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力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力子 (1882年12月7日一1967年12月25日),出生於中國浙江省紹興,中國政治家教育家黃埔軍校秘書長中華民國陸軍少將

邵力子
原圖鏈接[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882年12月7日
逝世 1967年12月25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復旦大學
職業 中國政治家教育家黃埔軍校秘書長中華民國陸軍少將

1902年,邵力子在清末的鄉試中考中舉人,隨後轉入復旦公學深造。1906年,他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民國九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又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四年,國共兩黨合作,邵力子擔任黃埔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民國十五年,他退出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歷任甘肅省主席,國民黨宣傳部長,駐蘇聯大使等職務。

人物簡介[1]

  • 1902年鄉試中舉。1905年入上海震旦公學求學,後轉入復旦公學,結識于右任,成莫逆之交。
  • 1906年10月,邵力子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
  • 1907年春回國,與于右任等一起創辦《神州日報》,宣傳反清思想。
  • 1909年5月,他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思想,三個月就被反動當局查封。10月,又創辦《民吁日報》,繼續革命宣傳,僅42天又遭查封。11月後,到陝西高等學堂任教,因宣傳新思想被當局驅逐出境。
  • 1910年夏末,重回上海,與于右任等人一起創辦《民立報》,倡導國民獨立精神,積極宣傳北伐,成為當時同盟會的重要指揮所和革命黨人進行光復活動的聯絡機關。1913年,《民立報》停刊後,到復旦公學任國文教員,後任私立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科主任。1914年,參加革命文學團體——南社。7月,加入中華革命黨。
  • 1916年1月,與葉楚倫在上海創辦《民國日報》,任經理兼編本埠新聞,報道「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1919年,《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運動。10月,加入中國國民黨。
  • 1920年5月,邵力子與陳獨秀等人在上海發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中共黨員並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邵以國民黨員特別身份跨黨參加)。
  • 1922年10月與于右任等籌辦國共兩黨共同創辦之上海大學,1923年,歷任副校長、代理校長。
  • 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一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2月,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農部秘書,領導長江一帶各省黨務,宣傳新三民主義,積極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 1925年夏,因參加領導五卅運動,被上海護軍使下令通緝,離上海去廣州。5月起,歷任黃埔軍校秘書處長、秘書長、政治部主任,公開共產黨員身份,參加組織生活。
  • 1926年1月,任國民黨二屆中央監委。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北伐戰爭做了大量的政治、組織工作。8月,接受陳獨秀、瞿秋白建議,脫離中共組織關係。11月,以國民黨友好代表身份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會擴大會議。會後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任國民黨常駐中山大學代表、校理事會成員。
  • 1927年5月回國。
  • 1928年2月起,邵力子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國公學校長兼復旦實驗中學主任、陸海空總司令部秘書長、國民黨三屆中央監委、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等職。任職期間,主張停止內戰,堅持國共合作,呼籲團結抗日,並為此奔波出力。
  • 1935年11月,任國民黨五屆中央監委。
  •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一度遭拘禁,後參與中共談判,極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 1937年2月,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期間與蔣介石、張沖組成國民黨代表團,同中共代表團周恩來、博古、林伯渠在廬山會談,奠定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基礎。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際反侵略同盟中國分會副主席,國民外交學會會長,中蘇文化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理事,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支持中共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批准出版《魯迅全集》,准予《毛澤東自傳》在《文摘》上發表。
  • 1940年5月,出任駐蘇大使。1942年10月回國後任國民黨參政會、憲法促進委員會秘書長。
  • 1945年,作為國民黨代表參加重慶談判,與王世傑、張群、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與共產黨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會談,對促進簽訂《雙十協定》起了積極作用。
  • 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次年,任國民政府委員、社會經濟研究會委員、國民大會籌委會委員。
  • 1949年2月以私人資格隨李宗仁組織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赴北平,在石家莊會見毛澤東、周恩來。4月參加以張治中為首之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在北平與周恩來為首之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談判,通過《國內和平協定》細則草案。後因國民黨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失敗,邵遂與張治中等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
  •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出席了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政務院政務委員,並先後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和平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委員。同時在全國文聯、華僑事務委員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蘇友好協會、世界和平理事會任各種重要職務,如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等。他積極參加新中國建設,力主節制生育、控制人口,更致力於第三次國共合作,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貢獻了畢生精力,被譽為「和平老人」。
  • 1967年12月25日卒於北京。
  • 邵力子追悼會於1967年12月28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由蔡廷鍇主持,朱蘊山致悼詞。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參加追悼會。

