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叶盛兰(1914年12月10日一1978年6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清末著名小生演员程继先之得意弟子。叶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

叶盛兰 (叶派艺术的创始人 )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 1914年12月10日
国籍 中國
别名 叶端章
职业 京剧表演艺术家
知名于 创立叶派
知名作品白蛇传
西厢记
《柳荫记》
桃花扇
玉簪记》。

曾祖父叶廷科,清道光年间从太湖贩茶、笋至京,后定居。祖父叶中定始入梨园,学艺于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叶春善创办著名的旧式京剧学校富连成社并终身任社长,是成就卓越的戏曲教育家。盛兰为其四子。

叶盛兰娶妻刘淑卿,生有四女二子,叶莉珠(即叶黛森)、叶凤珠、叶金娣、叶玉珠姐妹均未从艺;长子叶蓬,次子叶强,乳名金泰,工小生,即叶少兰,继承父艺。

叶盛兰的传人除了他的次子叶少兰以外,还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张学济、李继增、朱福侠等。再传弟子也遍布全国,当代京剧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叶派对京剧小生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

目录

艺术经历

叶盛兰六岁就读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九岁奉父命,辍学从艺,入富连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习旦角,由张彩林开蒙。因英武有余,柔媚不足,在萧长华等明师的建议下,他父亲及时的让他改学小生,后来,他以小生挑班以后,还以反串的性质演出过《木兰从军》、《南界关》等旦角戏。

叶盛兰的小生戏,在科班时,得到过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优秀教师的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点很高。而且,叶盛兰的性格坚毅,练功学戏特别刻苦。学习了《辕门射戟》、《罗成叫关》、《奇双会》、《借赵云》、《八大锤》、《黄鹤楼》、《群英会》等。叶盛兰的武小生戏特别得到他的姐夫茹富兰的悉心传授。茹富兰也是出身富连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艺术家。他的表演以规范严谨而著称,叶盛兰向他学的《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等戏,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艺术家的重要基础。

1930年叶盛兰满科,他一面留在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剧团里演出,这在当时叫"效力";一面又拜当时的小生泰斗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群英会》、《临江会》、《借赵云》、《奇双会》、《打侄上坟》、《贪欢报》、《蔡家庄》、《玉堂春》等戏均为师之真传。特别是《群英会》的周瑜,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萧长华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程继仙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1931年秋,叶盛兰开始正式搭班。首先是应马连良之邀,正式搭入扶风社,为马连良配演《四进士》、《十老安刘》、《清官册》、《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等剧,并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叶盛兰在与马连良合作中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个人所长。他同时先后与于连泉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合演《红梅阁》、《独占花魁》、《得意缘》、《虹霓关》、《游园惊梦》等戏,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达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

1934年于上海首演《群英会》一炮而红。1941年叶曾一度以旦角领班。1945年夏,叶盛兰成立育华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后演出了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戏更取得突出成就,有"活周瑜"、"活吕布"之誉。

叶盛兰于1951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与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李少春袁世海等长期合作,创演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周仁献嫂》、《九江口》,与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首次赴西欧国家访问演出。1957年参加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正在他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却受到某些权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迫于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在观众中的声誉,1959年初有关方面只得准其恢复演出。但是,艺术创作却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叶盛兰去世后,他的所谓"右派"问题才得到彻底改正。

艺术特点

叶盛兰对程门本派的剧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诸方面的继承全面,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不仅青出于蓝,而且把程派小生艺术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绩在于唱工。唱法上,他远取德(珺如)、朱(素云),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腔、唱法的精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研创了反西皮唱腔。叶盛兰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须着意摹仿而酷似程继先,语气音色,皆可乱真,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狮子楼》(饰西门庆)、《翠屏山》(饰石秀)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独有剧目,如全部《罗成》、全部《周瑜》、全部《吕布》等。叶盛兰全面地发扬了程派小生的艺术,被认为是当代小生的首席演员,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

