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琴,原稱琴,又稱瑤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1]。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本文統稱琴。

概述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範圍是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2]

歷史起源

先秦時期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

甲骨文中迄今沒發現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記錄為周朝初期古銅器上刻的古文。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郭家廟墓地曹門灣墓區86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琴。其長約92厘米,寬約35厘米,似人形,由整木斫成,髹黑漆。龍齦處存在過弦痕跡,岳山嵌入琴體,有弦孔。

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則出土了十弦琴與築,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3]。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秦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

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着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經典千古傳誦。

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時期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

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

《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桓譚等。

魏晉時期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阮瞻等。

南北朝時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現存最早的文字譜出於此代,即南北朝隱士丘明的《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柳惲等。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為唐朝皇室斫造的「九霄環佩」和「大聖遺音」皆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論及古琴形制,古有「唐圓」之說,「圓」雖確是唐琴的特徵之一,但並不準確,並不是所有制形渾圓的琴都是唐琴。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

宋元時期

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

宋朝的琴以「扁」著稱,在清朝初年被與唐琴合稱「唐圓宋扁」。 北宋宋徽宗御製名琴松石間意在2010年以1.3664億元拍賣,成為當時拍賣價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貴樂器之一[4]

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一個古琴流派,即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創始人是郭沔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明清時期

明朝琴學發展到頂峰,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這些曲譜中保存了眾多古曲。

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參與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大明永樂琴書集成》,寧王朱權撰現存最早的刊印減字譜《神奇秘譜》, 徽王朱厚爝撰《風宣玄品》、藩國保定王朱珵撰《五音琴譜》、潞王朱常淓撰《古音正宗》。而同時又出現了「四王琴」,按《琴學叢書》所說為寧王朱權、衡王朱祐楎、益王朱祐檳、潞王朱常淓這四位會彈琴的王爺托人斫制的琴,此外莊王朱厚燆等其他一些與四王有關係的王爺也被包含在內。

四王琴中以潞王琴數量最多,其次為益、寧、衡王琴。明朝後期,斫琴技術開始衰落,相較以前髹以鹿角灰和八寶灰的琴來說,這一時期的琴以瓦灰底為主流。 整個清朝連琴藝也處於退步。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澂徐常遇乾隆等。

近代時期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1936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次年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唐健垣編有《琴府》一書,其中一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1977年,現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作為中華音樂的代表入選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上載有的旅行者金唱片中,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送入太空。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2006-5-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

琴樂

琴是東亞重要的禮樂樂器之一,在禮儀音樂,特別是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畫作《雍正祭先農壇圖》中記錄有人奏琴。古琴的音色清、微、淡、遠。琴簫合奏是目前常見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簫是一種音域較窄、音量較小的簫。當代演奏家和作曲家們進行了許多嘗試,現在已經有塤、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樂器與琴合奏的試驗性作品出現,也出現了琴和大民族樂隊或管弦樂隊的協奏曲。

按照目前通用的正調定弦法,古琴的常用音域為一弦散音C到七弦一徽泛音d3,共4個八度加1個大二度。琴在全部音域範圍內音色良好,既能保持均勻,又能形成對比。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彈琴方法

通常置於專用的琴桌上彈奏,無桌時放在盤腿上;琴額向右,琴軫懸垂於桌外,用右手在岳山與一徽間撥弦出聲,左手則按弦取音。琴演奏通常用真甲,右手撥弦手指留有適度指甲,以利發音清晰,左手則不留指甲,便於按弦。

古琴的出聲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散音、泛音和按音:

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撥弦,左手無動作,可聽到較長時間的餘音。

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對徽位輕點琴弦,一觸即起,同時右手撥弦,發出清越的琴音。琴有119個常用泛音。

按音又稱案音、實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將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撥弦出音;繼而左手揉弦以產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產生滑音。

右手指法

右手撥弦有8種基本指法:

內向指法(向身體一側撥弦)

擘(大指)

抹(食指)

勾(中指)

打(名指)

外向指法(向徽一側撥弦)

托(大指)

挑(食指)

剔(中指)

摘(名指)

右手的組合及特殊指法:

歷:快速連挑2弦

小撮:同時挑、勾2弦

大撮:同時托、勾2弦

輪:快速連續摘、踢、挑

背鎖:踢、抹、挑順次彈奏

短鎖:抹、勾、踢、抹、挑順次彈奏

長鎖:抹、勾、踢、抹、挑、抹、勾順次彈奏

雙彈:快速連踢、連挑相鄰2弦

撥剌: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向內撥相鄰兩弦為「撥」、反向為「剌」

滾拂:從高音到低音連摘數弦稱為「滾」,從低音到高音連抹數弦稱為「拂」

左手指法

左手按音常用拇指和無名指,低音弦用中指和食指。左右手指法可以進一步組合形成固定節奏型的「掐撮三聲」等。[39] 按弦走音指法:上、下、綽、注、吟、猱 左手撥弦發聲指法:

