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散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散文( prose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是一种文学形式,与之相对的称为韵文或诗文。

简介

散文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其中,广义散文最容易辨识与定义的方式,是“松散”的结构。也就是说,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迭部分,运用普通语法结构,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称为散文。

除此,狭义散文是单指文学范畴内,结构鬆散之非韵文作品。文学专指的散文,历代作品有著各时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为鬆散带来的自由,散文作品表达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1]

今天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文字之语言,都会产生广义或狭义的散文方式。广义上的散文,採用了大多数口语对话,全面运用于文学,报纸杂志百科全书广播电影、历史研究、哲学法律和许多其他形式的交流。

虽说广义散文应用如此普遍,「散文」一词,仍多称呼于狭义散文上;而事实上,这些单指文学方面的散文作品,也经过久远年代之进化,而呈现不同面向。就以中国为例而言,最早的狭义散文甚至可追溯至几千年前之先秦[2]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钱钟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正在于此。

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 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两种解释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分类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

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例如:尼采的《我的灵魂》。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鉴赏问题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9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人·兽·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东方散文

中国

先秦

先秦是中国散文的成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3]。目前可知中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专记言辞;而最早的一篇散文,应属《尚书‧商书》中的〈盘庚〉。历史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殷商可靠的文献。盘庚相传是商朝的中兴君主,他曾经迁都到殷地去,却遭到臣民的反对,因此作了三次演讲,说明必须迁都的原因[4]。〈盘庚〉三篇,就是这些演讲的纪录[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们各自提出如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的主张,散文的发展因而突飞猛进,产生哲理散文与历史散文[3]。哲理散文著名的诸子散文有记载老子思想的《老子》、以及许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写的,如《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荀子》等等[5];而《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重大事件,以及游走于各国的策士、说客的言论,可归之于历史散文,为中国叙事文学树立楷模[6]

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教上》:「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不论思想内容、形式技巧或语言风格,先秦散文都为后代奠定深厚的基础,产生广泛的影响。

汉代

汉代散文延续先秦而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先秦哲理散文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条件之下而蓬勃兴盛,其所呈现的思想、所阐发的道理,也都以现实为触发,两汉政论散文以此为基础,综合儒、道、法三家的思想,更进一步与时代紧密结合,发挥经世济民的功能。

汉代散文可分史传散文、政论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类。史传散文有《史记》及《汉书》;政论散文有贾谊《治安策》、《过秦论》、晁错《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哲理散文有刘安淮南子》、王充论衡》等。

贾谊的《论积贮疏》、《过秦论》、《治安策》,鼂错的《言兵事疏》、《论贵粟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桓宽的《盐铁论》,王符的《潜夫论》,崔实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皆是内容丰富、立论精密,语言朴实[7]。历史散文一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延续《左传》基础而有更宏观的视野[8],它不但是文学和史学的典范之作[9][10],更是司马迁一生理想、热情的心血结晶[11],后代唐、宋以迄明、清的散文作品,都深受其人、其文的影响[12],紧接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其书断取西汉一代,对于后代正史之体例有其影响[13],另外在文字方面,《汉书》与《史记》比较起来,喜用古字,尚藻饰,用排偶,已可看出六朝文风的开端,两者交相辉映,构成中国史书的最佳典范[13]。其他政论性的散文有王充的《论衡》、仲长统昌言》、刘邵人物志》、桓宽盐铁论》等[7]

先秦、汉代散文,记载、诠释历史,或针砭、议论当代,或为解决问题而出,或为陈述理想而著,其动机、其目的本不在文,所以各家散文,各有其特色;这就是唐、宋以来散文作家孜孜以这两个时代的散文为典范而大力提倡的基本原因[7]

