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麗 (918年-1392年)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合併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

高麗(標音|繁=高麗,簡=高麗,拼音Gāolí,注音ㄍㄠㄌㄧ同音字,糕離}},常被誤讀為:標音|繁=高麗,簡=高麗,拼音Gāolì,注音ㄍㄠㄌㄧ同音字,糕力}}[1](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目前,學術界多稱之為高麗王朝,但自1935年起,包括大陸台灣多地學者等人稱之為王氏高麗。如1935年章賦瀏編《東洋史》第49頁標題「一七 王氏高麗的前期」、第52頁標題「一八 王氏高麗的後期」,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之一。

918年泰封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麗國,定都於自己的家鄉開京(即今開城)。高麗歷史在朝鮮半島維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鮮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麗國的國教。歷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高麗國青瓷製作手藝精湛,聞名世界。[2][3][4]部分觀點認為,高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國家[5][6],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7]

高麗國都的開城在三國時代屬於高句麗,所以王建以高麗為國號(「高麗」的名稱源於「高句麗」,高麗就是高句麗王朝後期通用的簡稱)。高麗被今天的朝鮮政府認為是朝鮮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8] 但有些學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朝鮮的國家是新羅,如韓國學者李基白就表示:「畢竟是統一的新羅的領土和人民,在那裡形成的社會文化構成了後來朝鮮歷史的主流」。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統一的新羅為韓國歷史的源頭。[9]

高麗時代建築——禮山修德寺大雄殿

目錄

國號

高麗太祖王建為何定國號為高麗,在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一般認為,高麗國號取自東北亞古國高句麗的簡稱,高麗成宗時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確表示:「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10] 這可能王建曾經服事的弓裔打出的高句麗旗號有關。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韓國的英文名「Korea」就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11][12][13]

高麗時代的一些場合下,人們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全稱,見於史料的有「有唐高麗國」、「有晉高麗國」、「有(大)宋高麗國」、「有(大)元高麗國」等稱謂,但臣事時則無此習慣,單稱「高麗國」。[14]

有觀點認為高麗國號取自「山高水麗」一語的縮寫,但可能只是後人附會而已。[15]

 
雕版高麗大藏經。

歷史

高麗建國

9世紀以後,新羅國日益腐朽,再加上貴族及農民叛亂,國家統治機構趨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團乘機擴張勢力範圍。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脾將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後百濟國。 904年新羅王室庶子弓裔在鐵圓(今江原道鐵原)自稱為王,建立了泰封國。衰落的新羅、後百濟和泰封國三國鼎立時期,成為韓國歷史上所謂的「後三國」。

弓裔稱王建國後,王建從其父投弓裔,獻松岳郡(京畿道開城),弓裔即以王建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並定都於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終於降伏新羅。不過,對後百濟的戰爭卻打得很辛苦,雙方經常爭持不下。但是,後百濟很快陷入內亂,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內亂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之後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時代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

對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遼朝滅亡的渤海國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接受他們的冊封。他還兩度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建立友好通商關係,但是為日本方面拒絕。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統一後三國後,王建僅統治了7年他的兒子就繼位了。由於王建娶了新羅王室的公主為妻,並維持了朝鮮半島貴族以前的勢力範圍,因此新羅貴族在王建去世後也沒有挑戰高麗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16]

此後太祖的兒子高麗惠宗高麗定宗高麗光宗先後統治。高麗穆宗時期,1009年,高麗文官金致陽火燒高麗皇宮後威脅要殺死穆宗篡位。穆宗於是傳北部戍邊將領康肇救駕。康兆到開城後,立刻處死了金致陽及其支持者。與康肇為敵的大臣們馬上散布謠言說康兆要謀反篡位。穆宗得知後開始策劃殺死康兆。康肇於是下令其部下殺死所有與他為敵的人,包括穆宗王訟。高麗顯宗時因康肇立發動康肇政變而繼承皇位。

 
姜民瞻(963年—1021年),高麗王朝前期大臣、將領。他是高麗康州(今韓國慶尚南道晉州市)人,父親是元尹甫能,相傳祖先為高句麗抗隋名將姜以式。因在高麗契丹戰爭中作為副元帥配合姜邯贊大破契丹軍而聞名。

中期統治

1022年,高麗文宗被封為樂浪君,1033年被任命為內書令靖宗死後繼承王位。任內佛教儒教美術工藝文化活動都得以大力發展。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興王寺出家為僧,法號義天,封大覺國師。佛教在全國大盛,私學興起,不論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參與發經及講課的活動。高麗獻宗在位之時由母親攝政,但在1095年禪位給叔叔高麗肅宗。1096年正月肅宗下令飲食節儉。二月乙丑獻宗請出居興盛宮(宣宗潛邸),西女真多次來朝。1103年六月宋朝遼朝分別來高麗欲冊封高麗王,七月東女真太師完顏盈歌遣使去高麗。肅宗死後睿宗在位。

高麗睿宗升遐後,外戚李資謙擁立睿宗之子高麗仁宗為王。王年幼僅14歲,加上意志不堅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為王之外祖父李資謙及其黨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資謙為圖繼續鞏固自身地位,復將三女與四女進獻為仁宗之后妃,結黨營私,安插親族與部屬擔任朝中內外要職,並以權位之便乘機誣陷忠良,剷除異己。甚至唆使黨羽與其奴婢奪人財務,占人土地,引發民情憤慨。民間裡巷間流傳「十八子(李)將王」,李資謙聞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圖謀篡王位。李資謙成為幕後實質上握有權力的統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於行事過度專擅,致使朝臣義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厭惡。

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燦安甫麟暗中窺知仁宗厭惡李資謙的擅權,於是夥同上將軍崔卓吳卓等人密議,在半夜引兵入宮誅殺李資謙的黨羽拓俊京之子拓純與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報後,連忙也引兵入宮將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燒至內殿,仁宗緊急徒步逃至後苑避難,仁宗甚至淮備下令讓位與李資謙以結束紛亂,近臣連忙上諫阻止,仁宗這才作罷。於是李資謙派遣黨羽到各地捕殺安甫麟等數十名朝中要員,將仁宗軟禁在寢所,並先後數次進毒藥企圖殺害仁宗,幸好每次都為王妃用奇智所救。

