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歷代君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 1 趙國 (戰國七雄之一)
- 2 趙氏宗主
- 3 趙國君主
- 4 趙烈侯 趙籍 在位9年(前408年——前400年)
- 5 趙武侯 趙武公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
- 6 趙敬侯 趙章 在位12年 (前386年——前375年)
- 7 趙成侯 趙種 在位25年 (前374年——前350年)
- 8 趙肅侯 趙語 在位24年 (前349年——前326年)
- 9 趙武靈王 趙雍 在位27年 (前325年——前299年)
- 10 趙惠文王 趙何 在位33年 (前298年——前266年)
- 11 趙孝成王 趙丹 在位21年 (前265年——前245年)
- 12 趙悼襄王 趙偃 在位9年 (前244年——前236年)
- 13 趙幽繆王 趙遷 在位8年 (前235年——前228年)
- 14 代王嘉 趙嘉 在位6年(前227年——前222年)
- 15 視頻
- 16 參考資料
趙國 (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趙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今河南鄭州),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
趙氏宗主
趙國君主
趙烈侯 趙籍 在位9年(前408年——前400年)
? 趙烈侯(?—公元前400年),嬴姓,趙氏,名籍,趙獻子(後追封為趙獻侯)之子,戰國時期晉國趙氏封君、趙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滅智氏,權分晉國,但在法律上從晉國脫離出來,則始於趙烈侯。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敬侯趙章年幼,由其弟趙武公(亦稱趙武侯)繼位。
列為諸侯
趙烈侯,嬴姓,趙氏,名籍,趙獻子之子。趙獻子十五年(公元前409年),趙獻子去世,趙烈侯繼位。
趙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晉忙於開疆拓土之際,對趙國腹地發動迅勐的攻勢。趙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趙氏,一致對外,但是要趙烈侯割讓智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北、蒲州古城東南、臨猗縣南部一帶)作為回報。趙烈侯欣然同意。趙烈侯二年(公元前407年),經過幾年的消磨,魏文侯認為消滅中山國的時機成熟,便向趙烈侯借道。趙烈侯與眾臣商議後,同意魏氏對中山國攻打。趙烈侯的本來的想法是讓魏氏與中山相互廝殺,自己從中取利,結果沒想到幾年下來,魏將樂羊、太子魏擊直接滅亡中山國,獨吞其地。
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趙烈侯追尊其父趙獻子為趙獻侯。
任用良臣
趙烈侯喜歡音樂,對相國公仲連說:「我喜愛的人,可以使他顯貴嗎?」公仲連說:「使他富可以,使他貴則不行。」趙烈侯說:「對。那從鄭國來的槍、石兩位歌唱家,我賜給他們田地,每人一萬畝。」公仲連說:「行。」實際上卻不給他們。一個月後,趙烈侯從代地回來,詢問賜給歌唱家的田地。公仲連說:「正在尋找,還沒有適當的田地。」不久,趙烈侯再次追問。公仲連始終不給,推說有病不上朝。
番吾君從代地來,對公仲連說:「您確實喜好善德,但卻不知實行的手段。現在您作趙國國相,至今已有四年,可曾引薦賢士嗎?」公仲連說:「沒有。」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都是可引薦的賢士。」公仲連於是引薦三人。到朝拜時,趙烈侯又問:「賜給歌唱家的田地怎麼樣了。」公仲連說:「正派人選擇上好的田地。」牛畜侍候趙烈侯,以仁義勸導他,鼓勵他走向王道,趙烈侯欣然同意。
第二天,荀欣侍候趙烈侯,拿選拔精幹舉薦賢良、任命官吏使用能人等語言勸導他。再過兩天,徐越侍候時,用節財省用、考察衡量臣下的品德功績勸導他。他們進勸的道理無不充分允當,趙烈侯很高興。趙烈侯派使者對公仲連說:「歌唱家的田地暫且停止給予。」授任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的官職,賜給公仲連兩套衣服。
去世弟繼
趙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因其子太子趙章年幼,故由其弟趙武公(亦稱趙武侯)繼位。趙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趙武公去世,趙國擁立趙章繼位,是為趙敬侯。
趙武侯 趙武公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
趙武侯:亦稱趙武公。史書未載其名,今亦無從考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烈侯之弟。趙烈侯薨,國人立其弟武侯。
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周安王二年(前400年)趙烈侯薨,國人立其弟武侯。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趙武侯薨,國人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是歲,魏文侯卒。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都邯鄲。
趙敬侯 趙章 在位12年 (前386年——前375年)
趙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趙氏,名章,趙烈侯之子,趙武侯之侄,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
公元前386年,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規劃成兩大區域,宮城區(行政中心)與大北城(商業中心),邯鄲迅速繁榮。此後數年相繼對齊、魏、衛、中山等國用兵。公元前376年,與魏、韓二國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殘餘領地。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成侯即位。
即位遷都
趙敬侯,嬴姓,趙氏,名章,是趙烈侯之子。趙烈侯在位時,將趙章立為太子。趙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因太子趙章年幼,於是趙國群臣擁立趙烈侯之弟、趙章叔父趙武侯(亦稱趙武公)即位。
趙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趙武公去世,趙國群臣再度擁立趙章即位,是為趙敬侯。
