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華寺 (北京報房胡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華寺 (北京報房胡同)
圖片來自ppfocus

法华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报房胡同,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历史

早年兴衰

法华寺的前身是明朝太监刘通的住宅。明代宗景泰年间,刘通舍宅为寺。明熹宗天启年间,太监姚某重修,该寺已具规模。明末清初世道混乱,该寺接近废弃。清朝乾隆年间,真如禅师“见寺近颓敝,苦心修葺”。真如禅师圆寂后,德悟和尚重修该寺,使“山门佛殿廊庑僧寮之属,无不焕然增丽”。德悟和尚圆寂后,其弟子如元增修该寺建筑,完成了藏经阁等,“自重建楼阁外,若黝垩丹漆以及镌匾悬额,无不金碧交辉,庄严宝重”。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明宪宗敕赐法华寺碑。明朝天启年间重修以后,皇帝又诏赐藏经玺书。清朝德悟和尚在世之时,“长安贵介多与游”,圆寂时“哭灵祭尊者缙绅商贾,素车白马,填塞衢巷”。昭梿《啸亭杂录•卷八》记载,“乾隆中,有法和尚者,居城东某寺,势甚薰赫。所结交皆王公贵客,于寺中设赌局,诱富室子弟聚博,又私蓄诸女伎日夜淫纵,其富逾王侯,人莫敢撄。果毅公阿里衮恶其坏法,乃令番役阴夜逾垣擒之,尽获其不法诸状。阿恐狱缓,为之缓颊者众,乃遍集诸寺僧寮,立毙杖下。逾时要津之托始至,已无及矣,人争快之。至于市井间绘图鬻之,久之未已也。”据震钧《天咫偶闻•卷三》记载,该“城东某寺”即这座法华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6月),清廷派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办理京城内一切防堵事宜。咸丰十年五月(1860年7月),清廷在京布防,派四员满洲大臣主其事。咸丰十年八月十八日(1860年10月2日),洋兵屯集北京内城朝阳门外,原负责京师巡防事物的文祥协助恭亲王奕訢办理抚局,瑞常宝鋆接办巡防事宜,正式在法华寺设“京师巡防处”(又称“巡防公局”)。八月二十九日(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李慈铭在日记中写道:“闻夷人明日自安定门入至东华门法华寺定和议,内城居人,四出奔避。”又据震钧《天咫偶闻•卷三》记载,“和议既定,诸大臣于此延见洋人,是为京师交涉之始。”

清流雅集

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华寺迎来新任住持,法号德澐,字静澜。他“能作大字,颇通文墨,喜交文士”,文人称他为“静澜上人”。静澜是热河(今承德)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逃往热河,静澜与随驾到热河的肃顺往来密切。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此后慈禧与奕訢发动祺祥政变,诛杀肃顺。静澜乃离开热河,到北京法华寺当住持。许多文士受到静澜吸引,纷纷来到该寺,或租房寓居,或前来吟诗作文。

同治初年,该寺海棠院内寓居有孙樗(字丹五,昌平人),他在该寺写成了《余墨偶谈》。同治年间,常来该寺的还有北京西山灵光寺住持春明法华长老,他“诗不常作,工草书,得颠、素神髓,都人士以得片楮为屏障辉”。他和静澜往来密切,和孙樗有文字交。孙樗离京赴广西桂林时,春明曾托人赠诗一首:“含毫我不送君诗,恐妨世上诗人嗤。含毫我欲送君诗,又恐海底蛟龙知。戏书一幅送将去,云上万里长相知。”

静澜和崇启(号星槎)关系也很密切。崇启是大学士柏葰的孙子,光绪己丑举人,官至刑部郎中甲午战争前,续廉(字筱泉,号耻菴)在该寺海棠院邀集八旗名士讲学,日课为古文词及读书,参与者主要有震钧、恩丰工部员外郎)、光熙山西知县)、崇启、静澜,当时“颇有清流之目,诸公自居东林人党也”。光绪十五年(1889年)及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们两次集社,特别是光绪二十一年那次最盛。部分汉族京官也参加,如吏部主事洪嘉与、工部主事夏震武等人。震钧还把该寺海棠院的居室题名作“丁嘤馆”。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后,续廉、静澜仍住在法华寺,但这批人士已悄然散去。

戊戌风云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898年9月14日),袁世凯(字慰廷)抵达北京,寓居法华寺。徐世昌(字菊人)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天自己除了拜会张之洞的亲信杨锐钱恂以外,“又看数友。慰廷到京,住法华寺。往看,至晚遂宿城内。”当时,戊戌变法的要人康有为、谭嗣同都居住在“城外”(即北京内城以外,当时他们居住在宣南地区),康有为住南海会馆,谭嗣同住浏阳会馆。此外,康有为、梁启超在“城内”(即北京内城以内)另有一临时寓所金顶庙,位于东华门外烧酒胡同。法华寺位于东安门外报房胡同,距离金顶庙仅10分钟路程。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二日,徐世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到城内,住法华寺。”本日清早,袁世凯在颐和园光绪帝谢恩,午后回到法华寺。毕永年记载,当晚七点,康有为称:“袁处有幕友徐世昌者,与吾极交好,吾将令谭、梁、徐三人往袁处明言之,成败在此一举。”袁世凯、徐世昌均住法华寺,正可密商对策。

光绪二十四八月初三日,徐世昌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出城,料理回津。晚又进城。闻有英船进口。” 八月初四日,徐世昌“束装而行,上火车,申刻到津。”“出城到梧生宅,束装即行,上火车,申刻到津。”

后世衰落

中华民国时期,法华寺每况愈下。抗日战争爆发前,法华寺由洪涛住持时,西院已变成平民小学(报房胡同小学),海棠院北面的土坡被铲平修成操场。在今多福巷的围墙上开门,作为该小学正门。东院驻扎无线电军队,不少房屋沦为军队马厩。抗日战争时期,洪涛的弟子察密修担任住持,东院的军队撤离后,出租予平民。该寺还开始办理丧事,以增加收入。藏经阁东侧的廊庑是当时停灵之所,后面一块小空地是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洪涛的侄女负责该寺的庙产,把平民小学更名为新光小学。新光小学撤去后,原先用作教室的房屋改为居民住房,操场也建起不少住房。海棠院内的海棠因为枯死而被砍伐。1958年,该寺正殿及两边的庑廊也改为居民住房。藏经阁年久失修,也被拆除。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大雄宝殿损坏,拆除后原址重建,毗卢殿也经翻修。1980年代至1990年代,原天王殿及庭院的旧址上兴建了高层楼房。如今,在报房胡同仅存该寺山门(报房胡同103号),在多福巷44号院内,原大雄宝殿地基上存有《德悟和尚行实碑记》。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