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綠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綠石


海綠石
原圖鏈接

是典型的表生礦物引,產在淺海沉積物中(如砂岩、碳酸鹽岩石等)。在近代的深度為300-500米的淺海沉積的綠色淤泥和砂中亦有發現;在華北一帶海綠石多產于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的地層中、在華中及西南除震旦紀外主要產於泥盆紀的地層中;海綠石為富含鉀、鐵之矽酸鹽礦物(Potassiumiron Silicate),而廣布的產生於淺海沉積物內。

基本信息

中文名:海綠石

外文名:glauconite

產 於:淺海沉積物中

類 型:富含鉀、鐵之矽酸鹽礦物

晶 體:屬單斜晶系

簡介

成分 K<1(Fe2+,Fe3+,Al,Mg)2~3[Si (Si,Al)O10](OH)2·nH2O成分不固定,組分含量變化大。屬層狀構造硅酸鹽礦物。單斜晶系,晶體極少見。常呈小於1mm的小圓粒狀散布於粘土岩、硅質岩、灰岩或砂岩中,有時作有孔蟲等生物殘骸的假象出現。綠顏色,色調深暗、無光澤。硬度2~3,密度2.4~2.95,易溶於濃HCl。海綠石為典型的自生礦物,可作為海相的標誌礦物。海綠石由鐵-鋁-硅的凝膠體經成岩作用而形成,也可以是黑雲母伊利石等碎屑

層狀硅酸鹽於陸棚較深處在有有機質參予的弱氧化弱還原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因而也是氧化還原條件的標誌礦物。根據非洲尼日爾河三角洲的研究,大量海綠石主要富集在濱外環境,故有人稱之為「涼水礦物」。海綠石是鉀肥,純淨者可作顏料。[1]

鑑定特徵

晶體呈細小假六方外形,但極為少見。通常成直徑為數毫米的圓粒狀體,分布於疏鬆的硅質或粘土質碳酸鹽岩石中。暗綠至綠黑色,和有呈黃綠、灰綠色;不透明;通常無光澤;性脆;

成因產狀

在還原狀態的淺海環境及緩慢的沉積作用之下,才可形成海綠石。深度十至二百五十公尺之溫帶海底(海水溫度達攝氏十五至三十度)產海綠石。因此海綠石被稱為深度指示礦物(Depth Indicator),又被稱為緩慢沉積作用之指示礦物( Indicator of Slow Sedimentation)。中國南海淺海海域之現代沉積

海綠石砂質礫屑灰岩
原圖鏈接

物內大部分岩樣內存在有孔蟲,一部分被海綠石所交代,但尚保持其原有形態。此表示海綠石之形成與海洋生物之生物化學作用有關。海綠石顆粒之直徑平均達半公厘。海綠石一般呈綠色至綠黑色,在薄片呈淡綠黃色至綠色,氧化時呈黃褐色。海綠石產於石英砂岩,又處於長石砂岩、石灰岩白雲岩。一般綠色砂及綠色砂泥灰為重要的含海綠石沉積物,又為鉀之主要來源

著名產地

世界著名的產地有美國新澤西州伯明翰(Birmingham,New Jersey)和中國遼寧、河北、湖北、雲南等許多省。

名稱來源: 來自希臘語"glaucos"意思是藍綠色。

晶體形態: 斜方柱晶類;晶體呈細小假六方外形,但極少見;通常呈細小圓粒侵染於不純灰岩、 粘土岩或硅質岩中。也有的呈疏鬆砂粒分散於濱海砂中。

晶系和空間群: 單斜晶系,C32h-C2/m;

晶胞參數: a0=0.525nm,b0=0.909nm,c0=1.003nm,z=2;

粉晶數據: 10.1(1) 2.59(1) 4.53(0.8) 1.511(0.6) 2.396(0.6) 3.33(0.6) 3.63(0.4)[2]

物理性質

硬 度: 2-3

比 重: 2.2-2.8g/cm3

解 理: 解理(001)很少見

顏 色: 暗綠至綠黑色,也有呈黃綠、灰綠色

條 痕: 淺綠色

透明度: 不透明

光 澤: 無光澤

發光性: 無熒光

其 他: 透射光下為亮綠、淺綠,黃綠或橄攬色。多色性顯著

光學性質

二軸晶 (-), Np=1.59-1.612, Nm=1.609-1.643, Ng=1.61-1.644, 雙反射率=0.0200-0.0320, 2V(計算)=20-24, 2V(實測)=0-20. 色散 r > v.

用途:作鉀肥;純淨者可作顏料;因具陽離子交換性能,可作硬水軟化劑

海綠石在地質研究工作中的應用

現代的海綠石一般均產于海洋底部,古代的海綠石也均產于海相地層中;雖然都很少有例外,但是大多數學者和研究人員認為海綠石是沉積層中唯一的海相指示礦物,海綠石質岩代表海洋沉積的岩石。因為海綠石有不同的種類,可用作地層對比,或者用來詳細解釋沉積環境。海綠石是同沉積期的 自生礦物,還可用來作絕對年齡測定的研究,在工業上海綠石也用來提取鉀(K),用作軟化水,制玻璃工業中作染料,以及用來清除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等。

海綠石是一種在海底生成的含水的鉀、鐵、鋁硅酸鹽自生礦物,一般呈淺綠、黃綠或深綠色,可以從中提取鉀,也可用作淨化劑、玻璃染色劑和絕熱材料。

海綠石常常與有孔蟲和其他鈣質有機體在一起,成為多孔有機物的間隙物質或構成假象,也有的呈交代碳酸鹽的形式存在。沉積物中的海綠石大多是一些粉砂大小的顆粒,鏡下呈粒狀、球狀、裂片和其他複雜的形態。

海綠石的成因至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它是由無機礦物或有機物質轉化而來。如黑雲母礦物,在海水的長期浸泡下發生化學變化,最後失去雲母礦特性而變成粒狀海綠石。另外,生物排泄的糞團和粘土物質,也可在海洋環境的適宜條件下轉變為海綠石。海綠石的分布水深範圍變化很大,從30m到3000m都有發現,但多集中在100~500m的大陸架和 大陸坡上部,個別海灣和深海沙洲也有分布。[3]


相關視頻

全世界最神秘的黑色沙灘,竟是來自遠古時代墨綠色的海綠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