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 |
---|---|
圖片來源itsfun.com.tw 1987年戈爾巴喬夫於蘇聯共青團大會上講話 | |
蘇聯總統 | |
任期 1990年3月15日-1991年12月25日 | |
總理 |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 瓦連京·謝爾蓋耶維奇·帕夫洛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 |
副總統 | 根納季·伊萬諾維奇·亞納耶夫 |
前任 | 首任(設總統制) |
繼任 |
鮑利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俄羅斯聯邦總統)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任期 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 |
副職 |
葉戈爾·利加喬夫 弗拉基米爾·安東諾維奇·伊瓦什科 (1990 – 1991) |
前任 |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 |
繼任 | 廢止(蘇聯解體) |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89年改稱最高蘇維埃主席) | |
任期 1988年10月1日-1990年3月15日 | |
副職 | 阿納托利·盧科亞諾夫 |
前任 |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葛羅米柯 |
繼任 | 廢止(職權移交總統)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 |
任期 1979年11月27日-1991年8月24日 | |
總書記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 自己 |
蘇聯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 |
任期 1978年11月27日-1991年8月24日 | |
總書記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 自己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蘇俄北高加索邊疆區普利里沃利諾耶村 | 1931年3月2日
國籍 |
(1931-1991) RUS1991-) |
政黨 | 無黨籍俄羅斯社會民主黨 |
配偶 | 賴莎·戈爾巴喬娃 |
居住地 | 莫斯科 |
母校 | 莫斯科國立大學 |
專業 | 律師 |
獲獎 | 諾貝爾和平獎(1990年) |
網站 | 戈爾巴喬夫基金會(英文) |
學歷
| |
| |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俄語: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羅馬化: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1931年3月2日-),蘇聯政治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1990至1991年間出任唯一一任的蘇聯總統,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後出生的蘇聯領導人。
戈爾巴喬夫在其總書記任內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兩度當選美國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戈爾巴喬夫取得的這些成就,還是有很多爭議的。
截至目前,他是繼埃貢·克倫茨(東德)、漢斯·莫德羅(東德)、洛塔爾·德邁齊爾(東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內梅特·米克洛什(匈牙利)之後,少數還健在的前東方集團的領導人之一。
早年經歷
戈爾巴喬夫出生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農家,來自一個切爾尼戈夫的烏克蘭移民與沃羅涅日的俄羅斯人的混合家庭。幼時,戈爾巴喬夫曾經歷過1932年蘇聯大饑荒。他後來回憶時說:「在那個時候,我家鄉的普利里沃利諾耶村有接近一半的人餓死,包括我父親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在1930年代都以編造的罪名被逮捕,他父親的祖父安德瑞·莫伊謝耶維奇·戈爾巴喬夫也被送到西伯利亞流放。
他的父親,謝爾蓋·安德烈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是一名拖拉機站的聯合收割機操作員,也是二戰老兵。他的母親瑪利亞·潘捷耶列夫·戈爾巴喬娃是集體農莊的工人。
14歲加入共青團,1955年,戈爾巴喬夫從莫斯科國立大學的法學專業畢業,在大學期間認識了哲學系的賴莎·馬克西莫芙娜·戈爾巴喬娃。他們1953年結婚,畢業後搬去了斯塔夫羅波爾,成為斯塔夫羅波爾市第一書記。1957年,他們有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孩子。1967年戈爾巴喬夫透過函授課程從斯塔夫羅波爾農業學院獲得農業經濟碩士。現在,戈爾巴喬夫有兩個孫女和一個曾孫女。
黨內晉升
1961年,戈爾巴喬夫參加了蘇共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二十二大。在會上,赫魯曉夫提出,二十年內蘇聯要在人均產值上超越美國。在此期間,戈爾巴喬夫在地方共青團組織內迅速上升。1963年,他被提拔為斯塔夫羅波爾農業部門的黨委領導。1970年,戈爾巴喬夫被任命為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黨委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年輕的地方黨委領導人之一。在職期間,戈氏努力重組集體農場,重視農民在決策中的意見,擴大他們的自留地,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
