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玉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中國安徽省巢縣 [1] (今安徽巢湖市),出生於中國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西北軍首領、第三戰區、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馮玉祥
出生 1882年11月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馮基善、馮煥章,綽號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
職業 中國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西北軍首領、第三戰區、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知名作品 《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我的生活》

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 [2] (今安徽巢湖市),生於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西北軍首領、第三戰區、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後任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

1926年在直奉聯軍進攻下通電辭職。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

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48年1月1日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 [3] 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 馮玉祥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

本 名 馮玉祥 別 稱 馮基善、馮煥章,綽號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 字 號 字煥章 所處時代 中華民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直隸青縣興濟鎮北街 [4] 出生時間 1882年11月6日 去世時間 1948年9月1日 主要作品 《我所認識的蔣介石》、《我的生活》
主要成就 五原誓師,參加北伐戰爭;組成討蔣聯軍;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軍 銜 北洋陸軍上將、國軍陸軍一級上將 宗教信仰 基督教 原 籍 安徽省巢縣西北鄉竹柯村 [4]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人物生平

參加革命

光緒八年(1882年)11月6日,馮玉祥出生於直隸青縣興濟鎮北街(現為滄縣興濟鎮),後寄籍河北保定。 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隸保定長大。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玉祥剛滿15歲,正式入保定五營當兵。

他在父親馮有茂的指點和管教下,開始「向讀書和修養方面努力」。不久,馮有茂因病被裁。馮玉祥為了掙錢養家,愈發刻苦操練、學習,開始閱讀《操法》、《陣法》等兵書。他看到淮軍暮氣沉沉,便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2月20日離開淮軍,改投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第三營左隊右哨六棚。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馮玉祥升為四棚正目。12月中旬,又被提升為第二營右哨哨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武衛右軍改為第六鎮,馮玉祥任司務長,隨後又升為本連排長,深得協統陸建章和標統王化東的器重。不久,馮玉祥成為陸建章的內侄女婿,得到了陸的提拔和幫助。宣統二年(1910年),馮玉祥被任命為陸軍第20鎮(師)第80標第三營管帶(營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馮玉祥參與發動灤州起義,失敗後被革職法辦,遞解河北保定。 第79標官兵起義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3日成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馮玉祥為總參謀長,王金銘為大都督,正式宣布獨立。不久,起義軍因張建功叛變,損失嚴重,王金銘、施從雲遭通永鎮總兵王懷慶伏兵殺害。馮玉祥得陸建章搭救,倖免於死。 袁世凱編練備補軍時,陸建章任左路備補軍統領,任命馮玉祥為前營營長。

民國二年(1913年)8月,左路備補軍改編為「京衛軍」,馮玉祥升任第一團團長。 民國三年(1914年)7月,馮玉祥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率部在河南、陝西一帶參加鎮壓白朗起義軍。9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

民國四年(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與護國軍作戰,暗中與蔡鍔聯絡,於次年3月議和停戰。民國六年(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長職。7月率舊部參加討伐張勳辮子軍有功,復任第16混成旅旅長。11月,孫中山舉起護法大旗,段祺瑞派馮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開往福建,與孫中山麾下的護法軍作戰。馮玉祥深明大義,公開通電全國,主張罷兵息爭,南北議和。[5]

民國七年(1918年)3月下旬,馮玉祥率部離開武穴,進駐湘西,平定了湘西曾尚武流寇。6月底,馮玉祥率部進駐湖南常德,被撤銷免職處分,11月任湘西鎮守使。馮曾於1913年在北京時開始信仰基督教,因此在常德期間,在軍中設教堂,請牧師向全體官兵宣講教義,並為100多名官兵施行洗禮。

率師入陝

民國九年(1920年)6月,直皖戰爭爆發,駐守沅陵以西的皖系田應詔部及湘軍趙恆惕部直逼屬於直系的馮部,馮玉祥被迫北撤,移駐河南信陽。直皖戰爭中直系打敗了皖系,皖系的陝西督軍陳樹藩被撤職,直系的第二十師師長閻相文任陝督。[6]

