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頭痛辨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經辨證最早記載於漢代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中及後世醫家不斷發展。六經頭痛包括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太陰頭痛,少陰頭痛和厥陰頭痛。《傷寒論》中六經辨證理論就是當風寒侵襲人體時,邪氣損傷人體陰陽的量化及疾病所到達的層次的區分。
目录
一、六經頭痛涵義辨析
1.與經脈循行部位相關的頭痛。六經頭痛指頭痛發生在該經脈循行部位者,如,太陽頭痛、陽明頭痛、少陽頭痛、厥陰頭痛。
2.與六經病病機相關的頭痛。六經頭痛是指與六經病相關的頭痛。如,太陽頭痛指傷寒太陽病頭痛,陽明頭痛指傷寒陽明病頭痛,等等。《蘭室秘藏·頭痛門》所補出的太陰頭痛與少陰頭痛亦屬此類。 六經頭痛不但包括外感頭痛,還應包括內傷頭痛。頭痛是極其複雜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機方面有外感內傷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臟腑及其經脈。顯然,對六經頭痛從單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陰三陽六經病病機與經脈循行部位結合。如果將以上兩種認識結合起來,則更適應臨床需要,這是本文對六經頭痛範圍、屬性的界定。《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前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乙太陽經行身之後,陽明經行身之側,厥陰之脈會於巔頂,故頭痛在巔頂。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經各有見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脈治·頭痛論》中指出「傷寒門頭痛,皆是三陽經表症,今在雜病門,雖分外感內傷,然三陽三陰,皆有頭痛。」 任何疾病就其屬性而言不離陰陽虛實,不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其病不屬外感即是內傷。因此,將三陽三陰以及所屬的臟腑經脈與外感內傷的病因病機有機結合起來對頭痛進行辨證論治,既符合臨床亦切合實用。 臨證辨治頭痛的基本要素大約有三條:一是能明確病位,二是能確定病性,三是能明確致病邪氣的性質。以六經辨證論治頭痛完全可以滿足以上條件。
二、六經辨證論治頭痛臨證舉要
(一)太陽頭痛
太陽頭痛:從時間上來講,太陽表示邪氣剛剛進入人體,人體的陽氣尚未受到損傷,屬於正邪交爭初期;從空間講,皮膚腠理開闔不利,或太陽經的經脈之氣運行瘀滯。《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癒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張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張機承續《黃帝內經》觀點並補充太陽頭痛的症狀和治法[1]。
1.部位:太陽頭痛主要見於前額、巔頂、枕部疼痛連及項、背,或由項連肩。
通常所說的太陽頭痛以後頭部疼痛為主或連於項。《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冷廬醫話·頭痛》:「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後上至巔頂,其痛連項……項強腰脊痛。」由於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行所至,還可以發生頭側頭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經見證》足太陽膀胱經見證 「頭苦痛……頭兩邊痛……項似拔……」
2.病因病機:風寒、風熱外感常見,邪氣阻滯太陽經脈;亦可見內傷為病者。
3.屬性:外感內傷皆可致病,但以內傷為主;屬實者居多。
4.證治:
①經脈不利:頭痛以枕頸部為主,痛連巔頂、前額,或牽連頭側,或頸枕部拘緊或酸痛,連及顳額,或伴肩背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或緊。
治法:疏利太陽經脈,通絡止痛。方藥:葛根湯加天麻、川芎、薑黃、天南星、當歸
。
②瘀血證:頭痛項強,或痛連肩背手臂,經久不已,頸部壓痛,舌質暗或紫,或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方藥:葛根湯加當歸、紅花、丹參、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濕熱證:頭痛頭重,頸項不舒,胸滿噁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濡。
治法:清熱化濕,疏經通絡。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風寒證:頭痛起病較急,其痛如破,連及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劇,口不渴,苔薄白,脈多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方藥: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加味。
⑤風熱證: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通絡止痛。方藥:葛根湯去麻黃、桂枝,加桑葉、菊花、僵蠶、蟬蛻或升麻葛根湯、桑菊飲。或用選奇湯,《傷寒大白·頭痛》謂「此治太陽風熱頭痛之方。」
