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乐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云南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1975年,云南的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中发掘出一个铜鼓,是距今天2500年左右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套距今2300多年的羊角编钟,每一组3枚钟,一钟能发3个不同音高的音,与中原出土的编钟相比,形制、大小、音律都不一样,很有云南民族的地方色彩。 云南民族乐器包含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打击乐器等。
目录
打击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中很流行的吹奏乐器 葫芦笙历史也很久远。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青铜葫芦笙,距今已有2500左右的历史。云南的地方民族乐器约有180种,其中,吹管乐器品种最为繁多,占品种数量的1/2,其次是占品种数1/4的打击乐器,还有弹奏乐器和拉弦乐器。云南的地方民族乐器,有的构造十分简单,近乎原始。比如景颇族的吐良,就是取一根竹管,中间开一个吹口就可以吹奏;像克木人的单孔笛、哈尼族的树叶管都是在田边地头随手制作,临时吹奏,吹完就扔了。可也有的乐器做工却非常精致,比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鼓面中央饰有十芒太阳纹,光芒之间还镌刻着斜线三角纹,鼓面有五晕,第一、二、四、五晕是几何图案的锯齿纹、圆点纹;第三晕刻着4只飞翔的鹭。鼓的胴部也有四晕,上面刻有羽人划舟的精美图案。有的乐器形制和演奏方法还很奇异,如岔满人的吹奏乐器"楞弄",它的竹簧哨嘴套在一根150公分长的细竹管上,演奏时一般都要男女双双配合;有的乐器音色十分独特,比如佤族的吹奏乐器"得",牛角正中的内壁上贴了-个舌形铜簧片,人们口含着簧片处或吸或吹地演奏,音色粗犷而别致。从形制的大小看,有的乐器小巧玲珑,比如景颇族的金属口弦,长不到两公分;有的乐器却很庞大笨重,比如佤族的木鼓,大的可以达到6尺长,2尺粗。这些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的乐器充分表现了云南地方民族乐器的发展水平和各民族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它们为云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增添了无限风情,为中华民族的乐器文化艺术,谱写出厂令人陶醉不已的-章。
吹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 ----吹奏乐器的产生时代,现发掘出土的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铜葫芦笙(见前文),另外,从昆明官渡区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两孔陶埙"阿乌"以及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埙"笛老挪"等乐器来看,在更古老的原始时代,云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创造出自己的吹奏乐器了。此外,我们从哈尼族现在还使用的"吹哩"(三孔),克木人现在用的单孔笛(道儿)也可以看到云南地方民族乐器原始古朴的遗迹。现有的吹奏乐器大约是4类:一是簧管乐器,主要有安金属簧片的巴乌、葫芦丝、芦笙、排笙、得、班罗、盏西等;有安竹簧片的戎芦笙、草巴乌、布惹、筚鲁、筚哩、扎比、哩鲁、切楚来哦、模都、比尔、寸笛等;有安放草簧片的窝博、谷杆儿等。二是带哨的管乐器,比如波博(芦笙)、小闷笛、洞巴、蚌背、册节、唢呐等。三是没有簧哨的管乐器:比如勒绒、吐良、比笋、太平箫、笛箫、矢遮、呗拖美浅、闹、独乐、道儿、佤合洛、笛哩吐、阿乌:号筒、吹哩、山啦叭、刚当、蒙别哩等。四是无管簧的木叶、梅帕、指弦、口弦等。 巴乌
巴乌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吧,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傣族的歌手"赞哈"演唱时,定要巴乌作伴奏,在许多的娱乐场所,更少不了巴乌。巴乌由于吹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巴乌,横巴乌、双管巴乌3种,演奏技巧主要有连奏、吐音、波音、滑音等,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巴乌除竹管舌形铜簧片的形制以外,还有用细毛竹或山苇、空心草制作的矩形竹草簧类巴乌,这类巴乌因为地区、民族的不同以及开音孔数的不同,形成厂名目繁多的称谓,所形成的音列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个古老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美丽的哈尼姑娘梅乌与英俊的小伙巴冲相爱,他们心心相印,发誓永不分离。不料贪婪的魔鬼却要强娶梅乌姑娘。勇敢的梅乌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震怒的魔鬼竟然割掉梅乌的舌头,丢进了深山。一天,被魔鬼残害得不能说话唱歌的梅乌,在一只白鹇鸟的带领下走到一片竹林,突然,风狂雷鸣,豌豆大的冰雹打在竹子上,发出叮咚的响声,梅乌大受启发,砍来黄竹烙了洞,又把口弦样的簧片嵌在上面,吹出了如泣如诉深情委婉的乌嘟声,抒发对心上人巴冲的思念、对魔鬼的痛恨。动人的巴乌声越过重山峻岭传到巴冲耳中,他历尽艰险,循着动人的巴乌声,终于找到了心爱的梅乌姑娘,后来人们就用他俩的名字为这种"会说话的乐器"取了一个名字--巴乌。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发明创造的。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葫芦丝