很快,1971年他進入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三年後的1974年,他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的一名代表和青年事務常委會的主席。緊接着,在曾支持戈爾巴喬夫的因心臟病去世之後,1978年戈爾巴喬夫替代他進入了中央委員會裡的農業秘書處。1979年,戈成為了政治局候補委員,一年後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員。戈爾巴喬夫將他在黨內的不斷晉升歸功於黨內的意識形態大佬蘇斯洛夫。
在安德羅波夫統治期間(1982至1984年),戈爾巴喬夫已然成為最活躍的政治局委員之一。同時,近五分之一的頂層人員,包括部長與地方大員,都被換成了年輕人。其中像雷日科夫和這些被提拔的人,都與戈爾巴喬夫有着密切的工作關係。作為蘇共黨內大員,戈爾巴喬夫自然有許多出國訪問旅行的機會。而這些出國的經歷又深遠地影響到了他的政治觀點和對社會的看法。1972年,他率代表團前往比利時訪問;三年後,他訪問了西德;1983年,戈爾巴喬夫又帶團去了加拿大並會見了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和一些加拿大國會人士;1984年,戈氏赴英旅行,其間又會見了時任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
1984年,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去世。其生前曾表示希望戈爾巴喬夫來繼任總書記一職。然而,繼任者卻是高齡且已重病的契爾年科。很快,這位新任的總書記在下一年又去世了。此時,黨內已開始迫切需要一名年輕的領導。1985年3月11日,僅在契爾年科死後三個小時,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時戈爾巴喬夫僅有54歲,還是當時政治局裡最年輕的成員。他也是首位在前次競爭失敗後成功當選的黨內領導人。
任總書記和民主改革
契爾年科病逝後,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3月11日以54歲之齡,當選為蘇聯最年輕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試圖通過改革和開放來阻止蘇聯共產主義的退化,其開始標誌是1986年2月召開的第27次蘇聯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開始推行改革。對軍隊的改革從削減軍費開始,進而對其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為表現「新思維」,並樹立改革形象,戈爾巴喬夫及部分蘇共領導人刻意與軍隊保持距離。蘇軍40集團軍司令格羅莫夫說,當集團軍從阿富汗完成撤軍(1985年2月15日)回到蘇聯境內時,「沒有一名國家領導人,或者是國防部的領導人來迎接我們」,「故意不重視部隊撤出阿富汗這件事是克里姆林宮領導人的失策表現之一,戈爾巴喬夫的戰友們隨隨便便就將前任的錯誤推到我們身上」。
鑑於斯大林時期無法無天的鎮壓暴行,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治國家的任務。在法治和無罪推定原則指導下,1987年9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一個委員會重審歷史案件。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委員會為約100萬公民平反。其中意義深遠的是,斯大林的政治反對派(布哈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幾十年沉冤得到了平反昭雪。赫魯曉夫也得到了部分平反,1989年首次發表了赫魯曉夫在20大上所作的「秘密報告」。一些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剝奪了蘇聯國籍的持不同政見者和人權活動分子被恢復了國籍,著名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從流放地回到了莫斯科。
接着,戈爾巴喬夫又以「公開性」正式地拉開政治體制改革的帷幕。原來被出版檢查打入冷宮的作品紛紛出籠,到1988年底,數千部以前被稱為特殊作品的著作(包括托洛茨基、李可夫、克倫斯基、鄧尼金等的著作)同讀者見面。媒體審查機制和禁忌逐漸解除。戈爾巴喬夫大聲疾呼:「人們有權了解有關過去的全部真相。必須廢除關於檔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獻都成為公開性的財富,如實地恢復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的本來面目。」
1988年6月,在蘇共中央第19次代表會議上,戈爾巴喬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實質內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權制度」,實現社會公正。進而,戈爾巴喬夫提出「黨的地位不應當依靠憲法來強行合法化」,「蘇共要嚴格限制在民主程序範圍內」去爭取執政地位。
同年,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羅馬尼亞卻發生了暴力事件),史稱為「東歐劇變」。東歐劇變實際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五年的全世界範圍內冷戰格局,為此戈爾巴喬夫於1990年10月15日獲諾貝爾和平獎,隔年戈爾巴喬夫創立並出任蘇聯總統一職。
1989年春天,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第一次實行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部分差額直接選舉。由電視和無線電現場直播,出現了助選的刊物、集會和電視辯論等新事物。通過民主選舉,20%的非黨人士獲得了勝利,引人注目的是在黨內受排擠的葉利欽和著名持不同政見者薩哈羅夫都成功當選;而蘇共一些領導人則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落選(沒有獲得50%以上的選票)。
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等領導人,是自中蘇交惡三十年來兩國領導人首次正式會談。這時正值六四事件前夕,天安門廣場上聚集了大批群眾,接待儀式從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改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陪同戈爾巴喬夫在停機坪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1]
