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樂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南民族樂器,有着悠久的歷史。1975年,雲南的考古工作者在楚雄縣萬家壩古墓群中發掘出一個銅鼓,是距今天2500年左右的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與此同時發現的還有一套距今2300多年的羊角編鐘,每一組3枚鍾,一鍾能發3個不同音高的音,與中原出土的編鐘相比,形制、大小、音律都不一樣,很有雲南民族的地方色彩。 雲南民族樂器包含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彈奏樂器、拉奏樂器、打擊樂器等。
目錄
打擊樂器
雲南少數民族中很流行的吹奏樂器 葫蘆笙歷史也很久遠。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青銅葫蘆笙,距今已有2500左右的歷史。雲南的地方民族樂器約有180種,其中,吹管樂器品種最為繁多,占品種數量的1/2,其次是占品種數1/4的打擊樂器,還有彈奏樂器和拉弦樂器。雲南的地方民族樂器,有的構造十分簡單,近乎原始。比如景頗族的吐良,就是取一根竹管,中間開一個吹口就可以吹奏;像克木人的單孔笛、哈尼族的樹葉管都是在田邊地頭隨手製作,臨時吹奏,吹完就扔了。可也有的樂器做工卻非常精緻,比如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鼓面中央飾有十芒太陽紋,光芒之間還鐫刻着斜線三角紋,鼓面有五暈,第一、二、四、五暈是幾何圖案的鋸齒紋、圓點紋;第三暈刻着4隻飛翔的鷺。鼓的胴部也有四暈,上面刻有羽人劃舟的精美圖案。有的樂器形制和演奏方法還很奇異,如岔滿人的吹奏樂器"楞弄",它的竹簧哨嘴套在一根150公分長的細竹管上,演奏時一般都要男女雙雙配合;有的樂器音色十分獨特,比如佤族的吹奏樂器"得",牛角正中的內壁上貼了-個舌形銅簧片,人們口含着簧片處或吸或吹地演奏,音色粗獷而別致。從形制的大小看,有的樂器小巧玲瓏,比如景頗族的金屬口弦,長不到兩公分;有的樂器卻很龐大笨重,比如佤族的木鼓,大的可以達到6尺長,2尺粗。這些種類繁多、形制各異的樂器充分表現了雲南地方民族樂器的發展水平和各民族人民非凡的創造才能,它們為雲南這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增添了無限風情,為中華民族的樂器文化藝術,譜寫出廠令人陶醉不已的-章。
吹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 ----吹奏樂器的產生時代,現發掘出土的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銅葫蘆笙(見前文),另外,從昆明官渡區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兩孔陶塤"阿烏"以及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塤"笛老挪"等樂器來看,在更古老的原始時代,雲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創造出自己的吹奏樂器了。此外,我們從哈尼族現在還使用的"吹哩"(三孔),克木人現在用的單孔笛(道兒)也可以看到雲南地方民族樂器原始古樸的遺蹟。現有的吹奏樂器大約是4類:一是簧管樂器,主要有安金屬簧片的巴烏、葫蘆絲、蘆笙、排笙、得、班羅、盞西等;有安竹簧片的戎蘆笙、草巴烏、布惹、篳魯、篳哩、扎比、哩魯、切楚來哦、模都、比爾、寸笛等;有安放草簧片的窩博、谷杆兒等。二是帶哨的管樂器,比如波博(蘆笙)、小悶笛、洞巴、蚌背、冊節、嗩吶等。三是沒有簧哨的管樂器:比如勒絨、吐良、比筍、太平簫、笛簫、矢遮、唄拖美淺、鬧、獨樂、道兒、佤合洛、笛哩吐、阿烏:號筒、吹哩、山啦叭、剛當、蒙別哩等。四是無管簧的木葉、梅帕、指弦、口弦等。 巴烏
巴烏主要流行於紅河、思茅、西雙版納等地區,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數民族的簧管樂器。巴烏的製作比較簡單,取一段長約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節處的一側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銅質簧片,竹管上鑽開8個按音孔,能發出6個到9個的音。這種樂器很奇特,說它像漢族的簫吧,卻是橫吹;說它像漢族的笛吧,卻又沒有笛的聲音清脆。這主要是因為它在上端的觸口處安了兩片銅製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樣貼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巴烏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悅耳,很像一對鍾情的戀人在竊竊私語,低訴衷腸,所以,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自己的衷情,傣族的歌手"贊哈"演唱時,定要巴烏作伴奏,在許多的娛樂場所,更少不了巴烏。巴烏由於吹奏方式的不同分為直巴烏,橫巴烏、雙管巴烏3種,演奏技巧主要有連奏、吐音、波音、滑音等,廣為人知的傳統樂曲有彝族的《約調》,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聲音》,苗族的《情調》、《約會》,傣族的《咧少調》、《贊哈調》、《芒市壩子調》等。巴烏除竹管舌形銅簧片的形制以外,還有用細毛竹或山葦、空心草製作的矩形竹草簧類巴烏,這類巴烏因為地區、民族的不同以及開音孔數的不同,形成廠名目繁多的稱謂,所形成的音列樣式也是五花八門。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的哈尼族民間流傳着關於巴烏的-個古老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美麗的哈尼姑娘梅烏與英俊的小伙巴沖相愛,他們心心相印,發誓永不分離。不料貪婪的魔鬼卻要強娶梅烏姑娘。勇敢的梅烏始終堅貞不屈,一言不發。震怒的魔鬼竟然割掉梅烏的舌頭,丟進了深山。一天,被魔鬼殘害得不能說話唱歌的梅烏,在一隻白鷳鳥的帶領下走到一片竹林,突然,風狂雷鳴,豌豆大的冰雹打在竹子上,發出叮咚的響聲,梅烏大受啟發,砍來黃竹烙了洞,又把口弦樣的簧片嵌在上面,吹出了如泣如訴深情委婉的烏嘟聲,抒發對心上人巴沖的思念、對魔鬼的痛恨。動人的巴烏聲越過重山峻岭傳到巴沖耳中,他歷盡艱險,循着動人的巴烏聲,終於找到了心愛的梅烏姑娘,後來人們就用他倆的名字為這種"會說話的樂器"取了一個名字--巴烏。關於巴烏起源的傳說故事還很多很多,它們說明,巴烏是聰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勞動中發明創造的。解放後幾十年間,巴烏的研製改革工作一直在進行着,經過改革加鍵的巴烏,在保持傳統巴烏渾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擴大了音域、音量,並且還能調微,能轉四個調,能奏出各種滑音、打音、吐音、顫音、飛指、抹音等技巧音。巴烏的創作曲目也更為開拓,它不僅可以演奏傳統的地方風格曲目,還可移植外國樂曲,如日本的《北國之春》等。