葫芦丝 ,傣语叫"筚朗道",是云南省傣、阿昌、德昂、佤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当地汉语又称之为葫芦筲。葫芦丝用葫芦做音斗,用几根(常见的是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列插入葫芦里,每根插入葫芦的竹管部分,都嵌着一枚舌形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是主管,开有7个按音孔(前6后1),演奏时口吹葫芦嘴,指按主管指孔,左右两根副管会同时发出持续筒音,组成各种和音,音色十分悠扬柔美。葫芦丝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下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吐音、打音、波音等,也常用循环换气法吹奏,使乐曲连绵不绝,一气呵成。传统优秀的代表乐曲有傣族的《芒市坝子山歌》,阿昌族的《情歌》,德昂族的《唱歌调》、《吃苦调》,佤族的《串门调》等,音域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经过改革的葫芦丝,有的已采用铜质葫芦做气箱,用两支筒音相近的音管并排,就能奏出简易的二声部乐曲,还有的是做成两根主管,四根副管的葫芦丝。它们都是既保持了葫芦丝原来特有的甜美音色和风格,又拓宽了音域,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使这朵云南民族乐器大花园中的奇葩更加光彩夺目。
葫芦笙
葫芦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它用长把的葫芦做笙斗,插上5根长短不一,装有竹质或铜质簧片的竹管构成。普洱哈尼族的葫芦笙簧管底部没有阻塞,有一只簧管可以发两个音,其它4只簧管各发一个音。葫芦笙分为大、中、小3种,形状相同,只是音的高低不同,每种音之间音高相差5度,最高音管和最低音管为一个8度音程。在拉祜族民间,葫芦笙习惯上只用于吹奏的人边跳边吹,并且多半是领舞的人吹跳,大家伴随着动人心弦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拉祜族用葫芦笙演奏的舞曲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并且音乐的节奏还可根据舞蹈者情绪的起落或快或慢,每年火把节到第二年春耕大忙到来之前,正是拉祜人吹葫芦笙的高潮时节,故民间有"谷子黄,拉祜狂"的俗语。关于葫芦笙的来历,在拉祜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发生了令人恐怖的大洪水,最后只有一对躲到了葫芦里的兄妹俩没被淹死。洪水退后,兄妹俩依照天意结为夫妻,繁衍出了许多后代子孙,这些子孙就是拉祜族、汉族、佤族、傣族等民族的祖先。因为是葫芦救了人类的祖先,所以后人就用葫芦做乐器。吹响它,人们就可以想起祖先,而葫芦笙上的5根长短不同的竹管象征着一母所出的各民族兄弟,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团结欢乐。每当吹起葫芦笙时,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就会聚到一起,永远团聚在一起。此外,在纳西、彝等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关于葫芦笙的许多传说。它们说明,葫芦笙这种乐器产生的时代是多么地古老久远,各族人民的祖先,正是在它美妙音乐的陪伴下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理想世界。
口弦
口弦又称"响篾",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乐器。口弦多数是用竹片做的,也有的是用铜片做成。它长约2寸,宽仅5公分,中间雕出一个小齿竹片,两端拴有细棉线,吹奏时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和口形的相对变化,便可以吹弹出各种各样的优美曲调。口弦的形制各地不尽相同,有的用两根竹片相连在-起,有些地方的口弦外面还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围还刻上了漂亮的图案,或是缠上鲜艳的彩色丝线,这样的口弦姑娘们常常喜欢把它作为定情的信物,或是用它那好似窃窃私语的音调代替太平淡的语言,倾诉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关于口弦的来历,在红河一带的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妇女有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生活得很快活,可不久姐妹俩却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晚年的老阿妈日夜思念着她们,思念之极的一天,她用竹子削成一厚一薄的两块竹片,在竹片上刻出了舌头和脑袋。每当思念女儿时,这位母亲就把两根竹片放在嘴里,用手指轻轻地弹动竹片,两姐妹就讲起话唱起歌,安慰伤心的阿妈。从那以后,这种两块竹片做成的乐器就在彝家人中间流传开来,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弹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弹奏乐器的历史,13世纪元代出现的纳西族古乐《白沙细乐》中,就有了弹奏乐器"色古都"(胡拔)、大琵琶、筝等乐器。绘于公元1759年的巍山文昌宫桥墩壁画上的彝族踏歌图中就有弹月琴的舞者。现今流传的弹奏乐器(包括击弦乐器)种类繁多,有赛芋、芋琴、迪克、葫芦芋、穆芋、小三弦、大三弦、龙头大三弦、彝族大三弦、月琴、木连、达比亚、其奔、纳西琵琶、色古都、牛腿琴、马腿琴。击弦乐器有竹弦琴(布领)、芋罢(芋麦甫)等。云南少数民族的弹奏乐器多半是抱持在怀中进行演奏,犹其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旋律,节奏感很强。 三弦
