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6日 (五) 06:39 由 Young Mai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文本替换 - 替换“{{Wikisource author}}”为“”)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行禪師(683年-727年),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代僧人,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風水學家,真言宗將其列為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1]

生平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張公謹,在初唐是極顯赫的世族。其祖父張大素官至門下省東台舍人,後被貶為懷州長史,家道中落。父親名叫張懍,任武功縣令。

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為僧,因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後於嵩山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協助翻譯《大日經》。

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游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游儀測量恆星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一千年後(1712年)提出自行運動的觀點。

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

《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著作

著有《大日經疏》、《大衍曆》。

風水術

清代阮元《疇人傳》:「推步之法,至大衍備矣,後來造算者未能及也。然推本易象,終為傅合。昔木謂一行竄入於易以眩眾,乃千古定論也。」

風水研究界裡,廣泛流傳一故事:唐代時國力強盛,不少外國使節、僧人、學生等等紛紛來到中土,廣求各種知識。其中,中土的風水術亦為外國人士所景仰之術。然而,風水術一向被唐室視之若秘,半點不許流出民間,更枉論可以給外國人去學習;否則,中土四週之國,一旦學懂風水術,國力漸盛,就必會對唐室做成威脅。故此,唐室特別命令對天文地理有高度學識的一行禪師,借其威名,寫下不正確的風水文章,讓外國人去學習,以收制夷之效。而一行禪師所篇的,就是俗語所說的《滅蠻經》[2]。這部《滅蠻經》的原文早已失傳,故此亦很難追溯是否一行禪師所作。確實情況,現時仍為風水界其中一大議題。

機械工程

曾與梁令瓚於公元725年發明擒縱器的機械設計。

殊榮

參考文獻

  1. 阿馬蒂亞·森.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07年11月: 頁135. ISBN 9787542626172 (中文(簡體)‎). 
  2. 曾文辿的《青囊序》:「蓋因一行擾外國,遂把五行顛倒編,以訛傳訛竟不明,所以禍福為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