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亦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亦農 | |
---|---|
出生 | 1902-1928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無產階級革命家 |
知名作品 | 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 /中共組織局主任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
羅亦農(1902-1928),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羅善揚,字慎齋,後改為亦農,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曾領導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羅亦農考入美國人在湘潭創辦的教會學堂,後在陳獨秀的啟迪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參與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先後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因霍家新、賀治華出賣,羅亦農在上海公共租界內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21日英勇就義於上海龍華,年僅26歲。
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羅亦農,原名羅善揚,1902年5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雷公塘。7歲入私塾,11歲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月欽的學館讀書。1916年,羅亦農14歲時,考入美國人在湘潭縣城辦的教會中學--益智學校,並加入該校的"學生自治會"。在校期間參加搗毀焚燒日貨的鬥爭,受到校方的嚴重警告,於1917年憤然退學。
青年時代
1919年夏,羅亦農離開家到上海"邊
工邊讀",通過《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雜誌,閱讀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介紹新思想的書籍,並認識了陳獨秀等人。
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入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舉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並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
1921年春,由上海共產黨組織選派,去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冬,轉入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推選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同時,介紹劉少奇轉為中國共產黨員。次年1月,與瞿秋白一道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3年初,當大批中國革命青年來莫斯科學習時,羅亦農因學習刻苦,俄文基礎好,而被推選為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語言組書記,專門從事留蘇中國學生的組織工作,另還兼任中國班的唯物論教授和翻譯。
革命歲月
1925年3月,回國後從事工人運動,參與
組織和領導省港大罷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歷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中共江浙區委書記、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
1925年回國。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赴廣州參加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會後,奉命留在廣州,擔任中央駐粵臨時委員會委員,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在同年春夏之交,在平息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鬥爭中,與陳延年等多次開會研究,作出動員民眾,督促國民政府肅清楊、劉軍閥"的決定,並指導共青團廣東區委成立臨時宣傳委員會,廣泛開展平叛宣傳工作。省港大罷工爆發後,一直站在鬥爭最前列,多次起草傳單以鼓動工人罷工鬥志,並協助罷工委員會,妥善安排了進入廣州二十多萬香港罷工工人的食宿問題。同年10月,被中央調往北方區委黨校主持工作。
1926年1月,出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為打破革命處於低潮的江浙地區的沉寂局面,決定在上海舉行武裝起義。事先,曾在區委機關內秘密舉辦六期黨團、工會組織負責人訓練班,培訓骨幹一百餘人,並迅速恢復、擴大黨組織,使全區黨員人數由原來的1300人增至2500人,為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同年夏,為直接領導工人武裝起義,根據中央軍委和中央江浙區委決定,兼任上海軍事委員會主任。隨後,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兩次領導上海工人舉行起義,但均未成功。
1927年3月21日,與周恩來、趙世炎一道,再次舉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終於取得勝利。"四一二"政變後,奉命撤離上海,出任中共江西區執行委員會書記,隨即,作為江西代表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委員。
1927年6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調任湖北省委書記。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主持制定了詳細的"鄂南暴動計劃",燃起了工農武裝暴動的烈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遷往上海後,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負責領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陝西等省的工農革命暴動與黨務工作。
1927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與周恩來、李維漢組成中央組織局,羅亦農出任主任,併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年底,離開武漢前往上海中央所在地工作。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負責起草了《黨務問題》的報告,並與瞿秋白一起擬寫《黨綱草案》。
1928年元旦,羅亦農回上海同李文宜結婚後,主持中央組織局工作。
被捕犧牲
1927年,羅亦農與瞿秋白一起擬寫《黨綱草案》,正當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即將赴莫斯科籌備召開"六大"之際,因霍家新、賀治華夫婦出賣,於1928年4月15日不幸在上海公共租界內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在獄中寫下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21日英勇就義於上海龍華,年僅26歲。
成就貢獻