三弦是汉、彝、哈尼、白、壮、苗、瑶、布依、傣、傈僳、佤等民族十分喜爱且广为流传的一种弹奏乐器。在云南,它因民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称谓,形制的大小以及定弦的变化也多有不同,最为常见的是大三弦和小三弦。大三弦是彝族民间常见的拨弦乐器,流行于弥勒、宜良、巍山等地区。大三弦长约150厘米,琴身由木头做成,筒面上蒙着羊皮,琴上张有3根筋弦,-根弹奏曲调,另外两根是做伴奏的。弦下面系着很多小铁片,随着弦的振动发出动人的叮铃声。大三弦的演奏者多半是男子,他们将三弦斜挎在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可以用来做歌舞伴奏的乐器。小三弦是哈尼族、佤族人民常用的弹奏乐器,多半选用椿树、糖栗果树等木料做成。人们将琴的形状雕刻成裹叠形,琴筒的音窗雕有花样繁多的花纹图案,用癞哈蟆皮、哈蚧皮,或是蛇皮做琴筒的蒙面,并用蛋清粘合固定起来。小三弦的轴用木料或是用牛角做成,多半是方形或宝塔形,弦枕用牛骨或虎骨,而弦码是用竹片或松明木做成。小三弦的弦线分为大、中、小三弦,用金属或尼龙线做成,它的演奏方式自由随便,可以边跳边弹,也可以走着或坐着弹。小三弦的曲调相传有72调,结构短小,节奏规整,大多是四二拍,有着很强的叙事性。著名的曲调有彝族的《诉苦调》,拉祜族的《澜沧悲调》、《倒板腔》,佤族的《阿佤调》、《进阿佤山》,哈尼族的《爱伲调》、《爱伲出门调》,傣族的《景谷傣族调》等等。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蒙古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月琴的共鸣箱用木料制成,圆形而扁平,两面蒙上桐木板。月琴的颈较短,颈与面板上设品,原先流行的月琴是10品或12品,张4根弦,分为两组,每组调成同音,然后再按5度关系定弦。现在经过改革的月琴,品位已增加到23或24个,张3根弦或4根弦,不再分组调成同音弦。在云南,月琴不仅是乐器,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品。人们制作它时十分注重选料,有的还把音箱做成六角形、八角形或是梨形。撒尼人还将琴头雕成龙头饰上龙须,在琴的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镶上一面小圆镜,显得十分精美。演奏时可以用手指或是拨子弹奏,音色清脆明亮,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伴奏、合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月琴、口弦弹奏情歌,表示爱意,所以有句彝族俗语这样说道:"月琴会唱歌,口弦会说话。"每逢节日喜庆,人们就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踏歌活动,月琴正是这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人们随着月琴的节奏翩翩起舞,乐而忘返
其奔
从前,傈僳族山寨有个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常常到山上吃"鸟的悲鸣,"国夺罗"鸟和"阿窝罗"鸟也在林中不停地啼叫,好似在伤心地诉说着什么。被鸟鸣声感动的孤儿也盼望能像这些鸟儿一样寻找到自己的知音,诉说心中的悲苦。于是孤儿用"密杂"树为料,模仿着"国夺罗"雀的头,"阿窝罗"雀的尾,和"阿谷尼吃"鸟的身子形状做成了-把琴,又仿照着3种鸟儿不同的呜叫声为琴配上了3根弦,相传这就是僳僳族人的第一把弹奏乐器"其奔"。其奔用整块的木头挖凿而成,音箱有三角形状的、梨形的,花样很多,用薄板蒙在音箱上,板上开有几个音孔,琴板也就是指板,不设品,过去人们用羊肠或是马尾做弦(4根),现在多半都是用的金属弦,定弦的方法有十几种,其奔的演奏方式很自由,可以坐着弹、站着弹,边舞边弹,在舞蹈中还可以由女子按弦,男子弹奏。
拉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拉奏乐器的特色,尤其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音乐十分柔和。其中独弦的有克木入的"芋黑"、傣族的"芋豪海"、佤族的土筝等。张两根弦的有藏族的弦子,壮族的马骨胡相土胡,彝族的牛角二弦,傈僳族的"嘿核""诘资",傣族的芋哦和芋光等。张3根弦的有彝族撒尼、阿细支系的额胡,4根弦的有彝族四胡。
诘资 诘资是流行在维西县傈僳族民间的拉奏乐器。"诘资"由整块木头挖凿而成,形状好似小琵琶,琴长约46公分,音箱宽约6公分,长约23公分,蒙着薄木板,板的中央开着一个十字形的音孔。诘资的琴码安置在音孔的下方,拴两眼金属弦,四五度定弦。它的弓是用细竹拴马尾做成,在弦外拉奏,音量虽不大,但音色明亮而优美,常常与弹奏乐器和"其奔"等乐器配合演奏,为舞蹈者作伴奏。
额胡
额胡是彝族撒尼、阿细支系中流行的拉奏乐器。额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头挖空制成,蒙上羊皮,用马尾做成的弓分为两股,分别夹在3根弦之间,演奏时,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轴上的纸绳,手握琴杆,用食指和中指按弦,多用于滑音,奏快速的装饰音和泛音时,多用小指和无名指,此时中弦只起到节奏音的持续衬托作用。当人们要单独拉奏中弦时,就将右手腕向下压,将弓杆向上翘,使得两股马尾同时夹紧中弦便可以了。额胡的中弦音乐低沉而浑厚,可以和前-种演奏方法奏出的乐音形成浓与淡的对比,很有独到之处。额胡因为弓比较短,所以多半是分弓演奏,是人们进行娱乐活动或是做节日歌舞"跳乐"的伴奏乐器。较著名的乐曲有《勒胡调》等。
弦子
弦子又名藏胡、哑胡,是流行于迪庆藏族民间的拉奏乐器。弦子的琴筒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弓长和弦都是用马尾做成,有的张2根弦,藏语称"浪肮",有的张4根弦,藏语称"奔拥"。弦子的演奏姿势十分自由,可以站着拉、坐着拉、边舞边拉。在当地,弦子是一种十分普及的乐器,每当节日到来或是平日闲暇中,藏民们的好伙伴就是它,哪怕是上山去游牧,也要带上它在帐蓬边自拉自唱自舞,可谓其乐无穷。流行曲调有《阿及吃那玛》、《衣学里罗》、《奔子拦弦子调八首》
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壮语称之为"冉列",因为其琴筒是用马的脚骨制成因而得名。马骨胡上拴两根丝弦或钢质弦,用马尾竹子制成弓拉奏,音色清纯明亮而甜美。关于马骨胡的来源,在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悲凄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壮乡的一个山寨里,聪明美丽的姑娘阿冉有一匹四蹄白如雪、浑身枣红色的小马驹,在阿冉的精心饲养下,小马驹长成了又高又壮的骏马。在与阿冉家隔江相望的山坡村寨里,有一个与阿冉相爱的小伙子阿列,他不光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好猎手,还拉一手好土胡(壮族拉奏乐器,琴筒用竹或木质做成,码子是海螺贝壳,音色浑厚迷人),他常常用优美的土胡乐向阿冉倾诉心中的衷情。不料贪婪的土司看中了奔驰如飞的骏马,更垂涎阿冉的美丽,把马和姑娘强抢了去。灵性的骏马把企图驾驭它的土司摔了个四脚朝天,头破血流,倔强坚贞的阿冉也不屈服于土司的淫威。残暴的土司杀死了阿冉的骏马,凶狠地对阿冉说:"三天之后你再不同意和我成婚,我就像对付马一样扒你的皮,挖你的骨!"义愤填膺的阿冉将马尾和一只马大腿骨收了起来,请人送给阿列。聪明的阿列用它们做成了一把胡琴,在一个夜晚用琴声告诉心爱的姑娘搭救她的办法。最后这对恋人终于逃出了土司的魔掌,带着他们的马骨胡走遍壮乡。从此,壮乡村村寨寨都有了马骨胡,处处可以听到它优美的琴音。为了纪念这两个勇敢智慧的青年,人们又将马骨胡叫做"冉列"。马骨胡在壮剧的乐队里是很重要的"主角",著名的曲调有《乖海咧》等
