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Template:Infobox WS Template:两河文明
楔形文字[註 1]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1]。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1]。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西台人和波斯帝国同样採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著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1]。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楔子)和form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الخط المسماري”(al-khaṭṭ al-mismārī,意思是“钉头文字”)[1]。
历史
传播范围
在乌鲁克古城发现公元前3200年左右刻有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这是最早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2]。楔形文字在西亚和西南亚地区散播开来,在西亚各地采用楔形文字时,都会根据各自的语言或多或少地改变楔形文字。主要有埃兰人[註 2]、加喜特人、米坦尼人、胡里特人、乌拉尔图人、波斯人以及乌加里特人的民族都曾采用过楔形文字[1]。
古朴时代或乌鲁克晚期(约前3500年-前2900年)
最古老的几个文字符号来源于公元前第九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的各种形状刻有条文的筹码,例如表示绵羊的⊕。最早的文字用于经济。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黏土球等通过图画、刻印的形式记录帐目。距今约3100年的文字成了后来楔形文字的雏形[3]。要读懂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很困难,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复杂的语言积累;当时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类词汇表,将各种符号、字和短语按照一定的标淮进行统一,然后根据主题分为植物、人类定居区、城市、工具、金属及动物若干类。词汇表可能由于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书写保持恒定,有的可以延续千年不变[4]。
早王朝时期(前2900-前2350年)
早王朝时期的楔形文字比乌鲁克时期的古朴文字使用更广泛,两河流域的大多数城市发现了这一时代的泥板书。正是苏美尔人在这一时期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他们还发明了王室书写体,并开始在石碗和权杖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坚硬的材料将文字保留至今[5]。在法腊时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笔划取代了象形的圆笔划,每一化都有三角形。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3]。
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并且使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2]。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而且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相当特别,在文法、字彙及语句构造上自成一系,与后来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差别[2]。
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经过600多年的改进,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符号进一步简化,最后演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基本笔划有四种:横、竖、斜和折。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从上而下直写,后来从左而右横写,字形也从直坐变为横卧,转了90度[1]。
早王朝时期的苏美尔人首创了乌德伽南缀字法,这是最早的编码方法,被后来的楔形文字学者普及使用,并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为人们熟知。在叙利亚境内的埃布拉,考古学家发现了楔形文字最早的双语现象,此时的王室铭文将苏美尔语翻译为埃布拉语,出土的埃布拉语文献中还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发音,由于后来这种文字使用较多,当代学者才得以破译苏美尔语[5]。
古阿卡德时期(前2234年-前2154年)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萨尔贡大帝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使用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口语,阿卡德人还编有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双语词典[6]。不过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语就已经逐渐取代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从阿卡德语基础上改良,成为后来的南方巴比伦方言和北方亚述方言[2]。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诞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文献苏美尔王表,苏美尔的第一部法律《乌尔纳姆法典》也定制于此一时期[註 3][5]。
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前2017年-前1595年)
前2000年后的500年是苏美尔语言文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史诗、寓言、王室赞歌[7]。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时代[註 4]的阿摩利人和前9世纪-前7世纪的亚述时代都传播者楔形文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摩拉比法典[1]。在巴比伦,楔形文字已由衍形向衍声过渡,由象形发展到了关联实物的抽象概念,由表示实物或概念变为表示脱离原意的一定的语音。此时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共有640余个,比苏美尔人的更简化更进步[1]。前第二千纪早期,与南方丰富的资料相比,北方的出土文献较少,但从土耳其出土的古亚述商人的泥板书来看,他们也简化了当时的楔形文字,可能由此推进了文字的普及[8]。
中巴比伦时期或喀西特时期(约前1600年-前1155年)
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幅度的发展,书法精美且词彙更加扩大和完备,使得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这种文字[2]。从埃及出土阿马尔奈文书来看,前1500年左右,当时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埃及、赫梯、米坦尼、埃兰、喀西特巴比伦、中期亚述都没试图改变当地的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而且用楔形文字书写的阿卡德语成为当时的外交用语[2]。前二千纪后期,中亚述的国王图书馆出土了丰富的记录,包括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各种管理档案;喀西特人的文学遗存不多,但他们创造性的将楔形文字用于经济管理中,被称为“库杜如(kudurru)”的方式;这些材料给学者们的研究带来全面的资料[8]。
新亚述时期(前9世纪-前7世纪)
再晚些的亚述帝国时期常用笔划精简到300多个,国王亚述巴尼帕(前668一前627在位)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收藏大量泥板图书[1],亚述巴尼帕本人也能读出最复杂的楔形文字铭文。有不少泥板记录和解释了反常的天文现象,国王周围有许多精通楔形文字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任务是预测国王和国家的威胁。王国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是新亚述语,但文学作品流行的是巴比伦方言。在此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注释,它们被用来解释词或短语,并发展了不同传统流派间的联系[8]。亚述楔形文字,词汇被扩展了,书法也变得更精美。此时亚述人用的楔形文字共有570个,其中300为常用字。后期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音节文字了[1]。
