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扇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扇子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扇子

外文名稱;fan

拼音;shàn zi

用途;引風用品、兵器

主要材料;竹、木、紙、玳瑁、飛禽翎毛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傳統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集成部分。在中國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歷史上最早的扇子出現在古代埃及第4王朝宮廷使用的皇室禮儀扇,距今4500多年,和埃及帝王谷KV62號王家墓葬出土的距今3300年的禮儀扇和鴕鳥毛象牙杆禮儀扇。[1]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詞語釋義

1.搖動生風的用具。原指團扇,後泛指各式扇子。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淺黃藂羅衫,龍皮扇》:" 元寶 家有一皮扇子,製作甚質。"《朱子語類》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個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

2.量詞。

3.蒸籠。元·張國賓 《羅李三郎》第三折:"我買了恰下甑的饅頭三扇子。"

歷史沿革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扇面書法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讚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覆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中國將軍書畫網),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樸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着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着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象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摺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製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相關視頻

多樂學英語 172 夏季必備之物 扇子 紙扇

參考資料

  1. 扇子的歷史與文化 , 360個人圖書, 201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