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帕米爾高原(Pamirs,亦作Pamir),中國古代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是亞洲多個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平均海拔4000米-7700米。
目錄
形成過程
帕米爾高原地區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1],其後帕米爾高原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帕米爾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21世紀的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21世紀的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21世紀的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着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着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着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
自然環境
地形特點
帕米爾高原實際上不是一個平坦的高原面,而是由幾組山脈和山脈之間寬闊的谷地和盆地構成。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在薩烈茲湖西北被南北走向的科學院山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帕米爾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山脈和一組河谷湖盆構成,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山體渾圓,山脈被寬淺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處有冰磧平原和荒漠平原。
西帕米爾則由若干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谷地構成,地形相對高差大,以高山深谷為特徵。西帕米爾主要是強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脈的相對高度為2000~3500米,河谷窄而深,山脊高出谷底達 3000~4000米,具有永久積雪和冰川的阿爾卑斯型山脈與深邃的峽谷交錯分布,各種冰川地形廣泛發育。
地貌分區
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帕米爾的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積雪的山脈和一組河谷湖盆構成,海拔的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西帕米爾則由若干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谷地構成,地形相對落差大,以高山深谷為特徵。
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可分為八個部分,文稱八「帕」。清朝在阿爾楚爾帕內立有記功碑[2];在各帕共建有八所卡倫;帕米爾是中國塔吉克族[3]和柯爾克孜族居住、遊牧的地方,直到19世紀70年代一直屬於中國。帕米爾共分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阿爾楚爾柏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
氣候特徵
屬嚴寒的強烈大陸性高山氣候,特別是東帕米爾的大陸性更為顯著,這裡冬季漫長 (10月至翌年4月),在海拔 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氣溫—17.8℃,絕對最低氣溫-50℃,布侖戈爾 1953年曾低達-53.3℃,7月平均氣溫 13.9℃,最高不超過 20℃,背陰處氣溫明顯低於向陽處,且分布有永凍的鹽化土。東帕米爾因有高山阻擋西來的濕潤氣流,年降水量僅 75~100毫米,在喀拉湖盆地更少至 30毫米。西帕米爾多東西向並行山脈,山高谷深,氣候的垂直變化很大。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團遇到山脈的阻擋,沿坡上升而冷卻,在2000~3000米以上的地帶,凝成濃霧,並有大量降水,高山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 1000毫米,而谷地僅 100~200毫米。在海拔 2100米處 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 22.5℃。高原上有廣闊的牧場,在塔什庫爾干河谷地,宜農宜牧,可種青稞、小麥等多種作物,高原上居民90%以上是塔吉克人。帕米爾高原是中國的西疆極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它位於新疆喀什市正西和西南的公格爾山、慕士塔格山一帶,其最西點接近塔吉斯坦的喀拉湖。公、慕兩山號稱「冰川之父」,素為登山勝地。