不久後,李資謙與拓俊京之間因為雙方各自奴婢間的爭執而產生嫌隙,兩人關係因此日漸惡化。此時,得到仁宗密旨的內醫崔思全前往說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並決心效忠王室。於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資謙,並將之流配至今之靈光,李資謙數個月後病死於流配地;李資謙的黨羽也均被流配至遠地,李資謙嫁與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罷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別得到豐厚的賞賜。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後,卻仗着功勳而日益囂張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墮島(今之今智島)。

1146年,仁宗駕崩,由太子王晛繼位,是為高麗毅宗。毅宗在位期間,貪圖遊山玩水,親近文臣,例如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寵信。相對地,武臣則受到了疏遠甚至歧視。當時高麗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輕武的,毅宗的行為更加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與武臣都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卻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李義方李高等人武臣對此非常不滿,欲盡誅文臣以泄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滿後,為了平息他們的憤怒,到達普賢院之後,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前來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毅宗寵信的文臣韓賴卻當着眾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與武臣的矛盾終於爆發,李紹膺、李義方、李高、鄭仲夫等武臣發動兵變,盡殺韓賴、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想要弒毅宗,但被梁淑阻止。於是鄭仲夫逼毅宗到軍器監,太子王祈到迎恩館。不久武臣們廢黜了毅宗,迎翼陽公王晧即位,是為高麗明宗。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歷史進入了武人時代

武臣政權

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而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 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高麗毅宗被流放。1173年,金甫當發動叛亂,欲擁立毅宗復位。失敗後,李義方殺死了毅宗,並且懷疑文臣參與此事,因此迫害文臣。1174年,趙位寵在西京舉兵,控制了高麗西北部地區。這次舉兵於1176年被鎮壓。此後武臣掌握了朝中重要機構重房,獨占朝中官職,藉機擴大了自己的私田,政治、經濟地位大幅度提高。 武臣政權的建立使尊重門閥觀念的高麗社會變質,文臣沒有實權,武臣則專斷朝政,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執政的李義方脅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兒為妃,以增強自己的地位,最終鄭仲夫殺死李義方,獨攬朝政。

得勢的鄭仲夫肆意胡為,被慶大升所殺。慶大升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設置了都房,以李義旼為兵事。崔忠獻、崔忠粹兄弟殺死李義旼後奪取政權。崔忠獻對武臣政權建立以來混亂的社會進行收拾,延續了高麗王朝的門閥觀念,提舉了寺院勢力,鎮壓農民和奴婢的叛亂,維持了政權的穩定。此時蒙古入侵高麗,崔忠獻成功抵禦了蒙古的數次進攻。崔忠獻之子崔瑀執政時,將首都從開京遷往江華島,以避開蒙古的兵鋒。然而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也削弱了以崔氏為首的武臣政權的實力。此後高麗文臣主張同蒙古講和,試圖利用蒙古的勢力來恢復王權。最終金俊於1258年殺死了崔竩,將首都遷回開京。武臣政權內部發生衝突,親元的高麗元宗被廢。元宗假借元朝的勢力,以對抗林衍的武臣政權,最終於1270年殺死了林惟茂,武人時代結束。

後期統治

武人政權結束後,在高麗元宗統治期間,元朝試圖以高麗為跳板征服日本。高麗被迫為元朝提供兵力兵船糧草等以為征討日本作淮備,加重了稅收。1274年,高麗元宗去世,忠烈王繼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議娶蒙古公主為妻,並迎娶了忽必烈的長女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即莊穆王后),成了元朝的駙馬。此後,高麗君主都成為元朝的駙馬,成為慣例。高麗王位的繼承者,必須送到元大都在元朝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到高麗。由於高麗是元朝的藩屬國的緣故,元朝公主在高麗的地位比高麗國王還要高。她們可單獨見大臣對事情有最後決定權。

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劉復亨征討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慶率兵三萬,協助元朝的軍事進攻。元朝、高麗聯軍曾一度勢如破竹,但最終遭到颱風的襲擊而全軍覆沒。高麗蒙古戰爭後,元朝同意高麗保留其傳統文化「從其國俗」。忠烈王成為元朝駙馬後,為了討好元朝,每年都重金向元朝朝貢,並獻上貢女宦官等。在1278年下達了胡服辮髮之令,鼓勵高麗人採納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著蒙古裝,留髮辮,吃蒙古食物。此後高麗的王世子都在元朝的宮廷里按照蒙古貴族的習俗撫養,並且同時擁有蒙古名字。此後,忠烈王又多次攜王后前往元大都朝見,被忽必烈賜予「駙馬高麗王」的金印。

1279年,忽必烈計劃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並遣使到高麗的慶州道檢察兵器。在經歷了一系列淮備之後,元朝、高麗聯軍於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忠烈王親自來到合浦(今慶尚南道昌原市馬山合浦區)督戰。不過最終聯軍又遭颱風而慘敗。忽必烈最終放棄了攻打日本的計劃,並在1282年廢除了征東行省

1289年,元朝叛亂貴族乃顏的餘黨哈丹攻入高麗,忠烈王逃往江華島避難,1291年回到開京。1298年,莊穆王后忽都魯揭里迷失去世。由於有人懷疑莊穆王后是被謀殺,引發高麗宮廷爭鬥。忠烈王被迫讓位給世子王璋(即高麗忠宣王),自己則被尊為太上王,並接受了元朝逸壽王的封號。但由於忠宣王的夫人寶塔實憐公主和高麗王妃集團之間的爭鬥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讓忠烈王復位。1290年,應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

1296年高麗忠宣王王璋與元朝宗室甘麻刺之女薊國公主寶塔實憐成婚。在各種壓力之下,忠宣王於1313年上表請求退位,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江陵大君王燾(高麗忠肅王),並請求冊封異母兄江陽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澤禿)為沉陽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請求,封他為太尉王,但要求其返回高麗。忠宣王不得已攜王后返回高麗,並讓王皓以禿魯花(人質)的身份留在元朝。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長期耽留元大都不歸。

1317年,由於濟州大護軍張公允、濟州副使張允和的貪婪和暴虐,島民金成嘯發動叛亂,驅逐了島上的耽羅星主。星主逃往高麗,忠肅王派宋英前往安撫,隨即叛黨斬為首之人投降。1320年,元英宗欲推行漢法,但被太皇太后答己阻撓。元英宗懷疑上王(忠宣王)是太皇太后的一黨,以學習佛法為名,將上王流放到了吐蕃薩思結。1322年,權漢功等人圖謀擁立沉王王皓為高麗王,在慈雲寺召集百官上書中書省請願。隨即忠肅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滯留無法歸國。而就在此時,高麗的大臣柳清臣吳潛也上書請求在高麗設置像內地一樣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絕了。