魏晋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二者之不同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封建解体和国家形成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由分而合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是在大一统的汉帝国灭亡后的分裂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混乱、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盛、道教佛学的传佈等等因素,造就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品味和风气[14]。这时的散文大抵上追求「美」,讲求形式,注重辞藻,而个人情感加重许多,这一时期的风格,倾向于精緻细腻,与先秦、汉代恢宏壮阔的散文大为不同,而是以代表此文风,来表现出山水之美[15]。山水是自然的,政治、经济、社会是人为的。面对人为种种混乱和黑暗,文人从山水之美寻找寄託、慰籍[16]

此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为代表[15]。《水经注》文字精美、文笔流畅,呈现雄奇秀丽的山水景色,生动而有韵味,对于后代的山水游记影响极为深远[15];《洛阳伽蓝记》描述洛阳的佛寺园林,文字简洁,辞采丰美,而记述详实,反映当代的社会面貌和豪门、僧尼的淫侈生活[15]。其他的山水小品,皆是字句秀丽,意境高远,趣味隽永,充分表现出此一时期文人的心态。

唐宋

唐代不同于汉代,在于文化的包容力较强,因此魏晋以来的佛、老思想以及唯美文风依然持续[17]。一直到中唐,韩愈有见于国家日趋衰微,针对六朝骈文的奢华风气,开始号召古文运动,力图以朴实明畅的散文,取代华而不实的骈文,因此易写、易读的散文,在唐诗盛行的时代,曾一度风行起来[18],不过到了晚唐、五代,古文运动渐趋衰落[19]

韩愈的创作,语言明快畅达,文气充厚贯注,不论论说、叙事、抒情,都有极高的成就[18]。古文运动的另一倡导者柳宗元则以山水游记及寓言短文,显表散文优于骈文的例证。柳宗元山水游记借山水以写自身遭遇和感慨;寓言短文则短小警察,或评时政,或讽人性,皆犀利而又深远[18]

后来到了北宋中期,欧阳修继承韩愈为职志,领导当代古文运动,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先导者[19]。其六人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19],其文兼有历史散文之事、哲理散文之理以及魏晋南北朝之情,三者兼具,散文至此已到巅峰,因此在中国散文的写作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19]

明代

在金、元散文不振,作家沉寂之后[20],明代散文的发展。由于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当时的一些知识份子产生对八股文的反动,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主张拟古、复古,强调「文必汉,诗必盛唐」[21][22]。造成那时对秦汉散文模拟的风气大盛,拟古风气笼罩明代文坛约一百年[23]。然而一味地抄袭、模拟,终究不是良好的创作心态(来源请求:以谁的标准而言?),产生的作品价值有限。因此,唐宋派反对拟古派的模拟,公安派竟陵派等亦反对模拟风气,公安派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24][25],另外小品文的出现,倒是为明代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26]

清代

清代延续明代出现风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张岱(明代散文集大成者)、李渔袁枚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27][28]。但是他们的文风不受道学学者支持,这些学者发起复兴唐宋文风的古文运动,此即桐城派,其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称[29]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辞精美),三者不可偏废。」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后来曾国藩发展成湘乡派恽敬张惠言发展成阳湖派[26]

现代

清朝甲午战争后,文体渐有改变的趋势,以梁启超的《政论》作为代表,他的文体浅近,间杂俚语,已与清代桐城派的古代大为不同[30],1917年,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的正宗,主张建立通俗易懂的社会文学,那时青年学子,群起风从[30]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现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鲁迅等作家推广之后,成为与诗歌小说戏曲并列的文学主流。

现代散文多用语体,较为平易,较少摹仿古人,较欧化,著重个性,题材较广,较多幽点与讽刺。散文易读、易写的特性,使这种文体被运用得极广。学生的作文,也几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可说是人人懂写。

西方散文

古罗马

古罗马的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即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异常激烈,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这就使得许多政治家热心于雄辩术的研究,致使散文这一文体得以迅速发展。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他年少时曾学习哲学和法律,并做过一段时间律师。43岁进入政界任执政官,后任西西里总督。内战时期他追随庞培反对恺撒,维护贵族元老派的立场,后来在政治倾轧中被刺杀。