任職西安[2]

  • 1933年3月,蔣介石為了削弱楊虎城將軍的實力,以「軍政分治」為名,免去了楊虎城的陝西省主席職務,專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主管軍事。然後,調甘肅省主席邵力子任陝西省主席。1933年春,邵力子攜夫人傅學文自甘來陝任職。對於古都西安,他並不陌生,早在1907年他與于右任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時,就經常聽到于右任介紹西安的文物古蹟和風土人情,1910年,經于右任介紹,29歲的他應聘到陝西高等學堂任教,就住在菊花園的學校里(現西安高級中學),不久,因向學生宣傳新思想、新文化而被地方當局驅逐出境。二十多年後,他以一省之長的身份重返西安,不禁感慨萬分。陝西的形勢十分複雜,有楊虎城指揮的西北軍,不久,又來了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軍統和中統也在西安有很大的勢力。作為一個文人省主席,他嚴守軍政分治的方針,十分尊重張楊兩位將軍,但絕不過問軍事,只是認真履行省主席職責,着手健全各地機構,整頓吏治,將主要精力放在陝西的經濟建設上。他聘請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完成了由楊虎城發起的涇惠渠、洛惠渠等水利工程,龍門閘、風陵渡的工程也逐一完成。為了發展農業,他督促各縣,共鑿井十萬眼,開荒造林,還創辦了武功農林學校。還資助夫人傅學文創辦了助產士學校,推動科學接生。很快贏得了三秦民眾的愛戴。當時上海有個以表演艷舞著稱的梅花少女歌舞團想來西北淘金,以為落後的西北對這種時髦的演出肯定會大感興趣的。便致函邵力子,請他大力關照,並答應到陝後,首先為省政府官員專演一場,務必賞光。可是邵力子早已風聞這個歌舞團的名聲,認為這種袒胸露腿的演出會污染西安的純樸民風,便叫秘書回函說:西北社會清苦,如來演出,恐將入不敷出,希慎重考慮。這個歌舞團只好作罷。當時許多報紙登出花邊新聞:「邵力子婉拒粉腿入陝。」1935年,邵力子的女兒邵偉志想從上海來西安看望父親,邵力子覆信告訴女兒,一路上勿向人說出自己身份,沿途要留心旅客民眾的談話,尤其是對陝西政府的意見。如果別人一旦知道你的身份,一定是滿口讚揚,誰還敢大膽真言。邵力子是清末舉人,尤善書法,平時前來求字的人不少,他從不拒絕。當時西安東大街新開一經營淮揚菜的大華飯店請他題寫店名,他也欣然題寫了「大華飯店」四個正楷,並一筆一畫地署上自己的名字。這個題字的牌匾至今仍還懸掛在店面。1936年12月12日晚,西安全城突然槍聲四起,邵力子從夢中驚醒,披衣到院中察看情況,卻被一隊士兵押走了。此時原住在解放路(原名中正路)西京招待所內的國民黨大員也被囚禁了。關押時,邵力子才知道張楊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抓了。第二天,邵力子就被楊虎城釋放了,他前去看望蔣介石,蔣問他事先是否知道此事,他老實回答不知道,還乘機勸導蔣介石:「委座,事已如此,還是應以國家人民為重,他們的要求(指張、楊將軍)似乎也可以考慮。」蔣介石聽後一言不發。西安事變解決後,張學良被軟禁在浙江奉化溪口,蔣介石要邵力子與張學良同住,幫助張學良讀書。實際上是對邵力子的一種變相處分。從此,邵力子離開了他主政四年多的西安。不久,蔣介石發布命令,免去了邵力子陝西省主席一職。邵力子先生一生經歷十分複雜,他1921年加入共產黨,屬於共產黨早期黨員。但是,在國共合作還沒有破裂的1926年,邵就轉入了國民黨,而且轉之前還徵求過瞿秋白的意見。所以,他不能算是叛徒。