葫蘆絲
葫蘆絲 ,傣語叫"篳朗道",是雲南省傣、阿昌、德昂、佤等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簧管樂器,當地漢語又稱之為葫蘆筲。葫蘆絲用葫蘆做音斗,用幾根(常見的是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列插入葫蘆里,每根插入葫蘆的竹管部分,都嵌着一枚舌形銅質簧片,中間較長的一根是主管,開有7個按音孔(前6後1),演奏時口吹葫蘆嘴,指按主管指孔,左右兩根副管會同時發出持續筒音,組成各種和音,音色十分悠揚柔美。葫蘆絲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下顫音、上滑音、下滑音、吐音、打音、波音等,也常用循環換氣法吹奏,使樂曲連綿不絕,一氣呵成。傳統優秀的代表樂曲有傣族的《芒市壩子山歌》,阿昌族的《情歌》,德昂族的《唱歌調》、《吃苦調》,佤族的《串門調》等,音域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經過改革的葫蘆絲,有的已採用銅質葫蘆做氣箱,用兩支筒音相近的音管並排,就能奏出簡易的二聲部樂曲,還有的是做成兩根主管,四根副管的葫蘆絲。它們都是既保持了葫蘆絲原來特有的甜美音色和風格,又拓寬了音域,擴大了它的表現力,使這朵雲南民族樂器大花園中的奇葩更加光彩奪目。
葫蘆笙
葫蘆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它用長把的葫蘆做笙斗,插上5根長短不一,裝有竹質或銅質簧片的竹管構成。普洱哈尼族的葫蘆笙簧管底部沒有阻塞,有一隻簧管可以發兩個音,其它4隻簧管各發一個音。葫蘆笙分為大、中、小3種,形狀相同,只是音的高低不同,每種音之間音高相差5度,最高音管和最低音管為一個8度音程。在拉祜族民間,葫蘆笙習慣上只用於吹奏的人邊跳邊吹,並且多半是領舞的人吹跳,大家伴隨着動人心弦的音樂節奏翩翩起舞。拉祜族用葫蘆笙演奏的舞曲節奏明快,輕鬆活潑,並且音樂的節奏還可根據舞蹈者情緒的起落或快或慢,每年火把節到第二年春耕大忙到來之前,正是拉祜人吹葫蘆笙的高潮時節,故民間有"穀子黃,拉祜狂"的俗語。關於葫蘆笙的來歷,在拉祜族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遠古的時候,大地上發生了令人恐怖的大洪水,最後只有一對躲到了葫蘆里的兄妹倆沒被淹死。洪水退後,兄妹倆依照天意結為夫妻,繁衍出了許多後代子孫,這些子孫就是拉祜族、漢族、佤族、傣族等民族的祖先。因為是葫蘆救了人類的祖先,所以後人就用葫蘆做樂器。吹響它,人們就可以想起祖先,而葫蘆笙上的5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象徵着一母所出的各民族兄弟,他們肩並肩地站在一起,團結歡樂。每當吹起葫蘆笙時,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就會聚到一起,永遠團聚在一起。此外,在納西、彝等少數民族中,也流傳着關於葫蘆笙的許多傳說。它們說明,葫蘆笙這種樂器產生的時代是多麼地古老久遠,各族人民的祖先,正是在它美妙音樂的陪伴下團結在一起,共同創造着美好的理想世界。
口弦
口弦又稱"響篾",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樂器。口弦多數是用竹片做的,也有的是用銅片做成。它長約2寸,寬僅5公分,中間雕出一個小齒竹片,兩端拴有細棉線,吹奏時利用中間小齒的彈動和口形的相對變化,便可以吹彈出各種各樣的優美曲調。口弦的形制各地不盡相同,有的用兩根竹片相連在-起,有些地方的口弦外面還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圍還刻上了漂亮的圖案,或是纏上鮮艷的彩色絲線,這樣的口弦姑娘們常常喜歡把它作為定情的信物,或是用它那好似竊竊私語的音調代替太平淡的語言,傾訴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關於口弦的來歷,在紅河一帶的彝族民間,流傳着這樣-個哀婉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婦女有兩個聰明伶俐的女兒,生活得很快活,可不久姐妹倆卻先後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晚年的老阿媽日夜思念着她們,思念之極的一天,她用竹子削成一厚一薄的兩塊竹片,在竹片上刻出了舌頭和腦袋。每當思念女兒時,這位母親就把兩根竹片放在嘴裡,用手指輕輕地彈動竹片,兩姐妹就講起話唱起歌,安慰傷心的阿媽。從那以後,這種兩塊竹片做成的樂器就在彝家人中間流傳開來,成為他們生活中的親密夥伴。
彈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彈奏樂器的歷史,13世紀元代出現的納西族古樂《白沙細樂》中,就有了彈奏樂器"色古都"(胡拔)、大琵琶、箏等樂器。繪於公元1759年的巍山文昌宮橋墩壁畫上的彝族踏歌圖中就有彈月琴的舞者。現今流傳的彈奏樂器(包括擊弦樂器)種類繁多,有賽芋、芋琴、迪克、葫蘆芋、穆芋、小三弦、大三弦、龍頭大三弦、彝族大三弦、月琴、木連、達比亞、其奔、納西琵琶、色古都、牛腿琴、馬腿琴。擊弦樂器有竹弦琴(布領)、芋罷(芋麥甫)等。雲南少數民族的彈奏樂器多半是抱持在懷中進行演奏,猶其擅長演奏活潑跳蕩的旋律,節奏感很強。 三弦
三弦是漢、彝、哈尼、白、壯、苗、瑤、布依、傣、傈僳、佤等民族十分喜愛且廣為流傳的一種彈奏樂器。在雲南,它因民族、地區的不同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稱謂,形制的大小以及定弦的變化也多有不同,最為常見的是大三弦和小三弦。大三弦是彝族民間常見的撥弦樂器,流行於彌勒、宜良、巍山等地區。大三弦長約150厘米,琴身由木頭做成,筒面上蒙着羊皮,琴上張有3根筋弦,-根彈奏曲調,另外兩根是做伴奏的。弦下面繫着很多小鐵片,隨着弦的振動發出動人的叮鈴聲。大三弦的演奏者多半是男子,他們將三弦斜挎在肩上,邊彈邊舞,有時也可以用來做歌舞伴奏的樂器。小三弦是哈尼族、佤族人民常用的彈奏樂器,多半選用椿樹、糖栗果樹等木料做成。人們將琴的形狀雕刻成裹疊形,琴筒的音窗雕有花樣繁多的花紋圖案,用癩哈蟆皮、哈蚧皮,或是蛇皮做琴筒的蒙面,並用蛋清粘合固定起來。小三弦的軸用木料或是用牛角做成,多半是方形或寶塔形,弦枕用牛骨或虎骨,而弦碼是用竹片或松明木做成。小三弦的弦線分為大、中、小三弦,用金屬或尼龍線做成,它的演奏方式自由隨便,可以邊跳邊彈,也可以走着或坐着彈。小三弦的曲調相傳有72調,結構短小,節奏規整,大多是四二拍,有着很強的敘事性。