打击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打击乐器,历史十分悠久,有距今2000多年的铜鼓和羊角编钟(见概说),出土于晋宁石寨山二号墓的"杀人祭铜柱场面盖虎耳细腰铜贮贝器",反映的是古代滇族奴隶主贵族杀人祭铜柱的一次重大典礼,器物上铸有两人击铜鼓和镦于的形象,年代是西汉晚期。此外,在晋宁石寨山和牟定福土龙等古墓还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半圆环钮编、铜各一组,每组6枚。现在,云南地方的打击乐器品种形制已更加丰富多彩了。定音类的打击乐器有编、琴、七柯、竹琴、十面锣、嘎腊撒(崩当)、蹈道、光钟(套鼓)等。不定音的打击乐器有属于鼓类的象脚鼓、木鼓、司通、竹鼓、扁鼓、鱼鼓、水鼓(格楞当)、光弄、光兵、老叼姆(小鼓)等;有属于锣类的锣、南锣、小锣、大锣、韵板、小当当等;有属于钹类的大钹、小钹、傣钹、碗铃等;其它的还有竹筒、金钱棍、羊皮块、木鱼、响巴等等。
铜鼓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所广泛使用的重要乐器,在云南民间主要流行于彝族、瑶族、苗旅、佤族聚居区。最初的铜鼓是由用做炊具的铜釜演变而成的。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中发掘出的铜鼓,经测定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在这只铜鼓上还留有火烟的痕迹,说明它还处于从炊具向乐器的演化阶段中,在云南晋宁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两只铜鼓非常大,两只鼓高约240公分,胴部直径约260公分,可谓罕见。铜鼓的形状好似-个圆墩,平面曲腰,中间空,没有底,它用铜制成,大小不一,最大的如前所述可大到直径一两百公分,最小的直径只有10公分,重量有的可达几百公斤,有的却只有十来公斤。铜鼓的体形看上去十分凝重,制作都很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面的中央大都有凸起的日光形的晕纹,四周有蛙、龟、鸟、兽、器皿、植物等花纹图案的浮雕,在鼓身上还铸有反映生产劳动、战争、舞蹈的图案,生动地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习俗。最初的铜鼓是古代首领权力的象征,他们敲击铜鼓,召集部落群众聚会一起进行祭祀、议事等重大活动,或在战争时击鼓以激励士气斗志,后来铜鼓又成了赏赐和进贡的上礼。明、清以后,这种权力的象征物才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在今天,各族人民仍然很珍视铜鼓,把它视为传家宝,平时珍藏在有威望的长老家中,每逢重大节日之时,就将铜鼓敲响,作为歌舞的伴奏。演奏时既可敲打鼓面,也可击打鼓身,可以奏出热烈奔放或是哀伤的各种曲调调。广为流行的铜鼓乐曲也不少,如彝族的《德马》、《驾朝生》,克木人的《铜鼓乐》等。
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民间的打击乐器,傣语称"老憨咬",即长脚鼓的意思,因为它的形制很像象脚,故又名"象脚鼓",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象脚鼓的鼓身多半用芒果树制成,大小不一。大的傣浯称"光憨咬",长约200厘米,中型的称为"光妥",长约g0厘米;小的象脚鼓叫做"光旺",长约40厘米,最小的只有20厘米。象脚鼓的鼓面蒙的是牛皮,演奏前要用蒸熟的糯米饭做成茶杯口大的一个环,贴在鼓面的正中.这样就可以调试出最好的音色和共鸣声;如果不贴糯米环,鼓声就是清脆的,但传得不远。此外,人们借鼓身前部周围细牛皮带的松紧还可调整音的高低。象脚鼓的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正击、侧击、闷击、指击、腕击、拳击、肘击、脚击等,十分灵活多变。它常常与排芒-起配合使用以作伴奏乐器,但可作为青壮年男子舞蹈时的道具或伴奏。舞蹈者将鼓的系带斜挎在肩上,双手击鼓,边融边舞,舞姿奔放有力而潇洒,十分优美。
牛皮大鼓
牛皮大鼓流行于云南景洪的基诺族聚居区,基诺语称"司土",鼓身长1米,由-段原木凿空制成,鼓曲直径半米,是用未去毛的黄牛皮蒙面,鼓的两端备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呈放射形状,演奏时把牛皮鼓悬在木舂上,用木棰敲击,声音十分浑厚凝重,可以传得很远。每当基诺人民的传统节日"特莫克"来到时,人们就要敲起这牛皮大鼓。欢腾的人们围着鼓跳起了"司通阁"(即跳大鼓舞),以此表观他们向往美好未来的心愿。
木鼓
木鼓本是佤族、景颇族古老的祭祀用器,流行于临沧、思茅、德西双版纳等地区。佤族的木鼓是用整段木头挖空而成,大的长约180公分,粗60公分,重量可达千斤,以公母两鼓为-组,其中公鼓稍大,母鼓稍小。在旧时的佤族民间,人们都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每当举行重大宗教活动时,都要由"窝郎"(由氏族长发展而来的宗教祭祀者)敲击木鼓。后来,木鼓又成了战争或紧急情况出现时的报警器。佤族的木鼓在鼓身上开一个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及方形音窗,演奏时一般由1-4手持木棰击奏,在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音响,声音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响在山谷间。过去,每1年或3年,佤族山寨就要更换新鼓,每年播种之前,都要剽牛祭鼓。换新鼓时,全寨男女老幼齐动手,把做好的木鼓拉下山,把这"神器"安放在专门建造的木鼓房,整个山寨沉浸在节日般的欢乐中,人人举杯狂欢,日以继夜地唱歌跳舞。景颇族木鼓的制作方法与佤族的又稍有不同,他们的木鼓是将整段木头挖空,然后又蒙上生牛皮制成。演奏的方法与佤族的也不一样,一般是由4个人分站4侧,每人左手拿一块竹片,右手拿一根短棒轮回着敲击木鼓,节奏时快时慢,时简时繁,音调错综变化,和谐而动听。景颇族的木鼓过去一般在宗教活动时使用,现多半用于节日歌舞庆祝的活动中。
铓锣
(单铓、排铓)