叶盛兰是自树一派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细腻,他的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是龙、虎、凤三音的总合,听他的演唱,似饮玉液琼浆,沁人肺腑,扮武将壮武健爽,英气逼人;演文生清秀飘逸,富有书卷气。他在京剧小生行的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极难得的人才,周瑜的意得志满、吕布的刚愎自负、罗成的悲壮苍凉,他都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准确的把握舞台的节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层次清晰,寓神情之真于声色之美,是叶盛兰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

个人作品

桃花扇》《玉簪记》《凤还巢》《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玉堂春》《佘赛花》 《蝴蝶杯》《吕布与貂蝉》《悦来店·能仁寺》《桃花村》《得意缘》《白毛女》《辕门射戟》《水淹下邳》《借东风》《赤壁之战》《金田风雷》《断臂说书》《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雅观楼》《白门楼》《战濮阳》《八大锤》《借赵云》《游园惊梦》《周仁献嫂》《九江口》《罗成叫关》《奇双会》《汾河湾》《牛郎织女》《飞虎山》《打侄上坟》

活动年表

演出历程

/1934年1月25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马连 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一天打炮戏《借东风》。最高票价三元。

/1934年1月26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二天打炮戏《苏武牧羊》。最高票价三元。

/1934年1月27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脸刘连荣、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叶盛兰。第三天打炮戏《四进士》,日场加演《法门寺》。最高票价三元。

/1936年8月21日,农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马连良首演《胭脂宝褶》

马连良排一本《胭脂宝褶》,就是把老戏《遇龙馆》和《失印救火》贯串起来,增益首尾,加些情节而编成的一出本戏。马连良前饰永乐帝,后饰白怀,唱并不多,前边二黄,后边西皮。但是永乐帝重念,白槐重做,而身段的边式利落,那更是一时无两,菊坛一人。初演时,配角是叶盛兰的白简,马富禄的金祥瑞,芙蓉草的韩若水女儿,刘连荣的公孙伯,茹富蕙的闵江。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是日,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谭富英、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高庆奎王瑶卿、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高盛麟、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

/1939年2月,农历己卯年:章遏云赴沪演出章遏云赴上海演于黄金大戏院,挂头牌,杨宝森挂二牌,其他演员还有叶盛兰、芙蓉草、马富禄、刘连荣、贯盛习、刘斌昆、李克昌等。

这期自2月19日开始,至5月14日止,演期近三个月,以合作群戏《雁门关》(1至8本,分两天演完)受欢迎,杨宝森饰杨四郎,叶盛兰饰杨八郎。章遏云、杨宝森合作戏有全本《御碑亭》、《双姣奇缘》、《牧羊卷》、《四郎探母》、《薛平贵与王宝钏》、《打渔杀家》、全部《骊珠梦》(自正德帝游巡大同起至礼葬凤姐止)等。杨宝森单挑戏有《珠帘寨》、《击鼓骂曹》、《失空斩》、《全本乌龙院》(与于素莲、刘斌昆等)、《捉放曹》、《奇冤报》、《托兆碰碑》、《打棍出箱》、《洪羊洞》等。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赵炳啸经桂锡九先生引荐,正式拜金少山先生为师。拜师礼上京剧界名流如萧长华马连良程砚秋、叶盛兰等百余位到场祝贺。当时照有大幅到场贵宾与金氏等之照片,惜于文革期间散失。

/1942年,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重组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华亭重新策划,优化组合,聘请侯玉兰、叶盛兰、李多奎、茹富蕙、哈宝山等知名演员参加,剧目仍为《四郎探母》,上座情况和上年底形成强烈对比。这次由于配角整齐,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深受观众欢迎,当时大栅栏广德楼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从此杨宝森的大名红得发紫,不久便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1942年10月12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风社至新京演出以马连良为首的北京扶风社到满洲国首都新京演出,满洲国政权以庆祝满洲国"建国十周年"名义,给扶风社冠以"华北政务委员会演艺使节团"的头衔,给予破格接待。

自10月12日起,在国都电影院露演,场场客满。李玉茹、叶盛兰、马富禄、刘连荣、李洪福、黄元庆等四十余人,演出剧目有《借东风》、《四进士》、《朱砂痣》、《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等。此后马连良一行又去奉天演出月余,和新京情况大体相同。马连良将个人收入献给当地回民,修建一所回民小学。

