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取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取忠

丁取忠(1810~1877),長沙人,宇肅存,號果臣,又號雲梧。他出生於一個文化氣氛濃厚的家庭,父親曾總修過《丁氏宗譜》,略有文名;哥哥效力於經學,著有《讀易通訊》。[1]

人物生平

丁取忠自小喜讀書,但不喜經書時文而偏愛算學。1837年(道光十七年),他入長沙城南書院,與精研算學輿地的新化人鄒漢勛,及精於代數的表弟李錫藩同學,志趣相同,他們常常一起通宵達旦地切磋數學。一次,丁取忠從朋友處得到一本首尾殘缺,著者不明的算學書,書中講解弧度與弦矢互求的方法,但文辭隱奧難懂,又無具體算例。於是他詳細演籌了若干算例,1851年修訂刻印問世,這就是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數學拾遺》,書由鄒漢勛作序。書中「多發明古今算家未盡之旨」,提出了三元一次不等式方程組整數解的新方法。第二年,他在別人協助下完成了《輿地經緯度里表》,運用三角學知識,以魏源的《海國圖志》為依據,推算出各地到北京的距離和所處方位,由於《海國圖志》本身的誤差,他的推算「未盡精核,然足備參證」。

相關事件

1860年(咸豐十年),丁取忠應湖北巡撫胡林翼的邀請,到武昌校改各類圖書。這時他年已半百,仍是一介生員,但依然專注數學,不思仕進。1865年(同治四年),丁取忠又至上海曾國藩開設的江南製造局,參與翻譯西文科學著作,並代為李善蘭校勘「則右昔齋算學」叢書中的《天算或問》一書。大約18初年前後,他返回湖南長沙,居住在城北的古荷花池精舍。

丁取忠早年從事算學研究,既無良師指導,又缺資料參考,主要是憑自身聰慧的天賦和刻苦勤奮的精神,他甘於淡泊,不求聞達,醉心於算學,常常手持算籌凝思苦想,以至廢寢忘食。為彌補資料的不足,雖然家境貧寒,他仍傾其囊中購書、藏書,和朋友互贈算書,所以有人稱他「幾間老屋,萬卷藏書」。在長期從事數學研究和著述的過程中,丁取忠與當時國內著名的數學家李善蘭、吳嘉善徐有壬鄒伯奇等都有聯繫,或質疑問難,或信件傳述,或交換算著,以彌補獨立研究的不足。他和來華的外國傳教士也有過交往,一起討論數學問題。他的學生左潛曾說他「凡近日之言算者,先生皆訂交焉。」因而他的視野比較開闊,能夠吸取旁人的先進數學研究成果,撰著出一部部水平高、有特色的專著。

著述作品

丁取忠的晚年除個人撰述外,把主要精力用於培養學生,刊印算學著作上。在長抄家中,他聚集黃宗憲左潛曾紀鴻等一批學生,孜孜從事數學書籍的整理編輯和刻印工作。1871年(同治十年),在學生協助下,他編成了闡述用高次方程解整存零取複利息的問題的商業數學專著《粟布演草》。之後,他與他的學生們費時六七年,終於共同編成了一部數學巨著《白芙堂算學叢書》。叢書之所以取名白芙堂,是因為了取忠家庭屬於丁氏宗族中的分支「白芙堂」。《白芙堂算學叢書》包括自元至清前期的古人著作6種,當時人著作8種,丁取忠和他學生的著作8種,以及外國人著作1種。所以它主要是整理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遺產,由於19世紀中葉湖南省整體文化氣氛的相對閉塞與保守,以及丁取忠本人見聞的有限,叢書中雖收有日本數學著作一部,但未收錄西方數學著作。儘管如此,《白芙堂算學叢書》還是具有某特定的文化地位。人們評價它「裒然成藝圃之巨觀,風行海內,遂為疇人家必讀之本,顧功不甚偉歟!」當代學者更從湖南維新運動自瀏陽算學館發端,維新志士譚嗣同、唐才常等均大聲疾呼興算學這一歷史現象出發,認為丁取忠在長沙倡導數學,授徒編書,是對湖南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的。

歷史評價

為了編輯和刻印算學書籍,丁取忠耗盡了畢生精力與全部家財。1877年(光緒三年),67歲的丁取忠於貧病交加中在長沙逝世,當時家中竟已「不名一錢」。但他編刻的算書至今還在流傳,這也是對這位湖南數學領袖的最好安慰與紀念。

參考文獻

  1. 丁取忠. [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