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區)。同年元英宗被暗殺。1324年,忠肅王被允許歸國,並賜予國王之印章。忠肅王歸國之後,將有在擁立沉王的請願書上簽名的大臣全部罷免官職。同時上王也被從朵思麻召回元大都。1327年,派遣世子王禎前往元大都充當宿衛。此時柳清臣、吳潛再次向元朝使者進讒,詭稱忠肅王盲聾喑啞不理政事,要求元朝讓他傳位給所謂的王世子王皓,但元使通過與忠肅王的談話消除了這個嫌疑。忠肅王大肆逮捕流放沉王之黨,柳清臣也於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肅王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忠惠王王禎,自己則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於忠惠王貪於酒色不理政務,繼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1332年,元朝命令忠肅王復位。次年,忠肅王與沉王王皓在臨江卵山寨相會,又在大同江宴請沉王,達成和解。

1330年,忠肅王要求退位後,元文宗讓忠惠王返回高麗繼承王位,並娶元關西王焦八之女德寧公主為妃。1340年,忠肅王去世。雖然忠肅王討厭忠惠王,但在臨終前仍然以其為繼承人,並派李揆前往元朝,請求讓忠惠王襲位,元廷最終讓忠惠王再次繼承了王位。忠惠王時期統治無道,高麗百姓見到忠惠王出行就紛紛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轍等上書中書省,稱忠惠王荒淫無道,請立行省以安百姓。

農曆11月,元朝托以告郊頒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別失哥等六人出使高麗,誘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絕,後在大臣高龍普的勸說下不得不郊迎。此時元朝官兵突然襲擊了忠惠王的護衛,將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為名逮捕了忠惠王寵信的大臣,將他們綁架往元朝。高麗朝廷計劃聯名上書中書省請求赦免其罪,但大臣們都討厭他,許多人託故不至,最終沒能成功。元順帝下令將忠惠王流放到廣東的揭陽縣。忠惠王出發的時候,只有裴佺獻上一件衣服,沒有任何人願意隨行。忠惠王沒有到達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陽縣突然逝世。

忠穆王繼位後由德寧公主攝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將先王寵信的佞臣全部罷免。同時任命了一些賢臣,並將忠惠王建造的新宮拆毀,改建為崇文館。對祿科田的制度的弊端進行改革,設立賑濟都監救濟百姓。閔漬等增修《編年綱目》,下令編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肅王三代的實錄。1346年又整治都監。由於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萬非法奪占他人田地,被下獄死。元朝因此遣使前來調查,罷免了一些官員,並任命王煦為判事,下令整治都監。

1349年開始,高麗同時遭到倭寇的頻頻襲擊。忠定王也對元朝的統治十分不滿,經常與近侍通宵戲謔,或者用墨水潑侍學官的衣服以泄憤。他還經常在憤怒中擊殺官員,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凍飯餵人,因此被官員和百姓討厭。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順帝賞識,並且是元朝駙馬。得知此事後趁機收買人心,同時倚仗元朝的勢力欲奪取王位。

滅亡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女真敗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東。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在威化島回軍,回師松都,流放崔瑩。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藉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誅。恭讓王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李成桂在松都壽昌宮即位,時年五十八歲。高麗王朝滅亡。

對外關係

與遼朝

契丹於926年滅渤海國後,高麗太祖吸納渤海遺民並打算北伐。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高麗太祖拒絕。 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萬夫橋事件)。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並與宋朝結盟。為了防止高麗與宋聯合對付契丹,契丹先後於983年,985年,989年小規模偷襲高麗。[17] 993年,80萬契丹大軍越過鴨綠江大舉入侵高麗西北部。高麗軍隊與契丹在鳳山郡展開激烈的鬥爭,最終將契丹大軍阻擋在清川江。 契丹意識到以武力征服朝鮮半島的代價較大,於是契丹開始與高麗進行談判。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並臣服契丹後,契丹軍撤退。

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主張抗遼的大將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高麗顯宗為王。 契丹趁機以平叛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入侵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契丹軍占領開城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擔心會受到高麗反擊,開始撤退。高麗趁勢反攻,給予契丹沉重打擊。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雙方之後議和,以後契丹再也沒有入侵高麗。[18]

與女真

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為高麗的臣屬,向高麗朝貢[19] 女真氏族首領接受高麗授予的武官官職有將軍、寧塞將軍、歸德將軍、柔遠將軍、懷化將軍等;文官官職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20] 由於這些女真部落位於高麗東北部而稱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20]

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後,女真變得強大,開始向高麗挑釁並最終入侵高麗。面對女真的入侵,高麗肅宗下令讓高麗所有軍人上陣抵抗侵略,但卻不敵入侵的女真。不過在尹瓘的說服下,女真後來撤退。女真撤退後,尹瓘感到高麗缺乏一支精實的部隊,於是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領一支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勝利後尹瓘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麗宮廷大臣爭鬥。高麗新君主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國,不久滅了遼國。金國的掘起,割斷了高麗與中國宋朝和其它鄰國的聯繫。由於受到孤立,高麗國力開始削弱。

與元朝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高麗王室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蒙古入侵高麗期間,高麗大藏經被蒙古人破壞。高麗高宗下令重新修復大藏經,以期待佛祖能夠保佑高麗的平安。

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後,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議,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體,高麗首都則遷回開城。忽必烈即位後,高麗成為其藩屬,後設征東行省,高麗國王兼任行省達魯花赤。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大都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政治制度

高麗國剛成立時,採用了與中國近似的皇室制度。高麗光宗十一年首都改稱皇都,高麗成宗十四年又改成開城府。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國王的命令稱為「詔」;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與中國不同的是高麗國王被稱為「大王」和「海東天子」,敬稱「陛下」。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後,高麗忠烈王從元大都返回開城即位,將尚書省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高麗的廟號制度也從元宗後廢止。

高麗的官員分為不同的班,文班任文職,武班任武職,南班任宮中差役,軍班任軍中官職。

1280年,元朝為攻打日本在高麗建立征東行省。在王京(今朝鮮開城)設達魯花赤管理征東事務及監管高麗國政;高麗忠烈王王椹後成為第一個在元朝機構里兼任達魯花赤的高麗國王。

