇敬。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央宗名噪一时,成为在青海、甘肃西藏西康云南内蒙古等地广大藏族土族、藏族群众朝拜、向往的佛教圣地。登上央宗寺的曲径只有一条。

从中坝藏族乡政府的所在地出发,入古城沟,约一公里许,即至央宗山下。但见峭壁千仞,路断径绝,游客怏怏。仔细寻觅,靠右扎闸子沟则有小径通山。曲径蜿蜒于山杨灌丛之间,约行千米,方登山巅。南行里许,即达唐洞宋刹宝地。央宗寺周围都是红沙石山峰,边缘红崖陡峭,两侧山谷有清流从山上而下,山间多有茂密的森林被覆盖,期间混杂有多种灌木和名贵中药材、花卉、野果等。山林间还生活着一些种类不同的鸟类和其它动物,有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央宗寺的主要景点有:央宗自然风景,唐朝圣僧修仙的胜乐洞、三贤洞、华吉多吉洞、光明天女洞等。它们虽经千百年的风剥雨刷,但旧貌依存。

石沟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寺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清乾隆碾伯举人吴栻《石沟寺序》)。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1984年村人又集资维修。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这些殿宇修在嶙峋山腰间,殿与殿以阶石相通,身临其境如履壁,仰望天空天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石沟寺初建与重建时都有一些神话传说,明万历年间初建时,据说有一牧羊人每天闻石壁中有人大呼“我要出来!我要出来!”牧羊人惊,回家述其状,主人告诉说“可答应”。次日至沟口复闻是音,牧羊人答应说:“你出来”。于是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尘土蔽空。牧羊人大恐。急呼:“不要出来!不要出来!”霎时崩停声静,尘雾顿消,再看长沟,一石手伸出壁外。自此,附近村民每遇水旱灾害,吉凶祸福都到此处求卜。后在里人倡议下劈径叠级,于岩崖下建庙宇。除山僧外,平时人迹罕至,因而荆棘丛生,鸟兽聚集,啼叫声、石落声、回音四鸣,经久不绝。吴栻在《序》中说:“余方倾耳以听,忽有大声发于石罅,如洪钟不绝,余不觉恐,山僧曰‘此山鸣也,山鸣而谷应之也’。”

武当山

俗称老爷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雍熙甲申年,位于乐都区区城东北的引胜沟内,距区城10公里处的杨家岗村对面。武当山坐落在引胜河的东岸,山势陡峻,荆棘丛生,桦木、苍松挺拔,生长于陡坡岩壁上。山脚有温泉流注于引胜河中。南北两侧有曲径可攀登达到顶峰。山顶有无量殿、磨针宫、三清殿、观音殿、老爷殿(关羽殿),以及黑虎宫、山神土主、牛王、吕祖和百子宫、雷祖殿。夏秋季节清晨远,山腰翠柏苍松,山头薄雾朝霞,道观殿宇在晨曦中时隐时现,时闻钟声四山呼应,登临其境,如入仙界,因而久负盛名。老爷山道观有不少民间传说。据传,杨家将杨满堂在寿乐黑城子(寿乐乡境内)平叛,战败退守老爷山,见山上有一道观,殿宇残破,上书:“磨针宫”。殿内“玄天上帝无量祖师”金身已损。于是拜而曰:“如使杨某旗开得胜,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再战果得胜,乃出资重修道德观。自引香火日盛。清同治年间,因屡遭兵火,旧殿被毁,民国初年经邑人捐资和道士化缘进行了修复。有道士8名,内有坤道3名,靠香资斋化度日。“十年动乱”中又被毁,1980年以后群众集资部分修复,但已非旧貌。

文化传承

竹马子

竹马》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区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老人讲,一百多年前,山西的商人来乐都区经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灯大部轧制的是珍禽异兽,骑士古装,多以神话和《封神》中的故事而排演的舞蹈,白天和晚上演出两场,内容相同,每天换演一个故事,为了吉祥太平,全村平安,每年的第一场演出“姜子牙金台拜蒋”。《竹马》是由十六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豹子独角兽孔雀麒麟四不像仙鹤骆驼老虎狮子梅花鹿,其中青牛黄牛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在变成两排队形时一排由麒麟领头,仙鹤排尾,另一排狮子领头,孔雀排尾。把制作好的动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间,整个节目没有舞蹈动作,只脚下两脚后跟抬起随着鼓点小碎步向前行走。《竹马》的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地点在广场、街头。该节目尤其在夜间观赏,因每个动物胸、腹点有两支蜡烛,相似点点繁星,场面壮观,其景令人难忘。《竹马》舞蹈的演出目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乐都社火