铓锣是傣族、哈尼族、景颇族、佤族、独龙族的民间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的南部和西部。 铓锣的形状面圆体厚,中间呈乳状隆起,汉语又称乳锣,音色浑厚而洪亮。 铓锣有大、中、小3种,分为单铓和排铓两类。单个敲击的便是单 铓 ,排铓是用不同音高的3面、5面或7面不等的 铓锣依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将它们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木架上,在一根横穿两头的活动木杆上安装与铓数相应的鼓棰,演奏时,只要摇动这根活动的木杆,所有的大小 铓锣就会同时被敲响,发出的音色深沉、柔和而又具有立体感。 铓锣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可以用作集体舞的伴奏乐器,也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过去,马帮还把它作为指挥马驮前进的工具。人们十分珍爱铓,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把它当作财富的象征,景颇族曾用它作为聘礼和嫁妆,在独龙族地区一条壮牛才能换到-个大 铓。近来乐器研究的专家们又在排 铓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新型的" 铓琴"、编 铓乐器,新型的编 铓由12至37个不同大小、音高的 铓,按特定的序列编排而成,能担任较为复杂的伴奏音型或旋律的演奏。
七轲
"七轲"又称"七音竹筒",是基诺族民间流行的打击乐器,竹筒本是基诺人民盛水和饮酒的器物,人们在狩猎丰收庆贺时便敲打竹筒以娱乐,后来就发展成为用7个长短不同的竹筒制成的狩猎专用乐器--"七轲"。当基诺猎手捕获到大野兽时,他便吹响"杓北"发出信号,村里的群众闻讯赶到现场,砍来竹筒做成七轲,欢快的人们一边敲着七轲,一边将猎获的野兽抬回村寨。现今流行的七轲,制作工艺已比较考究,从竹子的选料、砍伐的季节到竹筒的长短粗细,削制的形状,开槽的深浅,音高的调试等,都有了较为严格的要求。组成七轲的竹筒音高不同,并且还有专名称谓,其中3个竹筒用来演奏旋律,另外4个则作为伴奏,演奏可由3-7人配合进行,音色古朴优雅,别具特色。
乐器(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节奏的工具,在中国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乐器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它不仅要求产品有合理的精美外观造型,还必须有良好的声学品质,其中包括音色、音乐和规定的音准高度,因而在材质的选择上非常严格。
乐器定义
人类制造的任何发声物都可称为乐器,所有乐器都有“特定音色,或发出一种声音,或某一确定音高的若干声音,或至少是提供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出噪声”(舍夫纳, A.Schaeffner, 1946)。
这一定义列出了音色、音高和节奏参数,表明可研究所有“日常的音乐工具”,无论结构简单或复杂、使用方法有何不同,历史、地理、文化起源多么不同。
乐器的功能和概念在各种民族文化中,各个时期中都不相同,如各种工具、武器、容器以及其他器皿在节日仪式中皆可用作节奏乐器。
这就是“广义乐器”,也称非艺术领域的响器,由学术界所界定,在中国的广义乐器如:塔上的悬铃、铎,商贩叫卖时摇的拨浪鼓,打更报时用的柝,狩猎用的牛角号,军阵中用的铜角等,常被称为信号乐器。此外,玩具、餐具、器皿等,如抖空竹、响陀螺、鸽哨、缶、瓯、碟、盆等;“狭义乐器”则通常指用于音乐表演艺术的乐器。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对文体产业的发展予以重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文体产业的发展,中国乐器制造行业作为文体产业中较重要的朝阳产业之一,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乐器制造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可以加工世界上所有大类乐器,门类齐全、品种众多,大约有钢琴、提琴、西管乐器等不同类别1200多个型号,规格3万多个,钢琴等大类乐器产品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钢琴铁板、音板、击弦机、外壳等主要钢琴部件专业加工厂开始形成规模[1]。
《中国乐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19家,总资产152.3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93.31亿元,实现利润10.11亿元,从业人数69385人。其中,广东省是中国乐器行业第一大省,“十一五”末乐器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2.31亿元,与“十五”末期相比将近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中国乐器在世界乐器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初步显现,中国乐器的价格优势、资源优势和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大多数国际乐器制造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乐器出口18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14.67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58.94%,年增长率超过规划的8%-10%。
2008年,中国已经从世界第三大乐器出口国跃升到世界第一大乐器出口国,且已连续三年保持不变。在乐器进口方面,“十一五”末期,中国乐器进口额预计达到2.29亿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长80.31%,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速超过3个百分点。
