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海縣位於州境西南部。總面積平方千米。總人口7萬人(2010年)。以藏族為主,還有漢、回、蒙古、東鄉、土家、滿等民族。轄3個鎮、4個鄉:子科灘鎮、河卡鎮、曲什安鎮、溫泉鄉、龍藏鄉、中鐵鄉、唐乃亥鄉。縣政府駐子科灘鎮。

地處青南高原東北部山地、溝谷地,西南高東北低。黃河在境東流經140多千米,大河壩河、曲什安河分別由西北至東南、西南向東北流入黃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1-5℃,年降水量在240-600毫米[1]。景點有賽宗寺等。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土蕃,明屬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隸和碩特蒙古政權,清雍正後受中央王朝「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務大臣衙門」節制。民國初改隸青海辦事長官,後改隸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寧使。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後為共和縣轄地。

1939年置興海設置局,治大河壩,隸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43年設興海縣,改隸青海省第三督察區。1947年由省直轄。1952年興海縣改為興海藏族自治區。1952年改為興海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州)。1959年由大河壩遷至子科灘。

1999年末,興海縣面積12100平方千米,人口55251人(根據青海省志)。轄8個鄉:大河壩鄉、河卡鄉、唐乃亥鄉、曲什安鄉、中鐵鄉、龍藏鄉、溫泉鄉、桑當鄉。縣政府駐子科灘。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興海縣總人口59580人,其中:河卡鄉11565人、溫泉鄉5457人、唐乃亥鄉6945人、大河壩鄉7674人、曲什安鄉5152人、中鐵鄉5285人、桑當鄉3917人、龍藏鄉4600人、子科灘城關未批鎮6431人、賽什塘牧場1521人、河卡種羊場1033人。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覆:撤銷大河壩鄉,設立並命名為子科灘鎮(遷至子科灘);撤銷河卡鄉,設立河卡鎮。調整後,興海縣轄2個鎮、6個鄉:子科灘鎮、河卡鎮、溫泉鄉、龍藏鄉、中鐵鄉、曲什安鄉、唐乃亥鄉、桑當鄉。

2001年末,興海縣轄2個鎮、6個鄉,1個居委會、61個村(牧)委會。子科灘鎮駐子科灘,轄城關1個居委會和泉曲、納洞、青根河、黃清、恰當、日干、直亥買7個牧委會。河卡鎮駐河卡,轄羊曲、克覺、三賽外、燈塔、葉龍、都台、紅旗、寧曲、吾勒赫、卻旦10個牧委會。桑當鄉駐桑當,轄桑當、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馬台5個村委會。唐乃亥鄉駐中村,轄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9個村委會。曲什安鄉駐東大米灘,轄莫多、塔洞、大米灘、團結、才乃亥5個村委會。龍藏鄉駐尼買,轄浪琴、賽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納洞、尼買8個牧委會。溫泉鄉駐南木塘,轄南木塘、溫泉、長水、多巴、尕科河、蓋什干6個牧委會。中鐵鄉駐吉浪,轄吉浪、恰青、杜宗、斗後塘、龍吾隆、然莫、團結7個村(牧)委會。賽什墉牧場駐賽什塘,轄畜牧一隊、畜牧三隊、農隊、馬隊4個村(牧)委會。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鎮調整為36個鄉鎮,其中:興海縣撤銷曲什安鄉,設立曲什安鎮,實行鎮管村體制;撤銷桑當鄉,將桑當鄉的桑當、明星、夏塘、野馬台4個村劃歸唐乃亥鄉,並將桑當鄉的切卜藏村劃歸子科灘鎮管轄。調整後,興海縣轄3個鎮、4個鄉:子科灘鎮、河卡鎮、曲什安鎮、溫泉鄉、龍藏鄉、中鐵鄉、唐乃亥鄉。

視頻

興海縣 相關視頻

興海縣宣傳片
興海縣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