⑥風濕證: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疏風通絡,化濕止痛。方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加術湯。
(二)陽明頭痛
陽明頭痛:陽明表示陽氣中最集中、最熾熱的部分從時間上看,陽明表示病程進入第二階段,多在發病的第2天或幾小時後,為邪正鬥爭的極期階段。從空間上,疾病進入較深的一個層次,全身綜合情況為動員所有能量與邪抗爭。《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張機《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197條》說明陽明頭痛的症狀:“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頭痛,前額連接眉棱骨疼痛,頭痛如裂,眼睛紅赤,潮熱自汗,舌苔黃燥,脈大有力。多見於火熱上攻證[1]。
1.部位:頭痛部位以前額、面頰、眉棱骨常見,或痛連齒齦,或顏面疼痛。《傷寒大白·頭痛》:「陽明經額前痛,痛連眼眶,脈洪而長……」
2.病因病機:外感多熱結或為寒凝;內傷多積熱、濕熱、胃火、熱毒、酒毒。
3.屬性:實證為主。
4.證治:
①陽明濕熱:頭痛身重,胸脘痞悶,溲赤閉澀,口中黏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痛。方藥:伴脘痞者用半夏瀉心湯;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濕熱久結者用陳茶芽煎。
②寒滯陽明經脈:頭痛以前額、面頰為主,或見眉棱骨痛,遇風寒加重或誘發,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或緊。
治法:疏風散寒,疏通陽明經脈。方用選奇湯。《丹溪心法·眉眶痛》選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陽明蘊熱上蒸:頭痛頭脹,心煩面赤,口乾或渴,胃脘不適,舌質紅,舌苔黃,脈滑。
治法:清瀉胃熱,通絡止痛。方用白虎加白芷湯(《衛生寶鑑》卷九)。或白虎葛根湯(知母、石膏、葛根、白芷。《傷寒大白》)。熱病後期,熱傷氣陰,餘熱未盡,頭痛口渴,氣短心煩,舌質紅,舌苔黃,脈虛數,用竹葉石膏湯。
④胃火上攻:顏面劇痛陣陣發作,其痛難忍,面赤灼熱,口乾口臭,溲赤便結,或鼻塞涕黃黏濁,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通絡止痛。方藥: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蠶。鼻塞涕黃黏濁,加白芷、蒲公英、敗醬草等。
⑤陽明熱結氣壅:頭痛面赤,口乾口渴,心煩口臭,大便閉結,舌質紅,舌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熱,降氣導濁。方用承氣湯類方或防風通聖丸。
(三)少陽頭痛
少陽頭痛:少陽在病程上屬於第三期,但臨床上病人少陽證的出現時間並不固定,太陽病可以直傳少陽,甚至體質非常虛弱的人感冒,開始就有少陽證的表現。凡邪正交爭於半表半裡,表現在肌表,正氣勝則發熱,邪氣勝則惡寒,出現往來寒熱或寒熱交錯;若表現在內臟,少陽樞機不利,則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欲嘔,頭暈目眩,心煩等。《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265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少陽頭痛,頭兩側連耳根、髮際作痛,或偏頭痛,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目眩,苔薄黃,質偏紅,脈弦細。多見於肝膽火熱上攻或風熱證[1]。
1.部位:疼痛以頭側為主,可連及耳、目外眥。《傷寒大白·頭痛》:「少陽經頭角痛,痛引耳前後……」
2.病因病機:外感以風熱為主,風寒亦兼而有之;內傷則多肝膽氣鬱、化火或濕熱壅滯。
3.屬性:實證、熱證多見。
4.證治:
①少陽鬱熱(鬱火):頭痛以兩太陽穴為主,或連耳目,脹痛並見,或見眩暈,口乾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
治法:疏利少陽,清散鬱火。方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鉤藤、天麻、僵蠶、桑葉、菊花、連翹。
②少陽氣鬱:頭痛頭脹,痛在兩顳,時作時止,或遊走不定,或痛連枕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或弦細。
治法:和解少陽,疏鬱散結。方用柴胡桂枝湯。
③少陽熱結氣壅:頭痛脹痛,太陽穴尤甚,心煩口苦,大便不暢,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疏解少陽,暢達氣機。方用大柴胡湯。
④特殊頭痛——雷頭風:頭痛劇烈,發於耳上,痛處起核,不可觸近,入夜加重,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陽,清熱利濕解毒。方藥:淸震湯加味。
(四)太陰頭痛
太陰頭痛:病到太陰,五臟的實質受到損傷,一般不會出現發熱的表現,而是但寒不熱,因為寒邪入裡,陽氣損傷,陽氣不行溫煦之功。太陰證全身臟器功能下降,臨床表現以陰證為主病程上,太陰病屬於疾病發展的後期,患太陰病後,一般療程較三陽病時間要長,機體恢復較慢。《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複滿而嗌之" 。太陰頭痛,太陰主濕,濕氣上蒸,頭痛而重,四肢酸疼而覺冷,腹滿、嘔吐、食不下。太陰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亦可見頭痛。故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其特點是頭痛有痰,體重或腹痛[1]。