前瞻网认为目前,国内乐器制造行业已经形成了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公司、宁波海伦钢琴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乐器企业,这些企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令世界瞩目[2]。此外,企业品牌产品大幅增加,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战略日趋完善,科研水平逐步提升,产品创新成绩显著,产品品质日益加强,职业培训和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乐器品牌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今后将有更多的品牌打入国际,从而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起源考证
①德国的乐器学家C.萨克斯从考古角度分析了出土文物的分布认为:
第一阶段主要是噪声器如摇响器、呼啸器等;
第二阶段为鼓类、号角类、拨弦类;
②英国学者T.F.R.乌博萨姆认为鼓类在先,进而为笛管类,最后才出现拨奏乐器类。
③奥地利音乐理论家R.瓦拉谢克反对音乐起源于语言的主张,赞成音乐源于节奏和舞蹈说。他认为笛管乐器为最早,进而形成歌唱和鼓类乐器。
2010年,我国乐器行业面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美元继续贬值、欧元区债务危机蔓延仍然是影响我国乐器出口的主要原因;国内经济在后金融危机形势下,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仍处于上涨趋势,加之下半年后出现的CPI指数飚升,通涨因素使乐器行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乐器生产与销售利润空间日益缩小,我国乐器行业进入到一个拐点。
乐器生产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生产低价普及型乐器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失去优势。
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两位数,增长幅度高于2009年。2010年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现价产值达到220.79亿元,比2009年增长25.82%,工业销售产值215.3亿元,比2009年增长22.91%。
乐器出口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中国乐器出口到世界180个国家,出口额达到1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8%,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3]。
乐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档乐器比例有所提高,贴牌乐器出口比例有所减少。乐器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2010年完成标准项目计划15项,国标1项,行标14项;复查工作完成2005年以前49项标准的清理、复审、修订工作。涉及人体健康的“乐器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开始制定。“十一五”期间制定的乐器标准水平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先进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
乐器界定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
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在进行演奏时,都冠以乐字,称其为乐弓、乐锯、乐杯、乐杵等。
乐器生产业的主要产品则基本上是音乐界所涉及的乐器,即可以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另外还生产少数的马铃、驼铃、油牌子和车船喇叭。乐器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它不仅要求产品有合理的精美外观造型,还必须有良好的声学品质,其中包括音色、音乐和规定的音准高度。因而在材质的选择上非常严格。
分类方法
基本分类
琴类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
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现代分类法
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对于传统分类法和逻辑分类法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科学或不科学,它们都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和认识论的产物。
国内分类
中国八音分类法
八音分类周代已有之。《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学术界认为这是八元论相关的思维方式,如八卦、八方等。这种分类法主要依材质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其中,金(钟、铙、钲);石(磬);丝(筑、琴、瑟、筝);革(鼓、鼗);木(柷、敔)可以说,上述五类乐器都直接用发声体的物质来作为分类标准,而竹(箫、篪、笛);匏(竽、笙);土(埙、缶)不完全直接用发音体的材质来区别。如竹类乐器基本上都属吹管乐器,后把竹质打击乐器也归入。匏类的发音体是葫芦内管端的簧片,与匏本身无关,但这类乐器都是自由簧气鸣乐器,匏只是个代名词。土类除缶、瓯等用陶土制成的打击乐器外,埙属吹奏乐器。
华夏乐器大多用一个字来命名,除上述乐器外,如镈、铙、瑟、筑、琴、筝、笛、笙、鼗等,而琵琶、扬琴、火不思、筚篥、唢呐等两字以上命名的大多为外来的乐器。现今的常规乐器均建立在种类繁多的古乐器基础之上。
国外分类
印度分类法
印度的分类法种类较丰富,有多种:其一是二分类法:把乐器分为弦乐器和气乐器。其二是与佛教有关五分类法:有关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气乐器。其三是四分类法,这种方法又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把乐器分为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等四类。另一种是把乐器分为弦乐器、管或气乐器、皮制打击乐器、金属打击乐器等。印度传统分类法曾经影响到现代逻辑乐器分类法形成[4]。
阿拉伯二分类法
