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闵损(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骞,東周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十五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弟子中,孔門四科十哲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修养而著称與顏回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有「蘆衣順母」、「鞭打蘆花」的故事傳唱至今。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於世,被後人評為"二十四孝"之一。
生平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某年冬天,继母用棉花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襖,而假裝給子騫棉襖,其實內裏填的是芦葦,所以他寒冷無措。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的水沟内。父亲非常生氣,對他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知情後大怒,想休妻。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親在,只有我一人受凍;母親離開的話,兩個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沒有母愛的孤單痛苦了)」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閔損成人之後,父親故世,正守喪三年未滿時,國家又遇戰事,便應徵從軍。艱辛的生活和複雜的社會經歷,使閔損深深體味到世事不易,逐漸養成了寡言少語、老成持重的性格。平時很少講話,然而只要講話就說得很中肯。有一次,魯國要役使民眾翻修倉庫,閔損說,修理一下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大翻修呢?孔子得知此事,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在跟隨孔子學習過程中,閔損處處表現出成熟和世故。他不僅勤奮刻苦,而且與顏回相似,十分恭謹敬師。他有機會常伴孔子左右,從來都是"誾誾如也",始終保持恭敬正直的姿態。[1]
閔損對後世的的影響是他的思想品行,而以"孝行"最大,孔子也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父母昆弟之言。」閔損在修身養性中,很少追求物質享受,當『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時也視之如壇土矣。』[2] 仕途觀念也很淡薄。閔損守身自愛,「不仕大夫,不貪污君之祿」。
孔子仕魯期間季氏曾聘請他出任費宰,閔損婉拒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如果再請我的話,我必定會去躲在汶上)」
《德育故事》
閔 損 蘆 衣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里。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就是在這種極大的差別中,子騫也從來沒有一點怨言。假如今天是我,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我是不是能夠承擔?是不是有勇氣繼續生活下去?今人或許沒有辦法,可是對子騫來講,他一點都不感到難過,一點也不抱怨他的後母。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唇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韁繩,一失手,駕車的轡鞍就掉了,這引起了馬車很大的震動。
坐在後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麼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呵斥。正要斥罵時,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里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這樣寒冷的天氣,怎麼能忍受的了呢。讓孩子在三九天里受這樣的冷凍這樣的苦,是自己沒有做到作父親的責任啊!這時,父親也火冒三丈,沒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惡劣,居然對一個孩子都如此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著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家里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涼挨餓了』 他的這番話使父親非常地感動,於是就不再趕他的後母了。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於心,後母深受感動,她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相當的後悔,最後也把子騫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樣的愛護。
子騫一番挽留後母的話,非常的凄涼,非常的懇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連鐵石心腸的人聽後,都為之聲淚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純潔,何等的淳厚、善良。
在當時,如果子騫的父親一怒之下把後妻趕走了,那麼可以說,這個家庭從此以後就天倫不再,妻離子散,這是何等的悲慘。可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孝子子騫,才使整個家庭為之轉變,從可能淪落到悲慘境地的家庭轉變為幸福溫馨。這個力量只在我們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純潔之孝,也就是每一個人心目當中都有的自性的純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流傳千古,讓後代的人都來贊美閔子騫的孝心孝行。如果我們也是生長在類似的家庭環境當中,我們也應該要懂得與後母好好的相處。如果能向子騫學習,相信在家庭生活當中,一定可以免去許多的誤會、許多的爭執、許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會有人心腸會像鐵石一樣,只要我們肯用心,發自內心對父母孝順奉養,父母再怎麼不好,也都會有感動的一天。[3]
評價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蘆花記》,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此外,子骞为人寡言稳重,很少開口,但一开口,言詞非常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後人
閔損的後人閔稱道作為使臣出使高麗,在當地結婚生子,成為閔損家族的一個分支,被稱為「驪興閔氏」,後來成為朝鮮半島的一個望族,著名的仁顯王后和明成皇后皆出自驪興閔氏。
歷代追封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
紀念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子淵)、闵损(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貢)。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5],《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6]
|
|
|
|
|
影片
參考文獻
- ↑ [1]
- ↑ 韓詩外傳: 卷二- 出見羽蓋龍旂裘旃相隨,心又樂之卷二: 閔子騫始見於夫子,有菜色,後有芻豢之色。子貢問曰:「子始有菜色,今有芻豢之色,何也?」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瑳以孝,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出見羽蓋龍旂裘旃相隨,心又樂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瑳而進之,內明於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旂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詩》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
- ↑ 八德故事—初集 孝篇
- ↑ 4.0 4.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 ↑ 《左傳·襄公十年》
- ↑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
- ↑ 避刘邦讳,改称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