新巴比伦时期(前625年-前539年)及后期
尼尼微陷落后,在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中,王室和百姓中仍旧使用楔形文字[8]。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王国后也从后者那里学用了楔形文字[1]。由于波斯帝国的疆域极大,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改变为较方便使用的字母文字[2]。公元前一千纪开始时,阿拉米亚语作为批注,出现在楔形文字的泥板书上[8]。经过公元前一千纪,阿拉米亚语逐步取代了阿卡德语,成为该地区的国际语言,后来它先是被希腊语所取代,再被阿拉伯语取代[8]。直到前1000年,由肺尼基商人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础上发明了肺尼基字母文字,从此字母文字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此后的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1]。
考古发现
楔形文字在1618年于波斯阿卡曼尼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首次被发现,早前被认为是建筑上的装饰图形,后来于1657年首度被抄录出版,但直到1712年,才开始有学者解读这些失落的古文字[9]。1765年,德国学者尼布尔(C. Niebuhr,1733-1815)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庄比希屯(Bihitun)发现一个摩崖石刻并拓得铭文摹本,此贝希斯敦铭文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此后经英、法、德、丹麦、爱尔兰等国的学者们一百多年的钻研,这种文字才得以逐渐破解,其中英国人罗林森(H. C. Rowlinson,1810-1895)的贡献较为突出[1]。
楔形文字的破译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过程非常相似,依靠位在伊朗西部山壁上发现的贝希斯敦铭文[註 5]来进行破译工程[9]。破译方法是从古希腊人记述的一则波斯碑文,人们已知其希腊文内容,可以与后来发现的相应的波斯楔形文字的原文相互对照。但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米尔、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无共同之处[1]。直至18世纪末到19世纪,其他楔形文字才一一被解读出来。解读顺序如下:波斯楔形文字-新埃兰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米尔楔形文字(因苏美尔与其他楔形文字所属的语系完全不同)[1]。
后来考古发现,现在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字,其实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版图形。这些最古早文字表达较为直觉且写法也相当简单,并用複合符号方式来表达複杂或抽象的概念,后来还发展类似中国文字般一字多义的符号。随著文明进展与交流范围增广,需要愈来愈多的表达的事物,原始的象形图示已不符合需求,于是苏美尔人用简化符号与增加代表意义,将文字改变为表意文字,由图形引申出符号意义。苏美尔人随著征服领土渐增,于是再进一步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最后发展出表词音节文字,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后确立了以音节表意的楔形文字[2]。
传说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
在苏美尔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註 6]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10]。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11]。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12],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註 7]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13],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6]。
- 《伊楠娜与恩基》
这是部神话说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前往智慧之神恩基的住处埃利都骗取“文化财产(me)”,并回乌鲁克庆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an-sum>,<他给了>我书写手艺”但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原文开头与结尾都有残缺[14],成文年代有争议[註 8],且现实中在埃利都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
- 其他传说
在古希腊祭司贝洛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ka)中,欧涅斯(Oannes)在早上从海里出来教授巴比伦人书写、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里[15]。在亚述的传说中的马都克之子纳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书写[6]。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淮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3]。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 tu=TU tú(=tu<math>_2</math>)=UD tù(=tu<math>_3</math>)=DU tu<math>_4</math>=TUM
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3]。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3]: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là [3]。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3]:
-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和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塞姆语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3]: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math>_7</math>=KA(口)×NINDA(面包)
- x:残缺损毁的符号
-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
- <>: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文字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识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ĝ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3]。
- 象形
- 根据实物的本体造字
- 整体指代整体
- 部分指代整体
- 根据两物体间的动作关系,表示行为,动作或由行为动作而产生的结果
- 指事
- 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为主
- 定符
- 会意
- 有两个象形字组成
- 该字拆分后为两个独立的象形字
- 该字的字意与所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关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math>_7</math>)”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math>_2</math>)”由“嘴(KA)”“大麦(Š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math>_3</math>)”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16]
- 形声
这里的形声字[6]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 转注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math>_2</math>)”[6]。
- 假借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17],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Š,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18]。
字母的名称
