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廎,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1],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2]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3],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4]。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4]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4]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4]倡導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目錄
生平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即今紹興)。
祖父蔡嘉謨在當地早已經商,並且有七個孩子。長子蔡光普為錢莊經理,也就是蔡元培的父親。蔡光普,字耀山,對人十分厚愛,與周氏結婚,育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2]
蔡元培一生凡三娶。1889年3月與元配王昭(仲明)結婚。1900年,王氏病逝,翌年續娶黃世振(仲玉)。1921年1月,黃氏病逝。1923年7月,續娶周峻(養浩)。周氏於1975年8月病逝。他們共有五子:阿根、無忌、柏齡、懷新、英多;二女:威廉、睟盎。
蔡元培6歲入讀私塾。11歲喪父後,由曾經念書的六叔蔡銘恩(茗珊)指導學習《史記》、《漢書》、《文史通義》等等。
1883年,17歲的蔡元培考取秀才後,開始博覽群書。
1884年,18歲的蔡元培設館教書。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貢士,因故未參加當年殿試,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補殿試,中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5]。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6]。留心新學,同情維新派。
革命生涯
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殺害了他所崇拜的譚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無可希望」,斷然離開翰林院南下,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
1902年,在上海與章炳麟等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並擔任會長。同年,到日本留學,因為中國學生遭受無理壓迫,憤而伴送被放逐的吳稚暉等歸國。[4]同年秋,在上海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創辦《俄事警聞》(後改名《警鐘日報》),提倡民權,倡導革命。[4]
1904年,與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密謀武裝起義。次年加入同盟會,藉學校和報紙培植革命力量。[4]
1907年5月,在駐德公使孫寶琦幫助下,到德國留學。[4]在柏林一年學德語,後來在萊比錫大學研究了三年哲學、文學、心理學和民族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應陳其美來電催促,取道西伯利亞回國。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組織南京臨時政府。第三天就任命蔡元培作教育部長。北京政府唐紹儀內閣教育總長,主張教育應從造成現世幸福出發,提出廢除讀經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而辭職。
1913年旅居德、法,從事教育、哲學和美學研究。在里昂創辦中法大學。[4]
1915年與李石曾等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次年與吳玉章等組織華法教育會。
北大生涯
1916年12月回國。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敦聘專門學者,提倡自由主義的科學研究。組織進德會,挽救奔競和遊蕩的舊習。[4]改革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大量引進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眾家。北大很快即開學術研究、思想自由之風氣。他還支持日益興盛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贊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終使北大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赴任前,蔡元培的眾多友人認為北大校方腐敗,如赴任有礙名望。孫中山認為,「北方當有革命思想的傳播,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歷代帝王和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國教育。」蔡元培慨然領命。由於延聘和支持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辜鴻銘等人任教講學,使北大不僅成為全國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而且由於他們這些教授作為或激進,或左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搖籃。五四運動中同情學生愛國鬥爭。
漫遊歐洲
1923年1月,因為憤慨於當時教育總長彭允彝提案逮捕財政總長羅文干的不稱職無恥,辭職又去漫遊歐洲。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蔡元培到德國求學,專攻民族學。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吳稚暉提出發動「護黨救國」運動。4月1日,汪精衛穿越西伯利亞再轉蘇聯郵輪,從歐洲趕回上海。蔣介石、吳稚暉、蔡元培等向汪投訴中國共產黨問題。4月2日,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召開緊急全體會議,討論清除中國共產黨的行動。蔡元培亦有參會。[7]4月9日,蔡元培同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等人一起發出3000餘字的「護黨救國」聯名通電,痛斥聯共政策的種種荒謬,嚴詞指責工農運動,號召「全體同志念黨國之危機,凜喪亡之無日,披髮纓冠,共圖匡濟;扶危定傾,端視此舉」,檢舉中國共產黨。[4]同年任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4]
創辦大學院、推行大學區制
1927年,蔡元培倡議成立中華民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10月任為大學院長。[4]在這期間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成立國際出版品交換處。11月27日和蕭友梅於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
1928年於杭州西子湖畔創立國立藝術院(即現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的最高美術學府。林風眠為首任院長兼教授,並聘任潘天壽、方幹民、吳大羽等人擔任教授。學院參照外國美術學院的模式,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初設立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個系及研究部和預科,後又增設建築、音樂專業。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並在新文化的激越浪潮中創辦國立藝術院。在1928年4月9日補行開學式的講話中,他說:「大學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創造美,使以後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藉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蔡元培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在1928年大學院制訂的《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摘要》中,更開宗明義地指出:「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幹。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鑑賞的知識,而普及於社會。」國立藝術院,正是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最主要的實踐陣地。
從政
10月以後,「專任中央研究院長」[4]。
九·一八事變後,他奔走呼號,倡導抗日。1931年12月15日,蔡元培在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遭北平請願學生綁架,並遭毆打致傷。