/1943年7月,农历癸未年:宝华社首次赴津杨宝森带领宝华社首次赴天津,演于中国大戏院,杨宝森挂头牌,其他主要演员有周素英、叶盛兰、马富禄等。以《失空斩》、《四郎探母》及《骂曹》、《洪羊洞》双出响誉津门。

/194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由上海戏剧联合会主办,会长梁一鸣。

演出剧目

《蟠桃盛会》(周菊舫饰猪龙婆) 《九龙杯》(程少余饰黄三太,杨盛春饰计全,叶盛章饰杨香武,高盛虹饰邹应龙) 《双姣奇缘》(言慧珠饰孙玉姣,姜妙香饰傅朋,孙盛武饰前刘媒婆,马富禄饰贾桂,袁世海饰刘瑾,何润初饰国太,顾正秋饰宋巧姣,张盛利饰宋国士,杨宝森饰赵廉,刘斌昆饰刘公道,赵桐珊饰后刘媒婆,马世啸饰刘彪)

《龙凤呈祥》(李少春饰赵云,谭富英饰刘备,周信芳饰乔玄,韩金奎饰乔福,李盛泉饰吴国太,林树森饰鲁肃,刘连荣饰孙权,孙兰亭饰贾华,梅兰芳饰孙尚香,李世霖饰诸葛亮,赵如泉饰张飞,叶盛兰饰周瑜)其中《法门寺》赵廉一角,本拟请马连良,但因被卷入所谓"汉奸"官司,一时不便登台,改请杨宝森。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砚秋先应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邀,率秋声社赴沪演于中国大戏院。演毕,又应王准臣先生之请续演营业戏两期共六十六天于天蟾大舞台,第一期与谭富英先生合作,加入叶盛兰、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与李少春、俞振飞、芙蓉草合作,阵容齐整,名角云集。砚秋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创演的全部本戏如《赚文娟》、《花舫缘》等,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戏《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等一一展示于舞台,甚至连多年未曾露演的别具风格的传统老戏如《玉堂春》、《骂殿》、《桑园会》、《御碑亭》、《弓砚缘》、《汾河湾》等都演了,可以说是程派艺术的一次总检阅和总结性质的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本日北平市立剧院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张君秋、陈少霖、杨宝森、萧长华、萧盛萱、叶盛兰、李多奎、张春彦、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晚: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平剧晚会举行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平剧晚会举行。

演出剧目

河北梆子《蝴蝶杯》(李桂云)

京剧《四进士》(周信芳宋士杰,筱翠花饰万氏,叶盛兰饰田伦,王吟秋饰杨素贞,袁世海饰顾读,张春彦饰毛朋。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本年初怀仁堂演出京剧《龙凤呈祥》,梅兰芳程砚秋分饰孙尚香,马连良饰乔玄,谭富英饰刘备,李少春饰赵云,裘盛戎饰孙权,李多奎饰国太,叶盛兰饰周瑜,萧长华饰乔福,郝寿臣饰张飞。

1955年1月10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成立

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决定:中国京剧院是京剧改革的示范性剧院。院长梅兰芳,副院长马少波,总导演阿甲;第一团团长叶盛兰,副团长叶盛章;第二团团长张云溪,副团长夏虎臣;第三团团长李少春,副团长袁世海、李和曾。马彦祥等出席成立大会。

1956年,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马连良饰孔明,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萧长华饰蒋干,袁世海饰曹操,裘盛戎饰黄盖,孙毓堃饰赵云。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怀仁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

1958年8月20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初六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4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白毛女》,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5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现代戏《林海雪原》,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

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侯喜瑞在北京崇文门里鸿宾楼收天津17岁的赵志远为徒,是为侯喜瑞的关门弟子。拜师会十分隆重。萧长华、马连良、谭富英、苏连汉、叶盛兰、裘盛戎等到场祝贺。随后,侯老手把手亲传侯派代表戏:《阳平关》、《连环套》、《取洛阳》、《牛皋下书》、《青风寨》、《法门寺》、《回荆州·芦花荡》等。