解放以後,邵力子一直住在東四五條,為人低調,深居簡出。不過,由於他在國共談判中作了不少貢獻,被毛公稱作「和平老人」,他生前的地位還是蠻高的。東四居委會曾經多次請住在這一片的知名人士講述自己的故事,比如住在四條的名士楚圖南先生,嫁到中國的荷蘭皇室之女米拉小姐,都參加過街道的座談會。而邵力子先生因為自己背景複雜,很少肯親自出面,實在逼得急了,也就是請家人出面抵擋一下。居委會如何能把邵先生逼急呢?一點兒也不奇怪,居委會也是一層組織啊。唯一一次邵先生參加座談會,卻是語出驚人,回憶起了西安事變,說他差一點促成了西安事變的提前爆發。在蔣張矛盾激化之後,張學良和楊虎城謀劃,將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但因為尚有部分準備工作,日期並未決定。然而,12月8日,當時擔任陝西省省主席的邵力子,卻和楊虎城作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談話。一個是方面大員,一個是駐軍首腦,邵楊二人關係不錯,見了面談幾句話本來不算什麼。楊虎城也順便試探邵力子對於當時局勢的看法。但是邵力子的回答讓楊虎城膽戰心驚。邵力子對楊虎城說–我擔心可能發生類似日本二二六事變的事情。二二六事變,是日本少壯派軍人發動的一次未遂政變,與西安事變的情況頗為相似。這句話出來,楊虎城大吃一驚–難道有什麼東西暴露了?他和張學良的謀劃十分周密,連共產黨方面也不知道(共方是1936年12月13日接到劉鼎的電報才了解此事),應該不會有這種問題,然而,這個邵力子怎麼會如此回答呢?此事事關重大,楊虎城雖然刀客出身,膽大心細,也不禁嚇得把手中的紙煙落在了地上。邵力子當時看到楊虎城色變,但並未深思。直到西安事變發生後,才對這一幕回憶起來,明白自己差點兒造成了大麻煩。邵力子屬於國民黨中央派到陝西摻沙子的人物。楊虎城被他一嚇,疑神疑鬼,第二天因為一個誤會,認為東北軍瞞着他已經動手,竟派警衛營將中央大員們看戲的勵行社劇院團團包圍,連張學良也圍在裡面。幸好誤會迅速解除,楊的補救手段不錯,趕緊自己也趕去看戲。勵行社中的國民黨大員們看完戲一看,周圍都是實槍核彈的西北軍官兵,還紛紛誇讚十七路軍布置的警戒真是漂亮--廢話,準備抓你的陣勢,能不漂亮嗎?這樣,西安事變最終還是按照張學良的安排,在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那麼,邵力子說這個話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邵力子擔心的是東北軍下層發動兵變。蔣介石此前曾到王曲東北軍的軍官訓練班進行訓話,蔣介石訓話一向外行,有聽完委員長講話後崇拜頓消的說法,這次也是一樣。尤其是蔣特別提到攘外必先安內話題,所以東北軍少壯派官兵當場就用集體在地上蹭腳的方式表示不滿,以至於合影最後都沒有作。第二天,東北軍中有人揚言武裝反抗。而張學良對東北軍的統馭,也的確有時候不那麼可靠。1935年11月,張赴南京開會,臨走一再交待軍事上不要做任何行動。結果他一走,軍長董英斌就調整前線部署,結果107師牛元峰所部被紅軍徐海峰部全殲,106師也遭到重創。急得張學良連夜飛回西安,因為中途大霧,一直降到200米高度飛行尋找地標,差點兒迷航喪命。所以邵力子的意思是和楊虎城交換一下意見,如果東北軍少壯派挾持或者綁架張學良,需要早作準備。不料卻是無心插柳,差點兒把楊虎城嚇壞。邵力子先生講,西安事變後,由於他和蔣百里都是支持張揚主張的,蔣介石一度懷疑他與張楊為同謀。還在被押期間,蔣就在接見邵的時候反覆詢問–「他們做得這事,你事先知道不知道?」邵老實回答不知道。事後才知道蔣也同樣問過楊虎城,楊答知道,從此陷入深淵。說來也是頗有些後怕的。