文化

高麗八萬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 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淮確,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朝鮮半島歷史上,製作最為精美的瓷器之一。高麗青瓷香爐、酒器、花瓶等做工精緻、典雅,為青瓷中的精品。

金屬活字印刷術

韓國宣稱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是1230年由高麗人崔允儀創造的。朝鮮官方宣稱有關金屬活字使用的最早記錄,是《東國李相國集》所記錄的1234—1241年間用金屬活字印發的1123—1146年間所著的《詳定古今禮文》28部。[21] 1377年在今韓國清州印製的高麗佛經《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是比德國的古騰堡42行聖經(The 42-line Bible,1452-1455)提前78年發行的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22]

儒學

高麗光宗在高麗建立科舉制度。高麗成宗建立了高麗最高教育機關國子監。1398年成立成均館,教授儒家思想,高麗法律,數學書法等科目。到末期在元代接受朱子學

佛教

宋朝版本的《大藏經》傳入高麗後,促進了高麗佛教文化的發展。在高麗顯王時,開始雕印《高麗大藏經》,至宋仁宗趙禎天聖七年(1029年)完成,其內容主要根據宋朝《開寶藏》復刻。

教育

高麗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930-1105年),高麗官學設立,後衰退,私學興起。第二階段(1106-1303年),官學得到復興,高麗教育進入全盛期。第三階段(1304-1392年),高麗從元朝引入了程朱理學,促進了官學的復興。[23]:146

高麗官學由國子監、學堂和鄉校構成[23]:146[24]:291。太祖十三年(930年),西京平壤和一些地區出現了鄉校。成宗六年(987年),高麗開始向地方十二州派經學博士和義學博士,高麗中央開始管理地方教育。鄉校作為高麗官學的地方教育機構也在這一時期在高麗得到普及。[25]:108958年,高麗開始建立科舉制度,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23]:146。成宗十一年(992年),高麗將國學改稱為國子監。文宗時期(1047-1083年),國子監除設有國子學、太學、四文學等儒家學部外,還增設了書學、算學、律學等技術學部,擁有完善的「京師六學」。

睿宗四年(1109年),國子監增設了「七齋」。一到六齋為儒學齋,即學習《周易》的麗澤齋、學習《尚書》的待聘齋、學習《毛詩》的輕德齋、學習《周禮》的求仁齋、學習《戴禮》的服膺齋、學習《春秋》的養正齋。第七齋為武學齋(講藝齋)。忠烈王時期國子監被改名為「成均館」。[25]:107學堂是高麗中期在開京設立的中等教育機構,主要向私學書堂的進修者傳授經典、技術、宗教等[24]:291

高麗私學興起於文宗時期(1047-1083年),由高麗重臣崔沖首創。文宗七年,崔沖辭去官職,後在松岳山下創建以九經三史為中心的九齋私學堂。其弟子在高麗科舉考試表現不凡,頗具影響。文宗九年(1055年),開京先後又出現了11個由出身官僚文人設立的私學。這十二家私學被稱為「十二功道」或「十二公徒」[25]:108除了十二功道,高麗私學還有在高麗中期仁宗時出現的書堂。書堂是面對平民子女設立的初等教育機構,專注於教育大眾化。朝鮮王朝時期書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24]:291

文學

高麗是朝鮮文學史上各種文學體裁確立的時期。國語詩歌在新羅鄉歌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改進、創作,最終形成了國語詩歌的正統體裁時調。國語詩歌的創作群體由民間擴展到了上層文人。在漢文文學方面,古、近體詩、詞、騷均有名作出現。朝鮮文學史上的三大詩人中的兩位李奎報李齊賢都是出自高麗時期。

高麗時期還首次出現了風格鮮明的詩歌流派「海左七賢」。散文方面也是古文、駢文、賦、應用文等凡中國有的散文文體無所不用,並且達到很高的水平。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的出現確立了史書的體式。傳記文學在此基礎上興盛發展起來。高麗後期還出現了稗說體散文,為後世小說的出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於種種原因,高麗文學作品佚失嚴重,現存作品較少。現傳有文集的或被後人編輯成集的文人約有30人,有作品傳世的人有近400人,詩歌2萬餘首,文4000篇左右。不過,從現存為數不多的高麗作品中,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高麗文學的興盛。[26]:253-266

詩歌

國語詩歌

三國時期出現的鄉歌在高麗前期得到繼續的發展。高麗高僧均如為了用通俗語言向民眾解說深奧佛理,在光宗十八年以《華嚴經》中的「普賢十願」為基礎創作了《普賢十願歌》。《普賢十願歌》在當時的廣為傳唱,甚至被人們當成治病的咒語。其漢文譯詩傳人宋朝後,宋朝君臣甚至說「願王歌主必是一佛出世。」[26]:270-271[27]:136-137除了《普賢十願歌》以外,高麗還有一些可能是鄉歌的國語流傳下來。據《高麗史·樂志》記載,有一首以鄉札標記法刻在底的國語歌《寒松亭》,被傳入中國江南。雖然是漢字,但江南人卻不能理解其意。江南人於是請教當時出訪江南的高麗人張晉公。張晉公於是將其翻譯成了一首漢詩流傳了下來:「月白寒松夜,波安靜浦秋。哀鳴來又去,有信一沙鷗。」

不過,該國語歌的原詞已失傳。此外,據《靈鷲山大慈恩玄化寺碑陰記》記載,1018年高麗顯宗為給其母后祝福,修建玄化寺,並親撰「國風體」,群臣也獻上11首「詞腦歌」以示祝賀。「國風體」取自《詩經·國風》,意為民歌體裁,應該也是「詞腦歌」。此後,由於朝鮮語的變化和漢語在上層文人中的興起,鄉歌變得不適合時代要求。[26]:274-275

高麗時期出現了一種朝鮮民族詩歌體裁長歌(「俗謠」、「別曲」)。長歌在形式上很自由,沒有鄉歌那樣四句、八句或十句的固定模式。長歌的題材廣泛。現存的高麗長歌有《西京別曲》、《青山別曲》、《雙花店》、《動動》(咚咚)、《處容歌》、《滿殿春》、《履霜曲》、《鄭石歌》、《思母曲》、《嘎西里》、《井邑詞》11首。