著名的曲調有彝族的《訴苦調》,拉祜族的《瀾滄悲調》、《倒板腔》,佤族的《阿佤調》、《進阿佤山》,哈尼族的《愛伲調》、《愛伲出門調》,傣族的《景谷傣族調》等等。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蒙古等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彈撥樂器,有着悠久的歷史。月琴的共鳴箱用木料製成,圓形而扁平,兩面蒙上桐木板。月琴的頸較短,頸與面板上設品,原先流行的月琴是10品或12品,張4根弦,分為兩組,每組調成同音,然後再按5度關係定弦。現在經過改革的月琴,品位已增加到23或24個,張3根弦或4根弦,不再分組調成同音弦。在雲南,月琴不僅是樂器,同時也是精美的工藝品。人們製作它時十分注重選料,有的還把音箱做成六角形、八角形或是梨形。撒尼人還將琴頭雕成龍頭飾上龍鬚,在琴的面板上雕龍刻鳳,有的還鑲上一面小圓鏡,顯得十分精美。演奏時可以用手指或是撥子彈奏,音色清脆明亮,既可以獨奏也可以伴奏、合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常用月琴、口弦彈奏情歌,表示愛意,所以有句彝族俗語這樣說道:"月琴會唱歌,口弦會說話。"每逢節日喜慶,人們就要舉行規模盛大的踏歌活動,月琴正是這一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人們隨着月琴的節奏翩翩起舞,樂而忘返
其奔
從前,傈僳族山寨有個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常常到山上吃"鳥的悲鳴,"國奪羅"鳥和"阿窩羅"鳥也在林中不停地啼叫,好似在傷心地訴說着什麼。被鳥鳴聲感動的孤兒也盼望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尋找到自己的知音,訴說心中的悲苦。於是孤兒用"密雜"樹為料,模仿着"國奪羅"雀的頭,"阿窩羅"雀的尾,和"阿谷尼吃"鳥的身子形狀做成了-把琴,又仿照着3種鳥兒不同的嗚叫聲為琴配上了3根弦,相傳這就是僳僳族人的第一把彈奏樂器"其奔"。其奔用整塊的木頭挖鑿而成,音箱有三角形狀的、梨形的,花樣很多,用薄板蒙在音箱上,板上開有幾個音孔,琴板也就是指板,不設品,過去人們用羊腸或是馬尾做弦(4根),現在多半都是用的金屬弦,定弦的方法有十幾種,其奔的演奏方式很自由,可以坐着彈、站着彈,邊舞邊彈,在舞蹈中還可以由女子按弦,男子彈奏。
拉奏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拉奏樂器的特色,尤其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音樂十分柔和。其中獨弦的有克木入的"芋黑"、傣族的"芋豪海"、佤族的土箏等。張兩根弦的有藏族的弦子,壯族的馬骨胡相土胡,彝族的牛角二弦,傈僳族的"嘿核""詰資",傣族的芋哦和芋光等。張3根弦的有彝族撒尼、阿細支系的額胡,4根弦的有彝族四胡。
詰資 詰資是流行在維西縣傈僳族民間的拉奏樂器。"詰資"由整塊木頭挖鑿而成,形狀好似小琵琶,琴長約46公分,音箱寬約6公分,長約23公分,蒙着薄木板,板的中央開着一個十字形的音孔。詰資的琴碼安置在音孔的下方,拴兩眼金屬弦,四五度定弦。它的弓是用細竹拴馬尾做成,在弦外拉奏,音量雖不大,但音色明亮而優美,常常與彈奏樂器和"其奔"等樂器配合演奏,為舞蹈者作伴奏。
額胡
額胡是彝族撒尼、阿細支系中流行的拉奏樂器。額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頭挖空製成,蒙上羊皮,用馬尾做成的弓分為兩股,分別夾在3根弦之間,演奏時,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軸上的紙繩,手握琴杆,用食指和中指按弦,多用於滑音,奏快速的裝飾音和泛音時,多用小指和無名指,此時中弦只起到節奏音的持續襯托作用。當人們要單獨拉奏中弦時,就將右手腕向下壓,將弓杆向上翹,使得兩股馬尾同時夾緊中弦便可以了。額胡的中弦音樂低沉而渾厚,可以和前-種演奏方法奏出的樂音形成濃與淡的對比,很有獨到之處。額胡因為弓比較短,所以多半是分弓演奏,是人們進行娛樂活動或是做節日歌舞"跳樂"的伴奏樂器。較著名的樂曲有《勒胡調》等。
弦子
弦子又名藏胡、啞胡,是流行於迪慶藏族民間的拉奏樂器。弦子的琴筒是用竹子或木頭製成,弓長和弦都是用馬尾做成,有的張2根弦,藏語稱"浪骯",有的張4根弦,藏語稱"奔擁"。弦子的演奏姿勢十分自由,可以站着拉、坐着拉、邊舞邊拉。在當地,弦子是一種十分普及的樂器,每當節日到來或是平日閒暇中,藏民們的好夥伴就是它,哪怕是上山去遊牧,也要帶上它在帳蓬邊自拉自唱自舞,可謂其樂無窮。流行曲調有《阿及吃那瑪》、《衣學裡羅》、《奔子攔弦子調八首》
馬骨胡
馬骨胡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壯語稱之為"冉列",因為其琴筒是用馬的腳骨製成因而得名。馬骨胡上拴兩根絲弦或鋼質弦,用馬尾竹子製成弓拉奏,音色清純明亮而甜美。關於馬骨胡的來源,在壯族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悲悽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壯鄉的一個山寨里,聰明美麗的姑娘阿冉有一匹四蹄白如雪、渾身棗紅色的小馬駒,在阿冉的精心飼養下,小馬駒長成了又高又壯的駿馬。在與阿冉家隔江相望的山坡村寨里,有一個與阿冉相愛的小伙子阿列,他不光是一個百發百中的好獵手,還拉一手好土胡(壯族拉奏樂器,琴筒用竹或木質做成,碼子是海螺貝殼,音色渾厚迷人),他常常用優美的土胡樂向阿冉傾訴心中的衷情。不料貪婪的土司看中了奔馳如飛的駿馬,更垂涎阿冉的美麗,把馬和姑娘強搶了去。靈性的駿馬把企圖駕馭它的土司摔了個四腳朝天,頭破血流,倔強堅貞的阿冉也不屈服於土司的淫威。殘暴的土司殺死了阿冉的駿馬,兇狠地對阿冉說:"三天之後你再不同意和我成婚,我就像對付馬一樣扒你的皮,挖你的骨!"義憤填膺的阿冉將馬尾和一隻馬大腿骨收了起來,請人送給阿列。聰明的阿列用它們做成了一把胡琴,在一個夜晚用琴聲告訴心愛的姑娘搭救她的辦法。最後這對戀人終於逃出了土司的魔掌,帶着他們的馬骨胡走遍壯鄉。從此,壯鄉村村寨寨都有了馬骨胡,處處可以聽到它優美的琴音。為了紀念這兩個勇敢智慧的青年,人們又將馬骨胡叫做"冉列"。馬骨胡在壯劇的樂隊裡是很重要的"主角",著名的曲調有《乖海咧》等
打擊樂器
雲南民族樂器------打擊樂器,歷史十分悠久,有距今2000多年的銅鼓和羊角編鐘(見概說),出土於晉寧石寨山二號墓的"殺人祭銅柱場面蓋虎耳細腰銅貯貝器",反映的是古代滇族奴隸主貴族殺人祭銅柱的一次重大典禮,器物上鑄有兩人擊銅鼓和鐓於的形象,年代是西漢晚期。此外,在晉寧石寨山和牟定福土龍等古墓還出土了西漢時期的半圓環鈕編、銅各一組,每組6枚。現在,雲南地方的打擊樂器品種形制已更加豐富多彩了。定音類的打擊樂器有編、琴、七柯、竹琴、十面鑼、嘎臘撒(崩當)、蹈道、光鍾(套鼓)等。不定音的打擊樂器有屬於鼓類的象腳鼓、木鼓、司通、竹鼓、扁鼓、魚鼓、水鼓(格楞當)、光弄、光兵、老叼姆(小鼓)等;有屬於鑼類的鑼、南鑼、小鑼、大鑼、韻板、小噹噹等;有屬於鈸類的大鈸、小鈸、傣鈸、碗鈴等;其它的還有竹筒、金錢棍、羊皮塊、木魚、響巴等等。
