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碳複寫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碳複寫紙。原圖鏈接
非碳複寫紙。原圖鏈接

非碳複寫紙(No Carbon Required paper,簡稱 NCR ),取自其創建者National Cash Register的首字母縮寫,是一種塗層紙,旨在將寫在正面的信息轉移到下面的紙張上,是由化學家 Lowell Schleicher 和 Barry Green 開發的,作為複寫紙的替代品。

簡介

非碳複寫紙起源

1953年美國的NCR公司(National Cagh Rogister Co.,Ltd)現為Appleton Papers Inc.所發明,經過1/4世紀才開始實用化,台灣在近十年來辦公室自動化,電腦普及後NCR紙用量大增,取代傳統碳紙之複寫方式。台灣比日本、美國先進國家慢了15年才有生產製造,用量僅為日本的1/20。品質都是以日本系統為主,有別於部分歐美系統。

發色原理

非碳複寫紙紙張的一面塗布微膠囊(CB),囊內含有色素,另一面塗布顯色劑 (CF面) ,使用時須 CB面與CF面相對應,當紙張受壓時,CB面之微膠囊破裂,色素逸出並與CF面之顯色劑反應而發色,利用此原理而達到複製效果。 一般(NCR)可分為上用紙、中用紙、下用紙三種,可依複製要求張數的多寡而調配組成。非碳紙分為上、中、下紙三種

  • 上紙(CB):原紙的內面由發色膠囊塗佈而成。
  • 中紙(CFB):原紙的表面由顯色劑,內面為發色膠囊塗佈而成。
  • 下紙(CF):原紙的表面由顯色劑塗佈而成。

發色膠囊(4-6um粒子徑)是由無色染料溶解在不揮發性之合成油或礦物油中分散成小油滴外圍由塑膠膜包覆硬化而成,壓破後在顯色劑CF面反應而發色。 目前發色膠囊之表麵塑膠膜大部分都使用合成樹脂,其粒子徑平均,抗濕耐溶劑,性能較穩定,以前初期用天然膠質包膜有效安全期較短。 顯色劑目前日本系統均為有機酸樹脂,如酒石酸水楊酸樹脂,耐候性較佳,歐美有部分使用酸性白土顯色,在濕熱台灣較不適合。

材料

特殊隱形塗布加工

非碳複寫紙(NCR)是經特殊隱形塗加工而成的特種紙,一般由三種紙類配頁裝訂組成, 分別為上紙(CB),中紙(CFB)和下紙(CF)。 上紙背面均塗一層微細膠囊(內含發色劑),中紙正面塗有顯色劑而背面塗含發色劑的微細膠囊,下紙正面塗顯色劑。 當以印表機將壓力傳遞到上述組合紙堆時,上、中紙背面的膠囊受壓破裂,釋放膠囊內的發色劑與中紙、下紙正面的顯色劑接觸併產生化學反應,從而使字跡顯現顏色。 台灣目前NCR紙的顯色通常為藍色。根據上述顯色原理,一般在二聯複寫使用時,用一張上紙和一張下紙,二聯以上的增加中紙便可。   除了由上紙、下紙以及中紙組成的標準無碳複寫紙外,還有將染色膠囊和顯色劑塗在原紙同一表面組成的自顯紙(Self-Contained (SC) Paper)。只需在自顯紙上面疊放任何紙張,並進行書寫或衝擊式的壓印,均會在自顯紙上產生顏色像。

特點

  1. 複寫時免墊「複寫紙」,直接書寫方便省時,複寫聯數2-6頁,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適應現文書作業上需要 。  
  2. 副本字跡清晰、鮮明,不退色,能防止塗改、仿偽造。   
  3. 不污染手指衣物和其他文具紙張,保持清潔乾淨。   
  4. 具有各種顏色(如:白、藍、紅、黃、綠色)、易於識別處理。   
  5. 紙質優良,表面平滑順暢,比28克彩打紙結實,不易損壞,印刷色彩艷麗。   
  6. 不含有害原料及異味,安全可靠,顯色後圖文可保存15年以上。

注意事項

非碳紙在使用及印刷過程中有其先天的限制,使用時務必特別注意有下列幾處:

  • 碰撞及摩擦:非碳紙雖然有適度的保護其不當的發色,但過度的碰撞及摩擦,還是有 顯色的可能,應注意之。
  • 日光直射:非碳紙若經日光照射,紙色及顯色的濃度有變淡的情形,顯色效果不良 。
  • 酒精甲苯有機溶劑類等,附著在非碳紙時發色濃度會變淡,效果變差宜 注意。
  • 機械油,燈油,化粧品類等油脂附著在顯色面紙時會變透明看不清楚,發色文字消失的情形發生,應儘量避免接觸。
  • 一般事務用品如卷宗、桌墊等有使用軟性之PVC材質,其PVC通常含 有可塑劑,紫外線吸收劑,劣化防止劑等化學品有時會緩慢釋出情形 ,長時間接觸時顯色文字會消失,顯色效果不良宜改用PE,PP類塑膠材質為宜,還有漿糊、印泥橡皮擦螢光等用品亦會有上述情形發生。
  • 背碳紙及一次複寫紙因含有油脂等與非碳紙共用時避免與顯色面直接接 觸,引起顯色文字褪色。
  • 使用減感油墨印刷時,對原子筆、印台、印泥之文字會產生褪色變色之 影響。
  • 搬運時注意避免碰撞、彈落、需用索捆包時宜用厚紙板多層保護,捲筒紙不宜在地面滾動,應站立存放在乾燥地方。
  • 紙張裁切上,中紙應適度保護避免過度壓力、印刷操作時亦同。[1]

