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聲

中 文 名  :相聲

外 文 名  : Crosstalk

派        別:侯(寶林)派、馬(三立)派等

發 源 地  :華北

性        質 :曲藝形式

相聲世家 :馬家、侯家、常家等

遺產編號 :Ⅴ-47

批准時間 :2008.06.07

形成時間: 清咸豐、同治年間

祖 師 爺   : 朱紹文

相聲表演大師  : 張壽臣、馬三立、
                    侯寶林、劉寶瑞

相聲(Crosstalk)是一種中國曲藝表演藝術,於清朝道光年間,在北京出現,古作像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戲。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由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出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相聲在兩岸三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著名相聲演員有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馬季侯耀文蘇文茂牛群馮鞏郭德綱于謙等。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天津師範大學為相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相聲保護單位為中國廣播藝術團[1]

起源

起源自滿族曲藝八角鼓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藝人,後創造了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 在張三祿之後,分為朱、沈、阿三派。其中以藝名窮不怕的朱少文門徒最多,現今多數相聲藝人都以他為始祖[2]

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偽占區現狀而被捕,也曾因為諷刺當時天津警察「賤」遇到麻煩。

1949年後,一大批以侯寶林為代表的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就在說相聲的演員逐漸轉型,將相聲的內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別人生理缺陷,以及對捧哏方人身攻擊之類的段子,以此迎合新的政治與文化形式。相聲的流行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以聲音為主的藝術,適合以被普及的無線廣播作為主要媒體。相聲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傳統相聲之外,初期還有很多諷刺型的相聲,諷刺「舊社會」或者新時代思想落後的人。在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期間,如何遲馬三立等相聲藝人創作了《買猴》、《開會迷》和《統一病》等諷刺相聲,批評了當時存在的官僚形式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一些不當政策。後來,創作諷刺相聲的何遲和馬三立被認定為右派,遭到政治壓迫。

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聲藝人遭到打壓,曾一度讓相聲在中國大陸絕跡,只有一些歌頌型相聲被允許演出。

文革之後,相聲得以恢復。以姜昆李文華的《如此照相》和常寶華常貴田的《帽子工廠》為代表的一大批諷刺「四人幫」的相聲迅速流行。從前侯寶林等人的相聲也重新在廣播電台播出。

進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藝形式小品的衝擊下,表演形式簡單的相聲不再得到以電視為主要傳播媒體的觀眾的青睞。一些新的相聲形式,如彈唱相聲、相聲劇等被發展出來,但市場仍然不大(與此同時,相聲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儘管如此,這段時間裡相聲還是獲得了不小的發展:新一代演員湧現出現,各種內容和形式上嶄新的相聲段子不斷登台,形成了有別之前的「當代相聲」。其中無論是歌頌娛樂型還是針砭時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眾歡迎的例子。在這一時期的各種大小文藝場合,相聲仍是娛樂大眾的主角。

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相聲開始逐漸式微,新段子越來越少,膾炙人口的作品鳳毛麟角,而且內容中諷刺時政的內容也日益罕見,老式的純娛樂風格相聲開始逐漸居多。在此同時,包括許多知名演員在內的相聲演員離開了相聲舞台轉而從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卻不多。相聲的地位逐漸為繁榮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紀初,相聲在中國大陸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老一輩藝術家紛紛隕落,1980年代當紅的演員們對於相聲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力不從心的狀態;在為了重振相聲舉辦的「全國相聲大賽」中,新生代亦始終不見勃興。(中國中央電視台分別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國慶節和2008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舉辦了四屆全國相聲大賽。首屆和第二屆受到了觀眾的好評,第三屆第四屆相聲大賽卻被指「看不到相聲的相聲大賽」。第三屆相聲大賽閉幕式中馬季與主持人周濤畢福劍合說的相聲《學相聲》成了馬季最後的公開相聲演出。)

相聲的發展前途不被多數人看好,但是在媒體以外的地方,許多以傳統方式演出的相聲劇團還是保留了一定水平並具有相當多觀眾的。在天津的許多小劇場與茶館都可以聽到相當精采的傳統相聲。而同樣曾在茶館傳統方式演出的郭德綱在2005年之後走紅,雖然不同於真正的茶館相聲,給觀眾帶了一些對傳統的認同,並讓中國大陸看到相聲復興的希望;郭德綱不但改編過大量的傳統相聲,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相聲,如大獲成功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同時推廣了相聲的本門唱太平歌詞(原先理解的相聲唱是京劇、評劇等)。

在以郭德綱為主的相聲演員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的相聲藝術也首次在非華語地區舉行大型演出。

在香港的發展

香港自古以來就有流傳於中原地區北派相聲,早在清朝時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文人、說書人就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帶到南粵和香港。

隨着歷史原因,香港被割讓為英國殖民地。自此之後,相聲在香港的發展進入了獨特的本土化時期。民國初年,香港的相聲主要出現在街頭賣藝中,專門的相聲藝人大多是以說書口技等雜耍藝人為主。他們大多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懂得看書,喜歡聊天,因此運用相聲的形式謀生。

