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芎,又稱為山鞠窮、芎藭、香果、胡藭、馬銜、芎藭、雀腦芎、京芎、貫芎、撫芎、台芎、西芎,是繖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乾燥根莖。複繖形花序,羽狀複葉,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起,並略帶紫色時採收,除去泥沙,曬後炕干,再去鬚根。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濃烈香氣。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埠,下端有多數鬚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莖下部的節膨大成盤狀(俗稱苓子),中部以上的節不膨大。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cm,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寬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長6-7cm,寬5-6cm,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mm,寬1-2mm,頂端有小尖頭,僅脈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長0.5-2.5cm;傘輻7-20,不等長,長2-4cm;小傘形花序有花10-24;小總苞片2-7,線形,略帶紫色,被柔毛,長3-5mm;萼齒不發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有短尖狀突起,內曲;雄蕊5,花葯淡綠色;花柱2,長2-3mm,向下反曲。幼果兩側扁壓,長2-3mm,寬約1mm;背棱槽內有油管1-5,側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1]

川芎的由來

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帶著徒弟雲遊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荊斬棘採集藥材,一天,師徒二人累了,便在混無頂的青松林內歇腳,忽見林中山洞邊一隻大雌鶴,正帶著幾隻小鶴嬉戲,藥王正看得出神,猛然聽見幾隻小鶴驚叫,只見那隻大雌鶴頭頸低垂,雙腳顫抖,不斷地哀鳴。藥王當即明白,這只雌鶴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剛亮,藥王師徒又到青松林。在離鶴巢不遠的地方,巢內病鶴的呻吟聲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藥王師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鶴巢裡已聽不到病鶴的呻吟了。抬頭仰望,幾隻白鶴在空中翱翔,嘴裡掉下一朵小白花,還有幾片葉子,很像紅蘿蔔的葉子。藥王讓徒弟撿起來保存好。

幾天過去了,雌鶴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復,率領小鶴們嬉戲如常了。藥王觀察到,白鶴愛去混無頂峭壁的古洞,那兒長著一片綠茵,花、葉都與往日白鶴嘴裡掉下來的一樣。藥王本能地聯想到,雌鶴的病癒與這種藥有關。經過實驗,他發現這種植物有活血通經、祛風止痛的作用,便讓徒弟攜此藥下山,用它去為病人對症治病,果然靈驗。藥王興奮地隨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鶴過往處,良藥降蒼穹。這藥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2]

產地

四川(彭縣,今彭州市,現道地產區有所轉移),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蘇陝西甘肅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均有栽培。[3]

性狀

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性味

辛,溫。

歸經

、心包經。

功效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常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扑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簡易食療:天麻川芎白芷燉魚頭(專治頭痛、頭暈、去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