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堂兄弟、趙武公之子趙朝(一作趙朔)作亂,因沒有獲勝,於是出逃投奔魏國。魏國國君魏武侯出兵協助趙朝一同襲擊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魏軍遭趙軍擊敗後撤兵而回。同年,趙敬侯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
交戰齊魏
趙敬侯三年(公元前384年),趙敬侯派兵到廩丘援救魏國,大敗齊軍。
趙敬侯四年(公元前383年),魏軍在兔台打敗趙軍。 同年,趙敬侯下令在剛平築城作為侵掠衛國的據點。
趙敬侯五年(公元前382年),齊國和魏國為衛國進攻趙國,奪取趙國的剛平城。
趙敬侯六年(公元前381年),趙敬侯向楚國借兵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棘蒲。
趙敬侯七年(公元前380年),齊國攻打燕國,奪取燕國的桑兵。趙敬侯聯合魏國、韓國攻打齊國,兵至桑丘。
趙敬侯八年(公元前379年),趙敬侯派兵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黃城。 趙敬侯派兵襲擊衛國,但未能攻克。
趙敬侯九年(公元前378年),趙敬侯派兵攻打齊國。同年,齊國攻打燕國,趙敬侯聯合魏國、韓國攻打齊國以救援燕國 ,兵至靈丘。
分地去世
趙敬侯十年(公元前377年),趙敬侯派兵與中山國在房子縣交戰。
趙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6年),趙敬侯與魏武侯、韓哀侯共同將晉靖公廢黜為平民,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的殘餘領地。同年,趙敬侯派兵攻打中山國,在中人與中山軍交戰。
趙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1]。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2]。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3]。
《資治通鑑·卷一》[4]。
趙成侯 趙種 在位25年 (前374年——前350年)
趙成侯(?─前350年),[[[嬴姓]],趙氏,名種,趙敬侯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漿水鎮附近(今邢台縣)高築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
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趙成侯-接受屈辱條約。
繼承君位
趙成侯,嬴姓,趙氏,名種,是趙敬侯之子。趙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
諸侯交戰
趙成侯三年(公元前372年),趙成侯任用大臣太戊午(亦作太成午 )擔任國相。同年,趙成侯派兵攻打衛國,奪取衛國七十三座鄉邑。同年,魏-隊在藺地(一作北藺)打敗趙-隊。
趙成侯四年(公元前371年),趙軍與秦-隊在高安交戰,趙軍擊敗秦軍。
趙成侯五年(公元前370年),趙軍攻打齊國,直至鄄地。同年,魏軍在懷地擊敗趙軍。 同年,趙軍攻打鄭國,打敗鄭軍後,將所占領的土地送給韓國,韓國則將長子地方送給趙國。
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派兵攻打魏國,趙軍在獮澤打敗魏軍,包圍魏惠王。
趙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趙成侯派兵侵略齊國,占領齊國長城。 同年,聯合韓國一起攻打周朝。
趙成侯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國攻打魏國,趙成侯派兵到石阿援救魏國。
趙成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秦國攻打魏國的少梁城,趙成侯再度派兵援救魏國。
趙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魏軍在澮地擊敗趙、韓聯軍 ,占領皮牢。同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在上黨會面。
分地會盟
趙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聯合韓、魏二國瓜分晉國僅剩的土地,將端氏封給晉君。
趙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
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國貢獻給趙國建築良材榮椽,因而用它來修建檀台。
邯鄲遭圍
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
趙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攻占邯鄲,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與孫臏率軍援救邯鄲,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
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 同年,秦國進攻趙國藺地。
因病去世
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
趙肅侯 趙語 在位24年 (前349年——前326年)
趙肅侯(?-公元前326年),嬴姓,趙氏,名語,趙成侯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公元前349-公元前326年在位。
繼承君位
趙肅侯,嬴姓,趙氏,名語 ,是趙成侯之子。趙成侯在位時,將兒子趙語立為太子。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和太子趙語爭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 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
奪地平叛
趙肅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趙肅侯奪取晉君的封地端氏縣(今山西沁水東北),將晉君遷居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南)。
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趙肅侯和魏惠王在陰晉(今陝西大荔東)會見。
趙肅侯三年(公元前347年),趙國的公子趙范起兵作亂,襲擊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肅侯派兵鎮壓叛亂,趙范戰敗而死。
