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鶴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鶴壁

鶴壁,別稱:朝歌,河南省轄地級市。

鶴壁位於河南省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鶴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時期,武丁大帝是商朝首都朝歌的奠基者。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廢盪陰縣入鄴。建國後,屬平原省安陽專署。1957年,湯陰縣地置鶴壁市,為省轄市。著名景點有:濬縣古城、伾山大佛、雲夢山、紂王墓、華夏南路櫻花等。

基本內容

中文名:鶴壁市

外文名:Hebi city

別名:朝歌、鶴城

地區生產總值:980.97億元(2020年)

政府駐地:鶴壁市淇濱區九州路

郵政編碼:458000

面積:2182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163.15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下轄地區:5個行政區、3個功能區

電話區號:0392

著名景點:濬縣古城、伾山大佛、雲夢山、紂王墓、淇河沙灘、華夏南路櫻花

建制沿革

鶴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時期(公元前1238年-前1180年),武丁大帝是商朝首都朝歌的奠基者。中國周朝最大的諸侯國衛國的首都仍建在朝歌,衛國第18代國君衛懿公嗜好鶴,在宮廷朝歌西北等處養鶴,鶴壁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夏朝,現今鶴壁地域分屬豫、冀、兗三州。

商朝,屬京畿內地。

周朝春秋時,屬衛、晉。戰國時,先後屬趙、魏。公元前510 年,齊桓公在鶴壁西牟山側設中牟邑,公元前425 年,趙國遷都鶴壁中牟,歷時39 年。

西漢初年,置黎陽縣(今濬縣)、朝歌縣(今淇縣)、盪陰縣(鶴壁屬之)。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43 年),廢盪陰縣入鄴。

隋開皇六年(586 年),復置盪陰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 年),改盪陰縣為盪源縣,治所在故縣(今鶴壁市郊)。

唐、宋、元時期,鶴壁地域建置多有變化。黎陽曾為郡、軍、府、州治所,朝歌曾為州、郡治所。

明初,置濬縣、淇縣、湯陰縣(鶴壁屬之),分屬大名府、衛輝府、彰德府。

民國時期,濬縣、淇縣、湯陰縣屬河南省河北道,後改屬第三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濬縣、淇縣、湯陰縣屬平原省安陽專署。 1953 年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 1954 年,淇縣併入湯陰縣(1962年恢復淇縣建置)。1957年3月,湯陰縣地置鶴壁市,為省轄市,委託安陽專署領導,後改為省直接領導。1958年12月,安陽專署撤銷,鶴壁市曾一度歸新鄉專署領導。1961年12月恢復安陽專署,又改歸安陽專區。1960年10月 —1961年11月,湯陰縣曾一度劃歸鶴壁市(後劃歸安陽)。1986年1月,濬縣、淇縣劃歸鶴壁市管轄。

市區經歷了三次搬遷。1957年,市區選在鶴壁集鎮,[1]隨着二礦、三礦的建設,1957年12月市區南移到中山;後又隨着五礦、六礦的建設,1959年,市區又從中山遷到山城區。隨着礦區的發展,市區的周圍基本上都是塌陷區,城市的發展受到制約。1992年,鶴壁決定建立淇濱經濟開發區,隨着規模的擴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遷到淇濱區,淇濱區已成為鶴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行政區劃

鶴壁市是河南省地級市,轄濬縣、淇縣、淇濱區、山城區、鶴山區5個行政區和1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