和平老人[3]

  • 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採取不抵抗主義。舉國上下,群情激憤,抗日怒潮湧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邵力子主張停止內戰,喚起民眾,準備抗戰。
  • 1933年春天,邵力子在任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其時愛國將領楊虎城任陝西綏靖公署主任。他與楊將軍實行軍政分治,主要注意發展農林水利事業,開荒造林,興修水利;並着力發展交通文化事業,力求造福民眾,同楊虎城相處很好。後來張學良將軍率東北軍進駐陝西,他贊同張、楊兩將軍的抗日主張,對蔣介石的「剿共」做法,深感憂慮;對張、楊兩將軍同蔣介石的矛盾盡力緩和,以期和衷共濟,並且,他還要求部屬注意與中國共產黨方面的工作人員和睦相處,以團結合作、共同對敵為首要任務。
  • 西安事變爆發,邵力子同其他在西安的國民黨軍政要員亦同蔣介石一起被拘禁。事變第二天,蔣介石要求同邵力子談話,邵力子乘機勸導蔣介石說:「事已如此,委員長應以國家人民為重,他們(指張學良、楊虎城)的要求,似乎也可以考慮。」因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被軟禁在奉化溪口時,邵力子和張同住在溪口,名義上為幫助張學良讀書,實際上要邵力子對西安事變補過,是一種變相處分。隨後,他就被正式免去陝西省政府主席職務。
  • 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通電號召全民團結抗日,接着又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了國共兩黨合作的三項基本政治綱領,主張國共合作,一對外。邵力子作為國民黨代表參與國共兩黨廬山會談,協商合作抗日。他認為國難日益深重,國家危在旦夕,必須大力贊助國共第二次合作,以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
  • 1938年,邵力子在其《望國民向前邁進》一文中,着重指出中國勝利之路,是「徹底抗戰,終不屈服」,表明了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主張。同年初,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在漢口舉行成立大會,他當選為理事會主席。在會上發表演說時,他針對國民黨內的賣國投降活動,着力闡明,要將「和平運動」的譯名改為「反侵略運動」,向全世界嚴正表明我國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以免少數別有用心之人的曲解。在邵力子的主持下,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為揭露日軍暴行,進行反侵略宣傳,爭取國際上對我抗日戰爭的援助等,做了大量的工作。邵力子一向主張中蘇友好。抗日戰爭時,他更力主和蘇聯結成聯盟。1940年初,他抱着增強中蘇邦交、促進國共合作、以利抗日戰爭的目的,出使蘇聯。在駐蘇大使任期內,經過他的努力,蘇聯援華的軍械物資源源運行國內。皖南事變及蘇德戰發爆發後,邵力子堅持認為「中蘇邦交應不斷增進」。並通過做報告、寫文章等各種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介紹蘇聯情況,對推動中蘇文化交流,加深中國人民對蘇聯的了解,加強人民外交起了積極作用。
  • 邵力子在擔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期間,他力主對國共爭端應用政治方法解決,以期兩黨繼續合作,一致對外,團結抗日。
  •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1945年8月至9月間,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重慶開和平談判。邵力子作為國民黨代表之一,參與了和談。他認為毛澤東到重慶來,「是最有誠意的表現」。他雖為國民黨方面的代表之一,但致力於《雙十協定》的簽訂,因而獲得「和平老人」的美稱。
  • 1946年初,在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第五次會議上,他發表演說,大力讚揚孫中山先生的聯共政策,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希望國共兩黨在和諧中解決問題。顯然,他是謀求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繼續團結合作,攜手並進,建設祖國。可是蔣介石的種種做法,使他大失所望。因此,在南京單方面如開偽國大時,他拒絕擔任大會秘書長的職務,拒絕參加偽國大的選舉。
  • 1949年初的國和共談,邵力子一本初衷,和章士釗、張治中等起了很大的的促進作用。1948年末,蔣介石眼見大勢已去,於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1月21日宣告下野。次日,代總統李宗仁就任,即決定邵力子、張治中等5人為代表,並以邵力子為首席代表,準備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正式談判之前,在邵力子的協助下,李宗仁組織「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以章士釗等3人為代表團成員前往北平,並要邵力子以私人資格一同前往,同中共先就有關和平問題交換意見。2月14日,邵力子與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抵平。在2月20日中共舉行的招待會上,邵力子發表演說:「人民切盼和平,並且寧選北平式的和平,不選天津式的和平。」經過初步商談,取得中共諒解,為正式談判開闢了道路。3月中旬,南京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組成,原定以邵力子為首席代表,他一再堅辭,遂改派張治中為首席代表,飛往北平舉行談判。和談中,南京方面代表大部分不願接受「懲治戰犯」這條,惟邵力子例外。談判結果雖達成了《國內和平協定》,但國民黨方面不肯簽字,談判遂告失敗。邵力子毅然決定留北平。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開幕式上,他莊嚴地表示:誓以至誠為實現人民政協共同綱領和政協一切決議而努力。熱愛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忠誠合作。一方面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下,積極參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方面本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精神,隨時提出各種建議和意見,做中國共產黨的諍友。早在1954年,他就及時地提出「計劃生育」的主張,即為突出一例。
  • 1956年,邵力子任民革中央社會聯繫工作委員會主任,聯繫晚清、北洋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上層人士,經過學習,啟發自覺,並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為社會服務,很多人思想認識有了提高,愛國觀念有了增強,精神面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 邵力子對台灣回歸、祖國統一,始終特別關懷,一貫盡心盡力。不顧耄耋高年,衰弱之軀,經常撰寫文章,發表談話,通過電台廣播、國內外報刊以及其他各種方式,對台灣當局與在台及海外的老朋友、老同志、老部下,進行爭取工作和宣傳工作,向他介紹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為早日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邵力子的一生,為謀求祖國的獨立、統一、繁榮、富強而奮鬥不止,堅持到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為促進國共兩黨的團結合作而奔走折衝,不遺餘力,幾十年如一日;為民族、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而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肝膽相照。大家之所以稱他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戰士,堅持國共合作的「和平老人」;公認他是國民黨中民主和進步人士表率,實在不是偶然的。