叶盛兰往事

病倒

就在《九江口》红得发紫的时候,叶盛兰病倒了。袁世海急得直跺脚,跺脚也没撤。立即换了演员,这演员不错,既是"富连成"出科,也参与了《九江口》的导演工作。上得台去,华云龙的一句唱也没少,一个动作也不缺,可那对手戏的光泽顿失。后来又换人,无论袁世海怎么倾心提携,几乎是领着 "华云龙"走,但这出戏还是让人觉得塌了一半。原因很简单――中国戏曲的表演是有严格程式规范的,在程式规范下,又具有一定的不规定性。有创造力的艺人就在这个不规定性里大做文章,而平庸者就只能按着程式规范去表演了。

袁世海是把《九江口》视为生平绝作的。没有了叶盛兰,真成了绝作。缺了一半,另一半还在吗?那些把叶盛兰往死里整的人也不想想。

20世纪60年代初,重庆市京剧团的小生演员朱福侠不舍万里,来到中国京剧院,找到叶盛兰,郑重表示要拜他为师,学习叶派小生。叶盛兰对朱十分冷淡,而朱对叶非常恭敬。

一日,叶盛兰将朱福侠带至僻静之处,问:"我知道你是团员,你知道我是右派吗?"

"知道。是右派我也要拜您为师!"朱福侠说着,双膝跪下。

叶家几代经历的收徒场面还少吗?但这是叶盛兰遇到的一个意外景致,他流出热泪,也收下了这个徒弟。

1963 年,为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中国京剧院排演现代戏《红灯记》。剧中的鸠山最初决定由叶盛兰扮演。他高兴极了,立马翻阅资料和图片,访问熟悉日本风土人情的人士,认真揣摩人物心理、神态,提炼出有特点的步伐与形体动作。叶盛兰说,自己塑造的鸠山身上既要有一个外科大夫的儒雅风度,又要具备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外表漂亮,内心残忍,一个政客、军官和知识分子。所以,他想在表演中同时融入文、武小生的两种演法。但是,他的设计成了一张废纸。

后来,不叫他演了,任务交给了叶盛长。这个打击对叶盛兰是很重、很重的。好在由弟弟接替。他便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叶盛长听。

后来,也不叫叶盛长演了。领导说,袁世海提出要演鸠山。

1966 年"文革"开始,他自然受到冲击,而最让他接受不了的事实,是街道造反派与学校红卫兵联手,把三哥叶盛章关押在一所小学折磨四天四夜后,浮尸建国门外通惠河上。把人捞起,发现死者头盖骨上竟凿有一个大窟窿。叶盛兰闻讯,心胆俱碎。他失声痛哭,捶胸顿足。难道叶氏家族除了甘走荒寒之途,甘处困寂之境,最后还要像飞絮飘萍,无所归依吗?

"反右"以后的日子,只要政治上有个风吹草动,叶盛兰都得小心。隔一段时间,你似乎忘了过去,于是叫你再经验一次,又再度陷在落寞孤凄的心境中。每一次新的创痕,都切在旧有的伤口上,觉得特别的痛。到了"文革",他和叶氏家族被彻底剥夺,彻底摧毁。中国的舞台属于江青,属于样板戏。

他一度下放到文化部所属的"红艺五七干校"(在小汤山附近)劳动。上边把已身患糖尿病的叶盛兰当成个全劳力,派他干插秧一类的活儿,他两只脚成天泡在冰冷的水田里。后来见他实在支持不了,就让他送秧。月圆月缺,日起日落,把一个华美温雅的伶人,送进了寒凉的世界。"文革"后期(1976年前后),他才返回城里。他、梁小鸾(旦行演员)、京剧名票南铁生三人常在家中相晤。南铁生这样形容他们的聚会:"我们那时俱是'三无 '人员――一无演出剧团,二无社会地位,三无私人财产。所以,也就完全放松了心态,审视过去,揣度未来,却也意趣无穷!只是失落的阴影再也挥之不去,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承受。"

在聚会中,叶盛兰曾对身为自由职业者的票友南铁生慨然道:"你一直是个真正完全的自由职业者,一向长期不参加任何组织。回头看来,这确实是个顶好的保护伞。我呢,自幼学的是文武小生,解放后'戏改'来了,别人说小生用小嗓唱的阴阳腔,一定要废除。又说家父是旧班社的班主,就硬把我划成右派。现在,我已委身常人之下三层了!"