民國十年(1921年),馮玉祥率部入陝,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從屬直系軍閥,率其部隊入陝西,進攻漢中,陳樹藩見難以應戰,逃往上海。此時,靖國軍內部發生矛盾。馮玉祥藉機收編靖國軍,于右任、楊虎城一再反對亦未能奏效。 在陝西督軍閻相文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並以此地為地盤擴充,受到蘇聯大力支持壯大,其軍隊因此被稱為「西北軍」。民國十年(1921年)10月10日晉加陸軍上將銜。進駐陝西是馮部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馮平生第一次取得了一塊大地盤。他統一軍政,收編了胡景翼等雜牌軍,加緊整頓和訓練軍隊;同時為地方選賢任能,築路辦廠,在省政上頗多建樹。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段祺瑞和孫中山聯盟對抗直系曹錕吳佩孚)中,馮玉祥率部出陝援直,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調任河南督軍。因受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排擠,10月被派為陸軍檢閱使,率所部駐防北京南苑,抓緊練兵。12月31日授予陸軍上將。[7]

民國十二年(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後,馮玉祥在孫中山推動下,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治。民國十二年(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5月兼任西北邊防督辦。民國十二年(1923年)11月14日授將軍府上將軍頭銜。

北京政變

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孫中山張作霖盧永祥組成反直三角同盟。孫中山方面的國民黨人士徐謙鈕永鍵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時常與馮玉祥聯繫,勸馮玉祥聯合奉、皖,推翻直系軍閥。馮玉祥積極訓練部隊以加強軍事力量,並爭取同盟者,與北方將領孫岳胡景翼等秘密聯盟,決心倒戈。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在古北口與奉方代表達成協議:約定事成後,請孫中山北來,奉軍不得入關。馮軍與奉軍在熱河停戰。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馮玉祥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接受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10月19日,馮玉祥召集部下舉行秘密會議,宣布倒戈計劃,改部隊名稱為國民軍。20日清晨,馮軍部將鹿鍾麟指揮部隊控制了北京全城。曹錕被監視在中南海延慶摟內,旋即清廢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此次事件被稱為北京政變。並電請孫文北上。導致山海關一路的吳佩孚失敗,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但迫於形勢,又同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

民國十三年(1924年)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開始進行國民革命。馮玉祥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積極參與和支持國民革命。

西北軍中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馮玉祥受到段祺瑞、張作霖的排擠。段祺瑞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並要他將部隊整編為6個師,人數在15萬左右,取消國民軍番號,稱為「中華民國西北邊防軍」,簡稱「西北軍」。3月,馮玉祥赴張家口就職。到西北之前,馮玉祥經徐謙介紹認識了李大釗,並與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會晤,蘇聯軍事顧問開始進入西北軍。 經劉伯堅倡導,在蘇聯顧問影響下,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末夏初,馮玉祥做出了向蘇聯派遣一批年輕的軍官留學的決定。在嚴格的挑選和考試,在軍官教導團300多名學員中,錄取5人。馮玉祥又從各個部隊親自主持考試挑選出48名學員,其中24名派往蘇聯 ,另外24名派往日本

民國十四年(1925年)5月,五卅慘案發生,馮玉祥聯合西北軍各將領致電段祺瑞,要執政府「嚴重對外,不必顧慮」,表示「為國赴難,願效前驅」。他幾次召開張家口各校學生、各界民眾反帝示威大會,親自帶頭高唱《國恥歌》。6月13日,馮玉祥令所部一律臂纏黑紗,為上海烈士致哀,並號召西北軍官佐捐款援助五卅罷工工人,馮玉祥個人捐大洋1萬元。他主張以武力反擊帝國主義的屠殺政策。年底,北方形成了直系、奉系、直魯聯軍聯合進攻西北軍的形勢。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馮玉祥在奉、直軍聯合進攻下被迫通電下野,旋赴蘇聯考察。8月中旬回國,迅即被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