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所廣泛使用的重要樂器,在雲南民間主要流行於彝族、瑤族、苗旅、佤族聚居區。最初的銅鼓是由用做炊具的銅釜演變而成的。1975年,雲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縣萬家壩古墓群中發掘出的銅鼓,經測定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在這隻銅鼓上還留有火煙的痕跡,說明它還處於從炊具向樂器的演化階段中,在雲南晉寧出土的西漢時期的兩隻銅鼓非常大,兩隻鼓高約240公分,胴部直徑約260公分,可謂罕見。銅鼓的形狀好似-個圓墩,平面曲腰,中間空,沒有底,它用銅製成,大小不一,最大的如前所述可大到直徑一兩百公分,最小的直徑只有10公分,重量有的可達幾百公斤,有的卻只有十來公斤。銅鼓的體形看上去十分凝重,製作都很精緻。鼓面有浮雕圖案,鼓面的中央大都有凸起的日光形的暈紋,四周有蛙、龜、鳥、獸、器皿、植物等花紋圖案的浮雕,在鼓身上還鑄有反映生產勞動、戰爭、舞蹈的圖案,生動地表現了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習俗。最初的銅鼓是古代首領權力的象徵,他們敲擊銅鼓,召集部落群眾聚會一起進行祭祀、議事等重大活動,或在戰爭時擊鼓以激勵士氣鬥志,後來銅鼓又成了賞賜和進貢的上禮。明、清以後,這種權力的象徵物才隨着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樂器。在今天,各族人民仍然很珍視銅鼓,把它視為傳家寶,平時珍藏在有威望的長老家中,每逢重大節日之時,就將銅鼓敲響,作為歌舞的伴奏。演奏時既可敲打鼓面,也可擊打鼓身,可以奏出熱烈奔放或是哀傷的各種曲調調。廣為流行的銅鼓樂曲也不少,如彝族的《德馬》、《駕朝生》,克木人的《銅鼓樂》等。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族民間的打擊樂器,傣語稱"老憨咬",即長腳鼓的意思,因為它的形制很像象腳,故又名"象腳鼓",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象腳鼓的鼓身多半用芒果樹製成,大小不一。大的傣浯稱"光憨咬",長約200厘米,中型的稱為"光妥",長約g0厘米;小的象腳鼓叫做"光旺",長約40厘米,最小的只有20厘米。象腳鼓的鼓面蒙的是牛皮,演奏前要用蒸熟的糯米飯做成茶杯口大的一個環,貼在鼓面的正中.這樣就可以調試出最好的音色和共鳴聲;如果不貼糯米環,鼓聲就是清脆的,但傳得不遠。此外,人們借鼓身前部周圍細牛皮帶的鬆緊還可調整音的高低。象腳鼓的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正擊、側擊、悶擊、指擊、腕擊、拳擊、肘擊、腳擊等,十分靈活多變。它常常與排芒-起配合使用以作伴奏樂器,但可作為青壯年男子舞蹈時的道具或伴奏。舞蹈者將鼓的系帶斜挎在肩上,雙手擊鼓,邊融邊舞,舞姿奔放有力而瀟灑,十分優美。
牛皮大鼓
牛皮大鼓流行於雲南景洪的基諾族聚居區,基諾語稱"司土",鼓身長1米,由-段原木鑿空製成,鼓曲直徑半米,是用未去毛的黃牛皮蒙面,鼓的兩端備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呈放射形狀,演奏時把牛皮鼓懸在木舂上,用木棰敲擊,聲音十分渾厚凝重,可以傳得很遠。每當基諾人民的傳統節日"特莫克"來到時,人們就要敲起這牛皮大鼓。歡騰的人們圍着鼓跳起了"司通閣"(即跳大鼓舞),以此表觀他們嚮往美好未來的心愿。
木鼓
木鼓本是佤族、景頗族古老的祭祀用器,流行於臨滄、思茅、德西雙版納等地區。佤族的木鼓是用整段木頭挖空而成,大的長約180公分,粗60公分,重量可達千斤,以公母兩鼓為-組,其中公鼓稍大,母鼓稍小。在舊時的佤族民間,人們都認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每當舉行重大宗教活動時,都要由"窩郎"(由氏族長發展而來的宗教祭祀者)敲擊木鼓。後來,木鼓又成了戰爭或緊急情況出現時的報警器。佤族的木鼓在鼓身上開一個中間窄、兩頭寬的音槽及方形音窗,演奏時一般由1-4手持木棰擊奏,在鼓的不同部位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響,聲音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響在山谷間。過去,每1年或3年,佤族山寨就要更換新鼓,每年播種之前,都要剽牛祭鼓。換新鼓時,全寨男女老幼齊動手,把做好的木鼓拉下山,把這"神器"安放在專門建造的木鼓房,整個山寨沉浸在節日般的歡樂中,人人舉杯狂歡,日以繼夜地唱歌跳舞。景頗族木鼓的製作方法與佤族的又稍有不同,他們的木鼓是將整段木頭挖空,然後又蒙上生牛皮製成。演奏的方法與佤族的也不一樣,一般是由4個人分站4側,每人左手拿一塊竹片,右手拿一根短棒輪迴着敲擊木鼓,節奏時快時慢,時簡時繁,音調錯綜變化,和諧而動聽。景頗族的木鼓過去一般在宗教活動時使用,現多半用於節日歌舞慶祝的活動中。
铓锣
(單鋩、排鋩)
鋩鑼是傣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獨龍族的民間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的南部和西部。 鋩鑼的形狀面圓體厚,中間呈乳狀隆起,漢語又稱乳鑼,音色渾厚而洪亮。 鋩鑼有大、中、小3種,分為單鋩和排鋩兩類。單個敲擊的便是單 鋩 ,排鋩是用不同音高的3面、5面或7面不等的 鋩鑼依大小順序排列起來,將它們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木架上,在一根橫穿兩頭的活動木杆上安裝與鋩數相應的鼓棰,演奏時,只要搖動這根活動的木杆,所有的大小 鋩鑼就會同時被敲響,發出的音色深沉、柔和而又具有立體感。 鋩鑼的用途十分廣泛,它可以用作集體舞的伴奏樂器,也可以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在過去,馬幫還把它作為指揮馬馱前進的工具。人們十分珍愛鋩,有些地區的少數民族把它當作財富的象徵,景頗族曾用它作為聘禮和嫁妝,在獨龍族地區一條壯牛才能換到-個大 鋩。近來樂器研究的專家們又在排 鋩的基礎上創製出了新型的" 鋩琴"、編 鋩樂器,新型的編 鋩由12至37個不同大小、音高的 鋩,按特定的序列編排而成,能擔任較為複雜的伴奏音型或旋律的演奏。
七軻
"七軻"又稱"七音竹筒",是基諾族民間流行的打擊樂器,竹筒本是基諾人民盛水和飲酒的器物,人們在狩獵豐收慶賀時便敲打竹筒以娛樂,後來就發展成為用7個長短不同的竹筒製成的狩獵專用樂器--"七軻"。當基諾獵手捕獲到大野獸時,他便吹響"杓北"發出信號,村裡的群眾聞訊趕到現場,砍來竹筒做成七軻,歡快的人們一邊敲着七軻,一邊將獵獲的野獸抬回村寨。現今流行的七軻,製作工藝已比較考究,從竹子的選料、砍伐的季節到竹筒的長短粗細,削制的形狀,開槽的深淺,音高的調試等,都有了較為嚴格的要求。組成七軻的竹筒音高不同,並且還有專名稱謂,其中3個竹筒用來演奏旋律,另外4個則作為伴奏,演奏可由3-7人配合進行,音色古樸優雅,別具特色。