征戰諸侯
趙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高唐(今山東高唐東北)。
趙肅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趙國的公子趙刻率軍攻打魏國的首垣(今河南長垣東北)。
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魏國,包圍魏國的黃城(今河南內黃西),但沒有攻克下來。同年,趙肅侯下令修築長城。
趙肅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齊國聯合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
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趙國將領趙疵與秦軍交戰,趙疵戰敗,秦軍在河西殺死趙疵,占領趙國的藺地(今山西離石一帶)和離石。
因病去世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趙、韓聯軍包圍魏國的襄陵(今河南雎縣)。同年,趙肅侯去世,其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秦、楚、燕、齊、魏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前來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
趙武靈王 趙雍 在位27年 (前325年——前299年)
趙武靈王(約前310—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5]。 。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和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公元前326年,年方12歲的趙武靈王繼位時,正處在戰國中後期,列國間戰爭頻仍,兼併之勢愈演愈烈,趙國四面強敵環視,周圍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着,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而國土中間又橫插着一個中山國。這個中山國是白狄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曾經被魏將樂羊攻滅,後來因隔着其他國家不便控制,又讓中山國藉機復國。中山國橫在趙國中間,使其裂為以邯鄲為中心和代郡為中心的兩大塊,如梗在喉,趙國要想在諸侯中有所作為,就要首先消滅中山國。
趙武靈王雖然年輕,但勇力過人,頭腦聰慧。他知道,要想攻下中山,絕非輕舉冒進所能成功的,首先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否則強敵環視,自然也就無暇內顧。因此他大打外交仗,先是與韓宣惠王會晤,第二年又娶韓女為妻,化干戈為玉帛。接着他避免捲入當時以齊楚一方和以秦魏韓為另一方的兩大暫時的軍事同盟的爭鬥中。
一次,秦武王打敗韓軍,攻下韓國的宜陽後,藉機造訪了東周,當年楚莊王僅僅是問鼎之輕重,這回秦武王自恃力大,居然把千斤重的周鼎舉了起來,可也五臟受傷,當夜斃命。武王無子,當時諸國之間都以彼此的王公貴族互為人質。趙武靈王聽到武王去世的消息,馬上派兵赴燕,將武王的叔伯兄弟公子稷護送到秦國,奪了王位,是為秦昭王。昭王出於感激,自然對趙國表示友善,從而使當時最強大的秦國成為他的盟友。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親率軍進攻中山,開始還算順利,但不久便遭反擊,趙國的車兵和步兵被中山軍隊打敗,不但很快退回國境,連邊境重鎮郡邑也被中山攻占。連乘機攻打的燕人也被中山打敗。
趙武靈王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面,並除中山國這個「心腹之患」[6]。 ,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複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奔馳迅勐,機動靈活的騎兵。必須學習諸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免於被動挨打。只有以騎兵對抗騎兵,足增強趙-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時,只有改中原地區的寬袖長泡為矩農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7]。 。
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0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後期爭霸戰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在攻滅中山國後,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奪回王位,重做趙王,結果政變失敗,困死[靈丘宮]](今邢台市)。
趙惠文王 趙何 在位33年 (前298年——前266年)
趙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並非長子。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自稱主父,但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他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
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着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 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原文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裡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着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 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氣沖沖地 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對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麼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着,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 