響應北伐

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不久,國民軍在南口敗退。危難之時,李大釗先後三次電請馮玉祥回國,希望他收拾殘局,整理舊部,配合南方的國民軍北伐。馮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釗的建議,提出:「進軍西北,解圍西安,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戰略方針。

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初,馮玉祥到達綏遠五原。國民軍的流散部隊,聽說馮玉祥回國,紛紛攜槍歸隊。馮玉祥在同于右任鄧寶珊等人商量過之後,決定成立國民軍聯軍。同年9月17日,國民軍在五原(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下轄縣)舉行了誓師授旗典禮,馮玉祥宣布成立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並就任聯軍總司令。參加典禮大會的有官兵萬餘人。誓師會上還舉行了易旗儀式,將五色旗更換為青天白日旗。馮玉祥當場宣布:為表明國民軍忠於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決心出師北伐,國民軍全體將士加入中國國民黨;並鄭重地向全國發出誓師宣言。會後,馮玉祥、于右任扛着紅旗,率領全體官兵在五原街上遊行。誓師大會後成立了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鹿鍾麟任總參謀長,劉伯堅任政治部副部長,聘請蘇聯顧問烏斯曼諾夫為政治軍事顧問。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師甘、陝,11月解西安之圍。

五原誓師,馮玉祥在中國的大西北舉起了武裝討逆的火炬,對於剛從廣東開始的北伐戰爭,是一個有力的支持與配合。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26日,馮玉祥返抵西安。馮玉祥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在陝甘等地頒布治理條例,改革地方行政機構,扶助工農運動。不久,寧漢對立形成,馮玉祥極為憂慮。武漢國民政府於4月18日決定舉行第二期北伐,馮玉祥決定向東進軍與武漢北伐軍會師中原。他發布討奉檄文,對鄂、豫、察、綏等地三路出師,自兼中路軍總司令。4月,馮玉祥所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總司令,旋率部東出潼關,鏖戰中原,與北伐軍唐生智部會師鄭州。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再次擊敗直魯聯軍、取得第二次蘭封戰役勝利。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馮玉祥率部參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次年辭職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緝。

中原大戰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25日,馮抵太原之後,被閻錫山軟禁起來。8月1日,編遣會議在南京重開,閻因對中央編遣會議不滿,遂聯馮反蔣。馮決定發動反蔣戰爭。10月10日,馮部將領宋哲元劉郁芬孫良誠等27人通電反蔣,擁戴閻錫山、馮玉祥為總、副司令。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一面對馮用兵,一面拉攏閻錫山。26日,閻錫山突然聲明主張以政治手段解決時局,勸馮令西北軍各部停戰,並將「國民軍」的軍事秘密向蔣報告。28日,蔣親赴漢口督師,並任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12月1日,馮軍反蔣戰爭失敗。馮對閻的背約痛心疾首,密召鹿鍾麟到建安村(馮被軟禁之處),命鹿到潼關主持軍事並佯裝與蔣方往來,造成欲與蔣聯合之假象。另外,蔣打敗桂系和馮玉祥後,即騰出力量對付閻,先接收了天津海關和長蘆鹽運使署等稅收機關,拒絕支付閻的平津衛戍司令部所轄軍政費用。這時,閻一則深怕蔣、馮聯合,二則受蔣鉗制日重,因此堅定了反蔣的決心。 1930年3月14日,閻親自送馮返回潼關。馮抵潼關的當天,即號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發表請蔣下野的寒電。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在太原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馮玉祥在潼關、李宗仁在桂林就任副總司令,蔣、馮、閻、桂大戰隨即爆發。