阿拉伯的二分类法,把乐器分为固体乐器和空穴乐器两部分,所谓固体乐器包括:击奏、弹奏、擦奏乐器;所谓空穴乐器主要指有共鸣腔的吹奏乐器。
欧洲三分类法
欧洲的传统三分类法把乐器分为: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分类法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在希腊,很早就有enchordon, entata(弦)、pneumatempneusta(管)、kroustukon(打击)等用语;
在罗马,也有tencile(弦)、inflaile(管)、pulsatile(打击)等用语。
德国音乐学家维尔东(Virdung)在《音乐精义》一书中确定了这一分类法,并且以instrumenta chordata(弦)、instrumenta pneumatica(管)、instrumenta pulsatilia(击)为用语。
比利时乐器学家马依永(Mahillon, 1841-1924)受印度传统乐器分类法的影响,确立了四分类的用语:autophones(自鸣乐器)、membranophon(膜鸣乐器)、aerophones(气鸣乐器)、chordophones(弦鸣乐器)。
现代乐器分类法
现代乐器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是在印度四分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14年,由霍恩波斯特尔(V.Hornbostel, 1877-1935)和萨克斯(C.Sachs, 1881-1959)系统提出。后萨克斯增加了英国盖尔平(Galpin, 1940)提出的电鸣乐器类,形成今天乐器的五大类的理论基础。
即以乐器的振动方式、策动方式、演奏方式等为分类依据的分类体系。
萨克斯则基本采纳了印度分类法,并把autophones改名为Idiophones(体鸣乐器),进而在整体上用十进制作了详细而科学的下属分类。
由于电声乐器的出现,英国音乐家盖尔平(Galpin, 1858-1949)在他的著作《欧洲乐器》(1937年)中仍取马依永的用语,并新增了电鸣乐器一类,扩展成了五大类。随后,萨克斯在1940年也增加了electrophones(电鸣乐器)。至此,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乐器学的基础,分别称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法国的舍夫纳(A.Schaeffner, 1932)提出了物态的二分类体系。杜尔农(G.Dournon, 1991)改进了霍-萨分类体系。
胡德(M.hood, 1971年)的“符号分类体系”、海德(H.Heyde)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分类体系都有独特的方法论。
美国的R.T.A.利斯洛夫和J.马特森提出了视角信息量更大的“变量分类法”。
乐器分类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丝、芦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双面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的发声,均属膜振动方式。张紧的膜靠张力作用产生恢复力,而不考虑其劲度。这一点和板振动相反,而与弦振动的情况基本相似。膜振动可以看成是弦振动由“线”到“面”的扩展。但膜比弦的振动方式要复杂得多。弦振动波形和速度是不变的;膜振动中波动的进行并不保持原形,而是复杂多变的。
膜振动的各自然固有频率也与弦相似,有一定的波腹与波节,只是弦上的“节点”在膜上则是“节线”。当外力作用于弦上的某个固有频率的波节点时,这个固有频率即受抑止,从而对音色产生影响。膜振动也有类似情况:当鼓槌敲击在鼓膜的不同部位,或用硬软不同、与鼓膜接触面大小不同的槌头敲击,均会使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而影响音色。鼓手在演奏中,常利用这些特性使音色产生变化。
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数量比弦多,并且分布较散,其泛音和基频之间不是整数倍关系,因此是不和谐的。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沿高频方向逐渐变密,即音越高泛音越密。所以鼓音的高低,一般不如弦乐器明显。一般打击在近边缘处,更有利于加强基频。所以定音鼓的正常敲击区,大致在距鼓边约5~10厘米之间。
所有膜鸣乐器的发声,主要来自膜振动,筒体只起共鸣作用。但筒体的容积和形状对鼓的音质有一定影响。底部封闭的鼓筒,其鼓膜的张力受筒腔内空气反作用力的影响,即鼓膜在运动时由于交替压缩鼓腔内的空气而受腔内空气的反作用力,因而固有频率产生变化。如定音鼓一类的锅形鼓,不仅要适当调节鼓膜的张力,由于基频受腔体的影响,还应使鼓筒和鼓膜之间具有适当的耦合关系。双面鼓的两面鼓膜振动基频相同时,腔内空气运动即使两面鼓膜之间相耦合,两者的振幅将交替由大变小
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扬琴、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古筝、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筝、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3)弓拉弦鸣乐器:二胡、曲胡、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马头琴、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等等。
乐器补充
无疑,最精美的铜器当数青铜礼乐器。青铜乐器主要是钟一一大型的编钟、单独使用的铸钟,以及铎、铙等与钟同一族属的器物。
在古代,礼和乐是很难分开的。无论祭祀、还是宴饮,自然是在华贵的青铜礼器中盛满美酒佳肴,但还要有相应盛大的音乐伴奏。
所以,从根本上说,乐是从属于礼的。除了用于祭祀、宴飨、婚嫁、葬丧之外,有些铜乐器还用于征伐与作战指挥,如“鸣金击鼓”,指的就是用军乐指挥军队的撤退与前进。
—— 青铜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
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5]。常用的西洋乐器分类情况如下:
弦制乐器
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