罨:大指擊弦出聲

掐起:大指按弦撤離出聲

帶起:無名指按弦撤離出聲

共有大約1070種有名或無名的指法,現代有50多種指法在演奏中常用。關於罕用指法和文字譜的資料散見於古代琴譜和琴書,近代則出版了幾種整理性的論著。

走手音

走手音是古琴音樂的重要特徵。走手音所做出的滑音和吟音產生一種韻腔,是中國音樂的重要審美特徵。長的走手音產生的擦弦音能創造出「空」、「虛」之感。

一些琴人認為自然的擦弦音是古琴音樂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現代有琴人將長句的走手音中某些音彈出,以避免節奏過於鬆散。

明代之前的琴曲,右手指法繁複,左手吟猱較少,形成「聲多韻少」的特色,代表性曲目有《廣陵散》、《酒狂》等。明代之後,右手指法大大簡化,左手吟猱則變化多端,形成「韻多聲少」的特色,如琴曲《平沙落雁》、《良宵引》等。

泛音

大量使用泛音亦為古琴音樂的重要特徵,而且常使用同一個音在不同弦上的重複。這種演奏法使得同音重複保留了餘音共鳴,產生和諧的效果。

這種手法在很多琴曲中以不同的形式運用,為琴音樂增加一種和諧美,以《神人暢》為代表。

琴曲

《谿山琴況》

琴曲通常由幾個段落連綴而成,長度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沒有嚴密的格式。除了演奏古代作品外,個別演奏者也會作曲或是即興演奏。琴曲多以山水寄情(《洞庭秋思》、《瀟湘水雲》、《漁樵問答》等),亦有閨怨(《長門怨》)、敘事(《廣陵散》)等傳統詩詞題材的作品,有具儒家思想的作品(《文王操》),有改編自民歌小調的《四大景》等。多數琴曲有明確的標題,提示了作品的內容和意境。表現佛家感情的曲目極少,僅有《普庵咒》等幾首。

古代琴書中有對於音樂表現形式的分析,稱為聲像,以解釋琴曲中表現的情緒或主題的單字。聲像的數目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只有4種,有人認為是13-16種,也有人認為總共超過24種。虞山琴派的「清」、「微」、「淡」、「遠」是用來描述琴音樂的代表性聲像。在某些琴譜中對每種聲像都有詳細的描述,如琴學著作《谿山琴況》對24種聲像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其中解釋了演奏技法、裝飾音和音樂本身,並闡述了演奏者和樂器之間的聯繫,以及演奏者是怎樣達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琴歌

琴音樂中另外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琴歌,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關山月》、《鳳求凰》、《古怨》和《秋風詞》等,其中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姜夔的《古怨》。

律調

古琴7根空弦音所組成的音階,稱為弦式。大多數琴曲使用正調弦式;1950年代後古琴界傾向於將正調為F大調:一弦至七弦為C-D-F-G-A-c-d,首調唱名為sol-la-do-re-mi-sol-la。

按十二律,以第一弦為黃鐘,第3弦為仲呂(作五聲音階的宮音),一弦至七弦音名為「下徵、下羽、宮、商、角、徵、羽」,正調弦式又稱「仲呂均」。

而在正調弦式上可以「借調」演奏其他宮調的作品。為使散音適應不同調的作品和按音音位演奏方便,可以在正調弦式基礎上,通過調高(「緊」)或調低(「慢」)部分弦,改變宮音位置和弦間音階關係,成為另一個音階弦式。

例如,緊五弦使五弦升高半音,得到C-D-F-G-A♯(B♭)-C-D,稱為無射均弦式或緊五調。獨奏定弦時,通常只要校準7弦間的相對音高即可;與其他樂器合奏時,則將正調的五弦定為A。

美國作家羅伯特·坦普爾所說,琴在中國人理解音樂本質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古琴音色產生的原因而作出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中國人對聲音的本質是振動這個事實的理解。」這類對音色、泛音和諧聲的研究最終使朱載堉發明了十二平均律。

琴譜

古琴譜是用來收錄琴曲樂譜的書籍,到1960年代為止,查阜西已發現超過130部琴譜曾經出版,包含超過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傳,很多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已經有幾百年無人演奏了。琴記譜法有文字譜、減字譜、簡譜、五線譜和混合記譜。

文字譜

《碣石調·幽蘭》

文字譜是最早的記譜法,是用文字詳細敘述全部演奏指法動作,因此是一種指法譜。現存僅有的文字譜是抄寫於唐代的《碣石調·幽蘭》,傳自隱士丘明。丘明先生是會稽人,梁朝末年隱居在九嶷山,擅長彈奏楚地曲調,尤其《幽蘭》一曲更是精妙絕倫。

其唐代抄本百年前藏於日本國京都神光院,近年移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國寶」,列品號碼為TB1393。1884年,黎庶昌在日本編錄的《古逸叢書》曾依唐本影抄該譜,現東京大學有3冊分藏於3間圖書館。楊時百《琴學叢書》中有從文字譜《碣石調·幽蘭》翻譯的減字譜。

著名琴曲

主要分儒家琴曲與道家琴曲

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高山流水(唐後分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漁樵問答

5.陽春白雪

6.瀟湘水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醉漁唱晚

保護現狀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東南大學為古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視頻

古琴相關的視頻

中華文化遺產紀錄片 世界遺產在中國之古琴篇
南一先生古琴演奏《涼涼》很有韻味!
世界軍運會閉幕式:彈古琴的小姐姐太美了 軍運會閉幕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