踏入四五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急速發展,相聲藝術也開始融入進新興媒體。在顯存的無數舊香港電影拷貝中,我們可以看到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的表演形式,開始融入進早期的香港電影中,大多以演員獨白、互相調侃的表演形式出現。

1957年,全球第一家華語電視媒體誕生,就是現今的亞洲電視前身麗的電視。相聲開始躍進電視媒體,成為綜藝節目的固定表演項目。其後1967年,香港無線電視(TVB)誕生,全球最長壽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啟播[3],相聲藝術開始在電視綜藝節目中以更廣泛的變種形式出現,如主持人的講稿中,節目與節目間的串場等。

相聲的分類

相聲按演員人數分可分為:
*單口相聲
**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最早有「八大棍」之稱,指的就是從評書中抽取的八段互不相關的段子。但單口相聲更多注重笑料。
*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
*群口相聲,演員人數在3人或3人以上
按著作時代分類,可分為:
*傳統相聲:清末民初時期
*新相聲:1949年之後
*當代相聲:1980年代後期之後
按流派分類,可分為:
*馬派相聲:代表人物是馬三立馬志明
*常派相聲:代表人物是常連安常寶堃
*侯派相聲:代表人物是侯寶林
*劉派相聲:代表人物是劉寶瑞

藝術特色

四大基本功

說、學、逗、唱是相聲傳統的四種基本藝術手段。「說」是敘說笑話和打燈謎、繞口令等;

「學」是模仿各種鳥獸叫聲、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風貌、語言等;

「逗」是互相抓哏逗笑;

「唱」相聲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詞。由於某些關係,過去電視上表演的相聲都把所有的歌唱類歸於唱中,這是不對的。只有太平歌詞是唱,其他的都為學。相聲中,常有偏重運用其中一、二種手段的節目,比如《改行》、《戲劇與方言》偏重於「學」和「唱」,《八扇屏》、《春燈謎》以「說、逗」為主。演員也往往以其善於運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又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分別是:
*要錢
*口技
*數來寶
*太平歌詞
*白沙撒字
*單口相聲
*逗哏
*捧哏
*群口相聲
*怯口/倒口
*柳活
*貫口
*開場小唱[4]

術語

*定場詩
*逗哏
*捧哏
*包袱:相聲中的笑料
*柳活:以學唱(戲劇)為主的相聲
*腿子活:在相聲表演中,演員為表演戲劇,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的段子。
*貫口(活):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台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
*怯口活(怯口):運用方言或外語表演,如:豆腐堂會山西家信等。
*現掛(抓哏):現場抓緊取題材引起笑聲
*砸掛

道具

*一桌
*二椅
*五子:
**扇子:作為模擬其它道具的物品,例如馬鞭、毛筆等,亦可寫小抄。
**醒子: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折葉子
**絹子
**玉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一般是兩個竹板。

相關表演形式

*雙簧
*口技
*開場小唱
*太平歌詞
*參軍戲
*落語
*答嘴鼓
*滑稽戲
*棟篤笑
*漫才
*雙人搭檔

經典劇目

傳統相聲 《豆腐堂會》(又稱《找堂會》)、《大保鏢》、《文章會》(與《大保鏢》合稱《文武雙全》)、《夸住宅》、《開粥廠》、《當行論》、《報菜名》、《地理圖》、《黃鶴樓》、《八大改行》、《八扇屏》、《八大吉祥》、《三近視》(又稱《三近視認匾》)、《白事會》、《扒馬褂》、《論捧逗》、《繞口令》、《關公戰秦瓊》、《蛤蟆鼓》、《打牌論》、《君臣斗》(又稱《金殿鬥智》)、《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兒鬥法》(又稱《鬥法》)、《假行家》、《金剛腿》、《怯教書》、《反七口》、《黃半仙》、《鈴鐺譜》[5]、《拴娃娃》、《口吐蓮花》、《五紅圖》、《福壽全》、《羊上樹》、《樹沒葉》、《山西家信》、《學四省》、《學聾啞》、《雜學唱》(選擇部分曲藝形式來演出)、《賣布頭》、《賣估衣》、《老老年》等。

現代相聲 《似曾相識的人》、《如此照相》、《81層樓》、《買猴》、《釣魚》、《夜行記》、《訓徒》、《五官爭功》、《虎口遐想》、《宇宙牌香菸》、《小偷公司》、《老鼠夜話》、《打電話》、《糖醋活魚》、《西征夢》(改編自傳統段子《得勝圖》)、《糾紛》、《五味俱全》、《祖爺爺的煩惱》、《很難說的國語》等。

視頻

相聲相關視頻

春晚歷史上的第一個相聲,馬季大師的春晚首秀
馬三立經典相聲《傻子學藝》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郭德綱于謙這段史上最經典的相聲,無人能比!
巔峰相聲之夜!德雲社大將一出場,全場笑崩潰!

參考文獻

  1. 相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我在中國學相聲,孔子學院
  3. 身家38億TVB女掌門的逆風人生:活成誰,都不如活成自己的傳奇 ,搜狐,全球資源整合大平台,2017-12-17 21:25
  4. 中國傳統文化——「相聲」! ,搜狐,天津中國鐵建國際城,2018-02-27 07:29
  5. 相聲《鈴鐺譜》,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