1990年3月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正式廢除了憲法第六條關於「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等規定,蘇共不再有法定的領導地位。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以後,蘇聯正式宣布「結束政治壟斷」,實行多黨制。
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聯經濟狀況仍然非常不好,所生產的輕工業產品根本供應不了需求。而由於自斯大林以來的專制、暴政、對少數民族的迫害,以及自勃列日涅夫以來的嚴重腐敗,蘇聯國家政權早就徹底失去了民心。許多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獨立運動愈演愈烈,一些因民主改革而失去既得利益的蘇共官僚也謀劃着發動政變。
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軍人趁戈爾巴喬夫在克里米亞度假時發動了「八一九事件」,戈爾巴喬夫被軟禁了三天,被釋放後發現他的聲望已被時任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總統葉利欽蓋過,葉利欽已取代他成為全國的領袖。政變後他被迫將大部分政治局成員撤職,一部分甚至被捕。
辭職和蘇共垮台
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他被迫宣布辭職,蘇聯正式解體。
晚上7時,戈爾巴喬夫在總統辦公室,面對着攝像機、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他說:「鑑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作出這一決定是出於原則性考慮。」「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共和國擁有主權;同時主張保留聯盟國家,保持國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態卻是沿着另一條道路發展的,肢解和分裂國家的方針占了上風,對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還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它會給所有的人帶來十分沉重的後果。」電視中,戈爾巴喬夫神色黯然,語音悲切,前蘇共創業時的輝煌與此時謝幕的淒涼形成舉世難忘的對比。但表情嚴肅的他以樂觀的預言結束了演說:「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碩果,我們的人民將生活在繁榮昌盛和民主的社會中。」
蘇聯解體後的政治動向
在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期間,絕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倒退,盧布大幅貶值,路邊乞丐與刑事犯罪大量增加。保守勢力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應該對國家的分裂沒落和許多困難負相當大的責任;也有親歐美人士認為這是蘇共長期統治所形成的各種政治及社會經濟問題積重難返的結果[2],其他人則認為這是葉利欽為了個人權力沒有進行完整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結果。
據傳,1999年戈爾巴喬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國大學研討會發表演講,聲稱「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滅共產主義」[3],但後來這被證實是一則謠言。戈爾巴喬夫基金會新聞處、安卡拉大學、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等方面曾表示,戈爾巴喬夫在1999年並無到訪土耳其,而安卡拉也並不存在一所「美國大學」,該演講內容是捏造的[4]。2001年,戈爾巴喬夫接受《光明日報》駐莫斯科特派記者、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李永全採訪,面對「美國大學研討會演講」一事的詢問時再次表示,「我不知道關於土耳其講話的傳聞是哪來的?戈爾巴喬夫不可能講那樣的話,這是斷章取義的結果,我在土耳其的講話有錄音。」該採訪刊登在《科學社會主義》2001年第二期[5]。
戈爾巴喬夫本人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的演講中則認為蘇聯解體的責任應由俄羅斯聯邦的第一任總統葉利欽負責,因為葉利欽所主張的改革方針是「不負責任的」[6],且稱自己「為改革貢獻了許多」,又說自己為國家帶來了自由。另在2006年2月28日戈爾巴喬夫接受中國大陸《環球人物》雜誌採訪時候稱:「我給中國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麼『民主化』,那樣不會有好結果!千萬不要讓局勢混亂,穩定是第一位的。」談到蘇共倒台時候,戈爾巴喬夫稱:「我深深體會到,改革時期,加強黨對國家和改革進程的領導,是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在這裡,我想通過我們的慘痛失誤來提醒中國朋友:如果黨失去對社會和改革的領導,就會出現混亂,那將是非常危險的。」戈爾巴喬夫又稱:「我們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使蘇聯社會大開放。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下,國內工業受到了致命打擊。極少數人一夜暴富,斂財數額之巨僅次於美國的大亨,而赤貧的人數卻遠遠超過了蘇聯時期。在這個方面,中國處理得很好。中國沿海省份和地區發展速度快,中西部相對發展較慢,中國領導人現在號召開發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決策完全正確。」戈爾巴喬夫亦對鄧小平給予了高度評價[7]。同年4月2日,《環球時報》援引俄新網的消息稱,戈爾巴喬夫於3月30日在題為「人類改變歷史還是歷史改變人類」的公開講座中回憶自己的從政歷程;該文稱戈爾巴喬夫主張保留蘇聯,將蘇聯解體歸罪於他不負責任且毫無依據。[8]親法輪功的媒體人民報則稱《環球時報》刊登此文「意在誤導民眾」,戈爾巴喬夫本人希望消滅共產主義,而蘇聯的解體也是歷史必然。[9]