1.部位:頭痛部位不定,或全頭痛,或局部疼痛。《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機:內傷為主:常見飲食所傷、勞役無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內傷,肝木乘脾,運化失司,濕聚生痰。
3.屬性:虛實兼見,以虛為主。虛證多見氣血虧虛或清陽不升;實證則以痰濕、濕熱、痰熱、痰濁為主。
4.證治:
①痰厥頭痛: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濁。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蘭室秘藏》),或芎辛導痰湯(《奇效良方》)。痰鬱化熱,痰熱上蒙之頭痛,用加味二陳湯(《醫方考》)。二陳湯為治療痰厥頭痛之基礎方,如《傷寒大白·頭痛》曰:「頑痰頭痛,胸滿噁心者,二陳湯加南星、海石」。即二陳湯加膽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陳湯。又以二陳湯加梔、連、膽星,名二陳梔連膽星湯,治「痰火上沖」之頭痛。
②氣虛頭痛:頭痛而暈,心悸不寧,遇勞則重,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益氣健脾,升達清陽。方藥:順氣和中湯(《衛生寶鑑》黃芪、人參、甘草、白朮、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細辛、蔓荊子、川芎)。
③氣虛血瘀:枕部疼痛,經久不愈,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痛連項背,固著不移,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升清,活血化瘀。方藥:清陽湯(《脾胃論》)。
④氣虛絡痹:頭痛反覆發作,日久不愈,時作時止,伴見頭目昏沉,精神疲憊,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補虛通絡。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加當歸、葛根、黨參、仙靈脾、炙甘草。
(五)少陰頭痛
少陰頭痛:少陰:指陰量不多,但是少陰之陰是陰之精華部分。病位主要在心腎。如果邪氣損傷到少陰,是人體正氣大傷,真陰真陽受損,全身臟腑功能低下。少陰病屬於疾病的後期一病重期,一般損傷到各臟器的實質,其臟器的功能失於代償,細胞出現不可逆轉的病理改變;較難治癒。少陰病的發熱,不是邪正交爭的發熱,而是陰虛發熱。所以張仲景用三甲復脈湯等血肉有情之品來補續真陰。《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少陰頭痛,熱氣上蒸,頭痛而咽乾便赤,少氣懶言,肌膚燥幹。《症因脈治·頭痛論》:“心疼煩悶,頭痛,痛連胲骨,少陰症也” [1]。
1.部位:不定,以全頭痛多見。足之陰經雖不行於頭,卻皆循於面,而「挾舌本」。如《靈樞·經脈》說:「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2.病因病機:少陰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則腦髓空虛;陽氣虧虛,既易感受寒邪,復不能溫養清竅。
3.屬性:以精血不足,陽氣虧虛為基本病機變化。
4.證治:
①腎陰不足:頭痛眩暈,腰膝酸軟,耳鳴少寐,心煩失眠,口燥咽幹,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方藥:杞菊地黃丸加味,天麻、桑葉、黑芝麻。
②腎精虧虛:頭痛而空,或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乏力,健忘頭昏,耳鳴少寐,舌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填精,生髓榮腦。方藥:加味左歸飲(《醫學從眾錄》,在左歸飲基礎上重用肉蓯蓉,少佐川芎、細辛)。
③腎氣虧虛: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腰痛酸軟,神疲健忘,陽痿遺精,經閉帶下,耳鳴少寐,舌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益腎氣,填精生髓。方用大補元煎加味。
④腎陽不足:頭空痛,手足不溫,腰膝酸軟,精神疲憊,或見眩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腎陽,益氣生精。方藥:右歸丸。
⑤陽虛感寒:頭痛經久不愈,時作時止,惡風畏寒,面白肢冷,舌質淡胖,苔薄白潤,脈沉細。
治法:溫陽補虛,散寒止痛。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川芎、生薑。
(六)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厥陰:是陰之將絕,陰中之陽欲出(洩)於體外,表達陽與陰的最後一搏之階段,屬於傷寒病中一個臨近死亡的特殊階段。《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說:“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傷寒說意·厥陰烏梅丸證》:“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極則逆,逆固厥。其病多自有下而上,所以厥陰受寒,如龍雷之火,逆而上奔,撞心而動心火,心火受觸,則上焦俱擾,是以消渴,而心煩痛,胃虛不能食也。食則吐蛔,則胃中自冷可知”。《南陽活人書·逆冷》:“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故手足逆冷也"。