西塞罗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他的书信现存约900封,主要包括《致阿提库斯书》16捲、《致友人书》16捲。这些书信反映共和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描绘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风格接近口语。其演说词传世58篇,分为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两类。西塞罗的散文注重材料的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音调铿锵,被成为“西塞罗句法”。他的演说具有很强的鼓动力量,有时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实的手段来感染观众的情绪。

西塞罗对拉丁语散文的贡献非常之大,他确立了拉丁语文学语言“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其散文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诸民族散文的楷模。他的政敌恺撒甚至曾公然称赞他:“你的功绩高于军事将领,扩大知识领域比之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凯撒(前102年-前44年)是奥古斯都的养父,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独裁者,于前44年被共和派刺杀。他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包括历史著作《高卢战记》七捲和回忆他和庞培之间战争的《内战记》三捲。其散文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体现了和西塞罗迥异的风格。

此外,历史学家萨卢斯特(前86-34)和李维(前64-17)也发展了拉丁语文体。

视频1:散文朗诵《春》

视频2:《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

注脚

  1. 何朝阳:散文的定义
  2. 李萼:《中国文化概论》,台北,1983年
  3. 3.0 3.1 刘大杰. 第三章第一节〈散文发达的原因〉.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61-66. 
  4. 4.0 4.1 刘大杰. 第一章第四节〈古代的散文盘庚〉.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6. 
  5. 刘大杰. 第三章第二节〈哲理散文〉.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75-95. 
  6. 刘大杰. 第三章第二节〈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66. 
  7. 7.0 7.1 7.2 刘大杰. 第六章第四节〈汉代的政论文〉.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83. 
  8. 刘大杰. 第六章第二节第一段〈新创的体制〉.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67-169. 
  9. 刘大杰. 第六章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63-167. 
  10. 刘大杰. 第六章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72. 
  11. 刘大杰. 第六章第二节第一段〈新创的体制〉.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67-169. 
  12. 刘大杰. 第六章第三节第六段〈史记的影响〉.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81. 
  13. 13.0 13.1 刘大杰. 第六章第四节〈汉书〉.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83. 
  14. 刘大杰. 第八章第一节〈魏晋文学的社会环境〉.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236-243. 
  15. 15.0 15.1 15.2 15.3 刘大杰. 第八章第三节第一段〈山水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303-310. 
  16. 刘大杰. 第八章第三节〈山水文学与色情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302-303. 
  17. 刘大杰. 第十二章第一节〈唐代文学绪说〉.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365-366. 
  18. 18.0 18.1 18.2 刘大杰. 第十二章第三节〈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371-388. 
  19. 19.0 19.1 19.2 19.3 刘大杰. 第十七章第二节〈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584-607. 
  20. 刘大杰.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元代社会与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792-795. 
  21.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一节〈明代文学绪说〉.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14-916. 
  22.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二节〈旧体文学的衰微〉.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14-916. 
  23.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四节〈拟古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26-942. 
  24.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五节〈唐宋派与归有光〉.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42-948. 
  25.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六节〈公安派与反拟古主义的文学运动〉.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48-965. 
  26. 26.0 26.1 刘大杰. 第二十四章第七节〈晚明的散文和诗歌〉.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965-973. 
  27.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文一脉,……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而(汪)琬与魏禧、侯方域称为最三。」. 
  28. 刘大杰. 第二十八章第三节〈清初的散文〉.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163-1170. 
  29. 刘大杰. 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桐城派的古文〉. 《中国文学发展史》. 1995: 1170-1185. 
  30. 30.0 30.1 傅乐成. 第三十章第三节第二段〈学术的革新〉. 《中国通史─下》. 2005: 790. 

参考资料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上 下
  • 《古文观止》上 下
  • 黄宗智:〈散文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