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 騙,丟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裡,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壁,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着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着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着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 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裡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結束。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有一天,藺相如帶着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裡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裡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 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母親:吳娃
王后:趙威后
趙孝成王 趙丹 在位21年 (前265年——前245年)
趙孝成王(?-前245),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東周戰國時期趙國第10任君主。漢族,嬴姓,趙氏,名丹。趙惠文王之子。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在位初期,孝成王年幼執政,第一年便聯合齊國退走秦軍的進犯。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戰死,四十五萬趙兵被坑殺,趙國大震。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國將領樂乘與廉頗出走他國,新王趙悼襄王召李牧統領軍事。
父: 趙惠文王
子: 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 趙偃 在位9年 (前244年——前236年)
趙悼襄王(?-公元前236年),嬴姓,趙氏,名偃,趙孝成王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公元前244年―公元前236年。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公元前244年,派李牧攻打燕國,奪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國派劇辛攻打趙國。趙悼襄王派龐煖率軍抵抗燕軍,龐煖擊敗燕軍,殺死劇辛,俘獲燕軍二萬人。
公元前239年,魏國將鄴地割讓給趙國。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派兵伐燕,奪取燕國狸陽城。戰事還未結束,秦將王翦等趁機率軍攻趙,奪取鄴地九城。同年,趙悼襄王去世,太子趙遷繼位,史稱趙王遷(趙幽繆王)。
不用廉頗
趙悼襄王,嬴姓,趙氏,名偃,是趙孝成王之子。趙孝成王二十一年(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繼任趙國國君之位,是為趙悼襄王。
當時,趙國將領廉頗擔任代理相國之職,率軍攻打並奪取魏國的繁陽。趙悼襄王派武襄君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因此憤怒,攻擊樂乘,樂乘離職逃走,廉頗便逃奔到魏國的都城大梁。
廉頗在大梁居住很久,但仍得不到魏國國君的信任與重用。此時,趙悼襄王由於趙-隊多次遭秦軍圍困,就想重新任用廉頗,廉頗也渴望再着再為趙國效力。趙悼襄王於是派使者前往大梁,觀察廉頗是否還能任職幹事。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那位使者,讓他在趙悼襄王面前說廉頗的壞話。使者會見廉頗時,廉頗有意一餐飯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後披掛鎧甲,躍上戰馬,以此顯示自己還可以率軍去攻城陷陣。使者回到趙國後,向趙悼襄王報告說:「廉將軍人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時候,不一會就去拉了三次屎。」趙悼襄王由此認為廉頗已經老邁不堪任用,便不再召他回國。
攻打燕國
趙悼襄王元年(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趙悼襄王行大備之禮與魏國修好,想打通平邑、中牟的道路,但沒有成功。 同年,趙悼襄王派將領李牧率軍攻打燕國,李牧奪取燕國的武遂和方城。
趙悼襄王二年(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秦國國君秦王政召見趙國的春平君,並將他扣留在秦國。泄鈞替他向秦國的丞相、文信侯呂不韋說:「春平君這個人,趙王很寵愛他,而趙王的近侍嫉妒他,所以互相合計說『春平君進秦國,秦王一定會留下他』,所以他們一起謀劃把他送進秦國。現在您扣留春平君,是斷絕與趙王的關係而讓趙王近侍的陰謀得逞。您不如釋放春平君而留下平都侯。春平君的言行深受趙王信任,趙王一定多割趙國土地來贖回平都侯。」呂不韋同意,便釋放春平君回趙國。同年,趙悼襄王下令修築韓皋城。
當初,將領劇辛在趙國時,與將領龐煖關係很好。後來,劇辛逃亡到燕國,受到燕國國君燕昭王的任用。趙悼襄王三年(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當時燕國國君燕王喜見趙國的軍隊多次遭到秦軍的圍困,而廉頗離開趙國,趙悼襄王便任命龐煖擔任趙軍統帥,便想趁趙國衰敗之機,出兵攻打趙國。為此,燕王喜詢問劇辛的意見。劇辛回答說:「龐煖容易對付。」燕王喜便派劇辛率軍攻打趙國。趙悼襄王派龐煖指揮軍隊抵抗燕軍,龐煖擊敗燕軍,殺死劇辛,並俘獲燕軍二萬人。
兵敗得地
趙悼襄王四年(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龐煖率領趙、楚、魏、燕四國精銳部隊,進攻秦國的蕞地,因沒能攻克,於是轉而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饒安。 同年,趙、韓、魏、衛、楚五國結成南北合縱聯盟,共同討伐秦國。楚國國君楚考烈王擔任縱約長,春申君黃歇執掌軍務,聯軍奪取壽陵,揮師直逼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戰,五國聯軍都大敗而逃。