帕米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為艱險和神秘的一段。當地有一民謠: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月開頭。七八九是帕米爾高原之旅的黃金季節!帕米爾高原屬高寒氣候,是現代冰川作用的一個強大中心,約有1000多條山地冰川。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帕米爾高原扼古代新疆通中亞和南亞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由於地勢高寒,行旅艱險,因此沿途設置幫助行旅解決住宿和給養的驛站就顯得格外重要。由帕米爾高原上有多處驛站遺址,在阿克陶縣布倫口,有傾圮的三間石屋驛站遺址;從塔什庫爾干石頭城向南,沿塔什庫爾干河俗語到明鐵蓋山口的古古絲綢之路上,有6處驛舍遺址,其中以數卵石砌築、方形尖拱屋頂的達布達爾古驛舍遺址保存最為完好,屋角還保存有卵石砌就的爐灶,室內牆壁煙熏痕跡明顯。驛站石屋前河灘草場肥美,可供來往商旅放牧駝、馬。
覆蓋面積
帕米爾高原是現代冰川作用的一個強大中心,這裡有1000多條山地冰川,覆蓋面積近 1萬平方公里。雪線高度在西帕米爾為4000~4400米,東部可達5000~5500米。科學院山脈的費琴科冰川[4],長77公里,面積907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山地冰川之一。山地冰川使一些荒漠河流得到水源。喀拉湖位於帕米爾北部,湖面海拔3954米,是世界高湖和內陸鹽湖之一。
該山的一些融水流入塔里木盆地,但其主體卻注入了噴赤河及其支流。一些大型灌溉工程都與瓦罕河及蘇爾哈布河有關。瓦罕河與噴赤河匯流形成的阿姆河(古奧克蘇斯河),將融水送往下游其他灌溉工程。地震活動周期性地阻斷河流;穆爾加布河谷地的薩雷斯湖即由大規模山崩堵塞河道形成。
自然資源
地表植被
自然景觀具有垂直地帶性差異和東西差異,主要由於高原地形的垂直差異和東西地形差異以及降水量從西向東顯著減少而形成的。高原的基帶屬於荒漠帶,地表主要是裸露的石質荒漠和冰磧物。西帕米爾由於相對高差大和降水較多,植被比東帕米爾豐富。垂直自然帶結構也很明顯,高原下部和山谷中是以蒿類和鹽木為主的荒漠群落;3200~3600米為多刺墊狀植物群落 (如多刺紫雲英);3600~3800米為棱狐茅、針茅草原地帶;3800~4300米發育着高山寒漠植物;以上為高山永久積雪帶,沿西帕米爾的河谷,還生長有柳樹、楊樹、樺樹和沙棘屬薔薇屬組成的灌叢,有灌溉條件的地方,還可栽培葡萄、蘋果和杏樹。東帕米爾則主要是高山寒漠景觀,沒有喬木植被,僅在谷底、盆地及乾燥的山坡生長着優若屬的矮小灌木、刺雪屬和棘豆屬的一些墊狀植物,在較濕潤的谷底生長有蒿草。
動物繁育
東帕米爾苔地是山羊和盤羊的主要繁育地;偶爾會發現青綿羊和東方盤羊。在人類活動最少的地方,高地山羊常見,捻角山羊棲息於噴赤河與瓦罕河間較為低矮的山嶺。
棕熊靠吃旱獺為生,狼亦如此。因為相對嚴格的反對獵殺野綿羊和山羊的禁令,使得雪豹的食物得以存留。髯鷲和喜馬拉雅禿鷲經常光顧最高峰,山鶉、雉和雪雞可在西部山區見到。大量往返於西伯利亞和南亞之間的遷徙水禽造訪東帕米爾。
人文史地
人文歷史
帕米爾,古稱不周山。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崑崙山西北。這個不周山即今日崑崙山西北部的帕米爾。帕米爾高原早在中國漢朝就以「蔥嶺」相稱,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得名。
西漢時期,漢朝國力強盛,中原開始大規模對外通商,商人沿絲綢之路往來地中海各國,必須穿越帕米爾高原。
唐代,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新名字「帕米爾」。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對帕米爾高原也有所記載。稱為「波謎羅川」,記載如下:「國境東北,逾山越谷,經危履險,行七百餘里,至波謎羅川。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狹隘之處不逾十里。據兩雪山間,故寒風淒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地鹼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
波謎羅川中有大龍池,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餘里,據大蔥嶺內,當贍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鏡,莫測其深,色帶青黑,味甚甘美。潛居則鮫、螭、魚、龍、黿、鼉、龜、鱉,浮游乃鴛鴦、鴻雁、駕鵝、鷫、鴇。諸鳥大卵,遺荒野,或草澤間,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東派一大流,東北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故此已左,水皆東流。」
元代馬可波羅曾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對帕米爾高原記載如下:「……離開這個小王國,向東北方騎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
以至於人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巔,會看見一個高原,其中有一條河。這裡風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難得的牧場,消瘦的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會變得肥壯。其中還有種類繁多的水鳥和野生綿羊。這種羊體形碩大,角上長有六掌,牧人把這種羊角割下來當做食盤,用來盛放食物;還有用它來做羊群晚上休息時的籬笆的,以保護羊群。這個高原叫帕米爾(Pamir),在上面騎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見草木人煙,放眼處儘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須攜帶其所需的足夠的食物。