樂器(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種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節奏的工具,在中國一般分為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樂器的生產不同於一般工業產品的生產,它不僅要求產品有合理的精美外觀造型,還必須有良好的聲學品質,其中包括音色、音樂和規定的音準高度,因而在材質的選擇上非常嚴格。
樂器定義
人類製造的任何發聲物都可稱為樂器,所有樂器都有「特定音色,或發出一種聲音,或某一確定音高的若干聲音,或至少是提供材料在一定時間內連續發出噪聲」(舍夫納, A.Schaeffner, 1946)。
這一定義列出了音色、音高和節奏參數,表明可研究所有「日常的音樂工具」,無論結構簡單或複雜、使用方法有何不同,歷史、地理、文化起源多麼不同。
樂器的功能和概念在各種民族文化中,各個時期中都不相同,如各種工具、武器、容器以及其他器皿在節日儀式中皆可用作節奏樂器。
這就是「廣義樂器」,也稱非藝術領域的響器,由學術界所界定,在中國的廣義樂器如:塔上的懸鈴、鐸,商販叫賣時搖的撥浪鼓,打更報時用的柝,狩獵用的牛角號,軍陣中用的銅角等,常被稱為信號樂器。此外,玩具、餐具、器皿等,如抖空竹、響陀螺、鴿哨、缶、甌、碟、盆等;「狹義樂器」則通常指用於音樂表演藝術的樂器。
隨着中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國家對文體產業的發展予以重視,出台各項政策措施支持文體產業的發展,中國樂器製造行業作為文體產業中較重要的朝陽產業之一,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目前,中國樂器製造行業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基本可以加工世界上所有大類樂器,門類齊全、品種眾多,大約有鋼琴、提琴、西管樂器等不同類別1200多個型號,規格3萬多個,鋼琴等大類樂器產品已經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鋼琴鐵板、音板、擊弦機、外殼等主要鋼琴部件專業加工廠開始形成規模[1]。
《中國樂器製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國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319家,總資產152.30億元,工業銷售產值達到193.31億元,實現利潤10.11億元,從業人數69385人。其中,廣東省是中國樂器行業第一大省,「十一五」末樂器工業銷售產值達到52.31億元,與「十五」末期相比將近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中國樂器在世界樂器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初步顯現,中國樂器的價格優勢、資源優勢和不斷提高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大多數國際樂器製造商、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青睞。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樂器出口18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14.67億元,比「十五」末期增長58.94%,年增長率超過規劃的8%-10%。
2008年,中國已經從世界第三大樂器出口國躍升到世界第一大樂器出口國,且已連續三年保持不變。在樂器進口方面,「十一五」末期,中國樂器進口額預計達到2.29億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長80.31%,平均年增長率高於出口增速超過3個百分點。
前瞻網認為目前,國內樂器製造行業已經形成了廣州珠江鋼琴集團公司、北京星海鋼琴集團公司、寧波海倫鋼琴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樂器企業,這些企業在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生產技術等方面都令世界矚目[2]。此外,企業品牌產品大幅增加,規模化經營和品牌化戰略日趨完善,科研水平逐步提升,產品創新成績顯著,產品品質日益加強,職業培訓和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強。隨着中國樂器品牌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今後將有更多的品牌打入國際,從而提升行業的競爭力。
起源考證
①德國的樂器學家C.薩克斯從考古角度分析了出土文物的分布認為:
第一階段主要是噪聲器如搖響器、呼嘯器等;
第二階段為鼓類、號角類、撥弦類;
②英國學者T.F.R.烏博薩姆認為鼓類在先,進而為笛管類,最後才出現撥奏樂器類。
③奧地利音樂理論家R.瓦拉謝克反對音樂起源於語言的主張,贊成音樂源於節奏和舞蹈說。他認為笛管樂器為最早,進而形成歌唱和鼓類樂器。
2010年,我國樂器行業面對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美元繼續貶值、歐元區債務危機蔓延仍然是影響我國樂器出口的主要原因;國內經濟在後金融危機形勢下,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能源價格仍處於上漲趨勢,加之下半年後出現的CPI指數飈升,通漲因素使樂器行業面臨着更為嚴峻的考驗,樂器生產與銷售利潤空間日益縮小,我國樂器行業進入到一個拐點。
樂器生產僅僅依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生產低價普及型樂器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失去優勢。
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長兩位數,增長幅度高於2009年。2010年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現價產值達到220.79億元,比2009年增長25.82%,工業銷售產值215.3億元,比2009年增長22.91%。