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政府的特務政治,積極開展愛國民主抗日活動,擁護國共合作。他被選為副主席。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此外,蔡元培還與厲麟似等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創始成員聯合全國各大高校校長、教授聯合發表長篇聲明,揭露日軍蓄意毀滅中國教育機關的罪惡暴行,並組織救亡協會下設的國際宣傳委員會擴大對外宣傳,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會長[8]。
1936年,與陶玄、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創辦世界學校,實行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把學生從小培養成出國留學及有用的人才[9]。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莊長恭、丁燮林2位研究員陪同,從上海到香港。妻周峻(養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大禮堂(聖約翰座堂)舉行美術展覽會。宋慶齡邀請他出席並且公開發表演說。時任港督為羅富國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3月5日病逝,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10]其著作輯有《蔡元培選集》。
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
“ | 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 ” |
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反對呆板僵化。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大學教育有兩大弊:一曰極端國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遷就於政府的主義,「皆富於服從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駕馭」;二曰極端實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學作為一個職業訓練所,所有人都是生產流水線上一個馴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續生產而永遠不發問,配合永續消費而永遠不要求答案。
故居
在紹興、北京和上海都有蔡元培故居。
紹興蔡元培故居位於紹興市越城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該處始建於明代晚期,是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北京蔡元培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原門牌33號),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蔡元培於1917年至1920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寓居於此。
上海蔡元培故居位於上海市華山路303弄16號,是一幢三層英式花園洋房,1937年蔡元培入住。現三樓設立為「蔡元培實物館」,展出眾多珍貴文物。此處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後一處寓所。
蔡元培與民族學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學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但在民族學方面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稱,自己的夢想之一就是寫一本《比較民族學》,「以研究民族學終老」。[11]
- 1892年春,蔡元培赴京殿試。在有關西藏的策論題中,他詳述西藏「地域廣袤,山川道里」。
- 1901年蔡元培在《學堂教科論》中說:」以前的歷史只記帝王之事,不記民生風俗,以致於一群強弱盛衰之數,終不可稽。「
- 1908年至1911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文學、文明史和民族學。
- 1918年發表北京大學校長啟事,廣泛徵集全國近世歌謠,供研究之用。
- 1924年8月出席國際民族學會第21次大會。
-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在德國漢堡大學專修民族學。
- 1926年至1934年蔡元培先後發表了《說民族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上之進化觀》等文章。
-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之時,蔡元培希望成立一個民族學研究所,但因人力物力有限,這個希望未能實現。
- 1928年社會科學研究所成立,蔡元培在研究所中增設民族學組,親任組長兼研究員。在民族學組裡開展了下列研究。[12]
- 廣西凌雲瑤族調查研究
- 台灣高山族調查研究
- 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調查研究
- 世界各民族結繩記事及原始文字的研究
- 外國民族民稱的漢譯
- 西南少數民族研究資料的收集
評價
蔡元培對近代中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自蔡元培開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現代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培植家鄉青年不遺餘力。並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 學者黃炎培:「有所不為,吾師之律己,無所不容,吾師之教人。欲人知求真一本自由,記從長紹興中學,以至長北京大學,弗逾初旨。晚而主持科學研究。廣納眾流,一貫斯道,從德量渾涵中,確標趨向,嗟余小子,心傳竊奉終身。」[13]
- 張昌華在《百年風度》認為,蔡元培不僅不是席豐履厚的一流,而且一生生活清苦,經常舉債度日,如果稍有餘錢,即款接親朋、周濟寒士。晚年流寓香港,目疾已重,常向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借大字本書閱讀。精神重壓,物質匱乏,使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死後無一間屋,積欠醫藥費一千餘元,蔡夫人典衣質物以處喪事,衣衾棺木之費用,由王雲五先生代籌,足見其一生清廉,令人無限緬懷。
- 翁同龢曾在日記裡記述蔡元培「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
紀念
- 北京大學2006年起設立蔡元培獎,表彰為教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北大教授。2008年之後改為每五年頒發一次。
- 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一個學生舍堂命名為「蔡元培堂」,以紀念蔡元培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貢獻。而蔡元培堂一眾舊生及宿生,希望在國內發揚蔡先生的教育理念,於2007年9月在中國廣東省陽東縣成立全國第一所「蔡元培學校」[15]。
- 台灣中央研究院設立一座蔡元培紀念館,以紀念第一任院長蔡元培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其他
愛因斯坦曾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承諾在北大作為期兩週的講座,但因各種原因而延誤,這成為愛因斯坦的「莫大痛苦」和蔡元培的「最大遺憾」。[16]
著作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7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
- 《蔡元培教育論著選》(蔡元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蔡元培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書店1984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6
- 《蔡元培語萃》(蔡元培,著)華夏出版社1993
- 《蔡元培隨想錄:人生的啟示》(蔡元培,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
- 《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東方出版社1996
- 《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蔡元培,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 《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張元濟,著/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2
-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蔡元培著/蔣維喬著/莊俞著)商務印書館1987
- 《蔡元培語言及文學論著》(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 《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蔡元培著)三聯書店1990