現存的高麗長歌的節奏、音律各不相同,仍保持着民歌自由的形式。除《思母曲》等少數長歌是單章外,大多數長歌都是聯章體,分成許多結構比較統一的小章節的歌曲。這些小的章節圍繞同一主題反覆詠唱,因此得其名「長歌」。長歌最明顯的特徵是由感嘆句和擬聲詞等組成的沒有明確意義的襯詞句。在鄉歌中,感嘆詞只是作為一個樂句的組成部分。而在長歌中,感嘆詞則可以組成獨立的樂句(因此被稱為襯詞句),而且反覆出現。這也大大加強了長歌的抒情性。許多現存高麗民間長歌因被選入宮中為君王、士大夫們娛樂,而曾遭到宮廷樂官的刪改,並非長歌之初的民間面貌。[26]:279-288

高麗武臣當權時期,文人對政治失去興趣,對文學的教化責任感也降低了。文人開始公開創作抒發個人情感的詩歌(在傳統上,這是國語詩歌的內容)使漢詩與國語詩歌的界限變得模糊。景幾體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將國語詩歌和漢詩相結合的探索性的嘗試。13世紀的翰林學士共同創作的《翰林別曲》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一首景幾體歌。《翰林別曲》由反映的是高麗文人在武臣當權的情況下對政治絕望之餘,飲酒賦詩,寄興山水的閒適生活。它非漢詩,也不同於傳統的國語詩歌,採用的是聯章體,有着嚴格的格律,每章都以「為!某某景幾何如」(意為「啊,某某的情況究竟怎麼樣」)結尾,因此被稱為「景幾體」歌。

傳統上的漢詩是只能誦不能唱,而國語詩歌則是只唱不誦。《翰林別曲》的音樂被推測是歌詩和誦詩相結合的吟詠方式。續《翰林別曲》後,高麗和朝鮮王朝初期,朝鮮文學又出現了一些景幾體歌。之後,這種詩歌形式就銷聲匿跡了。[26]:293-299[27]:142

在景幾體歌的影響下,高麗文人創作出了「作詩能唱」的靈活形式「時調」,是續鄉歌、長歌、景幾體歌之後朝鮮文學史上出現的一種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定型詩歌形式。時調一開始就具有士大夫的文人格調,是符合儒學正統的國語詩歌形式,因此很快被高麗文人儒士所接受。時調是朝鮮文學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語詩歌形式,並已發展成為至高麗末期以來國語詩歌的正統體裁。其在朝鮮文學史的地位相當於中國詩歌中的近代詩地位。

現存的高麗時調是被收錄於18世紀朝鮮王朝金天澤編輯的《青丘永言》、金壽長的《海東歌謠》和19世紀安玟英、朴孝寬編輯的《歌曲源流》等音樂古籍中的14首高麗末期作品。動盪的社會與政局使得這一時期的時調帶有很強的政治性。高麗武將崔瑩所做的《綠耳霜蹄》是首氣勢豪邁、表現報效國家勇武氣概的作品。李穡的《白雪》通過烏雲和梅花比喻高麗末年動盪的時局和自己皎潔的人格,表達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而李存吾的《烏雲》則以烏雲比喻奸臣當道,遮蓋了太陽,並發出嚴厲的質問。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為了拉攏高麗重臣鄭夢周,曾在宴席上作了一首《何如歌》,規勸鄭夢周為哪個王朝盡忠效力都是一樣。鄭夢周聽罷立即回了首《丹心歌》表達自己對高麗王朝的忠貞不渝。結果,鄭夢周在回家的路上在開城善竹橋遇刺身亡。[26]:301-303[27]:144-146

漢文詩歌

高麗前期漢文詩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朴寅亮金富軾、鄭知常。朴寅亮是高宗、文宗時期的文人。他曾在遼預入侵高麗時奉命撰寫國表,平息了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1080年朴寅亮隨戶部尚書柳洪奉使入宋。據《高麗史·朴寅亮傳》記載:「宋人見寅亮及覲所著尺牘表狀題詠,稱嘆不置,至刊二人詩文,號《小華集》。」《小華集》後散佚,不過朝鮮初期的《東文選》等文獻中收錄有部分朴寅亮在中國期間創作的作品[26]:313-314。金富軾有文集20卷,但都已失傳。現存的金富軾詩歌作品僅有《大東詩選》、《東文選》、《破閒集》等收錄的十幾首。他的五古作品《結綺宮》是朝鮮現存較早的古體詩之一。

金富軾的詩歌與鄭知常齊名,兩人都是高麗最早大力寫七律的人,但兩人風格很不同。金富軾的詩歌一般帶有說教色彩,較為凝重。鄭知常的詩歌則很靈活,唐詩韻味十足。在大多數高麗文人還在學習唐詩技巧的時候,鄭知常已經創作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不過他在妙清之亂時被金富軾以串通叛賊的罪名處死後,人們幾十年裡都不敢在正式場合提及他,因此他的作品沒有被整理成集,大多失傳。但僅從散見於《破閒集》、《補閒集》、《東文選》的十幾首鄭知常的作品,人民就可以看到他在詩歌上的成就。他的詩歌以七律為最佳,被朝鮮歷代詩人推崇。他的七律是高麗近體詩成熟的標誌。[26]:316-323[27]:76-79

高麗中期,由於武臣專政,高麗文人紛紛隱居山林躲避迫害,並通過作詩表達對當時高麗政治的批判。明宗在位期間,高麗文壇出現了李仁老林椿、吳世才、趙通、皇甫沆、咸淳、李湛之七人組成的文人團體「海左七賢」。這是朝鮮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漢詩流派。「海左七賢」的成員都是對武臣政權頗為不滿的窮苦潦倒的下層文人,核心人物是李仁老。李仁老(1152-1221年)自幼就是孤兒,被一僧人撫養成人。他著有《銀台集》20卷、《後集》4卷、《破閒集》3卷。其中《破閒集》是他在其它成員的建議下,為保護朝鮮民族詩歌遺產創作的朝鮮文學史上最早的詩話。[26]:324-333[27]:80-82

高麗現實主義詩人李奎報崔致遠李齊賢被稱為朝鮮文學史上的三大詩人。在他晚年期間,他的兒子李涵將其作品編輯整理成《東國李相國集》41卷。在他去世後,李涵又將遺稿編輯成《東國李相國集後集》12卷。這53卷作品共收錄有2000餘首詩,500多篇文章是現存最早的高麗個人詩文集,也是當時朝鮮文學史上作品數量最多的一部個人文集。不過據李涵在《東國李相國集後集·序》中說,李奎報的作品「僅存十之二三」[26]:347-387[27]:86-98

