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潛
吳潛
原文名 Qian Wu
出生 1195
中國安徽
逝世 1262
國籍 中國
職業 詞人、官員
知名作品 《履齋遺集》
《履齋詩餘》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省)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

個人經歷

吳潛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歲的吳潛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一,成為寧國1300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狀元。

吳潛初授承事郎[1] 、簽鎮東軍節度,後逐步升遷,歷任太府卿表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權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以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

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對立趙禥[2](即宋度宗)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職,貶黜廣東潮州,任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不久,吳潛即憂憤去世。

正直愛國

吳潛為人正直不阿、憂國憂民、忠義愛國。時值南宋末年,蒙古大軍不斷南侵,吳潛於民族危亡之際出任宰相,頗想力挽狂瀾,救國家於不墜。他曾對宋理宗趙昀驚呼:「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亦望而驚矣!」又曾上書議政:「邊事當鑒前撤以圖新功,楮弊當權新制以解後憂」。在上丞相史彌遠[3]論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節奉給,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潔之人.五用良將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對蒙古,吳潛主張和、守、戰三者結合:「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但是,由於南宋王朝的腐敗,吳潛的雄圖大略成空。

宋朝時期,來自倭、高麗的海盜就已對我邊防構成了嚴重威脅,沿江制置吳潛成為中華民族最早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

寶祐年間,吳潛任沿江制置時,訂立了「義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屬各縣,分別選出各鄉里有財力的人,要求他們聯合起來,如「一郡歲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眾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力,有餘貲,俾蓄以備來歲用。凡丈尺有則,印烙有文,調用有時,着為成式,其船專留江滸,不時輪番下海巡視。船戶各欲保護鄉井,競出大舟以聽調撥。旦日於三江合兵,民船閱之,環海肅然」。

又設永平寨於夜飛山,統以偏校,餉以生券,給以軍艦,使漁戶有籍而行旅無虞。設向頭寨,外防倭、麗(高麗),內蔽京師。又立烽燧,分為三路,皆發軔於招寶山,一達大洋壁下山,一達向頭寨,一達本府看教亭。從亭密傳一牌,竟達轅帳。而沿江沿海,號火疾馳,觀者悚惕。

並創設定海水軍的港口招寶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鋪」。這綿延百餘里的「海上十二鋪」,構成了一個海上長城,對來自倭、麗(高麗)的威脅起到了有效的震懾作用。

詩文

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水調歌頭·焦山

鐵瓮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痴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南柯子·池水凝新碧

池水凝新碧,闌花駐老紅。有人獨立畫橋東。手把一枝楊柳、系春風。

鵲絆遊絲墜,蜂拈落蕊空。鞦韆庭院小簾櫳。多少閒情閒緒、雨聲中。

如夢令

閒向園林點檢。又見小桃開遍。切莫便飄零,且為春光留戀。留戀。留戀。待我持杯深勸。

如夢令

插遍門前楊柳。又是清明時候。歲月不饒人,鬢影星星知否。知否。知否。且盡一杯春酒。

如夢令

江上綠楊芳草,想見故園春好。一樹海棠花,昨夜夢魂飛繞。驚曉。驚曉。窗外一聲啼鳥

如夢令

雨過遠山如洗。雲散落霞如綺。嫩綠與殘紅,又是一般春意。春意。春意。只怕杜鵑催里

參考文獻

  1. 承事郎 知識貝殼
  2. 趙禥 搜狐網
  3. 史彌遠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