此地海拔很高,而且氣溫很低,行人看不見任何飛鳥。寒冷異常,點不起火來。行人感覺到的熱力也不如其他地方感覺到的,燒烤或煮製食物也不容易熟。 」
到了清代,帕米爾之名已完全取代了歷代使用的其它名稱,並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將帕米爾分為「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
在清朝全盛時期,帕米爾高原全境屬於中國所管轄,1890年間,由於俄國亟欲指染中國新疆、英國對西藏有野心,因此兩國簽定英俄協定,由英國取得瓦罕帕米爾,俄國取得北部。1883年沙俄搶占新疆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1892年又出兵強行占領薩雷闊勒嶺西部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帕米爾高原始終無法有效統治。但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將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噴赤河視為是中國的極西點。在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劃定中阿邊界,承認放棄瓦罕帕米爾。
1990年代塔吉克斯坦獨立,1999年8月13日,中塔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於中塔國界的協定》等協議。2011年9月20日,中塔新劃定國界交接,1158平方公里國土回歸。中國極西點向東移至今日位置。
人文地理
人口民族
帕米爾地區人口約9.8萬,大部分是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住在西部,講伊朗語,為什葉派穆斯林;東部主要是柯爾克孜人,突厥語系,為遜尼派穆斯林。居民主要從事農牧業,有小水電站和採礦場。
中國在新疆南部帕米爾高原上,離喀什300-400公里的地方,設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經濟方面
東帕米爾高海拔地區的牧業主要是氂牛和有關雜交品種、綿羊和山羊;大麥和馬鈴薯、豆類、油菜籽和根菜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在西帕米爾谷地,政府指令種植棉花和其他農作物。大果園——主要是蘋果園、梨園和杏園,以及葡萄園——分布於西部許多海拔在1,524~1,981公尺(5,000~6,500呎)之間的谷地和丘陵。小麥是主要糧食,玉蜀黍為冬季主要飼料。牛正在取代綿羊和山羊,成為西部谷地的主要牲畜。
交通方面
在海路尚未開通之前,帕米爾是東西之間來往交流的必經之路。古代絲路在進入塔里木盆地以後,分為南北兩道,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廷伸,而到了蔥嶺後又交匯一處,直達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石頭城。從那裡起,又分南北兩道,到中亞細亞、小亞細亞、南亞次大陸北部和西北部地區以及歐洲大陸等更遠的地方。這使塔什庫爾干成了東路的終點和西路的起點。
正因為塔什庫爾干是絲綢之路的要塞,因此在周穆王西巡以來的三千年時光中,已有無數的使者、將帥、王侯、藝家、文人、僧侶和往來跋涉的商賈,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通過政治上的抗爭和親睦,軍事上的衝突與結盟,經濟上的交流與貿易,文化上的衝撞與交融,科技上的滲透與演進,留下了無數濃墨重彩的畫卷和撼人心魂的詩篇。
史籍記載
帕米爾者,蔥嶺山中寬平之地,供回族遊牧者也。帕地有八,其中皆小回部錯居。乾隆中,大部隸屬中國,羈縻之使弗絕。厥後迤北、迤西稍稍歸俄,迤南小部附於阿富汗,東路、中路則服屬於中國。於是帕米爾遂為中、俄、阿富汗三國平分之地。出帕米爾,南逾因都庫什山,即達印度,故俄人盡力經營之,而英人亦遂急起而隱為之備。英之為阿爭,即不啻為印度爭也。
初,乾隆二十四年,高宗平定回疆,窮追賊首至伊西洱庫爾,三戰三捷,遂蕆大功。高宗御製碑文勒銘淖爾,西域圖志所指為喀什噶爾西境外地者也。當日喀城邊卡西境之玉斯屯阿喇圖什卡,僅八十里;西南之鄂坡勒卡,僅一百二十里。道光間,欽定邊卡西至烏帕喇特卡,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喀浪圭卡,一百五十里。
迨光緒間,克復新疆,劉錦棠始增設七卡於舊界之外。十五年,又設蘇滿一卡於伊西洱庫爾淖爾北十里,是卡距喀城千六百里,最為窵遠,僅以布魯特回人守之,未駐兵也。英使之初議分帕也,我國嚴拒之,未允其請。既而俄兵闌入帕地,我國責其稱兵越界,俄人即引咎退歸。
光緒十七年,英兵入坎巨提,逐其頭目,其意在覷覦帕地也。新疆巡撫檄馬隊巡歷邊境,屯於蘇滿。
十八年春,俄人來言帕地為中、俄兩屬,未經勘界,中國不應駐兵。總理衙門遂電疆撫退兵,而仍留蘇滿卡倫。俄復請盡撤新設諸卡,然後勘界。正相持間,而英人陰嗾阿兵突至蘇滿,脅擄布回而去,俄遂進兵與阿人戰於蘇滿,其東隊則游弋於郎庫里湖、阿克塔什,漸近喀邊。總理衙門疏言:「我國先駐蘇滿之兵不早撤回,則俄、阿戰事將自我啟之,轉難收束。阿雖占地而適致俄兵,蠻觸相爭,原可不必過問。但其東駸駸逼近邊境,頗為可慮耳。」蓋阿富汗自乾隆後朝貢不通,久置之度外矣,至是復一見焉。二十一年,帕米爾界議始定。
視頻
帕米爾高原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地質年代簡介 奧陶紀、志留紀,OALib期刊
- ↑ 帕米爾高原是怎麼被沙俄從清朝手裡搶走的?,搜狐,2019-05-18 06:24
- ↑ 《鄉土》 20130826 發現大美新疆之塔吉克人的婚姻之父,央視網
- ↑ 帕米爾高原費琴科冰川,機器網,2018-03-12
- ↑ 遊牧天邊守家園:柯爾克孜族,中國網,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