大戰開始後,馮軍在隴海路、平漢路連連取勝,8月初,馮組織了大規模的八月攻勢,以徐州為目標,兵分7路猛進,蔣軍岌岌可危。此時,蔣軍從晉軍手中奪回濟南,晉軍退回山西。馮軍發動的八月攻勢因晉軍未予有力配合而未能奏效。閻錫山為了保存實力,密令隴海線晉軍全部退回到黃河以北,使馮軍陷入孤軍作戰局面。9月28日,張學良發出籲請罷兵的巧電,派兵進入平津及河北省。這時馮的部下龐炳勛、劉春榮、石友三等被蔣收買。10月初,蔣軍直攻開封、鄭州。11月4日,閻、馮在太原通電下野。西北軍全部瓦解。馮從此失去了與蔣對抗的實力。但這也成為他轉向民主派的起點。戰敗後,隱居汾陽城郊峪道河的馮玉祥埋頭讀書,閱讀了社會、政治、歷史及文藝等方面的書籍。此時,馮與中國共產黨加強聯絡。

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馮策動石友三反張學良,被東北軍打敗。同年下半年馮策動甘肅舊部反蔣,被蔣軍打敗。中原大戰後,馮軍土崩瓦解,馮玉祥失去對軍隊的控制。雖然還有不少舊部掌握軍隊,但都各自為政。喪失軍隊和地盤的馮玉祥迫切想東山再起,為此,他四處聯絡反蔣力量。而儘快與中共恢復關係是其東山再起的重要一環。[8]

奔走抗日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馮玉祥與舊部方振武、吉鴻昌等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一舉收復多倫等四縣,但最終歸於失敗。此後他隱居泰山讀書,並邀請了一些共產黨人和左派民主人士講學,共同分析世界形勢,評論國內政局,同時,加強與各地抗日愛國力量的聯繫。他在住室牆壁上題有一副對聯:「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用以自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李濟深等聯合第19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馮玉祥派代表前往參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他同宋慶齡、何香凝等13人,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主張。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2月以蔣答應實行抗日為條件,在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當選中常委。

抗戰時期

七七事變爆發後,馮致電第29軍將士:「抗敵守土之責,斷不容絲毫退讓。」7月10日,馮發表《對蘆溝橋事變談話》,指出全國軍民應團結一致,為民族生存,為國家復興而堅決奮鬥。8月15日,馮在蘇州就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國民政府劃津浦線為第六戰區,改任馮玉祥為該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蔣介石又將馮玉祥調到平漢線。10月20日,馮玉祥去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到南京後,即被免職。不久受蔣介石排擠離職,仍奔走於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中旬,滬寧線戰情惡化,蔣介石命馮玉祥到平漢線南段視察國防工事。未幾,馮抵達武漢。在武漢的一年中,馮編寫了《民眾救國問答》、《抗日的偉大民眾》、《抗日游擊戰士問答》等小冊子,在民眾中廣為散發。馮還創辦了印刷社,印刷了大量抗日宣傳品和列寧、毛澤東的著作。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馮玉祥以「丘八詩人」身份參加,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開的國民黨五大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執常委。該年春夏之際,蔣介石委派馮玉祥到豫西、豫南、鄂東等地視察國防工事。9月,被任命為督導長官,負責檢閱和督練新兵。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督導工作結束。 馮玉祥回到重慶後,投身於各項進步文化工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4周年,重慶文化界300餘人舉行紀念大會,馮玉祥任大會主席。他發表演說,號召學習魯迅的「真」、「硬」、「韌」的精神,爭取抗戰的勝利。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19日,馮玉祥在重慶主持成立了「全國基督徒節約獻金總會」,以後各地逐步成立分會。馮在四川省大力推行獻金運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按照當時的黃金價格計算,捐獻金額達黃金23000餘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中當選中執常委。