印刷時注意事項

  1. 紙張檢查:印刷前上、中、下紙印刷面正反順序應確實正確。平版品:開封上面為印刷面。
  2. 捲筒品:外表為印刷面。
  3. 紙張直橫向:同一份傳票直橫向不宜混用,造成伸縮不齊,分離膠效果不良。
  4. 印刷油墨電腦報表印刷油墨不宜使用粘性太大油墨,應適度調整軟度,減感油墨印刷時使用耐減感之油墨。印刷加工時防止不當發色,裁紙裁壓,印壓儘可能減輕。
  5. 防止伸縮:印刷前開封後避免長時間放置受潮,Offset印刷時之加濕棒,應儘量減少水量,印刷室裝訂地方濕度不宜過大,印刷後到裝訂注意濕度變化。

用途

非碳複寫紙最初由NCR 公司生產,於 1953 年 6 月 30 日申請專利。以前,選擇是多次書寫文件或使用複寫紙,將復寫紙插入在書寫的紙張和副本。無碳複寫紙被用作商業文具,需要一份或多份原件,例如發票和收據。副本通常是不同顏色的紙張(例如,客戶為白色原件,供應商記錄為黃色副本,後續副本為其他顏色)。帶有無碳複寫紙的文具可以整理成套或裝訂成套的本或書,或作為鬆散套,或作為設計使用它的打印機的連續文具。產品用途:收據、發票、複寫式表單、帳單、合約書、契約書、同意書、電腦用連續報表紙.....等聯單。

複寫的替代法

非碳複寫提供了使用複寫的替代方法。無碳複寫紙在頂層背面有微膠囊染料或墨水,在底層正面有粘土塗層。當施加壓力(來自書寫或衝擊印刷)時,染料膠囊破裂並與粘土反應以復制在頂層上製作的標記。中間片,正面為粘土,背面為染料膠囊,可用於創建多個副本;這可以稱為多部分文具。

非碳複寫紙由塗有微膠囊染料或墨水或活性粘土張組成。第一片的背面塗有微膠囊染料(稱為塗層背面或 CB 片)。最下面的片材在頂部表面塗有粘土,粘土會與染料快速反應形成永久性標記(Coated Front,CF)。任何中間片都在頂部塗上粘土,在底部塗上染料(正面和背面塗層,CFB)。

當用壓力(例如,圓珠筆)或衝擊(例如,打字機點陣打印機)在紙張上書寫時,壓力會導致微膠囊破裂並釋放它們的染料。由於膠囊非常小,因此打印出來的結果非常準確。非碳複寫紙也有獨立的版本,墨水和粘土都在紙的同一面上。

染料和化學品

在該應用中商業使用的第一種染料是結晶紫內酯,它在今天被廣泛使用。使用的其他染料和輔助化學品包括 PTSMH(對甲苯磺酸米氏水合物)、TMA(偏苯三酸酐)、酚醛樹脂、偶氮染料、DIPN(二異丙基萘、甲醛異氰酸酯、烴基溶劑、多環芳烴、聚氧丙烯二胺),環氧樹脂, 脂肪族異氰酸酯,雙酚A ,二亞乙基三胺;, 和別的。無碳複寫紙中的染料可能會導致敏感人群發生接觸性皮炎。

健康和環境問題

直到 1970 年代,由於健康和環境問題而禁止使用多氯聯苯(PCB),PCB被用作無碳複寫紙的轉移劑。在處理此類紙張時,PCB 很容易轉移到人體皮膚上,並且很難通過普通的肥皂和水清洗來實現去污。在日本,無碳複寫紙仍被視為 PCB 污染廢物。

接觸後對身體的刺激

在某些情況下,接觸某些類型的無碳複寫紙或其組件會導致輕度至中度的皮膚刺激症狀以及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2000 年的一項審查發現,接觸 1987 年之後生產的無碳複寫紙不會引起刺激或敏感。在大多數情況下,良好的工業衛生和工作實踐應該足以減輕或消除症狀。這些措施包括足夠的通風、濕度溫度控制;適當的家政服務;最少的手對的接觸;並定期洗手。

增加成人哮喘風險

在 1997 年的一項研究中,佛羅里達大學發現,通風不良且使用大量非碳複寫紙的辦公室的空氣中存在大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而通風良好且很少使用此類紙的辦公室則確實如此。該研究還發現,在辦公室使用大量無碳複寫紙的病假和疾病投訴率較高。另一項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上的研究將長期職業接觸紙屑和非碳複寫紙與成人哮喘風險增加聯繫起來。

內分泌干擾物雙酚 A (BPA)

普通非碳複寫紙含有高濃度的雙酚A (BP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2001 年,舊金山一家醫療中心的三名員工對他們的僱主提起訴訟,將他們的炎症性乳腺癌歸咎於接觸無碳複寫紙和其他化學品。自 1980 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系統越來越多地採用廉價噴墨印表機和激光打印機,企業中使用非碳複寫多聯表格的情況有所下降,因為製作文檔副本更簡單。

回收

當作一般垃圾處理

台灣造紙公會總幹事謝世平表示,回收紙消費量與成品產量成長成正關係,回收紙是紙板(瓦楞紙箱用紙、白紙板、灰紙板、其他紙板等)及環保衛生紙原料,種類包括紙箱類、牛皮紙類、脫墨紙類、代漿紙類、雜誌類、混合紙類等。一般人常把廢棄的非碳複寫紙當作紙類回收,但表訂的分類當中,有些紙種是禁止包含在回收紙內,除了非碳複寫紙,其他如複寫紙、感熱紙(如電子發票傳真用或心電圖紙)、標籤紙、紙、柏油紙、壁紙、紙管等,因為均會損害造紙機器,都當垃圾處理。[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