弦乐器的音色统一, 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 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 音高的目的。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如提琴类)和弹拨弦鸣乐器 (如吉它)。
(1)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2)弹拨弦鸣乐器:竖琴(Harp)、吉它(Guitar)、电吉它(Electric Guitar)、贝司(Bass);。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
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 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
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 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1)唇鸣类:长笛(Flute)、短笛(Piccolo);
(2)簧鸣类:单簧管(Clarinet)、双簧管(Oboe)、英国管(English Horn)、大管(Bassoon)、 萨克斯管(Saxophone)。
铜管乐器
它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 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
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
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
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 所望尘莫及的。
(1)铜管乐器:小号(Trumpet)、短号(Cornet)、长号(Trombone)、圆号(French Horn)、 大号(Tuba)。
键盘乐器
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 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 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
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 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
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 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 关注和喜爱。其中,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
(1)键盘乐器:钢琴(Piano)、管风琴(Organ)、手风琴(Piano Accordion)、 电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打击乐器
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 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 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
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
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 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1)有调打击乐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钢片琴(Celesta)、管钟(TUBULAR BELLS)等;
(2)无调打击乐器: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铁(Triangle)、铃鼓(Tambourine)、 响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钹(Cymbals)、锣(Gong)。
儿童乐器
孩子音乐启蒙,选择哪种乐器最好
1)对于孩子的启蒙音乐,就孩子的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而言,应优先选择键盘乐器,比如钢琴、电钢琴、电子琴等[6]。其原因在于:
a.键盘乐器音准固定,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音准辨别力。
b.学习钢琴或电子琴是双目、双手的操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协调能力,可以开发两侧大脑的功能,特别是右脑;
c.不论选择什么乐器,最初都要注重视唱练耳,因为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学会演奏、演唱,而是学会欣赏演奏和演唱。视唱练耳的最好工具就是钢琴等键盘乐器;
2)3岁以下的孩子,肺活量小,学习吹奏乐有困难,开始最好不要选择这类乐器;
3)尽量选择便于携带的轻型乐器,孩子可在各种场合表演。登台表演是许多父母和孩子的愿望,这种展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4)建议首先学习西洋乐器。西洋乐器用的是五线谱,可以与国际接轨,以后转学民族乐器识简谱就容易得多了。
视频
乐器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最代表中国的九大乐器! ,搜狐网,2017-12-16
- ↑ 乐器制造号角响起 着力开辟国际市场,前瞻网, 2012-7-5
- ↑ 2010年中国乐器进出口情况,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1-2-28
- ↑ 中国乐器分类法之一,豆丁网,2019-02-18
- ↑ 西洋乐器的分类 ,搜狐网,2019-01-25
- ↑ 孩子学什么乐器好,盘点4种热门乐器优缺点,新浪网,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