樂器出口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歷史最好水平。2010年中國樂器出口到世界180個國家,出口額達到14.67億美元,同比增長20.48%,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地位[3]。
樂器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中高檔樂器比例有所提高,貼牌樂器出口比例有所減少。樂器標準化工作有序開展,2010年完成標準項目計劃15項,國標1項,行標14項;複查工作完成2005年以前49項標準的清理、複審、修訂工作。涉及人體健康的「樂器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開始制定。「十一五」期間制定的樂器標準水平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先進國家現行的技術標準。
樂器界定
能夠發出樂音,並能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人類通過演奏樂器,藉以表達、交流思想感情。對樂器的界定,音樂界和樂器學界有不同看法。
音樂界認為,用於音樂的發聲器具才是樂器;樂器學界則通常將許多非音樂領域中的發聲器,如古代戰爭中的鳴金擊鼓、宗教中的祈禱誦經、婚喪中的禮儀信號、商販招攬的信號器等,也視為樂器,甚至將一些生產勞動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鋸、杵、缶、杯、碟、盅、碗等等,在進行演奏時,都冠以樂字,稱其為樂弓、樂鋸、樂杯、樂杵等。
樂器生產業的主要產品則基本上是音樂界所涉及的樂器,即可以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另外還生產少數的馬鈴、駝鈴、油牌子和車船喇叭。樂器的生產不同於一般工業產品的生產。它不僅要求產品有合理的精美外觀造型,還必須有良好的聲學品質,其中包括音色、音樂和規定的音準高度。因而在材質的選擇上非常嚴格。
分類方法
基本分類
琴類
樂器分類法是樂器學中的重要課題,大體分為兩種,其一是民族的慣用的分類法,也稱傳統分類法;其二是以聲學物理歸納手段作為分類依據的現代分類法,也稱邏輯分類法。
傳統分類法
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區在歷史上形成的慣用分類法。它包括:中國的八音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類法(弦樂器、氣樂器)、五分類法(單皮樂器、雙皮樂器、前皮樂器、打擊樂器和氣樂器)和四分類法(皮樂器、弦樂器、金屬打擊樂器、氣樂器);阿拉伯的二分類法(固體樂器[包括擊奏、撥奏、擦奏樂器];空穴樂器[吹奏樂器])以及歐洲的三分類法(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這些分類法都有各自的內涵和分類的依據。
現代分類法
把世界上所有樂器歸納為五大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和電鳴樂器。
對於傳統分類法和邏輯分類法不能簡單地說哪個科學或不科學,它們都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和認識論的產物。
國內分類
中國八音分類法
八音分類周代已有之。《尚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學術界認為這是八元論相關的思維方式,如八卦、八方等。這種分類法主要依材質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類。其中,金(鍾、鐃、鉦);石(磬);絲(築、琴、瑟、箏);革(鼓、鞀);木(柷、敔)可以說,上述五類樂器都直接用發聲體的物質來作為分類標準,而竹(簫、篪、笛);匏(竽、笙);土(塤、缶)不完全直接用發音體的材質來區別。如竹類樂器基本上都屬吹管樂器,後把竹質打擊樂器也歸入。匏類的發音體是葫蘆內管端的簧片,與匏本身無關,但這類樂器都是自由簧氣鳴樂器,匏只是個代名詞。土類除缶、甌等用陶土製成的打擊樂器外,塤屬吹奏樂器。
華夏樂器大多用一個字來命名,除上述樂器外,如鎛、鐃、瑟、築、琴、箏、笛、笙、鞀等,而琵琶、揚琴、火不思、篳篥、嗩吶等兩字以上命名的大多為外來的樂器。現今的常規樂器均建立在種類繁多的古樂器基礎之上。
國外分類
印度分類法
印度的分類法種類較豐富,有多種:其一是二分類法:把樂器分為弦樂器和氣樂器。其二是與佛教有關五分類法:有關單皮樂器、雙皮樂器、前皮樂器、打擊樂器、氣樂器。其三是四分類法,這種方法又有兩種內涵:一種是把樂器分為皮樂器、弦樂器、金屬打擊樂器、氣樂器等四類。另一種是把樂器分為弦樂器、管或氣樂器、皮製打擊樂器、金屬打擊樂器等。印度傳統分類法曾經影響到現代邏輯樂器分類法形成[4]。
阿拉伯二分類法
阿拉伯的二分類法,把樂器分為固體樂器和空穴樂器兩部分,所謂固體樂器包括:擊奏、彈奏、擦奏樂器;所謂空穴樂器主要指有共鳴腔的吹奏樂器。
歐洲三分類法
歐洲的傳統三分類法把樂器分為: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分類法起源於古希臘、古羅馬。
在希臘,很早就有enchordon, entata(弦)、pneumatempneusta(管)、kroustukon(打擊)等用語;
在羅馬,也有tencile(弦)、inflaile(管)、pulsatile(打擊)等用語。
德國音樂學家維爾東(Virdung)在《音樂精義》一書中確定了這一分類法,並且以instrumenta chordata(弦)、instrumenta pneumatica(管)、instrumenta pulsatilia(擊)為用語。
比利時樂器學家馬依永(Mahillon, 1841-1924)受印度傳統樂器分類法的影響,確立了四分類的用語:autophones(自鳴樂器)、membranophon(膜鳴樂器)、aerophones(氣鳴樂器)、chordophones(弦鳴樂器)。
現代樂器分類法
現代樂器分類法也稱邏輯分類法,是在印度四分類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14年,由霍恩波斯特爾(V.Hornbostel, 1877-1935)和薩克斯(C.Sachs, 1881-1959)系統提出。後薩克斯增加了英國蓋爾平(Galpin, 1940)提出的電鳴樂器類,形成今天樂器的五大類的理論基礎。
即以樂器的振動方式、策動方式、演奏方式等為分類依據的分類體系。
薩克斯則基本採納了印度分類法,並把autophones改名為Idiophones(體鳴樂器),進而在整體上用十進制作了詳細而科學的下屬分類。
由於電聲樂器的出現,英國音樂家蓋爾平(Galpin, 1858-1949)在他的著作《歐洲樂器》(1937年)中仍取馬依永的用語,並新增了電鳴樂器一類,擴展成了五大類。隨後,薩克斯在1940年也增加了electrophones(電鳴樂器)。至此,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樂器學的基礎,分別稱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和電鳴樂器。