年复一年,叶盛兰青少年时期的锐气,一点点被碾磨殆尽。一个脑袋,顶着两项罪名,重露严霜之下,事事皆可成罪。能挣扎着活下去,就需要很强的意志力了,还谈得上什么艺术理想或思想抱负呢?人只能抵挡一时一刻的风雨,却抵挡不了一生一世的风雨。

那时,除了样板戏里担任角色的演员,几乎所有的京剧大牌都"没戏"了,人们常常在小茶馆、小饭馆里,可以看见叶盛兰与侯喜瑞等艺人一起聊天的情形。只有聊天,也只剩下了聊天。

遥遥无期的思想改造,使叶盛兰患上多种疾病。在红氍毹上那样焕发青春朝气的儿郎,直落到病影幢幢的风烛残年。1978年,病重的叶盛兰需要住院。焦急万分的儿子,请求中国京剧院派车(那时尚无出租车)。车来了,叶盛兰好不容易被扶了上去。谁知走了一小段路程,司机把车停下,说:"车坏了。"孩子们又把父亲背回家。再给中国京剧院领导打电话,请求赶快另派一部车送父亲去医院。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车才缓缓而来。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依我看,人心未必都是肉长的。

一切都晚了,叶盛兰在医院只活了一周。他对陪伴在侧的叶盛长说:"老五,小生这行可不能绝了啊。老先生们有多少东西没传下呀,就是我身上会的这点儿东西,也该给后辈留下来呀。"说着说着,他满脸都是泪。

有一次,他在昏迷过后刚刚苏醒,便对叶盛长说:"你还记得《南界关》这出戏吗?""我还记得上来。""那好,等有工夫把它整理出来……"

在用输液和输氧维系危在旦夕的生命时,他反复叮嘱外甥萧润德代自己向上级反映,请单位尽可能拨给他一间小屋子,以便自己出院后用来给学生们教戏、说戏。

叶盛兰终于听到了死神的细碎脚步声。弥留之际,他拉着长子叶蓬的手说:"我的病,还是因为1957年的茬儿(即事儿)。"

据吴祖光讲,文化部的一位中层领导曾在病榻前告诉他"右派改正"的事(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右派改正"的文件是在1979年),昏昏沉沉的叶盛兰听见了吗?

吴祖光说:"那时,他已经衰弱到连面部表情都没有了。"

逝世

1978年6月15日,他走了,带着光耀,带着屈辱。

"道一声去好,早两泪双垂。"在叶盛兰告别仪式上,杜近芳用凄迷的眼神久久地看着死者,哭成了泪人。仪式完毕,她死死抓住缓缓移动的灵床,不让逝者归去,身子几乎拖倒在地。他们二人以表演艺术和情感生命写成的故事,有着真实的情、真实的恨。

叶盛兰活了六十四个春秋,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血有泪。从坐科深造,成名创派,到急转直下,坎坷屈辱,像夜空的星斗,几无声息地划落过去。从明亮到陨灭,其间经历了长长的暗淡过程。这个暗淡过程,即使身在其中,也难以察觉。这是人生的悲剧,是时代的写照,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半个世纪由盛而衰的缩影。

从叶盛兰和叶氏家族的命运里,我们该懂得什么是培养,什么是破碎,何谓高峰,何谓低谷,任何一门艺术的保存与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山河依旧在,往事已无痕,仰望悠悠苍天,我要问:他们作为人,到底活了个啥?我们作为人,活了个啥?