居美歲月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馮玉祥發表了《建國問答二0四問》,集中闡述了他的民主建國思想。他認為「抗戰勝利以後,剩下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建國」。他提出要實行以下各事:「發展科學,民主政治,經濟建設,國防軍事,解放婦女及兒童,健全國際關係,建立工業基礎,改良農業及造林畜牧,扶助商業,普及教育,改造社會,改良人種,發展交通,提倡漁業。」在政治上他認為人民應有自由,即「發表的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經濟上他認為「應該實行計劃經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馮玉祥提出出國考察的要求,至4月7日,國民政府才同意他「赴美考察水利」。9月,以「特派考察水利專使」名義赴美,同時被強令退役。在美國期間,馮日夜關注着國內形勢。此時,全面內戰已經爆發,蔣介石政府大肆鎮壓國統區的學生愛國民主運動。馮玉祥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26日在舊金山《世界日報》上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呼籲「即日停戰議和,由張表方李濟深宋慶齡等主持和議大計」,「成立真正的聯合政府」。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10日,馮玉祥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職員俱樂部舉行的中國學生歡迎慶祝會上發表《國慶演詞》,呼籲實現和平民主,抨擊政府的暴行。馮玉祥為表明自己的主張和態度,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5日發表《我為什麼與蔣介石決裂》一文,坦率地表明了與蔣介石的分歧,指出「蔣介石政權是中國所有腐敗政府的頂峰,外國的金錢是無法使它免於垮台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26日,蔣介石勒令馮玉祥於12月底回國。馮玉祥於12月30日發表聲明,予以嚴厲抵制。蔣介石吊銷了馮玉祥的護照。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馮玉祥被選為常委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馮玉祥即積極發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大量翻印民革成立的各種文件,分贈美國國會、國務院、各大學、各圖書館及華僑社團,努力擴大民革的政治影響。

黑海罹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隨即發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他發表了《對被開除黨籍的聲明》,正式宣布「同國民黨內民主派的同志們一起,為推翻蔣介石的獨裁制度,在中國實現和平與民主而奮鬥」。為了防範國民黨特務暗害,馮玉祥還預立遺囑,表示「要敢說,要敢作,要為人民受難,要為人民死」。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31日,應中共中央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在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的幫助下,自美國回國乘「勝利」輪途經黑海在向敖德薩港(今屬烏克蘭)。9月1日中午,「勝利號」在向前蘇聯敖德薩港行進時,船上失火,馮玉祥不幸遇難,終年66歲。

裝殮馮玉祥屍體的靈柩後空運到莫斯科,按照元帥遺孀的願意,屍體已被火化。死者的幾名家眷、蘇軍和社會代表參加了葬禮,死者享受到了陣亡軍人的待遇。[9] 馮玉祥的骨灰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回到祖國。[10]

主要成就

政治

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29日,直奉戰爭正式爆發。4月19日,馮玉祥率領第十一師全部由陝出發,向洛陽集中。當直軍在長辛店一帶戰事吃緊時,馮立即派二十一旅李鳴鐘部增援。馮親自督戰,大敗河南督軍趙倜。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馮因戰功被任命為河南督軍。他頒布《治豫大綱》,懲辦貪官,提倡節儉,改良社會風尚、重視教育、發展交通事業。這些政績為中原百姓所稱道。同時他又擴充部隊,增強了自己的勢力。

軍事

灤州起義

馮玉祥參與灤州起義,主要目的是反對清王朝。20世紀初,清政府對外出賣主權,對內搜刮人民,勞動人民不甘壓榨,多次舉兵反抗。在宣統二年(1910年)春,當時馮玉祥在清朝北洋軍任第八十三標三營管帶,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與王金銘(第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管帶)等人發起組織「武學研究會」,在士兵中秘密宣傳反清革命,積極開展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馮玉祥與王金銘等積極密謀響應,決定加緊積蓄革命力量,準備在灤州武裝起義,並與天津革命組織「共和會」會長白毓昆等人密切合作,共商舉義事宜。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31日灤州起義爆發,民國元年(1912年)1月2日,宣布灤州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並向全國發出通電,發表對內對外宣言及各種文告,闡明軍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可是起義軍準備進攻天津,在雷莊附近與清軍展開激戰。因敵眾我寡,漸居劣勢,戰至次日黎明,起義軍失敗。灤州起義失敗後,馮玉祥被革職遞解保定。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大大動搖了清軍軍心,大長了革命軍民的士氣,對於推翻清廷統治起了積極的作用。馮玉祥雖然沒有親臨前線參與武裝起義,但他以起義領導者的身份,參與了醞釀、籌劃的前期過程,毫無疑問是起義的主要策劃者和領導者。[11]

