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楚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葉楚傖 | |
---|---|
葉楚傖
(1887年10月14日-1946年2月15日)原名宗源,字卓書,別字小鳳[1],江蘇省崑山市周莊鎮人。南社詩人、辛亥革命人物、國民黨元老、報人、作家,教育家。曾擔任上海《民國日報》主編,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兼秘書長。位於周莊鎮的葉楚傖故居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葉楚傖原名宗源,字卓收,楚傖是他從事新聞工作時所用的筆名,葉楚傖1887年10月4日出生於江蘇吳縣周莊一個書香門弟之家。其父葉鳳巢是晚清秀才,為人甚是慷慨,又愛廣交朋友,因不事生產,致使家道逐漸中落。葉楚傖11歲時,母親去世,遂由姨母撫養長大。 葉楚傖自幼聰慧,一開始受業於同鄉的唐鄂,不久便離開周莊,先後寄讀於任氏、葉氏家塾。後來又回到家鄉師從邑中石宿陶小址,博覽群書,並在學業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02年,葉楚傖參加了縣試和府試,均名列前茅。參加院試時則落榜了。那時正值清末新政,清政府為興辦教育而開辦學堂。葉楚傖16歲那年考入了上海徐家匯南洋公學(後改名為南洋大學,是交通大學的前身)。 同年暑假,葉楚傖轉入龐青臣在浙西南潯鎮主辦的潯溪公學,在高級班繼續學習。入學後不久,浙江發生學潮,潯溪公學解散。於是,葉楚傖便召集了潯溪公學的幾位同學,在桐鄉縣的濮院鎮一起「研討學問」,互相切磋所學知識。恰逢鄒容的《革命軍》一書出版並對青年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葉楚傖和他的同學也得到一本,這本書便開始在他們手中爭相傳閱。每逢星期日,他們還在濮院鎮公開演講,宣傳革命。這段經歷也就成了葉楚傖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開始。
南社以「文字革命」為宗旨,借詩文來提倡民族氣節,推動革命思想的傳播。之所以取名南社,是因為「南者,對北而言,就是反對北廷的標誌」。葉楚傖在《夢吳江行》中寫道:「君王不向鼎湖去,五革何處非疆場。朝以太廟負矢出,暮挾胡俘北門入。」以表達自己對反清和參加資產階級革命的雄心壯志。 葉楚傖廣泛地接觸汕頭、潮州、梅州等地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交往後,他們決定組織「詩鐘社」。詩鐘社表面上是詩詞唱酬之會,實際上則是聯絡革命黨人從事革命活動的組織。在這期間,他寫了很多文章和詩詞,都收入在《楚傖文存》和《南社集》。
葉祖籍吳江縣北厙葉家埭,生於周莊鎮(現屬崑山市), 自小在周莊長大,身材魁梧,桔皮臉,有幽燕之氣,恰如其名。早年參加同盟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先後在上海創辦《太平洋報》、《生活日報》,並一度入《民立報》操筆政。1916年,與邵力子合辦《民國日報》,任總編輯,抨擊袁世凱稱帝。
1924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常務委員兼青年婦女部長。1925年參加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的西山會議,被選為西山會議派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其所主持的《民國日報》也為西山會議派所控制,1926年國民黨二大停止其《民國日報》總編輯職務。北伐戰爭開始後,任職於蔣介石總司令部。
1927年參加清共的「四一二」事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二屆中央特別委員會候補委員。1929年後,曾被選為國民黨第三、四、五屆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委員,並先後任江蘇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長、秘書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
1935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公餘兼職文教,創辦大型《文藝月刊》,編印《文藝叢書》、《讀書雜誌》等。抗戰勝利後,奉派為江蘇宣撫使。葉楚傖著有《世徽堂詩稿》、《楚傖文存》以及小說《古戌寒笳記》、《金閶之三月記》等作品。
1946年葉楚傖在上海病逝,終年60歲,公葬於蘇州木瀆靈岩山。
視頻
葉楚傖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