据文字记载,社,既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社”与“火”的风俗。如今的社火,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乐都高庙的民间社火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外地优美的民间社火节目或优美的唱词和舞蹈动作,提高了社火的质量。乐都的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徒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引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蹈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从正月初八开始,社火就闹开了。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舞狮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秧歌,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高庙的高跷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亭子,也称“高台”,或称“铁蕊子”,是整个社火的最后一个节目。亭子制作,由一根长5米,直径3公分的铁杆,弯曲成形,合理布局演员位置,取得重心平衡。高庙亭子,经几代艺人的精心设计和相传,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深受各族观众的赞美和好评。乐都高庙社火的乐器也在传统的二胡板胡三弦、竹笛演奏基础上,增加了手风琴小提琴、大提亲、电子琴西洋乐器。早在五六十年代,高庙人演社火就已用上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洋玩艺儿。

花儿会

乐都区“花儿会”历史悠久,自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庙会开始,到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 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新中国成立后,“花儿会”迎来了鼎盛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瞿昙寺等地“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一批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花儿会”举办地瞿昙镇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瞿昙寺“花儿会”源自庙会,群众自发参加,既有浓厚的庙会色彩。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如今成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之一。“花儿会”演唱分舞台演唱和群众自发演唱两大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花儿会”以碾伯令(也叫直令)为主,还有红牡丹令、河州令、下四川令水红花令尕马令等数十种,其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悲哀忧伤。它最善美表达爱情,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格[4]

南山射箭

乐都南山地区民族射箭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乐都南山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每年都举行射箭活动。射箭活动不仅是藏族同胞的一项文体活动,而且汉族回族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但本乡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进行,而且与相邻的乡、区、地区举行民族射箭活动。乐都南山地区“射箭”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只要参与射箭活动,不分村民、不分民族,无论长幼都自发地组织起来。二是具有浓厚的随意性,不是强迫“箭手”参加射箭活动,而是完全自主,“箭手”是否参与射箭活动,是尊重本人的意愿自觉行动。三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射箭本身是藏民族的一项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射箭自始至终,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风俗习惯,后来汉,回等民族参与射箭活动,借鉴其活动方式,发挥本民族的自觉参与的有益活动。四是娱乐性,文化娱乐陶冶人的情操。当“射手”箭中靶,内心深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射方或被射方全体“箭手”各具“冲刺”与“被冲刺”的两种心态,处于紧张、欢快、激荡的心情之中,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长、两短、三声为一节拍的吼声,完全沉在文化娱乐的欢乐之中。

北山跑马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有跑马风俗的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相传,北山跑马会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每逢农历六月中旬,当地群众会基于平坦的山顶,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妇女们打扮得漂亮异常,小伙们精神抖擞。赛马活动首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祭山神活动,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山神活动结束,开始进行赛马活动,骑手们骑着各自的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哨子,旋风般地向终点冲刺,获胜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们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赛马结束后,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贩开始了物资交流,忙碌了大半年的群众放开了他们优美的歌喉,漫起了开心的花儿,尽情歌颂幸福的生活。

地理环境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西连青海省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与互助县相望。南北长33.6千米,东西宽23千米,总面积750平方千米。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2066~2300米之间。

乐都区地处湟水谷地及其两侧山地,南北高中间低,地貌以河谷沟谷地和中、低山丘陵为主,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 境中。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均温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境内野生动物有鹿岩羊白唇鹿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硅石等,黄金也有相当储量。非金属矿藏有石膏白云石红柱石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玉石等,储量丰富,开采价值高。工业以冶金,机械建材、卷烟、化工饮食等行业为重点, 产品多达200多种,其中有10多个产品荣获省、部和国家名优产品称号。农业以小麦碗豆油籽种植为主。