愛鄉貢獻

  • 邵力子早年離鄉,長期居外地,但一直十分熱愛家鄉。對有關家鄉的文化教育、農田水利和其他公益事業,都非常關心,鼎力贊助。辛亥革命後,他在上海擔任紹興七邑同鄉會的副議長,積極籌辦「紹興旅滬公學」,任副校董。他生活上儉樸,但對故鄉的教育事業總是慷慨解囊。30年代初,遠在蘭州任甘肅省主席時,聽到紹興尚無一所完全中學,當即出銀幣1000元,派人與朱仲華、金湯侯等地方士紳商談,於民國二十一年6月創辦「私立紹興中學」,並親書「臥薪嘗膽」四字作為校訓,以培訓愛鄉報國之才。次年春回鄉探親,目睹鄉村中迷信盛行,教育落後,又出資興修紹興陶家堰邵家樓的明強小學、白塔頭的運川小學。三十三年冬,奉母靈柩回鄉安葬富盛金家嶺,當了解該村無一農家子弟入學時,則決定利用墳莊房屋,出資辦起「棠陰小學」,還購置渡船,接送鄰村農民孩子入學。1932年,他大力支持學生朱仲華等在紹興創辦完全制中學(後改名為稽山中學),擔任設立人會主席。他把興辦教育事業看作是百年樹人的大計,所以始終熱情關懷,積極贊助。
  • 邵力子對家鄉的文化事業很關心,非常重視地方志的編纂工作,把做好這些工作視為熱愛家鄉的具體行動。1934年,同盟會員王子余先生倡儀撰紹興縣誌,邵力子竭力贊同,在縣資料初稿編成後,主動出資匯款,協助付印。
  • 他還提倡圍湖、圍海開墾,大力支持維修三江閘,並且私人出資疏浚陶家堰的賀家池,為家鄉的農田水利事業作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

  1. [1]邵力子的生平簡介
  2. [2]邵力子的任職西安
  3. [3]《邵力子傳》的簡介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