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平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平陵
Wpl.jpg

王平陵

(1898年-1964年)本名仰篙,字平陵,後以字行。筆名有多種,其中時評用「西冷」,文藝論文用「史痕」,散文用「秋濤」,短篇小說用「草萊」。江蘇省溧陽縣人。中國國民黨文化官員,中華民國作家[1]

生平

早年生涯

王平陵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其父是清末秀才。王平陵自幼隨父親讀私塾。自溧陽縣立第一高小畢業後,獲得官費資助,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因刻苦而受李叔同賞識。李叔同1918年出家前夕,將自己全部文學論着轉贈王平陵。王平陵於1920年在《時事新報》副刊發表小說《雷峰塔下》,此外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誌》刊登了王平陵的獨幕劇《回國以後》。[1]

自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王平陵赴奉天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任教一年後回到溧陽縣立同濟中學任教。1922年,自溧陽縣轉赴南京美專任教,同時在震旦大學南京分校學習法文。此時,他以「王平陵」之名在南京上海各媒體發表文學作品。[1]

1924年,自震旦大學南京分校畢業後,王平陵赴上海主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王平陵還曾為《學燈》撰寫介紹實證主義美學的文章。1928年,王平陵轉任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

攻擊左翼文藝運動

1929年,王平陵入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工作,獲部長葉楚傖賞識。此外,王平陵應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的老同學、《中央日報》社長嚴慎予邀請,主編《中央日報》的《大道》與《青白》兩個副刊,並且兼任南京英專教授。此時,王平陵已經與呂英在家鄉溧陽縣結婚。[1]

1929年6月,中國國民黨召開全國宣傳工作會議,蔣介石到會講話稱要「創造三民主義文學」,「取締違反三民主義之一切文藝作品」。以魯迅為盟主的左聯則以普羅文學反對中國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策劃下,王平陵、鍾天心左恭等人於1930年5月在南京創辦中國文藝社,葉楚傖任社長,張道藩、王平陵、范爭波朱應鵬徐仲年華林等為理事,並於1930年8月15日創辦《文藝月刊》(1938年改為半月刊),以鼓吹「三民主義文學」和「民族主義文學」,同左翼文藝運動抗衡。其中「民族主義文學」是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陳立夫陳果夫支持上海六一社鼓吹的。六一社的主要成員包括潘公展(中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政府委員、社會局局長)、王平陵、朱應鵬(上海市政府委員)、范爭波(中國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警備司令部偵察隊長兼軍法處處長)、黃震遐(中央軍校教導團軍官)、葉秋原傅彥長李贊華邵洵美汪倜然等。[1]

1930年6月1日,王平陵參與起草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在上海發表,攻擊左翼文藝運動為「畸形的病態發展」。為此,茅盾魯迅瞿秋白陸續撰寫《「民族主義文藝」的現形》、《「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屠夫文藝》等文,稱「民族主義文學」實質是法西斯主義及賣國主義,「民族主義文學」代表作黃震遐的詩劇《黃人之血》明顯存在媚日傾向。[1]

1933年2月,魯迅作《不通兩種》,批評中國國民黨御用報紙的新聞「不敢通」和「不願通」。王平陵隨即在《武漢日報》的《文藝周刊》發表《「最通的」文藝》,揭發魯迅以筆名「何家干」發表文章,並攻擊以魯迅為首的左翼作家正在寫「對蘇聯當局搖尾求媚的獻詞」,這才是這些作揖作家心中「最通的文藝」。魯迅迅速寫出對「通論的拆通」的雜文《官話而已》,認為王平陵這種吃中國國民黨官飯者,其文章不過是「十足的官話」。王平陵與魯迅為首的左聯先後進行的筆戰,獲得中國國民黨官方讚揚,尊王平陵為「文藝鬥士」。[1]

為對抗左翼文藝,葉楚傖代表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擬訂四項措施:「一、辦大型《文藝月刊》;二、編印文藝叢書;三、設置全國報紙副刊及社論指導機構;四、成立電影劇本評審委員會。」這四項措施均由王平陵實際負責。1930年8月15日,《文藝月刊》創刊,王平陵自創刊號便任主編,直到1942年辭去主編職務。1932年,正任正中書局出版委員會委員的王平陵,主編「大時代文叢」和「新生活叢書」,另外主編了《讀書顧問》季刊。上述叢書、季刊的翻譯作品大多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名着,以取代左翼文人推崇的蘇聯作品。1935年,中國國民黨成立「全國報紙副刊及社論指導室」,葉楚傖派王平陵任主任。王平陵隨後擬訂了文藝指導綱要,發給中國各地的報紙,並派出右翼文人掌控十二家「文藝周刊」。「電影劇本評審委員會」也由王平陵出任評審委員,職責為防止左翼文藝滲透到上海各個民營電影製片廠,並阻止含有共產主義傾向的劇本拍成電影。1936年,陳立夫通過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中國電影協會」,派王平陵主編《電影年鑑》。王平陵因為審查電影和主編《電影年鑑》,成為中國電影界的實權人物。[1]

