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惧龙属(学名:Daspletosaurus)又名恶霸龙,是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万-7400万年前。
目前有两个有效物种:强健惧龙(D. torosus)和霍氏惧龙(D. horneri),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中被发现,而在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及新墨西哥州发现的其他化石,还没有被正式研究、命名。若包括这些未命名的物种,惧龙是暴龙科中具有最多种的属。
惧龙与年代较晚期的暴龙是近亲,并且拥有很多解剖学上的相同特征。就像其他已知的暴龙科,惧龙是重达数吨的双足猎食动物,有著很多尖锐的大型牙齿。它有著小型的前肢,但与其他暴龙科的属相比则较长。
惧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角龙科的尖角龙、以及鸭嘴龙科的亚冠龙。在一些地区,惧龙与同属暴龙科的蛇发女怪龙同时存在,不过它们之间却有著不同的生态位。虽然在暴龙科内惧龙的化石算是稀少,但都足以提供资料作生物学、群体活动、食性及寿命等研究。
描述
虽然对于现今的猎食动物而言,惧龙体型是非常的大,但并非体型最大的暴龙科。成年的惧龙的身长可达8-9公尺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约为2.5吨,误差在为1.8吨[1]至3.8吨之间。
惧龙有巨大的头颅骨,约有1公尺长。头颅骨的构造特别坚固,例如口鼻部上的鼻骨互相愈合,以增加强度,而头骨的大型洞孔则可减低重量。成年的惧龙约有60多颗牙齿,每只牙齿都非常长。牙齿的横切面呈椭圆形而非短刃形。前上颌骨的牙齿却是呈D型的,这种异齿型在暴龙科中是非常普遍的。惧龙头颅骨的独特处在于,上颌骨的表面凹凸不平,以及眼睛周围的泪骨、眶后骨及颧骨有明显的隆起。眼窝呈长椭圆形,介于蛇发女怪龙的圆形及暴龙的钥孔形之间。
惧龙与其他的暴龙科都有著相似的体型,都是由呈S型的颈部支撑著沉重的头部。它的前肢非常的短小,只有二指,不过在暴龙科中,惧龙的前肢/身体比例已是最长的了。惧龙具有两个巨大后肢,上有四趾,第一趾为反爪,无法接触地面。惧龙具有长及重的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胸部,使重心位在臀部上。
发现及命名
强健惧龙(Daspletosaurus torosus)的模式标本(编号CMN 8506)是一些部份骨骼,包括了头颅骨、颈椎、背椎、荐椎、前11节尾椎、肩膀、一个前肢、骨盆及一根股骨。这些化石是于1921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所发现,他最初认为这些化石属于蛇发女怪龙的一个新种。但是,这些标本要直到1970年才由戴尔·罗素(Dale Russell)完全的描述,并建立新的惧龙属。惧龙的学名是由古希腊文的“δασπλητo-”(意即“惧怕”)及“σαυρος”(意即“蜥蜴”)而来。
种名的“torosus”在拉丁文意指“强壮”或“结实”。除了模式标本,在2001年发现一个相当完整的惧龙骨骼标本(编号RTMP 2001.36.1)。这两个标本都是来自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发现于朱迪斯河群中的奥尔德曼组。另一个年代较晚的马蹄峡谷组发现的标本,被重新归类于肉食艾伯塔龙。奥尔德曼组是在上白垩纪的坎帕阶中期形成的,距今约有7700万-7600万年前[2]。
古生物学
虽然惧龙的化石并不像其他暴龙科般常见,但都足以让古生物学家来研究其生物学的某些范畴。过去曾在惧龙的一颗牙齿,发现隆突分叉的现象[3][4]。
与蛇发女怪龙的竞争
在坎帕阶晚期的北美洲,惧龙与蛇发女怪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这是少数两个暴龙科的属共存的例子。在现今的猎食动物中,体型相似的猎食动物因为解剖学、行为或地理的原因,会区分成不同的生态位,以限制竞争。有几个研究尝试解释惧龙及蛇发女怪龙的生态位差异。
戴尔·罗素假设较轻盈、常见的蛇发女怪龙可能猎食当时繁盛的鸭嘴龙科,而较强壮、稀少的惧龙则专门猎食数量较小、防御较好的角龙科。但是,在双麦迪逊组发现的编号OTM 200惧龙标本,在其胃部保存了鸭嘴龙科幼年体的已消化化。暴龙亚科(例如惧龙)有著较高及较宽的口鼻部,比有较低口鼻部的艾伯塔龙亚科(例如蛇发女怪龙)更为强壮,不过牙齿的强度则差异不大。这显示两者在摄食的技巧或食性都有所不同。在一个尸骨层,则发现三个惧龙、至少五个鸭嘴龙类化石。
其他学者认为它们之间的竞争受到地理区分的限制。不像其他的恐龙类,它们的区分似乎与离海岸的距离没有关联,而也与海拔高或低无关。但是,虽然生活区域有部份的重叠,蛇发女怪龙似乎在北方较为普遍,而惧龙则倾向于南方。其他的恐龙亦有类似的地理分布。在坎潘阶,鸭嘴龙亚科与开角龙亚科繁盛于双麦迪逊组与北美洲西南部。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指出这个地理分布型式,显示暴龙亚科、开角龙亚科及鸭嘴龙亚科都有著同样的生态位倾向。他认为于麦斯特里希特阶末期,暴龙亚科(如暴龙)、鸭嘴龙亚科及开角龙亚科(如三角龙)广泛分布在北美洲西部,而艾伯塔龙亚科及尖角龙亚科已灭绝,赖氏龙亚科则已很稀少。
群体活动
在恐龙公园地层发现的一个年轻惧龙标本(编号TMP 94.143.1),面部上有被其他暴龙科咬伤的痕迹。这个咬痕已经痊愈,显示它在这次事件后存活过来。在同一地层发现的一个成年惧龙标本(编号TMP 85.62.1)也有相似咬痕,可见这类攻击并不限于年轻的动物。虽然这些攻击可能是来自其他物种,但猎食动物常发生物种内的打斗、攻击行为。目前已在其他的暴龙科(如蛇发女怪龙及暴龙)以及其他的兽脚亚目(如中华盗龙及蜥鸟盗龙)发现这种面部的攻击痕迹。Darren Tanke与菲力·柯尔提出假说,指出这些攻击是因为竞争疆域、食物资源、或支配群族而出现的种内竞争[5]。
