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怡和洋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怡和洋行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 Template:OTC
Template:Sgx
LSEJAR
港交所除牌時0015.HK
成立 1832年7月1日
代表人物 亨利凯瑟克爵士,董事長
班哲明·凱瑟克,董事總經理
彭耀佳(Y K Pang),副董事總經理
總部 香港中西區中環怡和大廈
業務範圍 全球
產業 服務業
產品 零售
房地產
金融
航運
建築
營業額 923.48億美元(2018年)
員工人數 469,000 (2018)
網站 www.jardines.com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及鴉片走私商,遠東最大英資財團,清朝時向中國走私鴉片。

簡介

渣甸洋行對香港早年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語: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達註冊,發行6.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倫敦兩地上市。

2018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862.58億美元,淨資產263.42億美元,總營業額923.48億美元,盈利49.31億美元。

歷史

威廉·渣甸早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1817年離職後,在英屬印度的若干家貿易公司任職。1825年,在孟買與英商印度士堅拿公司(INDO-SKINER)合夥創辦了渣甸士堅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從事向中國出口印度煙土。[1][2]

1832年7月1日成立,由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國廣州創辦。該洋行的合伙人均來自蘇格蘭,與英屬印度孟買加爾各答的各機構關係密切。[3]

蘇格蘭蔭親關係紐帶發揮重要作用。[4]後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瑪格麗特的小兒子戴維·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執掌該洋行。[5]

該洋行在倫敦的合作夥伴是馬地臣公司Matheson & Company詹姆士·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倫敦後創辦)[6],負責進口英屬印度的茶葉、稻米、絲綢、棉花、黃麻靛藍[7]在香港則與怡和洋行合作,由後者接手印度煙土(主要為鴉片)並打開中國入口的渠道。[2] 渣甸士堅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也向新加坡出口煙土,供應馬來半島的華人以及東南亞其它地方的華人。[8]

到1860年,渣甸士堅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與怡和洋行攜手控制了印度煙土到遠東的貿易渠道。[9]最終在1946年,與George Henderson合併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6]

1832年7月1日,英國蘇格蘭裔威廉·渣甸詹姆士·馬地臣中國廣州創辦了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CO.LTD.)。渣甸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鴉片戰爭爆發後,渣甸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藉助怡和行在內地的名聲,並更名為怡和洋行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係,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年(1895),即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原圖鏈接怡和洋行

1898年與滙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瀋滬寧、滬杭甬、廣九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1941年至1945年間,怡和作為一家英國公司仍堅持在華留守,與中國共同進退。戰爭期間,怡和的領導者們,特別是約翰.凱瑟克(John Keswick),都堅信應在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不離不棄。所以,當國民政府決定撤退至內陸地區並在重慶建立戰時首都時,怡和也一同隨遷。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怡和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及生意被當局全部充公,變成「國有資產」。怡和在中國大陸最後一間辦事處於1954年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

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10],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經歷百年滄桑,目睹香江變遷,怡和在香港回歸前一刻轉移重心離開港九。

基本業務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11,Pizza Hut、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怡和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儘管公司大部份業務仍然設在香港,但公司的運作總部已不在香港。

怡和集團旗艦是怡和控股。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

怡和洋行與香港的開發

1802年威廉·渣甸是一名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加爾各答廣州之間航行的商船「布倫瑞克號」上進行海上服務的外科醫生,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壟斷英國與印度中國之間的貿易。

戰爭和重建

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後,怡和退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除重慶昆明孟買以外各地所有分支機構;在香港怡和損失了存倉物資幾千萬元。一九四六年秋,怡和籌備復業,經二、三年的努力才逐漸復甦,可是業務範圍,大不如前,只及一九四一年(出入口全盛時期)的一半弱。共產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韓戰爆發後,受到封鎖制裁,怡和藉機通過香港內地貿易而恢復壯大。

蘇格蘭大班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稱為大班。19世紀後期受蘇格蘭貴族蘭地路(LANDALE)家族控制。20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凱瑟克家族(曾譯作 茄士域),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姐姐的後人。現時的怡和大班班哲明·凱瑟克(Ben Keswick)。前任大班韋德樂(Percy Weatherall)則是凱瑟克家族的表親。前兩任大班為亨利·凱瑟克西門·凱瑟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例如怡和街渣甸街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負責。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長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隨著華人資本的興起,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怡和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逐漸消退。

