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員外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員外郎

台灣日治時期彰化同志信用組合存摺
當中有標註員外的地主尊稱
圖片來源:Kuyohong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設於正員定員以外的郎官

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時,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郎中是正司長)。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1]。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2]獲得此官職,如權璫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少納言」、「權中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參見

參考文獻

  1. 通典·職官典》
  2. 乾隆三十九年價碼。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