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乃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馮乃超
(1901年10月12日—1983年9月),筆名馮子韜。祖籍廣東南海,生於日本橫濱山下釘。中國現代詩人、文藝活動家。創造社和左聯等文藝社團的領導人。曾任中共中央人事部副部長、中山大學副校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李聲韻丈夫。李書城女婿。
人物生平
出身日本僑領之家。父親馮德明。先後就讀京都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1923年,在日本第八高等學校理科畢業後,先後就讀於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系、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社會學科,後改學美學與美術史。
1926年加入日本共產青年同盟外圍組織。同年開始在創造社期刊上發表詩作,逐漸成為該團體後期的主要成員。三月開始,在《創造月刊》上發表組詩《幻想的窗》等具有象徵色彩的詩歌。幼年求學期間,馮乃超在南海故鄉接觸到勞苦大眾,並耳聞目睹辛亥革命前夕南海鄉村愛國者慷慨悲歌的壯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的教會學校目睹了種族歧視現象,接受了富國強兵思想,開始接觸中國新文化運動;大學期間,開始參與創造社活動,後成為創造社出版部日本東京分部的聯絡人,並參加了日本革命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和藝術研究會,開始注意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接受蘇聯和日本的「左」傾文藝理論。
1927年秋在成仿吾邀請下回國。次年任《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編輯。9月經潘漢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與魯迅等籌組左聯。1928年1月發表在《文化批判》創刊號上的兩首詩《上海》和《與街頭上人》,標誌其詩風從低沉到革命的轉變。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秋與鄭伯奇等組織中國藝術劇社,任文學部長。1930年3月2日左聯成立,當選常務委員,並任首任黨團書記兼宣傳部長。1931年2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同年3月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編輯。在左聯期間,他發起了與魯迅的論戰。
1932年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以中共中央特科成員身份到武漢投靠岳父(同盟會元老、湖北省民政廳長李書城),在湖北省民政廳統計股任職,並作情報工作。
1938年,籌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先後任籌備會書記、文協理事、常務理事。4月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任第七處第三科科長,是郭沫若的助手。
1940年10月,第三廳撤銷,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出任文工會中共黨內書記。
1942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
重慶國共談判期間,任中共代表團顧問。1946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委員會文化組副組長,5月任上海工委委員、文委書記。同年10月,赴香港,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香港工委委員、文委書記。[1]1947年7月編選了瞿秋白著《論中國文學革命》和詩集《毛澤東頌》,由中共在香港的出版社海洋書屋出版。
1949年春,任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黨組代表成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同年3月率領香港文藝界200多人,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人事處處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幹部處處長、中紀委委員。1950年9月任中央人事部副部長兼第四局局長。
1951年應葉劍英要求在2月降級出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從管高教部的變為被高教部管,但仍然服從安排。後曾任中山大學黨委第一書記。與校內非中共的校長許崇清、副校長陳序經、名教授陳寅恪等均關係融洽。曾當選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文革期間被打倒,潘漢年被誣陷為漢奸特務後,他依舊堅持潘是自己的入黨介紹人。文革期間到北京,曾要求周揚去向馮雪峰道歉。1971年7月被解放。1975年4月轉任北京圖書館顧問。
家庭
評價
陳寅恪夫人唐筲曾說馮乃超:「雖是個老黨員,但倒是個念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