趙悼襄王五年(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趙悼襄王派將領傅抵駐紮在平邑;將領慶舍率領東陽河外的部隊,防守黃河橋樑。
趙悼襄王六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趙悼襄王將饒陽封給長安君。同年,魏國將鄴地割讓給趙國。
失城去世
趙悼襄王九年(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派兵攻打燕國,奪取燕國的狸陽城。戰事還未結束,秦國將領王翦、桓齮、楊端和趁機率軍進攻趙國,奪取鄴地的九座城邑。
起初,趙悼襄王納倡女為妃,史稱趙悼倡後。趙悼倡後生子趙遷。趙悼襄王非常寵愛趙悼倡後,於是廢黜與正妻所生長子、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將品行不端的趙遷立為太子。同年,趙悼襄王去世,趙遷繼位,史稱趙王遷(趙幽繆王)。
趙幽繆王 趙遷 在位8年 (前235年——前228年)
趙王遷,生卒年不詳,亦稱趙幽繆王,嬴姓,趙氏,名遷,趙悼襄王之子 ,母趙悼倡後,戰國時期趙國最後一位國君,公元前235年-前228年在位。 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趙王遷繼位。趙王遷繼位後,屢遭秦國攻打,接連丟失宜安、平陽、武城、狼孟、番吾等城池。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攻打趙國。趙王遷派將領李牧、司馬尚率軍抵禦秦軍。秦國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向趙王遷詆毀李牧、司馬尚,說他們圖謀反叛。趙王遷聽信讒言,於是殺害李牧,罷免司馬尚,而讓趙蔥、顏聚代替他們。公元前228年,秦軍大敗趙軍,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王遷遭俘後,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深山中。
繼承王位
趙王遷,亦稱趙幽繆王,嬴姓,趙氏,名遷,是趙悼襄王之子。趙遷的母親趙悼倡後,後來被趙悼襄王納為妃子,生下兒子趙遷。趙悼倡後深得趙悼襄王的寵幸,因此趙悼襄王廢掉正妻所生的長子趙嘉,將趙遷立為太子。而趙遷向來以品行不端聞名趙國。
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去世,趙遷繼任趙國國君之位,史稱趙王遷。
趙王遷元年(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趙王遷下令在柏人築城。
抵禦秦軍
趙王遷二年(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將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一作武逐),趙國將領扈輒率軍前往援救。秦軍在平陽(一說武城)擊敗趙軍,殺死扈輒 ,並斬殺趙軍十萬人。同年十月,秦將桓齮再度率軍攻打趙國。
趙王遷三年(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秦軍攻打趙國的赤麗和宜安,趙王遷任命將領李牧為大將軍,率軍前往抵抗秦軍。李牧率軍在宜安、肥下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桓齮逃回秦國。趙王遷因李牧擊敗秦軍有功,於是封李牧為武安君。同年,秦軍再度在平陽進攻趙軍,大敗趙軍,殺死趙軍將領,奪取宜安、平陽和武城。
趙王遷四年(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國出動大軍進攻趙國,一路軍隊抵達鄴地,一路軍隊抵達太原,攻克狼孟和番吾。李牧率軍擊敗秦軍 ,秦軍於是撤兵而回。 之後,李牧率軍向南抵禦韓、魏兩國的入侵。
發生天災
趙王遷五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趙國的代地發生大地震,從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震毀,土地開裂一條巨縫,東西寬一百三十步。
趙王遷六年(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大饑荒 ,百姓謠言說:「趙人號哭,秦人歡笑,如果不信,看看田裡只長草。」
遭俘
趙王遷七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興兵攻打趙國,王翦統率駐紮在上地的軍隊攻下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駐軍一同進攻趙國。 李牧和將軍司馬尚率軍頑強抵抗秦軍。於是,秦國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遷面前詆毀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企圖興兵反叛趙國。趙王遷因此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取代他們。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遷派人暗地裡趁李牧沒有防備將他抓住殺害,並撤免司馬尚的官職。
趙王遷八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機勐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顏聚逃走 ,秦軍於是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 ,趙國滅亡。趙王遷被俘虜後,秦國國君秦王政將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
代王嘉 趙嘉 在位6年(前227年——前222年)
趙嘉(生卒不詳):即趙代王。又稱公子嘉、代王嘉,中國戰國末期人物。因其於趙王遷被俘後自立為代王,故又稱代王嘉。趙悼襄王之子,趙王遷之兄。
趙代王,名嘉,生卒不詳。趙悼襄王之嫡子,以無寵廢。至趙幽繆王(趙遷)八年,秦拔邯鄲,虜趙幽繆王。趙人北保代,擁立為王。王代六年,為秦將王賁所虜。
視頻
為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秦國攻打趙國, 嬴政僅用一封信就讓趙國不戰而敗!
參考資料
- ↑ 晉世家第九,國學網
- ↑ 趙世家第十三,國學網
- ↑ 魏世家第十四,國學網
- ↑ 《資治通鑑·卷一》,白話解析
- ↑ 胡服騎射中的改革勇氣,新浪新聞中心
- ↑ 趙武靈王求娶美女不成實行胡服騎射攻滅中山國?,鳳凰網
- ↑ 趙武靈王倡胡服騎射 為變革前驅,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