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箏[1] 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便攜式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形狀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參考文獻

  1. 古箏常識(入門必看),每日頭條,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