本条目出现的大写拉丁字母指的是该字的读音,而在苏美尔楔形文字中,每个字母都有其名称(如英语中字母A的名称为Template:Ipa),学界一般以手写体小写表示。关于苏美尔楔形文字名称的由来有如下5中说法[6]:
- 以该字的读音作为名称,如NAM,名称为namû
- 将字母读音重复作为命名,如GA,名称为gagû,读作ga-ga-u
- 将两个苏美尔楔形文字读音相连,仅有这个字母用这种方法命名名称DU:aragubû=ara<math>_6</math>+gub,或者一个阿卡德楔形文字和一个苏美尔楔形文字读音相连,有且只有两个字母用这种方法命名SA:sagitû=sa+gǐdu和A:amû=a+mû
- 使用阿卡德语词汇作为该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名称,如ERIM的名称为ṣābu(军队)
- 使用结构名称进行命名,以描述该字结构或体型名称,如GAN<math>_2</math>名称为GA-gunû,属于GA增画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结构名称具体有13种[6]:
- 增画字gunû:苏美尔语中gùn-na意为“使……五颜六色”。构字时,在原字的基础上加几笔,常见为三横和四横,最多可有八横。据法国学者格拉斯内尔的统计,在原始楔形文字中的增画字约有30多个[19]。
- 斜置字tenû:将原字整体或其一部分斜置
- 左斜字kaba-tenû
- 右斜字zida-tenû
- 省略字nutilû:nu-til-la表示未完成的意思,将字的一部分省去,来造新字[6]。
- 加ŠE字šessig:šessig意为“用ŠE填充(的字)”[6]。ŠE原指小麦
- 交叉字gilimmû:分为整体交叉和部分交叉两种
- 并列字-[a]ku: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并列而得。与汉字不同,并列字有多少个字并列,就占多少个位置,因此不易辨识[6]。
- 二重字-minabi:有常见为两个相同的字左右并列,另外外有上下罗列和左右连体[6]。
- 三重字-eššeku:这种字数量不多[6],除了表示“三(数量)”的EŠ16是通过重复而创造的外,其他大都根据象形创造。但体现了苏美尔人“以三代众”的思维方式,造字上是“以局部代整体”原则(PARS PRO TOTO)。
- 四重字-limmuku
- 对置字-igigubbû:苏美尔语的igi表“眼睛”,gub表“站立”
- 内外字ša...[a]ku...igub:šà...ak-a:在……中间;igub表“我/他/某人使……站立”[6]
子书写系统
古波斯楔形文字
波斯楔形文字受到阿拉马字母的影响改成半字母制度。古波斯楔形文字有41字,除4字表示王、州、国和神Auramazdā,1个分界词符号外,其余都用于标音[1]。它们主要是来自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的题刻。但是z这种文字只有一个字形l(a) 𐎾,派生自那种楔形文字的 la Template:Cuneiform。(la不出现在本土古波斯语词汇中,只见于阿卡德语借词中。)[來源請求]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王”、“州”和神“Auramazdā”的写法 (德语).
乌加里特楔形文字
虽然这种楔形文字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的楔形文字没有关联,但在各种楔形文字中,它是最先进,最完整的音素文字,一共32个字母。明显地,它一方面从北方肺尼基字母(共22个)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沿袭了泥板笔刀的书写方法与字形。它出现得比波斯楔形文字早,却比波斯的更完美,这值得重视[1]。
音节表
下表展示用于CV或VC形式的简单音节的符号[3]。如同用于苏美尔语一样,楔形文字在原理上有能力区分14个辅音[3],转写为
- b, d, g, ḫ, k, l, m, n, p, r, s, š, t, z
和四个元音音质,a, e, i, u。阿卡德语需要区分它的重读系列,q, ṣ, ṭ,为此采用了各种“多余”苏美尔符号[3](比如qe=KIN, qu=KUM, qi=KIN, ṣa=ZA, ṣe=ZÍ, ṭur=DUR等)。接受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赫梯语进一步的给滑音w介入了符号,如wa=we=PIN, wi5=GEŠTIN,并为ya介入了一个连体符号I.A。
符号普查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6年10月1日) |
数字
Unicode
在版本8.0中,Unicode分配给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下列两个Unicode块:
- U+12000—U+12399 楔形文字(共922个符号)
- U+12480—U+12543 早期的楔形文字(共196个符号)
现在支援这些字元的字体有 Noto Sans Cuneiform[21]和 Windows 10 内建的 Segoe UI Historic [22]。
Template:Unicode chart Cuneiform Template:Unicode chart Cuneiform Numbers and Punctuation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069743 (Chinese (China)).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从象形符号到楔形文字. 中国互联网. [2011-02-17] (Chinese (China)).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
-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5.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 5.0 5.1 5.2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6.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
-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6-57.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 8.0 8.1 8.2 8.3 8.4 8.5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57.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 9.0 9.1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1-02-17] (Chinese (Taiwan)).
-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01-506行,Kramer 1981第22页,Vanstiphout 1989第521、524页,Glassner 2003第15页
- ↑ Vastiphout 1989第516页,Glassner 2003第15页
-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04行
- ↑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第536-541行
- ↑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第9页
- ↑ Streck 2003第一页
- ↑ 刘家禾1979第92页注1
- ↑ Wittaker 2001
- ↑ Wittaker 2001第16页,Fig 5
- ↑ Glassner 2003第129页
- ↑ 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nicode-8.0/ Unicode8.0的新增内容
- ↑ Noto Sans Cuneiform 页面
- ↑ MSDN: Script and Font Support in Windows
字体
- Akkadian(reproduces the archaic (Ur III)glyphs given in the Unicode reference chart, themselves based on a font by Steve Tinney)
- Cuneiform Composite (free Cuneiform font), also Ur III. Designed by Steve Tinney with input from Michael Everson.
- FreeIdgSerif(branched off FreeSerif), encodes some 390 Old Assyrian glyphs used in Hittite cuneiform.
介绍
参考书籍
-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06974-3 (中文).
- 拱玉书; 颜海英; 葛英会. 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5751-2 (中文).
-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年2月. ISBN 978-7-5010-2112-3 (中文).
- 于殿利; 郑殿华. 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第1版. 江西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 ISBN 7-210-01998-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