在1996年的俄羅斯總統選舉中,戈爾巴喬夫僅獲得了0.52%的選票[10],因為許多俄國人認為蘇聯瓦解後的貧困動亂戈巴契夫該負責,例如蘇聯瓦解後有好幾年俄國人的平均壽命都縮短了,是當時世界各國罕見的狀況。
戈爾巴喬夫現居於莫斯科。在羅納德·里根逝世後,他代表俄羅斯出席他的葬禮。他也曾聯同葉利欽批評普京對車臣的武力政策和態度偏離了民主。戈爾巴喬夫本人則在2008年5月7日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採訪時,反擊美國對普京演講的指責,稱美國領導人的承諾不可信[11],又在同年9月8日接受西班牙埃菲社採訪時稱西方企圖孤立俄羅斯[12]。除了時不時發表些政治觀點意見外,1998年時因為他存款的銀行破產,為了給它的基金會補充資金,他還十分時髦地為必勝客和LV皮包拍攝了廣告。其中為LV拍攝的廣告中,他穿着細條紋西服和大衣,坐在汽車的後排,握着車門把手,在他的身旁放着一個路易·威登的行李包。透過車窗,他看到的是破敗的柏林牆。從8月份開始,這組廣告就作為2007年路易威登集團秋冬季推廣活動的一部分,陸續出現在各大時尚和財經類的報刊雜誌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重新出山
2008年9月,77歲的戈爾巴喬夫宣布再度進入政壇。[13]
戈氏於2002年至2004年曾當選俄羅斯社會民主黨領袖,但是該政黨根據2007年4月俄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被迫解散,當年10月戈爾巴喬夫當選全俄羅斯社會運動「社會民主人士聯盟」主席。戈爾巴喬夫於2009年5月13日在接受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記者採訪時宣布:「我們得出結論認為,國家應當有這樣的一個政黨,新政黨成立倡議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國家許多公民的支持,目前已收到1萬多人的支持信。」2007年11月29日他在接受採訪時候稱支持普京,但對統一俄羅斯黨無好感[14]。
2011年2月21日,戈巴卓夫指責目前的領導人「狂妄自大、輕視選民」[15]。對於梅德韋傑夫和俄總理普京私下決定在兩人之間選出2012年俄總統大選候選人一事,他認為這種行為不僅不尊重選民,而且是「驚人狂妄自大的」表現。「這不是普京個人的事情,而是由全體民眾通過選舉決定的事情,難道其他人就不能參選了嗎?」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後,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戈爾巴喬夫對此給予積極評價,稱「克里米亞公投是改正歷史錯誤」。[16]
評價
世人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評價呈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人對其敬仰讚美,有人則對其口誅筆伐。實際上在歷史的迷霧尚未散盡之時,試圖「蓋棺定論」為時過早。對於戈爾巴喬夫和蘇聯解體,或許至少還要再過很多年才可能有個比較客觀或比較一致的看法。
一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認為,戈爾巴喬夫民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正確的,他的「新思維」比斯大林主義更接近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過於急躁而不是循序漸進,同時也沒能成功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民族矛盾問題,因此沒能夠挽救住蘇聯。
正面評價
有一些西方世界的人深信戈爾巴喬夫崇尚他們宣揚的普世價值,結束了蘇共的專制和暴政,使人民獲得了民主、法治和自由,並使得東歐國家自主發展,結束了全世界範圍的冷戰對峙局面[17]。從俄羅斯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看,戈爾巴喬夫開創的是一個大的改革時代。蘇聯解體和戈爾巴喬夫退出歷史舞台,只是帶有戈爾巴喬夫印記的一個改革時代的結束,而他之後的葉利欽以及現在的普京,並沒有帶領俄羅斯繼續戈爾巴喬夫所開始的改革,而是將俄國重新帶回黑暗的威權體制。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終極目標上是把俄羅斯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不過戈巴卓夫的初衷是蘇聯的民主社會主義化。
很多人,特別是自由主義者和親西方者[18],認為戈爾巴喬夫是能和曼德拉、昂山素季相提並論的偉大人物。
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結束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引起了社會對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認識和觀念的很大改變。因此,經濟改革為蘇聯傳統經濟模式向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在現在的俄羅斯,儘管人們正經歷着經濟轉型時期的各種痛苦,但是對於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認識顯然已經極大地深化了。
西方一般對戈爾巴喬夫有很高的評價,戈氏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6年7月,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五國的的民意調查表明,歐洲大部分居民認為戈爾巴喬夫是比普京優秀的國家領導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後者的只有12%。
