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聶耳 | |
---|---|
著名主持人 | |
出生 |
1912年2月14日(壬子年) 雲南省昆明 |
逝世 | 1935年7月17日(乙亥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聶守信 聶子義 |
職業 |
音樂家 作曲家 |
知名作品 | 《義勇軍進行曲》等 |
聶耳(1912年-1935年),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1912年 2月14日(農曆辛亥年臘月廿七)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號,中國音樂家。[1]
1935年初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2]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目錄
人物生平
童年時代
1916年7月17日,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鑑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同時仍兼成春堂製藥、賣藥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 1919年,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初小結業後,因生活艱難,無法按學校的規定繳納童子軍服裝費,被迫轉學。
求學時代
1922年春,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遇, 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並對當地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洞經調等)開始接觸。熱情投入求實小學的課餘音樂活動,曾被選為該校學生自治會會長、學生音樂團的指揮等,並曾榮獲該校第一號學生獎狀。 1925年,小學畢業,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學習期間熱情投入進步學生運動(如參加五卅慘案後援會等),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等。在其作文課業中表現出對時事的關注及鮮明的同情勞動人民的觀點。同時,每天晚上參加由法籍教師柏希文所開辦的英語學會,進行英語的補習,並向柏氏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和鋼琴的彈奏,積極熱情參與校內外的業餘音樂活動。 1927年,夏初中畢業。
1927年秋—1928年冬歷經三榜考試,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高級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結識後來擔任第一師範附屬小學音樂教師的張庾候,開始隨張學習小提琴。並與其三哥聶敘倫、友人李家鼎等經常在家裡進行民樂合奏等活動。參加學校里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參加由當地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濟難會」,多次從事給被關押的革命同志進行接濟等工作。
參加革命
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學習 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鬥爭的革命願望,他瞞着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范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秘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 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師範,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課餘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當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鬥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在畢業(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莊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莊倒閉。聶耳隨即失業,開始四處尋找職業。
創作生涯
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去日本學習。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
離奇身亡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3]
聶耳的突然離世,一時讓許多親朋好友無法接受,特別是他們相信聶耳水性極好,不可能溺亡。於是,聶耳被日本人謀殺的猜測開始在上海四處流傳。不過當時的傳言並沒有引起廣泛爭論,後來聶耳的骨灰也輾轉回到故鄉昆明,被安葬在西山美人峰。 「謀殺說」再度浮現,是由於聶耳墓在1954年2月第二次再建時,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郭沫若為之撰寫了一通碑文,最後有兩句話:「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這就拋出了聶耳的死因之謎,「謀殺說」又一次甚囂塵上。 那麼,聶耳在日本離世的真相為何?究竟是死於謀殺還是意外?日本人岡崎雄兒教授的《不願做奴隸的人:聶耳傳》有力否定了「謀殺說」,論證出聶耳的死因仍然是意外溺亡。[4]
成就貢獻
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徵。[5]
創造出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聶耳是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
主要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1932年
《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
《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
《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雪花飞》,《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
《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資料來源
人物軼事
名字由來
聶守信年輕的時候,對音樂特別敏感。大家都說,只要能從耳朵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聯歡會上,聶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種人說話,而且還能讓兩隻耳朵一前一後地動,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大伙兒都被逗得大笑起來。總經理給聶守信送禮物,並稱他為「聶耳博士」。聶守信笑着對大家說:「你們硬要把一隻耳朵送我,也好,四隻耳朵(「聶」的繁體字「聶」)連成一串,不像一個炮彈嗎?」從此,聶守信改名為聶耳。
熱愛音樂
聶耳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並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他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在上海,他經常踏着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的女性》。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後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台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闆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創作國歌
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鑑。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於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着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着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譟「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人物評價
郭沫若在聶耳去世後稱其為「人民音樂家」,「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鳳凰網發表文章稱:「從雲南走到全國、走向世界的人民音樂家聶耳,是我國新音樂的先驅,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青樂運動的傑出代表,是中國音樂史上一面光輝的旗幟。」(鳳凰網評)
2009年被中國政府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9年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張暉發表文章稱其「是第一個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光輝形象的作曲家,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2012年紀念聶耳誕辰百年圖片展上評價聶耳是「勤奮努力、嚮往光明與進步的熱血青年」,稱「聶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12年第五期《文史參考》雷蕾刊發文章稱聶耳為「國之歌者」。
後世紀念
墓志銘
1954年,中共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地,請郭沫若題寫墓碑和 墓志銘。郭沫若題「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和墓志銘: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公園
聶耳公園位於玉溪市南門街南端,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1985年6月興建 ,1987年7月竣工,是以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為主,兼容文化、休息、娛樂的綜合性公園。園內分為紀念區、遊樂區、文化活動區、安靜休息區、兒童遊樂區、花卉生產觀賞區和公園管理區。
聶耳銅像是紀念區的主體,銅像坐南朝北,採用錫青銅料鑄成,高2.4米,重1.8噸,銅像基座建在高出周圍約2.25米的平台上。聶耳銅像身體前傾,表情莊嚴,風衣飄舞,雙臂高舉,呈打拍姿勢,站立在墨玉石的基座上,仿佛正在指揮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文化廣場
玉溪市聶耳文化廣場建設體現的是文化、生態、精品三個方面。突出水為「靈」、
文化為「魂」的理念,通過建築、雕塑、小品等充分展現聶耳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從湖底防滲的處理開始,生態的理念始終貫穿在建設中,更多地強調自然協調;通過音樂噴泉、樂器造型以及播放聶耳的音樂作品等方式,把音樂與生態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元素相互融合、彼此交融。
紀念碑
1954年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澤市鵠沼海岸聶耳遇難地附近,建立了聶耳紀念碑銅像 1963年,隨着中日民間的貿易往來,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崗石紀念碑,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寫介紹聶耳生平碑文,並請郭沫若題寫紀念碑。郭沫若書題了「聶耳終焉之地」六個大字。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09年授予)
八女投江 于化虎 小葉丹 馬本齋 馬立訓 方志敏 毛澤民 毛澤覃 王爾琢 王盡美 王克勤 王若飛 鄧萍 鄧中夏 鄧恩銘 韋拔群 馮平 盧德銘 葉挺 葉成煥 左權 白求恩 任常倫 關向應 劉老莊連 劉伯堅 劉志丹 劉胡蘭 吉鴻昌 向警予 尋淮洲 戎冠秀 朱瑞 江上青 江竹筠 許繼慎 阮嘯仙 何叔衡 佟麟閣 吳運鐸 吳煥先 張太雷 張自忠 張學良 張思德 曠繼勛 李白 李林 李大釗 李公朴 李兆麟 李碩勛 楊殷 楊子榮 楊開慧 楊虎城 楊靖宇 楊闇公 蕭楚女 蘇兆征 鄒韜奮 陳延年 陳樹湘 陳嘉庚 陳潭秋 冼星海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周逸群 明德英 林祥謙
羅亦農 羅忠毅 羅炳輝 鄭律成 惲代英 段德昌 賀英 趙一曼 趙世炎 趙尚志 趙博生 趙登禹 聞一多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郭俊卿 錢壯飛
黃公略 彭湃 彭雪楓 董存瑞 董振堂 謝子長 魯迅 蔡和森 戴安瀾 瞿秋白
視頻
聶耳 新中國首部音樂傳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