综合经济

2018年完成区域生产总值(GDP)95.14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9.5%下降1.5个百分点,较三季度7.3%增长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1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三季度5%下降0.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7.65%,拉动GDP增长0.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99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较第三季度7.6%增长2.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7.69%,拉动GDP增长4.62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54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较三季度7.8%下降0.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34.66%,拉动GDP增长2.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3:40.98: 44.72。

教育事业

2018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一年、两年入园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88.8%,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8%,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毛入学率126%。

2018年底,全区共有学校41所(辖 109 个教学点),其中完全小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初中3所,高级中学3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有幼儿园、早教点130所。有中小学生及学前幼儿34045人,其中小学生17010人,初中生9174  人,学前幼儿7861人,总计中寄宿生6230人,少数民族学生6848 人,教职工2068 名。

全区广播电视台转播台11个,“村村通”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0506个,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50415套,调频广播转播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8%;电视网络公司1个,有线电视达到31454户。

2018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56个,其中县直卫生部门6个、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35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为非营利私立机构)、民营医院8个、个体诊所47个。全区住院病床实际开放1630张,其中县级医院实际开放515张,民营医院实际开放286张,乡级卫生院实际开放床位304张。

2018年末,全区有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个,区书法家协会2个,区文化馆1个,体校1所,管乐队和民乐队12个、秦腔眉户剧团4个、社火队238支。

资源环境

2018年平均气温为8.4℃,与历年平均值7.8℃相比偏高0.6℃。春季(3~5月)平均气温为11.4℃,与历年平均值9.2℃相比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气温为19.5℃,

与历年同期平均值18.4℃相比偏高1.1℃,秋季(9~11月)平均气温为7.6℃,与历年同期平均值7.8℃相比偏低0.2℃。年总降水量为491.5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329.1mm相比偏多49%,春季(3~5月)降水量为47.8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66.9mm相比偏少29%,夏季(6~8月)降水量为337.5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188.6mm相比偏多79%,秋季(9~11月)降水量为102.1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70.0mm相比偏多46%。全年日照时数为2445.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

2018年乐都区累计总用水量6280万方,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200万方;工业用水350万方;居民生活用水580万方;其他用水2150万方。乐都区2018年农业灌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31。

交通运输

兰青铁路、109国道穿境区乡公路畅通,区府驻地距西宁机场45公里。

2018年末,全区开通了15条公交线路,覆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行政村公交覆盖率为52.5%。县内班线车辆经营14条不同线路,覆盖乐都区的19个乡镇,168个行政村,行政村班线车覆盖率为47.4%。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营运车辆4278辆,其中出租车337辆,公交车121辆,班线车54辆;普货车3766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759.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7650.75万人公里,完成货运运量2734.87万吨,货运周转量364635万吨公里。

2018年,全区天然气居民用户数51306户,天然气公司全年为居民和非居民共提供燃气8069万方。电信宽带用户3.13万户,本年度增加5500户左右。

历史名人

乐都区历史悠久,涌现出的历史人物较多。仅以乐都籍较为出名的人士为例,有明代世袭指挥佥事、保卫西宁阵亡的阿承印,明代副千户、随明成祖北征屡建战功的赵胜,有康熙皇帝亲自召见、授于襄阳总兵官职的祁伯豸,有参加近代同盟会、升任督署警卫营营长、与刘伯承元帅并肩作战的国民革命军先驱焦桐琴等军政社会界名人;有吴拭谢善述罗桑更登李香生吴邦振罗桑香趣孙克恭张得荣郭世清段树性祁国钰等文化、体育、教育界人士;有却吉尖参裴全朝裴尚朝马河清马正谦贾玉珍邹国泰王长生谢天卯、蒲生江李春杰潘发贤杨茂林等名医、艺人和能工巧匠,等等。其他的还有北魏名臣、陇西王冀州(今河北省)刺史,征南将军源贺,源贺是青海历史上在中原王朝历仕最高的著名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多为朝廷显族;明代土司、将帅、第十一代东祁土司祁秉忠等。

荣誉记录

2018年4月4日,乐都被纳入旅游业开展“616”提升行动,提升示范区品质和档次。

2018年5月, “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正式公布,乐都区上榜[5]

2018年10月,乐都区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视频

乐都区 相关视频

乐都区宣传片
乐都区规划先行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人文乐都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