李奎報初期的詩歌主要是歷史題材的浪漫主義作品,比如長篇敘事詩《東明王篇》、《開元天寶詠史詩》、《三百零二韻詩》。出任官職期間,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農民疾苦,批評腐敗政治的現實主義作品,比如《代農夫吟》、《新谷行》、《孀嫗嘆》、《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自嘲入京後作》、《眼昏有感贈全履之》、《責貓》、《苦熱》等。李奎報的晚年正值蒙古入侵高麗,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些愛國主義抒情詩,比如《聞官軍與虜戰捷》、《聞韃靼人入江南》、《十月電》等[27]:86-98

李齊賢是續李奎報後高麗的又一位大詩人,倆人被稱為高麗漢詩雙壁。迷戀元大都生活的忠宣王退位給忠宣王後,更加沉迷於詩酒,經常邀請中國名士,但有時卻窘於元朝文人的提問,於是召李齊賢入元作他的侍臣。李齊賢在元期間,廣交中國名士,遊覽大江南北,作了許多詩詞。1321年,在元英宗即位後,忠宣王遭人陷害被元英宗逼迫削髮為僧,以學佛教為名流放吐蕃。李齊賢全力救助忠宣王和挽救高麗的獨立性,往返於高麗和元朝。經過多次上書元廷,他最終使設行省之事無疾而終,並使忠宣王返回元大都。李齊賢的詩很含蓄,他的愛國詩不像李奎報那樣直抒對入侵者的憎恨,或是大肆宣揚祖國的歷史文化,而是大多以婉轉、含蓄的方式來表達。一方面這是由於他在元朝人在屋檐下的處境,另一方面也是他的風格。李齊賢是朝鮮文學史上為數很少的詞人。

在元代出漢族人外其它民族的文人很少能填詞。據《全金元詞》所述,如果把李齊賢當做域外人,少數民族詞作者僅有9人37首作品,占元詞數量的1%,而李齊賢的詞就有53首,超過所有少數民族詞人作品的總和,也超過漢族詞作者人均創作數量。他的詩詞不僅在朝鮮文學史上創作出新的高度,而且在元朝詩壇、詞壇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中國元朝創作的作品)。李齊賢留有文集《益齋亂稿》和稗說集《櫟翁稗說》。《益齋亂稿》收錄有270首詩、53首詞和93篇散文。 [26]:389-415}[27]:99-110

李穡是高麗晚期漢文文學成就較大的最後一位詩人。他十四歲時科舉及第,後隨父親赴元,就讀於元大都的大學。1353年,他參加元朝的科舉考試中第二甲第二名,後被任命為翰林文學承仕郎。他回國後在高麗任要職,晚年曾一度遭流放。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他被封爵,受到極高的尊重。李穡是高麗留詩最多的詩人,他的文集《牧隱集》收錄有6000餘首詩歌和300餘篇文章。權近(1352-1409年)在《牧隱行狀》中說他:「凡為文章,操筆即書,如風行水流,略無凝滯,而辭義精到,格律高古,浩浩滔滔如江河注海。」他的代表作品有《演福寺》、《高歌》、《蠶婦》、《驪江迷懷》、《浮碧樓》等。[26]:341-343[27]:111-120

散文

傳記是高麗散文中的重要文學遺產之一。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在體例和思想內容方面都是遵循正史的原則所修。但《三國史記》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都是以塑造人物為寫作方法,以教化為原則,以道德精神為取人標淮,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正史那樣以紀實為寫作方法,以對歷史貢獻的大小為取人標淮。這使得《三國史記》有了其它一般正史所不能及的文學價值。《三國史記》的「列傳」是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其「本紀」部分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本紀」部分中用於描寫君主的文字占到了全書的9%,遠高於中國正史的比例,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塑造了仁義的赫居世、儒雅的真興王、先知的善德王等性格豐滿、層次豐富的君主形象。其塑造方法很接近文學形象的方法[26]:432-437[27]:149-150

《三國史記》列傳部分大多是有關朝鮮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期的政治或軍事人物,主要有《金庾信傳》、《乙支文德傳》、《朴堤上傳》等。《金庾信傳》共三卷是《三國史記》中最長的列傳。它是金富軾根據金庾信玄孫金長清所作的《金庾信行錄》刪減,整理而成,記錄了在朝鮮三國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金庾信將軍的一生事跡。《三國史記》的列傳中也有些以平民百姓為主人公的,比如《都彌傳》、《薛氏傳》、《知恩傳》等。《三國史記》中還有些包括《崔致遠傳》、《強首傳》、《金生傳》等有關於文人學者的傳記,但這些傳記只是提供若干歷史資料,文學價值不大。[27]:149-150[26]:432-437

是高麗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使得寫文作賦成為高麗文人的基本技能。高麗最為流行的賦體是駢賦。高麗的駢體文主要是應用文。許多高麗的表、狀、書、銘等公文都是用駢文寫成。高麗忠恵王年間,崔瀣即編纂的《東人之六四六》(1338年)收錄了高麗中葉以前的駢文、駢賦。雖然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流傳下來,但僅從現存的數十位作家的400餘篇文章中就可看出高麗賦與駢文的興盛。

金富軾是留有作品的最早高麗賦作家。他的《啞雞賦》在描繪了一個肅殺的環境下,對雞不按天性鳴叫發出了警告,使人感覺內有寓意。崔滋的《三都賦》是篇愛國大賦,存於《東文選》中。中國西晉文學家左思為了超越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出了名篇《三都賦》,引得當時的人們爭相傳抄,以致洛陽為之紙貴。《兩都賦》、《二京賦》和左思的《三都賦》都是通過對比當朝和前朝的首都,來褒揚當朝的首都和政治制度。但崔滋的《三都賦》卻具有更為複雜的內涵。

高麗時期,開京與西京之爭由來已久,開京西京出身的官員都有很強的地域概念。仁宗時期發生的妙清之亂就是因為妙清主張遷都西京未果而引發的。蒙古入侵高麗時期,江華島成為高麗的臨時國都,被稱為江都。崔滋的《三都賦》創作於江都時期,通過西都辯生、開京談叟和江都正議大夫三人的主客問答的方式展開描寫。三人分別誇讚高麗的西京、開京和江都三個都城和相應的制度。崔滋在《三都賦》描繪了三都優美的景色和繁榮的經濟文化,並通過三人的相互辯駁,批判了三種錯誤,提出自己的立國主張。第一是批判「應讖立國」的觀念,提出「祖聖龍興,應天順人,非以地理圖讖之荒唐」的觀點;第二是批判「以險立國」,提出「固國不以山河,在德不在險」;第三是批判沉醉宴樂的態度,提出「凡政理清平,皆由儉始」。這些觀點都直接針對高麗統治者在蒙古入侵期間依仗江華島天險消極應戰,不顧民生疾苦橫徵暴斂以滿足自己享樂的腐敗行徑,有着極強的現實意義[26]:485-489

