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顒

出生 浙江台州府太平縣
逝世 京師
籍貫 浙江台州府太平縣
親屬 (兄)戴豪

戴顒(?-?),字師觀,浙江台州府太平縣(今溫嶺市)人,軍竈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浙江鄉試第一名(解元)。選翰林院庶吉士,歷官兵科給事中。劾奏光祿寺卿馮蘭不稱職,馮蘭因此謫官。武宗欲南巡,百官伏闕哭諫,大理寺少卿吳堂喝令勿哭,戴顒又上章彈劾,直聲鵲起。卒於官。有《倦歌集》、《筠溪雜稿》。

家族

曾祖父戴世周;祖父戴尚兵;父親戴允載。母孫氏;繼母周氏。

簡介

戴顒生活的時代,正值南北分裂,朝代迭易,戰亂頻繁,戴顒與其父兄一樣,無心功名利祿,遁跡山林,以琴書自娛,是隱逸人物。他從父親那裡學得書法、雕塑和琴藝,能彈奏多首樂曲。396年其父去世,他極為悲痛,不忍再彈父親傳授的樂曲,遂另作新曲15首和大型樂曲1首。立即流傳開來,今已無存譜。他創作的新曲有《三調游弦》、《廣陵止息》等,都與當時流傳的同名樂曲相異。此外,他還將漢代歌曲《何嘗》、《白鵠》合為一曲,起名《清曠》,帶有玄學意味。

古文記載

戴顒字仲若,譙郡銍人也。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顒十六遭父憂,幾於毀滅,因此長抱路羸患。以父不仕,復修其業。父善琴書,顒並傳之。凡諸音律,皆能揮手。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顒及兄勃並受琴於父,父沒,所傳之聲不忍復奏,各造新弄。勃制五部,顒制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中書令王綏嘗攜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日:「聞卿善琴,試欲一聽。」不答,綏恨而去。

戴顒,字仲若,是譙郡銍縣人。父親戴逵、哥哥戴勃,都是隱士,有很高的名望。戴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戴顒悲痛欲絕,身體也日漸衰弱。由於他的父親沒有做過官,他繼承了父親的技藝。他的父親很會彈琴和書法。所以戴顒也很擅長這些技藝。無論哪種樂曲,他都能揮指彈奏。會稽郡剡縣境內有許多名山,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裡。戴顒和他哥哥戴勃的彈琴技藝都是由父親戴逵親自傳授的,父親去世後,他們不忍心再彈奏父親生前傳給他們的琴曲,以免引起更大的悲痛。所以兄弟二人開始獨立創作樂曲,戴勃寫了五部,戴顒寫了十五部,同時還譜寫了一部大型樂曲,都在世上流傳。中書令王綏帶領門客來到戴家,戴勃等人正吃着豆粥,王綏說道:「聽說你很會彈琴,你彈奏一下,給我聽一聽。」戴勃等人沒有理睬,於是王綏遺憾地離開了。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復共游之,因留居止。勃疾,患醫藥不給。顒謂勃日:「顒隨兄得閒,非有心於語默,兄今疾篤,無可營療,顒當干祿以自濟耳。」乃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吳下士人共為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乃述莊周大旨,着《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三吳將守及郡內衣冠,要其同游野澤,堪行便去,不為矯介,眾論以此多之。

桐廬縣內也有很多名山大川。戴勃和戴顒兄弟倆一起去遊玩,並且住在這裡。戴勃得了病,又缺醫少藥,戴顒對他哥哥說:「我跟隨哥哥閒居,並不想就這樣默默無聞。哥哥現在病得這樣厲害,又沒辦法治療,我想出去當官來解脫暫時的困難。」於是托人請求任海虞縣令,眼看事情快要成功了,戴勃還是死去了,戴顒做官的事情也就自然擱置下來。桐廬縣地理位置很偏遠,不利於養病,戴顒於是離開這裡,在吳縣居住。吳縣的讀書人合力為他建造房屋,聚石引水,植樹開溝,不久,林木便生長得鬱鬱蔥蔥,風景簡直像自然形成的一樣。於是,戴顒研究莊子的思想,並著書立說,寫出了《逍遙論》,又注釋了《禮記》的《中庸》篇。三吳地區的將軍、郡守以及吳郡的名流邀請他去野遊,他認為合適就去,絕不虛情假意、矜持自高,大家都很讚賞他這一點。

宋國初建、元嘉中征,並不就。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與顒姻通,迎來止黃鵠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美,顒憩於此澗。義季亟從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為義季鼓琴,並新聲變曲;其三調《游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文帝每欲見之,嘗謂黃門侍郎張敷日:「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也。」以其好音,長給正聲伎一部。顒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號為清曠。

宋朝建國之初和元嘉年間戴顒被徵召,都不就任。衡陽王劉義季鎮守京口,長史張邵和戴顒是親家,把他接來,住在黃鵠山。山北有大片竹林,旁邊有僧人和道士居住的房屋,林邊的山洞,風景優美,戴顒就生活在這條山澗里。劉義季很快就和他交上朋友,戴顒仍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裝束,不改往常的儀度。戴顒為劉義季彈琴,都是經過改編的新曲子,他彈奏的清平側三調《游弦》《廣陵》《止息》等曲目,都和世人的奏法不同。宋太祖常常想去看他,曾對黃門侍郎張敷說:「我去東方視察時,當在戴公住的山上歡宴。」因戴顒愛好音樂,長年配給他一個正聲樂隊。戴顒把正聲與《何嘗》、《白鴿》二調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聲調,稱為清曠調。

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顒亦參焉。宋世子鑄丈六銅像於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改,乃迎顒看之。顒日:「非面瘦,乃臂胛肥耳。」及減臂胛,瘦患即除,無不嘆服。十八年卒,時年六十四,無子。景陽山成,顒已亡矣。上嘆日:「恨不得使戴顒觀之。」

從漢代才開始有佛像,但造型不精,戴逵特別擅長塑佛像,戴顒也參與其事。宋世子在瓦官寺鑄造了一座一丈六尺高的銅佛像,鑄成以後,佛像的面部顯得很瘦,鑄造工人沒有辦法,於是把戴顒接來察看。戴顒說:「並不是面部瘦,而是肩臂太肥的緣故。」待把肩臂銼減以後,面部瘦的毛病隨即消失了。對他的技藝,沒有不佩服的。元嘉十八年,戴顒去世,終年六十四歲。他沒有兒子。景陽山堆成以後,戴顒已經去世了,宋太祖感慨地說:「遺憾的是不能讓戴顒看上一眼了。」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