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國務院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中國重要的海岸山嶽風景勝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嶗山風景區由巨峰、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等9個風景遊覽區和沙子口、王哥莊、北宅、夏莊、惜福鎮等 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
目錄
地理環境
![](/images/3/37/%E5%B4%82%E5%B1%B1%E9%A3%8E%E6%99%AF%E5%90%8D%E8%83%9C%E5%8C%BA.jpg)
地理位置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餘公里。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山區東南二面瀕臨大海,西部自南而北與青島市區的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
地形地貌
嶗山山脈形成於燕山造山運動時期,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其山體的態勢是以嶗頂為中心,向東北、東、東南、南、西等五向分支放射,東部和南部陡峭,西北部連綿起伏。在山海結合部,岬角、岩礁、灘灣交錯分布 。花崗岩地貌景觀獨具特色,山體呈垂直節理髮育,球狀風化明顯,峰頂聳立,層巒疊嶂,深澗幽谷,壁立千仞;象形石[1]千姿百態,比比皆是;山海結合部,岬角、岩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
氣候類型
嶗山風景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溫度12.6°C。由於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較內陸低,平均溫度24°C。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青島市最濕潤的地區 。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植物種類
嶗山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現有木本植物400多個種和變種,有草本植物1000餘種,在景觀上比較突出的有黑松、赤松、落葉松、山杜鵑等。有古樹名木225株,如漢柏、唐榆和銀杏等。嶗山風景區現有林地約35萬畝,其中國有山林11.2萬畝,1992年,嶗山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動物種類
嶗山山區的野生動物,大體分為獸類、鳥類、海洋生物類和淡水魚類。1930年青島市政府公布准許獵狩之野生動物有「野豬、狼、兔、狐狸、野貓、鼬鼠等」。
1949年後,嶗山的主要野生獸類有狐狸、野兔、獾、貉、黃鼬等。1930年鳥類專家壽振黃對嶗山的鳥類進行了系統調查,記載了鵲、雀、燕、雁等250餘種。1983年嶗山縣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對嶗山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嶗山共有鳥類230餘種,隸屬10目、30科、63屬,其中食蟲鳥86種、食鼠鳥17種。據1984年就225種鳥類進行的調查,計有留鳥15種、夏候鳥85種、冬候鳥18種、旅鳥107種 。
水利資源
嶗山有攔蓄的地上水約3.17億立方米,地下水約1.12億立方米,扣去重複量0.9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3.36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際變化大,地區分布也不平衡。據1956~1983年27年的記載,年平均徑流深度為349.9毫米。1964年最大徑流量為4.493億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42倍。1981年最小徑流量為0.9052億立方米,僅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8.6%。地下水由於各區域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其類型分布及運動規律都有明顯差異。第四紀鬆散層孔隙水含水組主要分布於山前、河肩地帶,含水豐富,水質良好,開採方便。基岩風化構造裂隙孔隙水,由於局部殘積層較厚,溝谷下切較深,形成下降泉[2],是著名的嶗山礦泉水發源地 。 嶗山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地下水系中心之一 。
礦產資源
嶗山域內蘊藏大量花崗岩,另有少量白堊土[3]及雲母,其他礦藏甚微。明代黃宗昌《嶗山志》中僅記有試金石、綠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縣誌》則記有試金石、高山石、綠石、海綠石、五色石、田橫島石(可琢硯)、鏨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馬蹄石。
主要岩石有墨綠色花崗岩、白堊土、氟礦、錳鐵礦、硅礦、雲母礦、石棉、沙金、麥飯石、綠石 。
建設經過
1982年嶗山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名勝景區之一。
1992年嶗山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1993年成立了嶗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嶗山林場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從以營造防護林為主轉向以風景林為主。
2001年嶗山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嶗山風景區為遊客創造了更好的旅遊環境:先後改善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拓寬整修了三條旅遊公路幹線,新建了停車場和數公里登山步道。同時,還建設了嶗山度假村。它由仰口國際旅遊度假村、流清河旅遊度假村、北九水旅遊度假村三部分組成。
景區文化
道教文化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4]。教秦始皇的東巡,漢武帝兩次幸不其(今青島市城陽區),都與方仙道的活動密切相關,《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早在五、六千年前,嶗山就產生了燦爛的龍山文化。這裡還是道教傳播要地,始於漢唐,宋、元兩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清不衰,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嶗山道教是北方全真派,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著名的道士丘處機、張三丰、徐復陽、劉志堅、劉若拙等都在嶗山修過道。同時,佛教在此也曾有與道教此消彼長的傳播歷史,著名的佛寺古剎有海印寺、潮海院、華嚴寺等,法顯大師、憨山大師、慈沾大師、善和大師等高僧都曾在嶗山弘揚佛法。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衝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現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
佛教文化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
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後,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後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誌着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 。
嶗山十二景
分別是: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5]、太清水月、海嶠仙墩、那羅延窟、雲洞蟠松、獅嶺橫雲、華樓疊石、棋盤仙弈、岩瀑潮音、蔚竹鳴泉。
山峰建築
華樓峰
嶗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稱聚仙台。為一方形山峰,四壁陡峭,巍峨險峻。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於聚仙台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丰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
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三皇殿院子裡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遊覽區的中心。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丰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票價:15元每人。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的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龍潭瀑
嶗山八水河中游,於百尺懸崖飛流直下,噴珠吐玉,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山雨過後,洪涌瀑注,飛騰叫嘯,蔚為壯觀。
北九水
白沙河上遊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
為界分內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為嶗山十二勝景之一。源於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竟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九水十八潭
嶗山主要遊覽區之一,長約3公里,由眾多景點組成,統稱為九水十八潭,有「九水畫廊」之美譽。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無隅潭」、「無極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五水有「有間潭」、「得魚潭」,六水有「得意潭」、「無幾潭」、「不滯潭」,七水有「餐霞潭」、「飲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點。遊覽區內建有旅遊度假村和療養院。曾以「九水明漪」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