2011年戈爾巴喬夫過80歲生日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宣布頒給他俄羅斯最高榮譽的「聖安德烈勳章」。3月2日,俄羅斯民間出現了自發的「感謝戈爾巴喬夫」運動,用各種形式對戈爾巴喬夫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表示感謝,一些居民區的街頭大型廣告牌上還貼出了「感謝戈爾巴喬夫!」。俄國反對黨領袖弗拉基米爾·雷日科夫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尊重戈爾巴喬夫,聽他的意見,俄國人對種種現狀的失望與日俱增,人們都知道,民主和言論自由是同戈爾巴喬夫聯繫在一起的。」[19]
負面評價
很多人,特別是左翼威權主義者和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以及現代俄羅斯一些高層領導人[6]甚至一部分前蘇聯異議人士[20],認為戈爾巴喬夫是俄羅斯民族罪人和共產主義的叛徒。他們認為戈爾巴喬夫的過於草率、脫離實際的對內對外改革政策,以及他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近乎幼稚的過分信賴,戈爾巴喬夫虛榮心強,為了博取西方國家的讚美,而依照西方希望的去做,常常沉醉在西方的讚美中不能自拔,導致了蘇共亡黨,蘇聯亡國的嚴重後果,違背了他建設「民主的社會主義蘇聯」的初衷,也背叛了共產主義事業。使得俄羅斯淪為了原料附庸[2],並導致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大滑坡,通脹暴漲等問題。
2012年,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在近百年俄羅斯歷任領導人中戈爾巴喬夫的具體政策最不受歡迎,僅14%的受訪者認為戈爾巴喬夫的具體政策是對的,低於沙皇尼古拉二世(31%),斯大林(近28%),赫魯曉夫(24%),葉利欽(17%)。高達61%的俄羅斯人認為普京的政策更正確[21]。
2014年4月10日,俄羅斯一名議員證實,來自包括執政黨的多個黨派議員已正式要求檢方調查戈爾巴喬夫,認為他在蘇聯解體事件中負有叛國罪[22]。又2014年7月23日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刊登文章稱,普京私下曾對顧問說戈爾巴喬夫和尼古拉二世是俄羅斯史上最大的罪犯,因為他們是軟弱者從而把權力拋在地上讓瘋子撿了起來[23][24]。
參考文獻
- ↑ 李景賢. 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會見追憶.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 2.0 2.1 俄羅斯網友對王小石文章的若干評論. 俄羅斯之聲. 2013-08-16 [2014-03-19].
- ↑ 戈氏演講: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滅共產主義.
- ↑ 徐葵. 澄清一個假材料的真相. 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6期.
- ↑ 《戈爾巴喬夫訪談錄》,李永全.
- ↑ 6.0 6.1 戈氏開講談改革 俄高層勸其勿再提「重建」. 俄新網. 2013-04-01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吐露肺腑之言 戈爾巴喬夫後悔了. 環球人物. 2006-05-31 [2014-03-19].
- ↑ 戈爾巴喬夫稱將蘇聯解體歸罪自己毫無根據. 新華網. 201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 ↑ 人民報. 環球時報抬出戈爾巴喬夫忽悠咱(多圖). 2013-04-03.
- ↑ 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 2002-12-12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 ↑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美國領導人的承諾不可信. 俄新網. 2008-05-08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西方企圖孤立俄羅斯. 俄新網. 2008-09-09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Blomfield, Adrian. Mikhail Gorbachev returns to Russian politics. The Daily Telegraph (UK). 29 September 2008 [3 November 2010].
- ↑ 戈爾巴喬夫支持普京但對統俄黨無好感. 俄新網. 2007-11-29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 ↑ 戈爾巴喬夫批評俄總統總理「狂妄自大、輕視選民」. 新華網. 2011-02-21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 ↑ 戈爾巴喬夫:克里米亞公投是改正歷史錯誤. 新浪 (CN). 2014-03-17 [2014-03-19].
- ↑ 對美國崛起影響最大的總統們.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3-08-15 [2014-03-19].
- ↑ 笑蜀. 他的第三條道路.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3-08-15 [2014-03-19].
- ↑ 戈爾巴喬夫獲最高勳章,俄民間發起「感謝」運動. 共識網. 2011-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Alexander Zinoviev. 英國衛報. 2006-04-24 [2014-03-19].
- ↑ 民調: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仍是最不受歡迎的俄領導人. 俄新網. 2012-02-02 [201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 ↑ 俄議員稱戈爾巴喬夫在蘇聯解體中負有叛國罪. 新華網.[失效連結]
- ↑ Behind the Scenes in Putin's Court: The Private Habits of a Latter-Day Dictator. 美國新聞周刊. 2014-07-24.
- ↑ 普京的真誠獨白:俄羅斯史上最大的罪犯是戈爾巴喬夫.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