抗日救亡

1938年日軍占領南京後,中國文藝界中心轉到武漢。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委派王平陵組織一個超越階級和黨派、聯合中國文藝界人士共同參與抗戰的統一組織。王平陵積極協調與馮玉祥派系的作家以及以郭沫若為首的左翼文人的關係,在1938年3月27日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成立儀式在漢口總商會大禮堂舉行,500人參加成立儀式。大會名譽主席團成員有羅曼·羅蘭威爾士(未到)、鹿地亘以及代表國共兩黨的陳立夫周恩來,大會主席為邵力子(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平陵作該協會籌備情況報告,老舍等人宣讀大會宣言以及告全世界及日本作家書,大會通過了協會簡章,發出致蔣委員長暨前線抗敵將士慰勞電文,並選舉邵力子馮玉祥張道藩、王平陵、老向老舍田漢沙雁盛成吳組緗陳銘樞郭沫若馬彥祥胡紹軒徐蔚南胡秋原胡風姚蓬子陳紀瀅陳西瀅馮乃超穆木天孟十還華林樓適夷茅盾丁玲巴金郁達夫成彷吾張天翼謝六逸沉從文曹禺曹聚仁黎烈文鄭振鐸朱自清朱光潛許地山夏衍張恨水沉起予施蟄存曹靖華等四十五人為理事;吳奚如孔羅蓀羅烽舒群崔萬秋曾虛白周立波吳漱予黃源梁宗岱艾蕪丘東平周揚宗白華歐陽山等十五人為候補理事;葉楚傖于右任陳立夫孫科周恩來為名譽理事。[2][1]

「文協」決定不設理事長,由中間派作家負責實際工作。總務主任老舍,副主任華林;組織部主任王平陵,副主任樓適夷;出版部主任姚蓬子,副主任老向葉以群趙清閣謝守恆擔任幹事。第二屆理監事中,馮玉祥任理事長。在抗日戰爭期間,王平陵始終擔任該協會的常務理事。王平陵力圖防止左翼文人掌控該組織,住在重慶的南山顛的王平陵「曾高高地遙編」桂林恩施昆明成都貴陽各報副刊,但該協會最終仍被左翼作家控制。[1]

王平陵的詩集《獅子吼》描寫了抗戰軍民英勇鬥爭的氣勢。王平陵為正中書局1946年5月出版的《中國戰時學術》撰寫了《七年來的中國抗戰文學》,肯定了田漢蕭軍舒群白朗羅烽等不少左翼文人描寫抗日戰爭的作品。1939年冬,王平陵擔任桂南戰地記者。1940年初,王平陵赴前線,寫出了國軍收復崑崙關的報道。1940年春,正值汪精衛政權即將成立,王平陵應「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戰協會」邀請,寫出劇本《狐群狗黨》,揭露漢奸,該劇在重慶上演一個多月。[1]

1943年,重慶奸商導致米荒,王平陵以此寫出五幕劇《維他命》,揭露奸商。王平陵為商務印書館主編的《大時代文叢》二十冊,其中包括許多抗日作品。[1]

國共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王平陵應《掃蕩報》副刊劉同繹的邀請,撰寫長篇小說《歸舟返舊京》(題目為杜甫的詩句),反映抗戰勝利後各方面驟然轉變並出現新現象,以填補老舍四世同堂》在該報連載結束後的空白。該小說原擬交給劉同繹在上海主持的「懷正文化社」出版,後因時局溷亂,通貨膨脹,該小說未能出版。[3][1]

《歸舟返舊京》在《掃蕩報》連載至第四章時,因日本投降,政府將《掃蕩報》改名為《和平日報》。《和平日報》社派劉同繹赴上海分社工作時,劉同繹推薦王平陵出任《和平日報》副刊主編。[4]王平陵邊寫《歸舟返舊京》邊交給其女兒王晶心,王晶心送到《掃蕩報》重慶中正路辦事處。王平陵沒留《歸舟返舊京》的底稿,修改後在和平日報印刷廠重排之後,寄往上海懷正文化社時丟失。[1]

王平陵還為天津《民國日報》撰寫長篇小說《國寶》,共連載九個月。後來,王平陵與某書店簽約出版,但後來出版未果,原稿遺失。[1]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平陵留在重慶,未回南京。王平陵先推薦尹雪曼入《新蜀夜報》編副刊,王平陵自己則專心寫作。1948年至1949年冬,正在擔任重慶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的王平陵,奉上司張道藩之命,推動重慶的文藝運動。此外,王平陵還在重慶的巴蜀中學兼職授課。1949年11月25日,王平陵上完課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即將占領重慶,王平陵乃經老朋友倪炯聲安排,於11月26日帶長子王允昌乘坐最後一架飛往台灣的班機赴台灣,妻子和女兒王晶心、次子王允汶則留在重慶。11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重慶。妻子和女兒、次子直到1950年才離開中國大陸到達台灣,與王平陵團聚。[1]