擬傳體是一種以物為主人公,通過擬人化的手法,仿照正史列傳的寫法,為其立傳的特殊散文形式。這種文體從中國傳人朝鮮後,形成了相當的規模。朝鮮民族的性格有着風趣幽默的一面,在傳統民間文學中,寓言很發達。擬傳體散文很符合朝鮮民族的精神和藝術表達習慣。高麗時期史傳文學的成熟也為擬體散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此外,高麗散文一直熱衷於學習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中國散文,韓愈的擬體散文《毛穎傳》因此對高麗擬體散文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另外,高麗擬體散文多出現在高壓的武臣執政時期,高麗文人對政治都是敢怒不敢言,擬體散文成了高麗文人表達對社會不滿的一種方法。由於這些原因,擬傳體散文在高麗出現了蓬勃的發展。林椿的《麴醇傳》、《孔方傳》是兩篇有很強批判性和現實性的作品,前者寫,後者寫,是現存高麗最早的擬體散文。作者借物寓意,通過總結酒和錢歷史功過,鞭撻了統治者的貪婪無恥,抒發自己對高麗當時武臣統治的憤恨。受這兩篇文章的影響,李奎報後來也仿作了一篇《麴先生傳》。

李奎報的另篇《清江使者傳》以為主人公,表達世道險惡,謹慎處世的觀點。李允甫的《無腸公子傳》是篇寫螃蟹的諷世勸人的文章。李穀的《竹夫人傳》以擬人的方法描寫了一位默默奉獻,守節執貞的竹几美女,李詹的《楮生傳》以為主人公,對紙的應用歷史做了總結。息影庵的《丁侍者傳》寫的是丁字型手杖,情趣盎然。[26]:492-497

稗說體散文是高麗後期出現的類似筆記類的文學體裁。稗說體散文圍繞詩人、詩句,記述大量的逸聞趣事,傳說,期間夾雜着作者的評論。稗說體散文為朝鮮後世小說的出現起到了推動作用。現存高麗稗說體文集有李仁老的《破閒集》,崔滋的《補閒集》,李奎報的《白雲小說》和李齊賢的《櫟翁稗說》四部。除了詩歌外,稗說體散文還記載了許多有關文、對聯酒令等其它文學體裁,以及書法繪畫等藝術門類的軼事。[26]:497-506

民間文學

傳下來的高麗民間故事數量不多,主要被記載於歷史地理文獻和稗說體著作中。姜邯贊的故事是高麗廣為流傳的傳說。崔滋的《補閒集》記錄了顯宗稱讚高麗抗遼名將姜邯贊的一首詩,並對姜邯贊的故事進行了描述,加入了民間有關姜邯贊的傳說。這是現存最早的姜邯贊故事版本。民間傳說中為了紀念姜邯贊,給他的出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說他是文曲星下凡。其實他的父親是高麗開國功臣之一的弓珍。崔滋在《補閒集》中也對此作了說明。之後出現的姜邯贊故事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比如朝鮮王朝初期成倪的《慵齋叢話》添加了姜邯贊用神力消除虎患的故事。在口頭流傳的故事中,姜邯贊的故事更為離奇,說姜邯贊的父親原本有生100個兒子的命,姜邯贊是他在與99位女子結婚後,沒有生下兒子的情況下,與狐女結合而生,是100個兒子合成的,因此擁有神力。還有故事說姜邯贊是星宿下凡,原本是位天下無雙的美男子,但他認為太英俊難以成大事,就讓麻神在他臉上刻了許多的麻子,成了醜陋的人。[26]:520-521

高麗還有一則有關朴淵瀑布的民間故事,記載於《東國興地勝覽》中。朴淵瀑布是位於朝鮮開城北部的一處風景名勝,是「松都三絕」之一,與金剛山的九龍瀑布和雪岳山的大勝瀑布一起被稱為朝鮮半島三大瀑布[28]:58。據說有一位姓朴的進士在淵邊吹笛。居住在淵低的龍王女兒,聽到笛聲後,被深深打動,於是浮出水面向朴進士表達愛意。龍女後將朴進士帶入水中的龍宮。朴進士的母親見兒子久出不歸後,找到瀑布下,不見兒子,而痛哭失聲,投身潭中而死。之後,人們把這個瀑布稱為朴淵瀑布,稱那個潭為姑母潭(老嫗潭)。包括李奎報李齊賢]等許多朝鮮文人都寫過有關朴淵瀑布及其傳說故事的詩歌。[26]:521-522

醫學

建國初期,高麗設立了醫學教育與行政機關體系。太醫監主管全國醫療行政和醫生教育及任用,尚藥局負責王室的醫療事務,此外還有東宮醫官、翰林醫官、食醫、軍醫、獸醫、獄醫等以及東西大悲院、濟危寶、恵民局、救濟都監等救療機構。在醫學教育方面,高麗在建國初設有醫學院,主要邀請宋醫教授醫生。958年,高麗開始通過科舉考試任用醫官。成宗穆宗時期,高麗醫療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29]:9[30]:107[31]

高麗中期在繼承唐宋醫學和綜合印度阿拉伯醫學的知識後,高麗醫學開始創立。宋醫帶來的《太平聖恵方》、《聖濟總錄》、《證類本草》、《神醫普救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學典籍得到普及。受宋醫的影響,高麗改變了原始的治療方法,開始以陰陽五行為中心展開醫學理論探討,辯證論治的思想開始發展[29]:9-10

在本草方面,宋《本草要括》、《證類本草》的傳人使高麗新藥的知識更加豐富。高麗《鄉草救急方*方中鄉藥目草部》記載有180餘種藥物。高麗與中國的醫學交流達到空前水平。高麗使節來華大多有醫官相隨。中國醫事制度、醫藥著作、藥材大量輸出到高麗。中國醫生到高麗也不絕於途[29]:10。1078年,翰林醫官邢等去高麗帶去100種藥材,並贈送了龍腦硃砂麝香牛黃等。1118年,曹誼率醫官楊宗立、藍茁、徐競等7人攜帶藥材赴高麗教授內外科。此後,高麗設立藥局,置太醫、醫學、局生之職[29]:11