-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中華書局1959
- 《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蔡元培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蔡元培卷》(劉夢溪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蔡元培學術論著》(蔡元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01,美育代宗教說》(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1973
-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21,妖怪學講義》(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1974
-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41,中國倫理學史》(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1974
-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2),民族篇》(婁子匡主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1976
- 《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蔡元培,著/張元濟,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79
- 28《蔡元培美育論集(蔡元培/高平叔)湖南教育1987
- 《蔡元培哲學論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1985
-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編)中華書局1984
- 《蔡元培政治論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1985
-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著/胡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淑馨出版社1989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1998
- 《未能忘卻的憶念:《宇宙風•自傳之一章》《人間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1999
- 《蔡元培民族學論著》(蔡元培,著)台灣中華書局5/12
- 《蔡元培教育論集》(蔡元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 《簡易哲學綱要》(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民國13
- 《哲學要領》(科培爾講)商務印書館民國8
-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民國10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
- 《美術的起源:學術講演錄》(蔡元培著)4414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民國16
-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民國23
- 《倫理學原理》(蔡元培編譯)商務印書館民國8年
- 《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胡適編輯/蔡元培/王雲五編輯)商務印書館民國26
- 《蔡元培書信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 《文明的呼喚: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聶振斌選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 《大學精神:五四前後知識分子論大學精神之經典文獻》(蔡元培,著/胡適,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
-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民國15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民國17
- 《現代教育思潮》(吳敬恆主編/蔡元培主編/王雲五主編)商務印書館民國20
-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 《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蔡元培著)良友圖書公司民國34
- 《蔡元培講演集》(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 《王國維蔡元培魯迅點評紅樓夢》(王國維,著/蔡元培,著/魯迅,著)團結出版社2004
-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2004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 《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蔡元培,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YuanPei,)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7
- 《妖怪學》(蔡元培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參考文獻
- ↑ 蔡元培,字仲申,號寉廎,小名宜哥,小字意可,行二,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生,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附學生,民籍
- ↑ 2.0 2.1 2.2 陶英惠, 王壽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孫中山。蔡元培.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155頁. ISBN 9789570516005.
- ↑ 1923年後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義上的校長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一):光緒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劉福姚、吳士鑒、陳伯陶、業經授職。惲毓嘉、張鶴齡、李雲慶、周學銘、趙啟霖、周景濤、寶熙、汪詒書、田智枚、屠寄、湯壽潛、伍銓萃、黃炳元、杜彤、范德權、汪洵、王良弼、賴鶴年、徐中銓、盧維慶、張元濟、張瀛、胡繼瑗、饒士端、陳希賢、譚啟瑞、林國賡、李哲明、蔡元培、夏孫桐、吳家俊、翟化鵬、范家祚、朱家寶、葉爾愷、郎承謨、尹昌齡、劉可毅、劉潤珩、李豫、趙國泰、丁昌燕、趙熙、衡瑞、王得庚、裕紱、方家澍、武延緒、周鈞、沈文瀚、吳士武、趙士琛、王銘淵、藍鈺、池伯煒、王仁俊、延燮、傅增淯、高寶鑾、郭曾准、姚晉圻、吳良棻、陳兆豐、顧瑗、王慶垣、孫多玢、龔心銘、周頌聲、周雲、連甲、李書翰、哈銳、杜賓羽、耆齡、胡鼎彝、陳樹屏、貽谷、趙鼎仁、杜作航、俞鴻慶、高錫華、曾述棨、王殿甲、伍文琯、洪汝源、萬雲路、宋書升、陶福履、長紹、蔣式瑆、田寶蓉、安秉玠、楊介康、郝增祐、戴錫之、俱著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光緒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引見壬辰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劉福姚、編修吳士鑒、陳伯陶、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田智枚、賴鶴年、顧瑗、趙士琛、伍銓萃、汪詒書、高寶鑾、寶熙、范家祚、譚啟瑞、周鈞、趙啟霖、胡鼎彝、趙熙、夏孫桐、劉可毅、孫多玢、李豫、杜彤、葉爾愷、傅增涌、連甲、黃炳元、於受慶、饒士端、盧維慶、蔡元培、俞鴻慶、沈文瀚、李哲明、王乃徵、貽谷、俱著授為編修。
- ↑ 楊奎松:1927年南京國民黨「清黨」運動之研究. [2012-09-22].
- ↑ 「民權保障同盟」容不得異見——宋慶齡、魯迅為何開除胡適.
- ↑ 陶家駿. 著名女教育家[[陶玄]]. 《紹興縣報》 (2008-06-01第7版).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 ↑ 蔡元培寓居香港.
- ↑ 牛銳. 蔡元培:研究民族學以終老[N]. 中國民族報,2008-04-11004.
- ↑ 胡起望. 蔡元培和民族學[A]. 中國民族學學會.民族學研究第一輯——首屆全國民族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中國民族學學會:,1980:10.
- ↑ 13.0 13.1 「學閥與總統」的較量:蔣介石對黃炎培無計可施. 鳳凰網. [2012年] (Chinese (China)).
- ↑ 名人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 ↑ 我國唯一「蔡元培學校」:成就粵港兩地情.
- ↑ 愛因斯坦與蔡元培的「北大之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