法國的舍夫納(A.Schaeffner, 1932)提出了物態的二分類體系。杜爾農(G.Dournon, 1991)改進了霍-薩分類體系。
胡德(M.hood, 1971年)的「符號分類體系」、海德(H.Heyde)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分類體系都有獨特的方法論。
美國的R.T.A.利斯洛夫和J.馬特森提出了視角信息量更大的「變量分類法」。
樂器分類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鑼、銅鼓、三角鐵、木魚、廣東版、木琴、鋁板琴,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槓、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釵、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膜鳴樂器
(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排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俗稱蛇皮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氣鳴樂器
(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
(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排蕭、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口笛、塤,等等。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絲、蘆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木葉,等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
雙面膜鳴樂器
膜鳴樂器的發聲,均屬膜振動方式。張緊的膜靠張力作用產生恢復力,而不考慮其勁度。這一點和板振動相反,而與弦振動的情況基本相似。膜振動可以看成是弦振動由「線」到「面」的擴展。但膜比弦的振動方式要複雜得多。弦振動波形和速度是不變的;膜振動中波動的進行並不保持原形,而是複雜多變的。
膜振動的各自然固有頻率也與弦相似,有一定的波腹與波節,只是弦上的「節點」在膜上則是「節線」。當外力作用於弦上的某個固有頻率的波節點時,這個固有頻率即受抑止,從而對音色產生影響。膜振動也有類似情況:當鼓槌敲擊在鼓膜的不同部位,或用硬軟不同、與鼓膜接觸面大小不同的槌頭敲擊,均會使固有頻率發生變化而影響音色。鼓手在演奏中,常利用這些特性使音色產生變化。
膜振動的固有頻率數量比弦多,並且分布較散,其泛音和基頻之間不是整數倍關係,因此是不和諧的。膜振動的固有頻率沿高頻方向逐漸變密,即音越高泛音越密。所以鼓音的高低,一般不如弦樂器明顯。一般打擊在近邊緣處,更有利於加強基頻。所以定音鼓的正常敲擊區,大致在距鼓邊約5~10厘米之間。
所有膜鳴樂器的發聲,主要來自膜振動,筒體只起共鳴作用。但筒體的容積和形狀對鼓的音質有一定影響。底部封閉的鼓筒,其鼓膜的張力受筒腔內空氣反作用力的影響,即鼓膜在運動時由於交替壓縮鼓腔內的空氣而受腔內空氣的反作用力,因而固有頻率產生變化。如定音鼓一類的鍋形鼓,不僅要適當調節鼓膜的張力,由於基頻受腔體的影響,還應使鼓筒和鼓膜之間具有適當的耦合關係。雙面鼓的兩面鼓膜振動基頻相同時,腔內空氣運動即使兩面鼓膜之間相耦合,兩者的振幅將交替由大變小
弦鳴樂器
(1)打擊弦鳴樂器:揚琴、竹筒琴、竹琴、鏘,等等。
(2)彈撥弦鳴樂器:古箏、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箏、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納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茲、蘇古篤、扎木年、彈布爾、賽依吐爾、碧約牛腿琴、獨它爾、喀什熱瓦普、多朗熱瓦普、熱瓦普、巴朗孜庫木、庫木日依、阿肯東布拉、樂隊東布拉、月琴、貴州咸寧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龍頭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賽玎、壯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豎箜篌、鳳首箜篌、雙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轉調箜篌、卡龍、弓琴、達比亞、傣玎、托甫秀爾、東布爾、菲特克吶、三線琴,等等。
(3)弓拉弦鳴樂器:二胡、曲胡、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馬頭琴、琤尼、牙箏、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薩它爾、胡西它爾、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藏京胡、馬骨胡、竹筒胡、納西胡琴、二黃、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馬頭琴、克亞克、呃吱、牛腿琴、庫布孜、朝爾,等等。
樂器補充
無疑,最精美的銅器當數青銅禮樂器。青銅樂器主要是鍾一一大型的編鐘、單獨使用的鑄鐘,以及鐸、鐃等與鍾同一族屬的器物。
在古代,禮和樂是很難分開的。無論祭祀、還是宴飲,自然是在華貴的青銅禮器中盛滿美酒佳肴,但還要有相應盛大的音樂伴奏。
所以,從根本上說,樂是從屬於禮的。除了用於祭祀、宴饗、婚嫁、葬喪之外,有些銅樂器還用於征伐與作戰指揮,如「鳴金擊鼓」,指的就是用軍樂指揮軍隊的撤退與前進。
—— 青銅樂器主要有鐃、鉦、鍾、鐸、鈴、鈎、鐓於、鼓等 。
西洋樂器
西洋樂器主要是指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定型的管弦樂器和彈弦樂器、鍵盤樂器[5]。常用的西洋樂器分類情況如下:
弦制樂器
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弦樂器的共同特徵。
弦樂器的音色統一, 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弓法(顫、碎、撥、跳,等) 而具有靈動的色彩。