軍事建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31日,北洋政府任命馮玉祥為陸軍檢閱使,並授予揚武上將軍稱號。陸軍檢閱使是個虛銜,但馮卻利用這一時機大力練兵,在兩年時間內,練就了3萬名精兵,為馮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馮玉祥在治軍中注重向官兵灌輸愛國主義教育,曾把帝國主義強迫中國割讓領土的史實編為《國恥歌》,他還提倡官兵同甘共苦。

人物評價

總評

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所部從一個混成旅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在其50餘年的軍事生涯中,以治軍嚴、善練兵著稱。在作戰指揮上強調知己知彼,速戰速決,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藉助夜暗和惡劣氣候,運用側後突襲戰術,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人稱「布衣將軍」。[12]

由於馮氏一生中時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將其字「煥章」改為「換章」(換章意即打麻將換牌之意),以諷刺其經常倒戈的行為。他還有「倒戈將軍」的稱號。對於馮玉祥的倒戈次數,目前已經有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進行更正,馮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數準確的應該是九次,依次為:一、灤州起義倒清朝;二、護國運動倒袁世凱;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變倒吳佩孚;五、反奉戰爭倒張作霖;六、五原誓師倒北洋;七、國共分裂倒共產黨;八、中原大戰倒蔣介石;九、國共內戰倒蔣介石。

對馮玉祥的個人評價不一,有人稱讚其為愛國將軍,也有人斥其為徹頭徹尾的軍閥。縱觀其一生,在軍閥混戰時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綁架暗殺政敵,充滿對軍隊地盤的執着和對權力的渴望,是典型的舊軍閥行徑。抗戰爆發後,雖然在軍事上不再有大的作為,但其一直堅持着抗戰的主張,並且為民族大義不再執着於個人得失,積極擁護國民政府,奔走於各種抗日活動,不失為一個愛國軍人。

名人評價

周恩來:馮玉祥將軍是一位從舊軍人轉變而成的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雖然和所有的歷史人物一樣,由於政治視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馮玉祥將軍為中國民主事業的貢獻,將是永垂不朽的。[13]

國民軍系將領徐永昌曾批評馮玉祥歷來是「論變不論常」, 「顯得多少有點時髦膚淺」。[14]

個人作品

著作

馮玉祥著,《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第1卷》,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

馮玉祥著,《我的抗日生活:馮玉祥自傳第二卷》,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

馮玉祥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

詩作

平民生平民活

不講美不求闊

只求為民只求為國

奮鬥不已守誠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盡心盡力我寫我說

咬緊牙關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親屬成員

父親

父親:馮有茂,家貧,泥工為生。

妻子

原配:劉德貞。於1905年與馮玉祥結為伉儷,育有兩男三女共5個孩子,長子馮洪國、次子馮洪志、長女馮弗能、次女馮弗伐、三女馮弗矜。1923年,劉德貞身染重疾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繼妻:李德全。貧苦家庭出身,後考入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女中任教。1924年,李德全女士與馮玉祥將軍結婚。全國解放後,李德全女士曾任衛生部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子女

長子:馮洪國,1930年在日本留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與張自忠、吉鴻昌一道抗日。

次子:馮洪志(1917— )與蔣經國是留蘇同學,二人交誼很深,現為美國中籍科學家。是國際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同時又是材料力學、機械工業等方面的專家。