台灣生活

王平陵到台灣後,先在基隆,後遷中壢,一時沒有固定工作,便以賣文為生。為了便於賣文,王平陵向劉心皇等人聲稱「魯迅曾罵過我」。1950年代來到台灣的文人中,也僅有王平陵、胡秋原等少數人曾與魯迅論戰。王平陵的這一宣傳頗見效。1950年5月19日起,王平陵在程大城創辦的《半月文藝》擔任專稿撰述委員。此外,王平陵還參加了《新生報》有關「戰鬥文藝」的討論。《新生報》採納了王平陵的意見,確定以「戰鬥性第一,趣味性第二」的原則為審稿標準。1950年3月23日,《新生報》副刊在台北中山堂舉辦文藝作家座談會,王平陵、張道藩、齊如山戴杜衡陳紀瀅等應邀出席。1950年4月17日,「全國文藝團體發起會」召開,約五十人與會,張道藩任臨時主席,會議決定將團體名稱定為「中國文藝協會」,王平陵、馮放民孫陵趙友培陳紀瀅等十一人當選籌備人。1950年5月4日,「中國文藝協會」在台北中山堂成立,張道藩推薦陳紀瀅任大會主席,張道藩致詞,馮放民(鳳兮)報告該協會的籌備經過,羅家倫謝冰瑩等147人出席。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謝冰瑩,許君武耿修業馮放民傅紅蓼孫陵梁中銘徐蔚忱王藍趙友培王紹清顧正秋等15人當選理事,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3人任常務理事。[1]

1952年3月至1954年,王平陵任《中國文藝》月刊主編。1952年4月起,王平陵任《中國語文》編委。王平陵還曾任官方刊物《文藝創作》主編。[1]

張道藩極希望王平陵等中國國民黨官方作家再度輝煌,王平陵為雷震的《自由中國》寫了多幕劇《自由魂》,還先後動筆寫《少女心》、《沙龍夫人》、《六十年代》等長篇小說,但已力不從心。「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及其附屬的《文藝創作》日漸式微。王平陵在《文藝創作》即將停刊之際,於1956年赴泰國曼谷任《世界日報》總主筆。後來,由於不能適應當地氣候而生病,一年後回到台灣。[1]

為能讓孩子們念完大學並且出國留學,王平陵應菲律賓馬尼拉華僑師範專科學校(中正學校的前身)校長鮑事天聘請,赴菲律賓講學,並在馬尼拉《大中華日報》撰寫專欄,幫助菲律賓華僑開展戲劇活動。1959年,王平陵獲得台灣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的戲劇獎。[1]

在菲律賓任職三年後,王平陵回到台灣,居住在景美半山腰的平房,與鳳兮、劉心皇為鄰居。此時,王平陵主編《薰風》月刊,擔任《創作》月刊社社長。1961年7月,王平陵獲聘為政工幹校專任教授。王平陵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愛情與自由》便在任教之餘寫成。[1]

1963年10月,王平陵的妻子中風。1964年1月5日晚,王平陵正在寫《愛情與自由》序言,突發腦溢血而昏迷。在發病前幾天,王平陵曾向《幼獅文藝》、《新文藝》借稿費。為給妻子治病,王平陵將《愛情與自由》出售給正中書局。王平陵腦溢血昏迷後,幾乎沒人贊助其醫藥費,王平陵的老朋友王集叢乃提議「中國文藝協會」等三個文藝團體募捐。[1]

王平陵病逝後,蔣經國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在台北市極樂殯儀館的王平陵靈堂四周,掛有總統蔣介石的「盡瘁文藝」挽匾,副總統陳誠的「藝林矜式」挽匾。王平陵靈堂中央掛有王平陵妻子的長聯。前往弔祭者有于右任谷正綱蔣經國張道藩程天放楚崧秋李煥等政界人士及文藝界朋友一千多人。但正在西班牙留學的王平陵的長子和長女因缺少路費無法回台灣奔喪。王平陵出殯那天,中國國民黨黨營的正中書局才出版了王平陵的長篇小說《愛情與自由》,這是他首部正式出版成書的長篇小說。[1]

延伸閱讀

  • 符兆祥主編,卓爾不群的王平陵:平陵先生紀念選集,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出版社,1999年

參考資料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王平陵:在清貧中辭世的文藝鬥士,人民網,2010年08月04日
  2. 《新華日報》1938年3月28日在報道理事名單時遺漏孟十還,且順序與此不同。此處按《大公報》的報道順序排列。
  3.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正中書局,1975年,第467頁稱此書已出版,實屬誤傳。
  4. 一些文獻稱王平陵曾任《掃蕩報》副刊主編,誤。抗戰時期的《掃蕩報》副刊主編起初由陸晶清擔任,陸晶清赴英國後,由劉同繹接任。王平陵接手時,該報已經更名《和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