厥陰頭痛,巔頂作痛,牽及頭角,自己覺得有一股氣向上沖騰,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蘭室秘藏·頭痛門》:“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傷寒病]》指出傷寒的發展是按經絡傳變而進行,外邪先侵襲太陽,按經循行而按經傳變,所以當從一經傳到另一經時,頭痛的位置就會改變,除了頸痛外,亦會有其它的病症,如太陰就有脾病。。厥陰頭痛,巔頂作痛,牽及頭角,自己覺得有一股氣向上沖騰,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蘭室秘藏·頭痛門》:“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傷寒病》指出傷寒的發展是按經絡傳變而進行,外邪先侵襲太陽,按經循行而按經傳變,所以當從一經傳到另一經時,頭痛的位置就會改變,除了頸痛外,亦會有其它的病症,如太陰就有脾病。。厥陰頭痛,巔頂作痛,牽及頭角,自己覺得有一股氣向上沖騰,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蘭室秘藏·頭痛門》:“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張仲景《傷寒病》指出傷寒的發展是按經絡傳變而進行,外邪先侵襲太陽,按經循行而按經傳變,所以當從一經傳到另一經時,頭痛的位置就會改變,除了頸痛外,亦會有其它的病症,如太陰就有脾病[1]。
1.部位:巔頂、顏面疼痛多見,或全頭痛,或頭痛部位不定。《靈樞·經脈》曰:「肝足厥明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貫膈,布脅助,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丹溪心法十二經見證》足厥陰肝經見證有「頭痛」。
2.病因病機:情志傷肝,導致氣鬱、化火、氣滯血瘀,陽亢風動;或久病虛寒。
3.屬性:虛實兼見。
4.證治:
①肝氣鬱結:頭痛頭脹,痛無定處,情緒不寧,或見胸部滿悶,脅肋脹痛,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舌淡紅,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利氣止痛。方藥:四逆散合香茗散(《魯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細茶。水煎溫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②肝鬱化火:頭脹頭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幹,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鬱,清熱瀉火。方藥:白頭翁湯合梔子豉湯加天麻、川芎、僵蠶、白蒺藜、生白芍;傷陰則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加枸杞、菊花。
③氣滯血瘀: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藥:通竅活血湯加天麻、菊花、旋覆花、薑黃。
④肝陽上亢:頭脹痛而眩,面紅面赤,心煩易怒,脅痛,夜眠不寧,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降逆止痛。方用天麻鉤藤飲或滋生青陽湯。
⑤肝經風火:顏面陣痛,面頰有燒灼感,痛連齒目,突發突止,作止無時,煩躁不安,耳鳴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疏風止痛。方用羚羊角湯(羚羊角粉、蟬蛻、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決明、天麻、白頭翁)。
⑥血虛頭痛:頭痛,或伴頭暈目眩,脅痛,或驚惕不安,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方藥:加味四物湯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用四神散。菊花、當歸、旋覆花、荊芥穗),加天麻、僵蠶。血虛受寒用當歸四逆湯,寒甚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
⑦肝寒上犯:巔頂頭痛,乾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法:暖肝散寒,溫經止痛。首選吳茱萸湯。
(七)雜類頭痛
《丹溪心法十二經見證》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頭頂痛,足太陽、手少陰」。
1.全頭痛:治從六經合病著眼。
2.遊走痛:從肝膽、少陽著眼,從風、氣著手。
3.頭痛休作有時:求之於少陽、厥陰。
4.證治:
①氣血失和:頭痛頭暈,情緒不暢加重,伴見胸脅脹悶、心悸、噁心等症狀,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以疏調氣血,和暢氣機: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白芍、黨參、炙甘草、大棗、生薑)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
②肝膽濕熱:頭痛頭脹,口苦口乾,心煩易怒,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以清利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加味[2]。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劉博士中醫的博客--六經辨證治療頭痛(新浪博客). 2020-12-28.
- ↑ Bai du文庫--六經頭痛部位、病機及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