1979 年,中国京剧院恢复上演优秀剧目。杜近芳复排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时,向剧院领导建议:借用在战友文工团工作的叶盛兰之子叶强。叶强一登台,观众大为吃惊:除了嗓音差一点儿,从扮相到气质,怎么看怎么像叶盛兰。这可把在台下看戏的袁世海高兴坏了。他坐不住了,马上提议剧院贴演《群英会》,由叶强扮演周瑜,他自己来演曹操。几场演下来,叶强红了,都说他是小叶盛兰。有了信心的叶强,继续苦练。不知是上天垂怜,还是英魂附体,叶强的嗓子变得又宽又亮。他成功了!叶强跑到公墓,面对父亲的骨灰倾诉自己的成功和成功背后的辛酸。

叶强越来越像叶盛兰。随后,他更名叶少兰。我只跟着母亲看了他和杜近芳演的全本《白蛇传》,边看边抹泪,不为白娘子与许仙的动人爱情故事,而是为了那屈死的冤魂。演出结束,谢幕再三,观众不肯离去。杜近芳拉着叶少兰的手,一个劲儿地把他向前推、向前推……一时间,叶少兰红得发紫。到了上海,观众的热烈简直近乎疯狂。谁都明白,在无比炽热的情感里,包含着对叶盛兰的怀想与景仰。

后人纪念

2014年12月10日是京剧表演大师、叶派小生艺术的创始人叶盛兰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大师卓越的成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国家京剧院14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一系列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百年的活动。[1]

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将举办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百年座谈会,出版《京剧大师叶盛兰》纪念画册和纪念邮折首日封、影音集锦;14日至17日,梅兰芳大剧院将上演汇集了全国十多个院团、院校的老中青三代四十多位京剧艺术家的四台演出。

14日的《群英会》演出阵容强大,叶盛兰先生之子、著名京剧小生叶少兰将和尚长荣孟广禄、张建国、谭孝曾、肖润德、马玉琪、叶金援、郑岩朱强等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共同演绎,戏里戏外“群英会”可谓实至名归。

15日的《柳荫记》,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由叶少兰领衔,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饰演梁山伯,李胜素、丁晓君,窦晓璇饰演祝英台,老中青三代齐上阵。该剧是马彦祥先生1953年根据川剧《柳荫记》改编的,由王瑶卿设计唱腔,老先生设计了旋律,叶盛兰体现出来。比如‘访友’一折的反西皮,以前京剧的小生没有反西皮唱腔,这段唱腔是根据台词来的。叶盛兰就认为,京剧如果要创新发展,一定不能只重旋律,而要根据台词内容来设腔。所以这段唱腔能够催人泪下,深刻地反映出梁山伯此时此刻的人物情绪。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是叶盛兰先生的代表剧目。

16日的《折子戏专场》汇集叶派小生经典作品《奇双会·写状》《罗成叫关》《白蛇传·观潮》《辕门射戟》《雅观楼》《小上坟》等,叶少兰、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金喜全等名家轮番上阵。

17日的《名家名段演唱会》,云集了叶少兰、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尚长荣冯志孝、刘长瑜、孙毓敏、杨春霞、叶蓬、萧润德、马玉琪、谭孝曾、于魁智、杨赤、李胜素等重量级京剧名家,可谓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现场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也将在14、15、16日连续三天到现场为大家进行直播;17日录制的《名家名段演唱会》,将于12月20日播出。

人物评价

刘绍棠:如果没有叶盛兰的艺术成就,京剧小生这个行当很可能就被行政命令取消了。解放以来,有多少貌似内行的力笨,打算以老生或武生取代小生,都未能得逞,就因为叶盛兰这座丰碑是推不倒的。[2]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说,叶盛兰先生是第一个以挑班演员身份参加国营剧团(国家京剧院前身)的艺术家。他在抗美援朝时参加了第一批慰问志愿军艺术团,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文化部第一批评定为一级演员。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将家传珍贵文物—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400余出剧目的手写真迹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京剧院,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京剧精粹做出了重要贡献。

视频

柳荫记 杜近芳 叶盛兰

叶盛兰群英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