惧龙群体生活的证据是发现于蒙大拿州双麦迪逊组骨床的化石。骨床内有三头惧龙的遗骸,包括一头大的成年个体、一头小的幼龙、及另一头中型大小的惧龙。同一地点还发现最少五头鸭嘴龙科化石。地质学证据显示,这些遗骸并非被河流冲积在一起,而是在短暂时间遭到集体掩葬。鸭嘴龙科的遗骸是分散的,并且有很多暴龙科牙齿的咬痕,可见惧龙在死前曾吃过这些鸭嘴龙科动物。这些动物的死亡原因并不清楚。菲力·柯尔猜测惧龙是群体狩猎的,但无法确定。其他科学家则对惧龙及其他大型兽脚亚目的群体活动证据抱有怀疑[6]。Brian Roach与Daniel Brinkman认为惧龙的群体生活方式很类似现今的科莫多龙,当科莫多龙在竞争尸体食物时,有时会出现噬食同类的情况[7]。
成长及寿命
古生物学家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Erickson )及其同僚研究了暴龙科的生长及寿命。透过骨头组织学的分析,可以确定标本死亡时的年龄。将不同个体的年龄与体型绘制为图表,就可得到生长曲线。艾利克森指出暴龙科经历长时间的幼龙状态,会在4年内急速成长。这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会在达到性成熟时完结,成年后的生长率会减慢。艾利克森只研究了从双麦迪逊组发现的惧龙标本,但这些标本都有相同的生长模式。与艾伯塔龙相比,因惧龙的体重较高,在急速成长期有著较快的生长率。惧龙的最大生长率为每年180公斤(假设成年的惧龙体重是1800公斤)。其他学者指出惧龙应为更重,不过这只会影响惧龙生长率的量,而非整体模式。
艾利克森等人将每一个年龄层的标本作成表格,整理出艾伯塔龙群族的生长模式。艾利克森指出艾伯塔龙的幼年个体化石纪录较为稀少,处在急速成长期的接近成年个体及成年个体则更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化石化过程与挖掘化石的偏差。艾利克森假设这些差异是来自幼龙在某一体型的低死亡率,就像现今的某些大型哺乳类(例如象)一样。因为暴龙科在两岁时体型就超越了所有同期的猎食动物,所以在缺乏被猎食的情况下,出现低死亡率。古生物学家并没有足够的惧龙化石来进行类似的分析,但艾利克森则认为惧龙也有类似的生长趋势。
参考文献
- ↑ (英文)Erickson, Gregory M., GM; Makovicky, Peter J.; Currie, Philip J.; Norell, Mark A.; Yerby, Scott A.; & Brochu, Christopher A. Gigantism and comparative life-history parameters of tyrannosaurid dinosaurs. Nature. 2004, 430 (7001): 772–775. PMID 15306807. doi:10.1038/nature02699.
- ↑ (英文)Eberth, David A.; & Hamblin, Anthony P. Tectonic,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 significance of a regional discontinuity in the Upper Judith River Group (Belly River wedge) of southern Alberta, Saskatchewan, and northern Monta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3, 30: 174–200. doi:10.1139/e93-016.
- ↑ (英文)http://www.geology.cz/bulletin/fulltext/bullgeosci200803351.pdf Template:Wayback
- ↑ (英文)Molnar, R. E.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编) Tanke, D. H.; Carpenter, K.; Skrepnick, M. W.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37–363. ISBN 0253339073.
- ↑ (英文)Tanke, Darren H.; & Currie, Philip J. Head-biting behavior in theropod dinosaurs: paleopathological evidence (PDF). Gaia. 1998, 15: 167–18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2-27). [not printed until 2000]
- ↑ (英文)Eberth, David A.; & McCrea, Richard T. Were large theropods gregario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Supplement to 3 - Abstracts of Papers, 6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46A. [published abstract only]
- ↑ (英文)Roach, Brian T.; Brinkman, Daniel L. A re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pack hunting and gregariousness in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and other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 48 (1): 10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