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愛德蒙·哈雷 | |
---|---|
出生 | 1656年10月29日 |
國籍 | 英國 |
別名 | Edmond Halley |
職業 | 天文學家、地質物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 |
知名作品 | 哈雷彗星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國籍 | 別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畢業院校 | 職業 |
---|---|---|---|---|---|---|
愛德蒙·哈雷 | 英國 | Edmond Halley | 倫敦 | 1656年10月29日 | 牛津大學 | 天文學家、地質物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 |
人物生平
(1)哈雷生逢以新思想為基礎的科學革命時代,1673年進牛津大學王后學院;
(2)1676年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納島測定南天恆星的方位,完成了載有341顆恆星精確位置的南天星表,記錄到一次水星凌日,還作過大量的鐘擺觀測(南半球鐘擺旋轉的方向與北半球相反);
(3)1678年哈雷被選為皇家學會成員,並榮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
(4)1684年,他到劍橋向牛頓請教行星運動的力學解釋,在哈雷研究取得進展的鼓舞下,牛頓擴大了他對天體力學的研究;
(5)哈雷具有處理和歸算大量數據的才能,1686年,他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載有海洋盛行風分布的氣象圖;
(6)1693年,發布了布雷斯勞城的人口死亡率表,首次探討了死亡率和年齡的關係;
(7)1701年,他根據航海羅盤記錄,出版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磁圖,1704年,他晉升為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
(8)1705年,哈雷出版了《彗星天文學論說》,書中闡述了1337-1698年出現的24顆彗星的運行軌道,他指出,出現在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顆彗星可能是同一顆彗星的三次回歸,並預言它將於1758年重新出現,這個預言被證實了,這顆彗星也得到了名字-哈雷彗星;
(9)1716年他設計了觀測金星凌日的新方法,希望通過這種觀測能精確測定太陽視差並由此推算出日地距離;
(10)1718年,哈雷發表了認明恆星有空間運動的資料。1720年繼任為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
哈雷的成就
哈雷彗星 哈雷最廣為人知的貢獻就是他對一顆彗星的準確預言。哈雷在整理彗星觀測記錄的過程中,發現1682年出現的一顆彗星的軌道根數,與1607年開普勒觀測的和1531年阿皮延觀測的彗星軌道根數相近,出現的時間間隔都是75或76年。哈雷運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反覆推算,得出結論認為,這三次出現的彗星,並不是三顆不同的彗星,而是同一顆彗星三次出現。哈雷以此為據,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9年再次出現。1759年3月,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等待哈雷預言的這顆彗星。3月13日,這顆明亮的彗星拖着長長的尾巴,出現在星空中。遺憾的是,哈雷已於1742年逝世,未能親眼看到。哈雷的計算,預測這顆彗星將於1835年和1910年回來,結果,這顆彗星都如期而至。這顆彗星就是今天幾乎人人皆知的「哈雷彗星」。彗星的神秘性隨之被打破。 其它 此外,哈雷發現了恆星的自行,這又是一個重大發現。哈雷還提出利用金星凌日的機會,去測定日、地距離,為當時精確測定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他還發現了月亮運動的長期加速現象,為精密研究地、月系的運動作了重要貢獻。
簡介
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1656年10月29日出生於倫敦,1742年1月14日逝世於倫敦),英國天文學家、地質物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他把牛頓定律應用到彗星運動上,並正確預言了那顆現被稱為哈雷的彗星作回歸運動的事實。
埃德蒙·哈雷20歲畢業於牛津大學王后學院。此後,他放棄了獲得學位的機會,去聖赫勒納島建立了一座臨時天文台。在那裡,哈雷仔細觀測天象,編制了第一個南天星表,彌補了天文學界原來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哈雷的這個南天星表包括了381顆恆星的方位,它於1678年刊布,當時他才22歲。1680年,哈雷與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卡西尼合作,觀測了當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從此他對彗星發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