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法華寺 (北京報房胡同)

法華寺 (北京報房胡同)
圖片來自ppfocus

法華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報房胡同,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目錄

歷史

早年興衰

法華寺的前身是明朝太監劉通的住宅。明代宗景泰年間,劉通舍宅為寺。明熹宗天啟年間,太監姚某重修,該寺已具規模。明末清初世道混亂,該寺接近廢棄。清朝乾隆年間,真如禪師「見寺近頹敝,苦心修葺」。真如禪師圓寂後,德悟和尚重修該寺,使「山門佛殿廊廡僧寮之屬,無不煥然增麗」。德悟和尚圓寂後,其弟子如元增修該寺建築,完成了藏經閣等,「自重建樓閣外,若黝堊丹漆以及鐫匾懸額,無不金碧交輝,莊嚴寶重」。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明憲宗敕賜法華寺碑。明朝天啟年間重修以後,皇帝又詔賜藏經璽書。清朝德悟和尚在世之時,「長安貴介多與游」,圓寂時「哭靈祭尊者縉紳商賈,素車白馬,填塞衢巷」。昭槤《嘯亭雜錄•卷八》記載,「乾隆中,有法和尚者,居城東某寺,勢甚薰赫。所結交皆王公貴客,於寺中設賭局,誘富室子弟聚博,又私蓄諸女伎日夜淫縱,其富逾王侯,人莫敢攖。果毅公阿里袞惡其壞法,乃令番役陰夜逾垣擒之,盡獲其不法諸狀。阿恐獄緩,為之緩頰者眾,乃遍集諸寺僧寮,立斃杖下。逾時要津之託始至,已無及矣,人爭快之。至於市井間繪圖鬻之,久之未已也。」據震鈞《天咫偶聞•卷三》記載,該「城東某寺」即這座法華寺。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八年四月(1858年6月),清廷派惠親王綿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辦理京城內一切防堵事宜。咸豐十年五月(1860年7月),清廷在京布防,派四員滿洲大臣主其事。咸豐十年八月十八日(1860年10月2日),洋兵屯集北京內城朝陽門外,原負責京師巡防事物的文祥協助恭親王奕訢辦理撫局,瑞常寶鋆接辦巡防事宜,正式在法華寺設「京師巡防處」(又稱「巡防公局」)。八月二十九日(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李慈銘在日記中寫道:「聞夷人明日自安定門入至東華門法華寺定和議,內城居人,四出奔避。」又據震鈞《天咫偶聞•卷三》記載,「和議既定,諸大臣於此延見洋人,是為京師交涉之始。」

清流雅集

咸豐十一年(1861年),法華寺迎來新任住持,法號德澐,字靜瀾。他「能作大字,頗通文墨,喜交文士」,文人稱他為「靜瀾上人」。靜瀾是熱河(今承德)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逃往熱河,靜瀾與隨駕到熱河的肅順往來密切。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此後慈禧與奕訢發動祺祥政變,誅殺肅順。靜瀾乃離開熱河,到北京法華寺當住持。許多文士受到靜瀾吸引,紛紛來到該寺,或租房寓居,或前來吟詩作文。

同治初年,該寺海棠院內寓居有孫樗(字丹五,昌平人),他在該寺寫成了《餘墨偶談》。同治年間,常來該寺的還有北京西山靈光寺住持春明法華長老,他「詩不常作,工草書,得顛、素神髓,都人士以得片楮為屏障輝」。他和靜瀾往來密切,和孫樗有文字交。孫樗離京赴廣西桂林時,春明曾托人贈詩一首:「含毫我不送君詩,恐妨世上詩人嗤。含毫我欲送君詩,又恐海底蛟龍知。戲書一幅送將去,雲上萬里長相知。」

靜瀾和崇啟(號星槎)關係也很密切。崇啟是大學士柏葰的孫子,光緒己丑舉人,官至刑部郎中甲午戰爭前,續廉(字筱泉,號恥菴)在該寺海棠院邀集八旗名士講學,日課為古文詞及讀書,參與者主要有震鈞、恩豐工部員外郎)、光熙山西知縣)、崇啟、靜瀾,當時「頗有清流之目,諸公自居東林人黨也」。光緒十五年(1889年)及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們兩次集社,特別是光緒二十一年那次最盛。部分漢族京官也參加,如吏部主事洪嘉與、工部主事夏震武等人。震鈞還把該寺海棠院的居室題名作「丁嚶館」。甲午戰爭清朝失敗後,續廉、靜瀾仍住在法華寺,但這批人士已悄然散去。

戊戌風雲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898年9月14日),袁世凱(字慰廷)抵達北京,寓居法華寺。徐世昌(字菊人)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當天自己除了拜會張之洞的親信楊銳錢恂以外,「又看數友。慰廷到京,住法華寺。往看,至晚遂宿城內。」當時,戊戌變法的要人康有為、譚嗣同都居住在「城外」(即北京內城以外,當時他們居住在宣南地區),康有為住南海會館,譚嗣同住瀏陽會館。此外,康有為、梁啓超在「城內」(即北京內城以內)另有一臨時寓所金頂廟,位於東華門外燒酒胡同。法華寺位於東安門外報房胡同,距離金頂廟僅10分鐘路程。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二日,徐世昌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到城內,住法華寺。」本日清早,袁世凱在頤和園光緒帝謝恩,午後回到法華寺。畢永年記載,當晚七點,康有為稱:「袁處有幕友徐世昌者,與吾極交好,吾將令譚、梁、徐三人往袁處明言之,成敗在此一舉。」袁世凱、徐世昌均住法華寺,正可密商對策。

光緒二十四八月初三日,徐世昌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出城,料理回津。晚又進城。聞有英船進口。」 八月初四日,徐世昌「束裝而行,上火車,申刻到津。」「出城到梧生宅,束裝即行,上火車,申刻到津。」

後世衰落

中華民國時期,法華寺每況愈下。抗日戰爭爆發前,法華寺由洪濤住持時,西院已變成平民小學(報房胡同小學),海棠院北面的土坡被剷平修成操場。在今多福巷的圍牆上開門,作為該小學正門。東院駐紮無線電軍隊,不少房屋淪為軍隊馬廄。抗日戰爭時期,洪濤的弟子察密修擔任住持,東院的軍隊撤離後,出租予平民。該寺還開始辦理喪事,以增加收入。藏經閣東側的廊廡是當時停靈之所,後面一塊小空地是墳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洪濤的侄女負責該寺的廟產,把平民小學更名為新光小學。新光小學撤去後,原先用作教室的房屋改為居民住房,操場也建起不少住房。海棠院內的海棠因為枯死而被砍伐。1958年,該寺正殿及兩邊的廡廊也改為居民住房。藏經閣年久失修,也被拆除。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大雄寶殿損壞,拆除後原址重建,毗盧殿也經翻修。1980年代至1990年代,原天王殿及庭院的舊址上興建了高層樓房。如今,在報房胡同僅存該寺山門(報房胡同103號),在多福巷44號院內,原大雄寶殿地基上存有《德悟和尚行實碑記》。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