高麗中後期的醫學自主性得到增強,雖然依然遵循中醫理、法、方,但在藥物的使用上形成了使用鄉藥的風氣。鄉藥的理論基礎是「在本國發生的疾病應以本國藥材進行治療」的宜土性理論。相對於「鄉藥」,從中國輸入的藥材被稱為「唐藥」。高麗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有金永錫的《濟眾立效方》(約1146-1166年)、崔宗俊的《御醫撮要方》(1226年)。脈診在高麗很被重視,但辨證論還不成熟,仍處於對症治療的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

《鄉藥救急方》、《三和子鄉藥方》、《鄉藥古方》、《東方經驗方》、《鄉藥惠民經驗方》、《鄉藥簡易方》等許多鄉藥方書的出現,顯示高麗自主醫學已經過渡到以唐宋醫學為基礎,適當結合經驗醫術的階段。高麗末期,由於戰亂,高麗內憂外患,但高麗的自主醫學卻有了飛躍的發展,逐漸擴充了鄉藥的醫藥知識[29]:11-12[30]:108[31]。在醫學理論方面,高麗醫學對《黃帝內經》、《甲乙經》、《難經》等有了新的理解與詮釋,並整理編撰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義圖序論》,對《難經》各條文進行註解,並對全部理論輔以圖表加以解釋[29]:9

高麗行政區劃

高麗建國初期北邊大概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與渤海國對峙。

936年-943年,高麗北擴到今朝鮮元山市。993年,高麗西北部到達鴨綠江

高麗蒙古戰爭後,高麗北部的東界、北界被蒙元占領,成為元朝的雙城總管府東寧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濟州島也長期成為蒙古人的直接管轄地「耽羅軍民總管府」負責防倭和高麗海外僑民事務。元末期,高麗積極北拓,收復北部被蒙古占領的土地。

1388年,在明朝擊敗中國東北地區的北元軍隊後的第一年,明太祖欲建立鐵嶺衛以取代元朝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的開元路。由於高麗聲稱對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擁有主權,[32]明朝放棄了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地,並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今遼寧沉陽東南奉集堡)。[33] 1393 年,鐵嶺衛又從奉集堡移至銀州(今遼寧省鐵嶺市)。[34]朝鮮王朝初期,李成桂對朝鮮半島圖們江流域加強了管理,招撫居住在該地區的女真人,最終使圖們江鴨綠江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

  • 顯宗三年廢十二節度,改置五都護。顯宗九年(西元1010年)改置三京(東京今慶州、南京今首爾、西京今平壤)、四都護、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將、二十縣令。四京(開城加三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縣、二十九鎭,定爲五道兩界:楊廣道(今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交州道(今江原道)、西海道(今黃海道)、東界(今江原道東)、北界(今平安道)。

高麗一級政區沿革情況一覽:

新羅九州 行政區劃 1009之前的諸道 1009之後的諸道 現在
漢州 京畿 京畿 京畿 開城
揚州牧 關內道 西海道 黃海道
黃州牧 黃海北道
海州牧 黃海南道
廣州牧 楊廣道 京畿道
忠州牧 中原道 忠清北道
熊州 清州牧
公州牧 河南道 忠清南道
全州 全州牧 江南道 全羅道 全羅北道
武州 羅州牧 海陽道 全羅南道
昇州
尚州 尚州牧 嶺南道 慶尚道 慶尚北道
康州 晉州牧 山南道 慶尚南道西部
良州 嶺東道 慶尚南道東部
朔州 -- 朔方道 交州道 江原道
溟州 -- 東界雙城總管府
-- -- 浿西道 北界東寧府 平安道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商務印書館,第5版,2007年]
  2. 舉世聞名的高麗青瓷,世紀美術
  3. 高麗青瓷鑲嵌菊紋枕,遼陽新聞網
  4. 高麗青瓷[失效連結],高麗青瓷
  5. Thomas Christensen. Did East Asian Printing Traditions Influence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Arts of Asia Magazine (to appear). 2007 [2006-10-18]. 
  6. Sohn, Pow-Key. Printing Since the 8th Century in Korea. Koreana. 1993, 7 (2): 4–9.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7. 潘吉星. 《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38 – 48. ISBN 9787538133547. 
  8. 高麗,朝鮮第一個統一國家[失效連結]
  9. 亞洲的黎明—新韓風雲五十年[失效連結]
  10. 《高麗史·卷九十四·徐熙傳》。
  11.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第二卷,高麗王朝,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
  12. History: South Korea, wiuec.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0.
  13. History: South Korea, wiuec.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0.
  14. 韓國金石文綜合影像情報系統
  15. 安鼎福:《東史綱目》附卷上:如高麗之麗本平聲,後人讀作去聲,謂為山高水麗之稱耳。
  16.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卷II 高麗王朝,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
  17.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第二卷,高麗王朝,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
  18. 宋遼時期遼與高麗的戰爭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0-13., 中國在線. 2007年6月28日
  19. 日《高麗史·定宗世家》載:「三年(948年)九月,東女真大匡蘇無蓋等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卷2)
  20. 20.0 20.1 元以前中朝東段邊界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1-07.
  21. 高 麗 文 化[失效連結]
  22. Jikji in the world
  23. 23.0 23.1 23.2 田景 等. 《韓國文化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24. 24.0 24.1 24.2 (韓)林敬淳. 《韓國文化的理解》. 由尹敬愛、王研翻譯 . 大連: 大連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25. 25.0 25.1 25.2 楊雨蕾 等. 《韓國的歷史與文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26.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26.14 26.15 26.16 26.17 26.18 李岩、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鮮文學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27.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韋旭昇. 《韓國文學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28. 趙楊. 《朝鮮民間文學》. 銀川: 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2月. ISBN 978-7-5544-0134-7. 
  2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車武. 《許浚與《東醫寶鑑》》.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660-0134-4. 
  30. 30.0 30.1 楊昭全. 《韓國文化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5607-3874-1. 
  31. 31.0 31.1 朱承宰. 韓國醫學史簡介. 《世界科學技術》. 1997年, (04期). 
  32. 《高麗史》辛禑 14年: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
  33. 《明太祖實錄》 卷189
  34. 《明太祖實錄》 卷22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