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月琴 |
中文名稱:月琴 拼 音:Yue Qin 著名樂曲:刮地風、野馬過河、一對鵝 著名演奏家:劉訓毅 主要演奏手法:「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 性 質:樂器 起 源:月琴起源於阮 基本形態: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 參考資料: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 參考參數: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 面板背板材質:面板和背板桐木製 可追溯歷史:漢武帝時 公元前140年—前87年 與阮區分時期: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 開始流行時期: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 主要地位: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 |
月琴是源於中國彈撥樂器,傳為樂器阮咸所演變而成[1]。宋陳陽《樂書》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 (西晉)造也。」流傳於中國、越南。
琴頸短,圓形音箱為木製,有8角形,在面背板中間橫置2音梁,音梁中間有2音柱。張4根弦,通常是5度定弦,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音域約2個8度。音量較小,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託故事的氣氛,多用於戲曲、曲藝和歌舞伴奏,也用於合奏。
隨着時間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比如,月琴傳到了台灣以後,形狀有了一些小變化。台灣月琴的頸較長,音箱為木製圓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是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閩南的歌仔戲(薌劇)和歌仔(當地稱錦歌,民謠的總稱)說唱亦使用台灣月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革月琴,按十二平均律增加品數以拓寬音域,改良共鳴箱構造以放大音量,並開辦月琴專業,劉錫津等作曲家創作許多月琴曲和月琴協奏曲。
京劇月琴
京劇月琴(京月琴)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京劇唱腔最主要的3件頭伴奏樂器,合稱「3大件」,負責樂隊的旋律部[2]。京二胡被發明前,京劇樂隊的3大件是:京琴、京劇月琴、京劇三弦;京琴、京二胡、京劇月琴、京劇三弦合稱「4大件」。
在台灣,京劇文武場伴奏用的京劇月琴通常用1弦月琴,有時用2弦月琴。台灣北管音樂使用的北管月琴(北月琴)形制極接近傳統京劇月琴,通常有1條弦,有時2條弦。
傳統京劇月琴有1至4條弦,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
* 1弦月琴 |
* 2弦月琴,同音 |
* 2弦月琴,5度定弦 |
* 3弦月琴,2條同音,1條與另外2條為5度定弦 |
* 3弦月琴,同音 |
* 4弦月琴,2同音弦一組,2組為5度定弦 |
* 4弦月琴,同音 |
台灣月琴
是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民謠說唱重要的樂器。琴頸較長,音箱為木製圓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面板常用台灣泡桐所制,設4項7品,張2條弦,偶有3條弦(其中2弦同音),以純4度定弦為主,演奏恆春民謠曲牌《四季春》等特定曲調時用純5度定弦。早期用蠶絲弦,現常用尼龍弦,頗流行使用釣線。
在台灣,台灣月琴、殼子弦、大廣弦、品仔(台灣笛)合稱「4大件」[3]。
常用月琴彈唱或伴奏的歌仔曲有台北哭(三空仔;賣藥仔哭;賣藥仔調;乞食調;紅土調;江湖調,以空弦3-6 mi-la的士工管演奏)、雜唸仔(雜嘴仔;雜碎仔,以空弦2-5 re-sol的合尺管演奏)、大哭(正哭)、小哭(艋舺哭;崁仔腳哭)、反哭(新哭;彰化哭;宜蘭哭)、台南哭(九字哭)、七字仔(以空弦3-6 mi-la的士工管演奏)等,常搭配大廣弦、洞簫或與殼子弦、大廣弦、台灣品仔(台灣笛)4大件為主組成樂隊。
士工管空弦3-6 mi-la,合尺管空弦2-5 re-sol,上六管空弦5-1 sol-do。
台灣屏東的恆春調有思想起、五孔小調、平埔調、四季春、牛尾絆等。
南月琴
台灣月琴在20世紀初從台灣傳到福建南部(閩南),用於閩南的歌仔和歌仔戲伴奏,同樣設4項7品,但張3條弦(其中2弦同音)的情況多於台灣。
最有名的月琴彈唱傳承人是台灣去的溫紅塗(紅土)和他的學生邵江海、紀芋如(曾到台灣發展)。
台灣月琴、殼子弦、大廣弦、台灣品仔(台灣笛)4大件因為是台灣樂器而在中日戰爭期間被陳儀主政的國民黨當局查禁,邵江海和林文祥等溫紅塗的學生以南管的三弦代替月琴,發明六角弦代替殼仔弦,以低胡代替大廣弦,以尺八、洞簫代替品仔。
民樂月琴重要創作樂曲
1950年代
* 《松花江漁歌》1958年,馮少先、曹大泡 |
1980年代
*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1980年,劉錫津[4] |
* 《鐵人之歌》1980年,劉錫津 |
1990年代
* 《北大荒狂想曲》,隋利軍[5] |
* 《樹上的搖籃》,孟慶彪 |
視頻
月琴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桂劇樂器伴奏之一月琴,中國戲曲網
- ↑ 京劇的樂隊和場面,中國網
- ↑ 撥奏弦鳴樂器月琴,金刺蝟,作者:歌手文明 發表時間 :2017-08-17
- ↑ 月琴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漁歌,優酷
- ↑ 小巨人絲竹樂團:北大荒狂想曲 (第二、三樂章) (柳琴/塗明慧),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