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城

中文名稱:黃城

黃城三國劉表設,在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定遠村。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十七):"黃陂縣,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北齊置南司州,治黃城(在今武漢市黃陂區東北),領安昌一郡。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東,倒水以西,應城市、武漢市黃陂區以北地區。包括今黃陂區,安陸市,廣水市,黃州區,新洲區,新縣,大悟縣,麻城市,紅安縣等地。梁大通二年(528年)改名北司州,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齊改名申州。南朝陳太建5年(573)入陳,改名司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入北周,改名黃州。武德三年,復設南司州。"

古城名

黃城,三國時劉表設,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定遠村。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十七):"黃陂縣,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周大象元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

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黃城今縣治。陳大建五年,伐齊,克黃城,以為南司州,治安昌郡,即此。後周改黃州。" 安昌郡北齊置,治黃城(故治在今武漢市黃陂區北),領黃陂,孝感,黃州,麻城等縣。

建元二年(480年),南齊以齊為尚,於蘄陽縣置齊昌郡,析蘄陽縣置齊昌縣,郡縣治所齊昌(今蘄春縣漕河);在今黃岡和羅田境置齊安郡,駐南安(今黃州),轄齊安,南安、始安、義城、義昌、義安六縣,由郢州改屬司州。在今黃陂、紅安間置安蠻左郡,駐木蘭(今紅安西南黃陂縣境),並由故豫州改屬郢州。同年,析宋孝寧縣(今浠水縣)置光城左郡,轄軑縣、茹由縣、樂安縣,屬郢州(486年改屬西豫州,三縣均在今浠水縣境西南)。同年,又將蘄陽縣境東部(土斷)於曲陵之(今安陸)永興流人置於郭默城,析置永興縣(今黃梅縣大部及武穴市鄭公塔、童司牌、龍坪一帶),苞信縣(今武穴市蓮花塘及黃梅縣大河鎮以北至蘄北、羅田一帶)。今武穴市西南部屬蕭齊郢州齊昌郡齊昌縣,東北部屬蕭齊郢州齊昌郡苞信縣、永興縣。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黃陂縣,治所獨家村(今前川街道北1.5公里),屬南司州安昌郡,後南司州改為黃州,黃陂縣建置自此始。隋初,改黃陂縣為鎮,後復為縣,仍屬黃州;隋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年)改屬永安郡,今縣北部仍屬木蘭縣。唐代,黃陂縣屬黃州齊安郡,武德三年(620年)廢木蘭縣入黃陂縣。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初取材豐富、考訂精詳、結構嚴整的歷史地理名著,地理學家顧祖禹為此著傾注了三十餘年心血。"今治說"之黃城北枕台地,南瀕灄水,據清乾隆漢陽府志》(卷之九)"縣河在南郭外,上自灄河來,徑魯台山西流入於江"、"廟兒山在縣西五里,諺雲水繞廟兒山,黃陂出狀元",以及1987《黃陂水利志》關於縣城附近清雍正乾隆年間始建堤垸的記載,可斷灄水與廟兒山有過相吻的歷史。古時,"今治"因北來西去的灄水相擁,這裡平畈曾為武湖一隅,而漢水攜溳水、澴水、灄水等流在黃陂境域匯武湖,入長江,故可曰地處武湖北岸之"今治"古當江漢之口也。

遺址

在黃陂前川街道的群光村落駕山,武漢市考古所2009年搶救性發掘了一宋代黃陂縣令夫人墓,墓內青石墓志銘寫道:"宋故劉氏縣君卒於宋元佑葵酉年十一月二十四享年五十有九……墓於邑之城北……",銘文證實了宋元佑八年(1093年)的縣城與顧祖禹所說的"今縣治"同址。

另一種說法:六指街道附近有兩個黃城的古城址,一個名叫東城址(又名天寶寨),另一個名叫西城址(又名寨上灣)。

明代以前,武湖的水面很大,且與長江相通,總有水軍駐紮、練兵演武,民間於是習稱為武湖。因為戰亂頻繁,它的北面,凡是地勢稍高的地方,大多築有夯土城寨或者木質水寨。

到了漢末,黃祖在寨上灣這處高地夯土築城,名曰黃城。後來,人們將黃城與"陂"(水邊)合而稱之,黃陂之名就從這裡起源。

黃城西城址的面積很小,城牆長寬各約100米,差不多是黃陂十餘個古城址中,最小的一個。夯土城基上面錯落着大量的紅色、灰色、黑色的殘瓦,有些片形還很完整,並帶有精巧的細繩紋。專家認為,這基本都是漢代以前的瓦片。也從側面證明,至少在漢代,這裡就有較大體量的房屋甚至是宮殿建築。

村口還有一個類似橋頭堡的土墩,其上曾建有木質的望樓,在戰時可與城門互為犄角。土墩一側,遺落着一塊長約一米的旗杆石,上有一個圓形的孔。村民說,這是用來插入旗杆並起固定作用的。護城河的大體模樣依稀可辨,給人第一感覺是寬大。如今,一部分已湮塞,剩下的則組成了長長一串水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