長女:馮理達,著名病理學家,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副院長。

二女:馮穎達曾留學前蘇聯到列寧格勒醫學院,1950年回國,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丈夫吳增菲是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他們有兩個孩子都留學到美國。

三女:馮曉達,1948年同父親一起在黑海輪船上遇難。

三子:馮洪達

後世紀念

追悼

1949年9月,在馮玉祥遇難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舉行追悼會。毛澤東送了輓聯,周恩來致悼詞,高度評價了馮玉祥為實現民主的新中國所做的努力。

遺蹟

1984年,山東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在普照寺舉辦「馮玉祥先生在泰山」展覽,院內有補刻的馮玉祥、趙望雲合作詩畫碑48塊、周恩來1941年11月10日撰書《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碑以及馮玉祥在泰山的活動資料等。

陵墓

馮玉祥遇難之後,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址,葬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橫跨西溪石峽兩岸的大眾橋是馮玉祥於1935年所建。

馮玉祥墓在大眾橋東首,1952年破土動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舉行骨灰安葬儀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黃炎培贈送輓聯,李濟深、於毅夫、梅龔彬、張治中、余心清、王崑崙、邵力子、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級領導、群眾 800 餘人參加了安葬儀式。

馮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東側,前臨深澗,背依科學山,松柏蒼鬱,旁山臨澗,肅穆莊嚴。 墓為泰山花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橫鐫郭沫若手筆「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馮玉祥先生側面銅質鎏金浮雕頭像以封穴。頭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崗石方碣,上刻隸書馮玉祥收於1940年5月30日的自題詩《我》。墓階4層,共66級,四層代表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代表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14級,代表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14級,代表他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18級,記述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奮鬥不懈的戰鬥生涯。66級象徵他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 墓左側有馮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劉德貞之墓。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

安徽故居

安徽馮玉祥故居,由書房、臥室、廚房、飯廳、侍衛室、客廳、花園等部分組成。廚房、飯廳3間於1937年被日本侵略軍燒毀,今存19間。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巢湖市人民政府曾撥專款對故居房屋進行全面維修,恢復原貌,並設法徵集散存於鄉間的有關文物。1988年,在馮玉祥先生誕辰106周年之際,將客廳闢為「馮玉祥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並對外開放。室內陳列有毛澤東、朱德題贈的挽帳兩幅,周恩來題寫的祝壽詞及馮玉祥生平事跡照片、手跡、遺物等,系統地介紹了馮玉祥將軍的一生。院內立有馮玉祥花崗岩全身塑像,故居門首懸有趙朴初先生題寫的"馮玉祥故居"匾額。1989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重慶舊居

重慶馮玉祥舊居重慶馮玉祥舊居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白鶴村。原為當地鄉紳張海南的住宅,當時稱為「張家大院」1939年初,馮玉祥將軍購買該院,命名「抗倭廬」。抗戰期間馮玉祥攜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 馮玉祥舊居原為清晚期普通巴渝民居,總占地面積2937.5平方米。該建築為土木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頂,小青瓦鋪面,穿斗式梁架。

2000年,馮玉祥舊居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直轄後的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授予「全國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稱號。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舊居的主體修復工程,並於2003年12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親筆為馮玉祥舊居題寫館名。

城門

1926年4月,河南軍閥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的支持下,率鎮嵩軍9萬餘人進攻陝西,企圖消滅退守西北的國民軍,開始對西安進行長達8個月的圍攻。為解西安之圍,中共北方局書記李大釗請于右任赴蘇,敦促在蘇聯考察的馮玉祥將軍回國重整舊部,以解西安之圍。馮玉祥接受了李大釗提出的「進軍西北,解西安之圍,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意見。同年9月16日,馮玉祥在內蒙古五原誓師後,便率國民聯軍進軍陝西(馮任總司令)。

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後來,陝西省主席宋哲元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特開此門,取名為玉祥門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