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角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角鼓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滿族的民間樂器,也是清代盛行一種藝術形式,又稱單弦或單弦牌子曲。是相聲的前身。

起源與歷史

明朝晚期,八角鼓從東北地區流傳到北京。8個角,8面鼓牆,或謂象徵着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徵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1]。每個角里有1個孔,在每孔中鑲3枚銅片,意謂滿洲、蒙古、漢人的八旗。8個孔24個銅片,意謂24位固山。沒開孔的1面安着1個直穿鼓內、錐形圓頂的銅釘,外有3個銅片以作固定,意謂是「定罷干戈」,為希望天下太平的含義。在鼓牆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環上有兩條絲繩,下綴兩個穗子,象徵「谷秀雙穗」,希望豐收的意思。二穗顏色不同,一說為杏黃、鵝黃,象徵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3尺,暗合三才。一說原為黃、藍二穗,黃穗者為皇室所用,藍穗者為平民所用。八角鼓上蒙蟒皮,意為,內外蒙古,象徵中國統一。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滿洲八旗入關,八角鼓正式進入關內。乾隆年間,八角鼓逐步發展成為坐唱形式的曲藝音樂,盛行於滿族旗籍子弟中間,多組織票房,編詞演唱以為自娛。出現了該行業的專業演員。使其逐漸在北京、直隸、山東等關內地區流行。

自乾隆末年以後,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種演唱形式:

  • 群曲,由多人齊唱、輪唱,有鼓、板、和弦樂伴奏。1949年後,這種形式有所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稱為「單弦聯唱」。
  • 拆唱八角鼓,由演員分飾正、丑角色。以3人演唱的節目為多。因其演唱近於戲曲,俗稱「八角鼓帶小戲」。
  • 單弦,以1人操三弦自彈自唱而得名,演出方式有兩種:自彈自唱以及1人站唱、以八角鼓敲擊節拍、另1人操三弦伴奏。
  • 雙頭人,演唱內容與單弦相同。由2人共操1支三弦:1人按弦,1人彈撥,同時輪唱曲詞。

視頻

八角鼓 相關視頻

2018聊城非遺日展演八角鼓
八角鼓 為何必須八個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