羅亦農在中共江浙區委機關內秘密舉辦六期黨團、工會組織負責人訓練班;經過訓練班的學習,培養了革命的骨幹力量,並迅速擴大了黨組織,黨員人數由原來的1300人增至2500人,為日後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25年春,羅亦農先後寫了《中國第二次勞動大會之始末》、《"五一"紀念與農民》等一系列文章。他大力提倡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中國社會、中國革命的現狀,研究和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這在黨的建設、統戰工作、群眾工作,以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等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符合實際的思想觀點,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亦農應中共中央之召回國,負責組織和領導群眾的反帝鬥爭;發動省港大罷工,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鬥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揭露帝國主義者的罪行,啟發工人群眾的覺悟。後與陳獨秀、周恩來、趙世炎等一道,及時指揮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並隨即轉為武裝起義,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成功。
家庭成員
父親 羅子厚 第二任妻子 諸有能 第三任妻子 李文宜(原名李哲時)1997年5月9日,94 歲的李哲時在北京病逝 兒子 羅西北 (1926年1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水電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作品
1928年4月15日,羅亦農在獄中寫下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表現了一位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1925年春,羅亦農擔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應用於中國,先後寫了《今年五一廣州之兩大盛舉》、《中國第二次勞動大會之始末》、《今年五一之國際狀況》、《"五一"紀念與農民》等一系列文章在《嚮導》、《中國工人》等刊物上發表;同年5月下旬又寫出《形勢嚴重下之廣州政府》。
人物評價
1928年5月30日,黨中央發表《悼羅亦農同志》專文稱讚:"羅亦農同志是中國無產階級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最英勇的戰士。"指出:"羅亦農同志的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產黨全黨黨員的楷模。
1982 年,李哲時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回憶羅亦農:"亦農同志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聲,他那機警而沉靜的神情、熱情而幽默的性格,將永遠地、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記憶中。"
2002年,羅亦農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胡錦濤稱讚:"羅亦農是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革命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委黨史辦原主任龍正才評價羅亦農:"羅亦農是富有激情的演說家和宣傳家,他筆鋒犀利,戰鬥性強,他的演說深入淺出,語句通俗易懂,語調充滿熱情,極富號召力"。
後世紀念
故居
羅亦農故居坐落於湖南湘潭縣易俗河鎮小雷公塘,房屋坐西朝東,北頭是羅亦農家,南頭是謝家(羅亦農岳父居住地),房屋共計有7間,有堂屋(共用)、退堂屋、前後正房、橫堂屋、廂房、雜屋等,面積約200平方米。羅亦農家的門聯曾是羅亦農親筆提寫:"存得天良,蒙慶受福;放開眼界,創業成家。"故居最先毀於抗日戰爭,後陸續拆除改建,僅存遺址。
木拐杖
在《中共五大歷史陳列》中展出的"羅亦農親手為母親製作的木拐杖",現長110厘米,是由一根普普通通的茶樹枝製作的,枝上有着大大小小十餘處的疙瘩,上下都有磨損,且有裂痕。外出求學前,羅亦農想到即將遠離家鄉,而母親此時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行走不便,於是回到農鄉附近的山嶺上,砍了一根精心挑選的茶樹枝,親自將它製成拐杖,送與母親,讓拐杖替他伴隨着母親。羅亦農母親個子較高,當時製作時拐杖長度為170厘米。
紀念章
1992年龍華烈士陵園從羅亦農妻子李文宜處,得悉曾收藏一枚羅亦農於1924年列寧逝世時佩戴的紀念章,紀念章質地為金屬,正面是旗杆、麥穗、旗幟,列寧頭像在它的左邊,是列寧凝視遠方的畫面,紀念章下方是列寧的生卒年月1870-1924。右邊是塗有紅色油彩的旗幟,並有"CCCP"字樣(豎行),背面有別針。紀念章因年代久遠已略顯陳舊,正面、背面有銹跡,紅色油彩大部分已脫落。同年12月,羅西北將此枚紀念章捐贈給龍華烈士陵園。2001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近現代一級文物確認專家組鑑定,確認為一級文物。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09年授予) 八女投江 于化虎 小葉丹 馬本齋 馬立訓 方志敏 毛澤民 毛澤覃 王爾琢 王盡美 王克勤 王若飛 鄧萍 鄧中夏 鄧恩銘 韋拔群 馮平 盧德銘 葉挺 葉成煥 左權 白求恩 任常倫 關向應 劉老莊連 劉伯堅 劉志丹 劉胡蘭 吉鴻昌 向警予 尋淮洲 戎冠秀 朱瑞 江上青 江竹筠 許繼慎 阮嘯仙 何叔衡 佟麟閣 吳運鐸 吳煥先 張太雷 張自忠 張學良 張思德 曠繼勛 李白 李林 李大釗 李公朴 李兆麟 李碩勛 楊殷 楊子榮 楊開慧 楊虎城 楊靖宇 楊闇公 蕭楚女 蘇兆征 鄒韜奮 陳延年 陳樹湘 陳嘉庚 陳潭秋 冼星海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周逸群 明德英 林祥謙 羅亦農 羅忠毅 羅炳輝 鄭律成 惲代英 段德昌 賀英 趙一曼 趙世炎 趙尚志 趙博生 趙登禹 聞一多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郭俊卿 錢壯飛 黃公略 彭湃 彭雪楓 董存瑞 董振堂 謝子長 魯迅 蔡和森 戴安瀾 瞿秋白 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包含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 張國燾(1921.7-1923.6) 毛澤東(1924.5-1925.1) 陳獨秀(1925.1-1927.4) 張國燾(1927.5-1927.7) 李維漢(1927.8-1927.11) 羅亦農(1927.11- 1928.6) 周恩來(1928.6- 1931.1) 康生(1931.1- 1933.1) 任弼時(1933.1-1933.3) 李維漢(1933.3- 1936.10) 秦邦憲(1936.10- 1937.9) 陳雲(1937.12 -1943.3) 彭真(1945.07-1953) 饒漱石(1953.4-1954.3) 鄧小平(1954.4-1956.10) 安子文(1956.11-1966.8) 聶濟峰(1966.9-1973.8) 朱光(1966.9-1973.8) 郭玉峰(1966.9-1973.8) 康生(1970.11-1975.12) 郭玉峰(1973.8-1977.12) 胡耀邦(1977.12-1978.12) 宋任窮(1978.12-1983.2) 陳野苹(1983.2-1984.8) 喬石(1984.8-1985.12) 尉健行(1986.1-1987.5) 宋平(1987.6-1989.12) 呂楓(1989.12-1994.10) 張全景(1994.10-1999.3) 曾慶紅(1999.3-2002.10) 賀國強(2002.10-2007.10) 李源潮(2007.10- 2012.11) 趙樂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