怡和遷冊

1984年3月28日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達。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九七香港主權移交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翌日(3月29日)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怡和與廣州

嘉慶十年(1805年),渣甸(即怡和)與寶順兩家洋行為主,在廣州創立在華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諫當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稱廣州保險社廣州保險協會,經營水火險和意外險。規定由兩家洋行每三年輪流擔任經理,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十屆,寶順洋行宣佈退出合作,另行組建於仁洋面水險保安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原諫當保安行解體。怡和洋行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立諫當保險行,又稱諫當保險公司或廣東保險公司,總公司由廣州遷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香港當局註冊[11]

怡和與香港

怡和總行買辦先後為蔡昇南吳榮魁(吳炳垣)、何東、其胞弟何福何棣生、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傑、最後為羅文顯擔任。部份人在港英時期成為香港四大家族成員。1946年夏,香港洋行廢除了買辦制度,改為華經理。

怡和與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1844年取得外灘27號(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層樓房。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文藝復興風格怡和洋行大樓。1955年以後,大樓被當局沒收,由上海市外貿局佔用。

怡和在漢口

除香港、上海以外,怡和在漢口的分支機構規模最大。怡和於1866年在漢口設立分支機構。當時,同屬英資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長江航運,怡和在漢口地區聲勢日益壯大。在漢口,怡和洋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為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的馬路則稱為渣甸路(今解放公園路)。[12]怡和洋行是當時漢口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其所投資的房產,在漢口租界內外,大約有一百餘棟(處)。[13]1927年,漢口發生「一·三慘案」,國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發展受到挫折。但是一年之後,1928年,漢口怡和洋行就恢復工作,怡和洋行的職員也陸續回到漢口。漢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據領導地位。

怡和與天津

1867年,怡和洋行作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開辦的以從事遠洋運輸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碼頭成立。該行早期以代理船舶為主,1872年將所轄輪船改組為華海輪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輪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務部也相應改組為怡和輪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樓建於1921年,為二層混合結構樓房。建築呈對稱布局,主入口位於立面中段,兩側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築體量穩重,裝飾簡潔,室內裝飾豪華大氣,具有古典主義建築特徵。[14]

怡和在青島

德國侵占青島後,在青島設立分公司,經營沿海4條定期航線以及近海航線,配有輪船17艘,總噸30044噸。

沿海定期航線有:

1、青島廣州線,配船7艘,總噸15821噸(恒生輪2143噸、富升輪2284噸、日升輪2284噸、廣生輪2283噸、合生輪2149噸、澤生輪2358噸、貴生輪2320噸),經上海汕頭、香港,每周2次;

2、上海牛莊線,配船2艘,總噸2172噸,經上海、青島、牛莊,每周一次;

3、香港天津線,配船4艘,總噸7925噸,經香港、汕頭、青島、威海、天津,每月一次;

4、上海青島線,配船1艘,總噸977噸,每周一次。近海航線為青島至海州石臼所線,配船3艘,總噸3149噸。

怡和與其他中國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許多中國城市曾設有分支機構,在當地都具有重要影響。怡和在華的其他分支機構分布在青島廣州汕頭福州長沙昆明廈門北平長江沿岸港口:泰州高港,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宜昌沙市重慶

今日,怡和機器仍然在中國進行貿易,中國總部設於上海,在北京、深圳均有辦事機構,從事多元化的生意。

怡和的海外生意

與怡和有關的歷史人物

歷史印記

在廣州

  • 渣甸倉(現廣東省糧油儲運公司使用);

在香港仍有不少以怡和有關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築物,其中包括:

《財富》排名

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五十七;

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三十七;

2009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一十一;

2010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二。

參考文獻

  1. Jones 2002, p. 52.
  2. 2.0 2.1 Chapman 2004, p. 114.
  3. Misra 1999, p. 29.
  4. Misra 1999, p. 32.
  5. Pichon 2006, p. 529.
  6. 6.0 6.1 Jones 2000, p. 33.
  7. Harvey 1981, p. 8.
  8. Munro 2003, p. 58.
  9. Trocki 1999, p. 112.
  10. Jardines History 1980s. Jardines Matheson Web Site. [201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11.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外資保險公司. 上海金融志. 
  12. 怡和洋行:日落轉身,磅礴依舊
  13. 怡和洋行大班的房地產生意 [失效連結]
  14. 原怡和洋行大樓[失效連結]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