弦樂器的發音方式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音,故發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樂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時則須運用手指按弦來改變弦長,從而達到改變 音高的目的。弦樂器從其發音方式上來說,主要分為弓拉弦鳴樂器(如提琴類)和彈撥弦鳴樂器 (如吉它)。
(1)弓拉弦鳴樂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2)彈撥弦鳴樂器:豎琴(Harp)、吉它(Guitar)、電吉它(Electric Guitar)、貝司(Bass);。
木管樂器
木管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為豐富的一族, 常用被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
在交響樂隊中,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用於獨奏,都有其特殊的韻味,是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產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 大致可分為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
木管樂器的材料並不限於木質,同樣有選用金屬、象牙或是動物骨頭等材質的。它們的音色各異、特色鮮明。從優美亮麗到深沉陰鬱,應有盡有。 正因如此,在樂隊中,木管樂器常善於塑造各種惟妙惟肖的音樂形象,大大豐富了管弦樂的效果。
(1)唇鳴類:長笛(Flute)、短笛(Piccolo);
(2)簧鳴類:單簧管(Clarinet)、雙簧管(Oboe)、英國管(English Horn)、大管(Bassoon)、 薩克斯管(Saxophone)。
銅管樂器
它的前身大多是軍號和狩獵時用的號角。在早期的交響樂中使用銅管的數量不大。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交響樂隊中只用兩隻圓號,有時增加一隻小號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銅管樂器 才在交響樂隊中被廣泛使用。
銅管樂器的發音方式與木管樂器不同,它們不是通過縮短管內的空氣柱來改變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氣壓變化與樂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來改變音高。
所有銅管樂器都裝有形狀相似的圓柱形號嘴,管身都呈長圓錐形狀。
銅管樂器的音色特點是雄壯、輝煌、熱烈,雖然音質各具特色,但宏大、寬廣的音量為銅管樂器組的共同特點,這是其它類別的樂器 所望塵莫及的。
(1)銅管樂器:小號(Trumpet)、短號(Cornet)、長號(Trombone)、圓號(French Horn)、 大號(Tuba)。
鍵盤樂器
所有的樂器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鍵盤。但是它們的發聲方式卻有着 微妙的不同,如鋼琴是屬於擊弦打擊樂器類,而管風琴則屬於簧鳴樂器類,而電子合成器, 則利用了現代的電聲科技等等。
鍵盤樂器相對於其他樂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 其寬廣的音域和可以同時發出多個樂音的能力。
正因如此,鍵盤樂器即使是作為獨奏樂器, 也具有豐富的和聲效果和管弦樂的色彩。所以,從古至今,鍵盤樂器倍受作曲家們和音樂愛好者們的 關注和喜愛。其中,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
(1)鍵盤樂器:鋼琴(Piano)、管風琴(Organ)、手風琴(Piano Accordion)、 電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打擊樂器
可能是樂器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員眾多,特色各異,雖然它們的音色 單純,有些聲音甚至不是樂音,但對於渲染樂曲氣氛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常打擊樂器通過對 樂器的敲擊、摩擦、搖晃來發出聲音。
可不要認為打擊樂器僅能起加強樂曲力度、提示音樂節奏的作用, 事實上,有相當多的打擊樂器能作為旋律樂器使用呢!
現代管弦樂隊裡增加了很多非洲、亞洲音樂里的 音色奇異的打擊樂器,幾乎無法完全羅列。
(1)有調打擊樂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鋼片琴(Celesta)、管鍾(TUBULAR BELLS)等;
(2)無調打擊樂器: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鐵(Triangle)、鈴鼓(Tambourine)、 響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鈸(Cymbals)、鑼(Gong)。
兒童樂器
孩子音樂啟蒙,選擇哪種樂器最好
1)對於孩子的啟蒙音樂,就孩子的生理特徵和認知特點而言,應優先選擇鍵盤樂器,比如鋼琴、電鋼琴、電子琴等[6]。其原因在於:
a.鍵盤樂器音準固定,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音準辨別力。
b.學習鋼琴或電子琴是雙目、雙手的操作,這樣有利於培養協調能力,可以開發兩側大腦的功能,特別是右腦;
c.不論選擇什麼樂器,最初都要注重視唱練耳,因為學習音樂不只是為了學會演奏、演唱,而是學會欣賞演奏和演唱。視唱練耳的最好工具就是鋼琴等鍵盤樂器;
2)3歲以下的孩子,肺活量小,學習吹奏樂有困難,開始最好不要選擇這類樂器;
3)儘量選擇便於攜帶的輕型樂器,孩子可在各種場合表演。登台表演是許多父母和孩子的願望,這種展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4)建議首先學習西洋樂器。西洋樂器用的是五線譜,可以與國際接軌,以後轉學民族樂器識簡譜就容易得多了。
視頻
樂器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最代表中國的九大樂器! ,搜狐網,2017-12-16
- ↑ 樂器製造號角響起 着力開闢國際市場,前瞻網, 2012-7-5
- ↑ 2010年中國樂器進出口情況,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2011-2-28
- ↑ 中國樂器分類法之一,豆丁網,2019-02-18
- ↑ 西洋樂器的分類 ,搜狐網,2019-01-25
- ↑ 孩子學什麼樂器好,盤點4種熱門樂器優缺點,新浪網,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