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態位
圖片來自itsfun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又稱小生境生態區位生態棲位或是生態龕位,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本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藉以跟其他物種作出區別。生態位包括該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還有其每日的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1]

介紹

內容包含區域範圍和生物本身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作用。1924年由格林內爾(J.Gri-nell)首創,並強調其空間概念和區域上的意義。1927年埃爾頓(Charles Elton)將其內涵進一步發展,增加了確定該種生物在其群落中機能作用和地位的內容,並主要強調該生物體對其它種的營養關係。在自然環境裡,每一個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其活動以及與其它生物的關係取決於它的特殊結構、生理和行為,故具有自己的獨特生態位。

如每一種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間,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營養位置,以及在溫度、濕度、土壤等環境變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一個種的生態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境來確定的。如海星(pisaster ochraceus)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居於主要捕食者的龕位。按競爭排斥原理,任何兩個種一般不能處於同一生態龕。在特定生態環境中贏得競爭的勝利者,是能夠最有效地利用食物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種,其種群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而有較快的增長。有着相似食物或空間要求的數群近緣種,因處不同生態位,彼此並不競爭。

麥克阿瑟(R.H. MacArthur)的研究發現,北美洲東北部有5種鳴禽在針葉林里一起生活,都屬於林鶯屬(Den-droica),均以昆蟲為食,對營巢地點也有相似要求,但每一種鳴禽在取食和營巢行為上顯示了複雜的差別和各自占據的生態位,至少在食物豐富時防止了競爭。

概念應用

兩個擁有相似功能生態位、但分布於不同地理區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稱為生態等值生物。生態位的概念已在多方面使用,最常見的是與資源利用譜(resources utilization spectra)概念等同。所謂「生態位寬度」(niche breadth)是指被一個生物所利用的各種不同資源的總和。在沒有任何競爭或其它敵害情況下,被利用的整組資源稱為「原始」生態位(fundamnental niche)。

因種間競爭,一種生物不可能利用其全部原始生態位,所占據的只是現實生態位(realized niche)。生態位概念應用於植物尚有一定困難。幾乎一切植物都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且在陸地上傾向於占有環境的相同部分——土壤表面上下一定高度和深度。然而,植物種在自然環境水平地帶和垂直地帶中占據的區域以及在生長季節、開花季節等方面出現的差異,可與動物的生態位相比擬。

參考文獻

  1. Pocheville, Arnaud. The Ecological Niche: History and Recent Controversies. (編) Heams, Thomas; Huneman, Philippe; Lecointre, Guillaume; 等.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Thinking in the Sciences. Dordrecht: Springer. 2015: 547–586. ISBN 978-94-017-9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